收藏 分销(赏)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08807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名师选题1单选题1、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密切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江南农村中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出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的局面。这一状况A扩大了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B推动封建政府进行赋税制度改革C促使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密切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江南农村中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出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竞争激烈

2、,使得农村出现了严重分化,导致一些农民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这就扩大了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白银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村阶级出现分化和贫民增多,与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即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发生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2、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漳州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走私贸易的中心。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上疏请求月港开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这个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史称“隆庆开港”。此后“每年从西国运来的银元输往中国者,达五

3、十万以上”。当时有诗赞曰:“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月港的繁盛()A表明政府放弃海禁政策B促进白银在中国的流通C反映社会治安管理有序D推动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每年从西国运来的银元输往中国者,达五十万以上”可知,由于月港的开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从而促进了白银在中国的流通,B项正确;开放月港不等于“政府放弃海禁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排除C项;经济重心早在南宋就已经转移到南方,而材料时间为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3、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开放海禁,福建漳州月港的富商“捐亿万.驾艨,植參天之高桅,悬

4、迷日之大篷,约千寻之修缆”.每甲进出的远洋大船大多200余只,船队航行于东西二洋。据此可推知,隆庆开关促进了A商人地位大幅提高B中国商人主导世界市场C朝贡贸易走向终结D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表明明代政府开放海禁后,私人海外贸易出现繁荣景象,这必然导致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海外,带动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D顶正确;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事实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和相应制度的束缚,商人社会地位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排除A项;隆庆开关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当时确已出现,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导权掌握在欧洲人手中,题干材料

5、没有比较性,无法说明中国商人主导世界市场,排除B项;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官方朝贡贸易走向终结,实际上朝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4、明朝中后期,农民纷纷由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棉花、烟草、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这表明,当时()A经济作物占据主导B农民对粮食需求的减少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农民改种经济作物,使棉花、烟草、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反映了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不能体现经济作物占据主导,排除A项;“农民对粮食需求的减少”在材料中未体现且说法

6、错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5、乾隆皇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下列可以与此谕旨相互印证的是A萨班灵骨塔遗址B奴儿干永宁寺碑C清朝修建台湾府城D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可知,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特命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普陀宗乘庙前,竖立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石碑,并以此歌颂清廷的政绩。土尔扈特人在历史上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永记在祖国各族人民心中,D项正确;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

7、辖版图见证地的甘肃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其最主要的建筑萨班灵骨塔遗址,排除A项;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台湾府城是台湾历史上清朝台湾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区改制而改称台南府城,排除C项。故选D项。6、顾炎武对友人说“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春到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由此可见,顾炎武A旗帜鲜明地反对“程朱理学”B倡导治学需要发挥独创见解C呼吁学者关注优秀传统文化D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冶金技术答案:B解析:材料大概意思是反

8、对模拟剽窃、依傍古人,要求作家发挥独创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反对“程朱理学”,排除A项;材料也体现不出呼吁学者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是以古人采铜作比喻,因此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冶金技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A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B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C江南经济政治重心格局的确立D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B解析:乾隆时期,将江淮地区划分为三个省份,这样便于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危机,排除A项;江南地区不是政治重心,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区的变化,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

9、,排除D项。故选B项。8、古代有一位科学家,对于许多新鲜的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特别是高产的粮食作物,都亲自做栽培实验。他栽培试验过从福建引种的甘薯,从闽广引种的棉花,并在晚年写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部著作是()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答案:C解析:根据“对于许多新鲜的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特别是高产的粮食作物,都亲自做栽培实验。他栽培试验过从福建引种的甘薯,从闽广引种的棉花”可得出与农业有关,并且涉及到明朝,结合所学,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编写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

10、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C项正确;A项是北朝时期的,排除A项;B项是北宋,排除B项;D项主要是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9、孟子将人伦关系总结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清朝雍正皇帝将“君臣有义”挪移到“父子有亲”之前,进而完成王“移孝作忠”思想体系的建构。雍正皇帝此举旨在A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巩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D营造崇尚义理风气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朝雍正皇帝将孟子“五伦”中的“君臣有义”挪移到“父子有亲”之前,进而完成王“移孝作忠”思想体系的建构,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

11、映的是清朝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方面的举措,不是为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也不是营造崇尚义理风气,排除AD两项;雍正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而非巩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B项。10、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A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B在前人基础上有重大突破C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D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答案:A解析: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体现的是受当时西学东渐的影

12、响,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A项正确;取得重大突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自然技术的吸收,非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也非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排除CD项。故选A项。小提示:11、成祖以后,明朝宗室逐渐“食禄而不治事”,仅就岁禄而言,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各有等差,直至奉国中尉二百石。这一制度的长期推行A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B维护了官僚集团的稳定C保障了宗室的政治特权D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成祖以后,明朝宗室逐渐食禄而不治事,仅就岁禄而言,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宗室的长期供养,造成了巨大的

13、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朝宗室子弟享有特权,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官僚集团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室“食禄而不治事”,即吃国家俸禄但不能参与政治,所以“保障了宗室的政治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势力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从大都到上都写道:“明代的长城地带本来用以分割明蒙两个政治体,切断农牧两个经济区,竟然演变为把这两个世界连接和捆绑起来的历史走廊。”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论点的是A设立榷场进行互市交易B开放马市进行边境贸易C设立土司进行朝贡贸易D开辟茶马贸易进行交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开放马市进行边境贸易,加强了和蒙古的联系,B项正确;A是宋朝,排除

14、A项;C是元朝,而且土司设在西南,和蒙古无关,排除C项;D是同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13、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A项;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没有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15、故选B项。小提示:14、有人说内阁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内阁是“有实无名”的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有决策权是丞相B内阁有决策权但仅备顾问C内阁无决策权但地位低D内阁无决策权但权力较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ABC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5、景泰二年(1451),明政府确立了“收税则例”,对海外输入的苏木、胡

16、椒等贡物每斤税钞牙钱、塌房钞各670文。弘治年间,明政府制定了“给赐番夷通例”,对海外输入贡物抽取货物税。这表明当时A海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B官方贸易已有经济意识C官府扶持民间商业发展D中外协定关税原则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对海外输入贡物抽取货物税”可知体现了官方贸易已有经济意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故选B项。小提示:填空题16、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_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答案:测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

17、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17、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_远航海外。郑和先后_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_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和_沿岸,史称“_”答案:郑和七亚非非洲东海岸红海郑和下西洋解析: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18、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

18、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_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_,强化了对_机构的控制。答案:奏折决策效率官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9、明太祖的儿子_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官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_。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_的_机构形成,称“_”,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

19、”。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答案:明成祖秘书政务秘书内阁票拟批红解析: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20、商业繁荣: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明清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和山西_。但就全社会看来,男耕女

20、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还占据压倒优势。答案:徽商晋商小农经济解析:略2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_、_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答案:嘉庆道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22、_年,鞑靼首领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答案:1571俺答汗解析:结合明朝民族关系的内容可知,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

21、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3、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西北达_,北接_,东北至_和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答案:葱岭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库页岛台湾钓鱼岛赤尾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24、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_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答案:娱乐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明清的小说和戏

22、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所以空白处应填娱乐。25、在中国轮廓图上标注下列图片描述的地理或史事发生地的大致位置(填写数字)A_B_C_D_E_答案:解析:解决本题主要是熟悉序号对应的大概方位地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记载康熙帝御门听政的起居注,康熙是清朝皇帝,统治中心在北京,故对应地点应是;B是西夏王陵,西夏是元昊建立的政权,主要位于甘肃一带,故对应;C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主要是反映北宋东京的风貌,位于今天河南,与对应;D是秦始皇陵,位于陕西咸阳,与对应;E是唐蕃会盟,蕃是吐蕃少数民族政权,位于西藏地区,故对应。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

23、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材料三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

24、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商业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答案:(1)原因:按照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25、,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敕被认为是违制的。意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散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彼此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2)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政府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商业政策宽松,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等。(3)原因:大陆不断向台湾移民,并积极参与台湾开发;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人台湾;大陆商人推动海峡两岸的商业贸易。补充原因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使台湾大量荒地得到开发,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商品生产,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补充原因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

26、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并结合所学可知,按照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敕被认为是违制的。意义:由所学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可知,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散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彼此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2)由材料“货币经济、纸钞”和所学知识可知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材料“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兴盛,政府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业政策宽松,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等。(3)原因:根据“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大陆客家人还

27、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得出大陆不断向台湾移民,并积极参与台湾开发;根据“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得出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人台湾;根据“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光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得出大陆商人推动海峡两岸的商业贸易。补充原因一:结合所学可得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使台湾大量荒地得到开发,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商品生产,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补充原因二:根据所学还可补充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28、,巩固了祖国的海防。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

29、、贵州等地。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材料二1953年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

30、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路径:最初传入福建,然后传到江西,再从江西传到湖广、贵州等地。原因:福建耕地资源有限,且开发较早;传统作物经营方式成熟,玉米缺乏竞争优势;跨区域人口流动和长途贩运的发展,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举全国之力,自上而下;与畜牧业联系密切;投入巨大、收效甚微;阻力大;不具有可持

31、续性。评价:提高了苏联的粮食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答出一点即可)不顾主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巨大浪费;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动摇了赫鲁晓夫的政治威信。(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路径:根据材料“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可得出,最初传入福建,然后传到江西,再从江西传到湖广、贵州等地。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根据材料“有

32、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可得,福建耕地资源有限,且开发较早;根据材料“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可得出,传统作物经营方式成熟,玉米缺乏竞争优势;根据材料“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可得,跨区域人口流动和长途贩运的发展,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根据材料“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可得出,举全国之力,自上而

33、下;根据材料“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可得出,与畜牧业联系密切;根据材料“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可得出,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根据材料“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可得出,阻力大,不具有可持续性。评价:针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对待,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特点:举全国之力,自上而下;与畜牧业联系密切;投入巨大、收效甚微;阻力大;不具有可持续性。评价:提高了苏联的粮食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

34、答出一点即可)不顾主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巨大浪费;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动摇了赫鲁晓夫的政治威信。(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小提示: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军镇简介:北魏时期,为保卫都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进攻,国家在北方边境设置六个军镇;其设置增强了北魏的军事防御能力,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介清中期的市镇,并简要说明北魏与清朝两种“镇”的本质不同。答案:市镇简介: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镇;它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媒介,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促

35、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质不同:北魏的军镇是国家设置的军事要塞,清朝市镇是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解析:市镇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的市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商业经济的繁荣;这些市镇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镇;它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媒介,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质不同:由材料“北魏时期,为保卫都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进攻,国家在北方边境设置六个军镇;”可分析出北魏的军镇是国家设置的军事要塞,而清朝市镇是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区域性工商业中心。29、著作和时代天工开物诞生于

36、明朝末年,在体现作者观念的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常熟_位地主谭晚,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底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如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品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摘自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城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摘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自序章节第一乃粒

37、为食的谷物第七陶挺制陶器第十三杀青造纸第二乃服各种衣服第八冶铸金属的冶炼和铸造第十四五金五金如何取得第三彰施染绘第九舟车船和车第十五佳兵冷热兵器第四粹精粮食的加工第十锤锻金属锻打第十六丹青书画染料第五作咸制盐第十一播石烧石第十七曲孽酒曲第六甘嗜甜品第十二膏液梓油第十八珠玉珍宝宋应星天工开物目录问题:(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根据材料二,天工开物目录与自序的主张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理由。(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天工开物内容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答案:(1)雇佣他人劳动、多种农业形式在同一片农田。(2)不一致。第十七酒曲与“贵五谷”不一致。(3)开放

38、题。要点:内容与时代有紧密关联。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底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如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品虫”可知,雇佣他人劳动、多种农业形式在同一片农田。(2)主张和理由:根据材料“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可知,自序强调重农业轻视手工业,但是从目录看,大量内容涉及手工业,因此主张不一致。如第十七酒曲与“贵五谷”不一致。(3)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品属于特定时代的内容,其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明代中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因此天工开物虽然在自序中强调农业

39、的重要性,但是实际写作中,却偏重手工业,这体现了作品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联。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

40、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三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变化:从“和亲”到北击

41、匈奴(或:从“和”到“战”)。(3)举例: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流官管理西南地区。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解析:(1)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变化:由材料“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得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经历了从“和亲”到北击匈奴的转变过程。(3)举例: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在西藏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在从郑氏后裔手中收复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在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流官管理西南地区;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开疆拓土”的一系列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对边疆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小提示: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