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兼评自主体因果力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08240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兼评自主体因果力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兼评自主体因果力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兼评自主体因果力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5卷第5期2023年10 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5Oct.2023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兼评自主体因果力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谢佛荣,张方园(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 10 0 1)摘要:涌现属性是自由意志的还原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中的焦点。金在权认为,涌现属性可预测且不具备下向因果效力。奥康纳提出的动态涌现和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可以用来回应金在权的质疑。从动态涌现的观点来看,不可

2、预测性并非涌现属性的本质特征。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通过自主体与因果力的结合,有效论证了涌现属性的下向因果效力。此外,自主体因果力理论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相较还原物理主义更具合理性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能够应对自然主义对物理主义身心二元化的质疑,是一条解决自由意志论争的可行路径。关键词:自由意志;涌现;自主体因果力;还原物理主义;非还原物理主义中图分类号:B842.1自由意志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传统问题,其着重关注的一个方面是精神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精神渗透于物质之中,身体潜在地内含灵魂,灵魂使身体是其所是。2 0 世纪末,认知科学领域的部分研究者展露出对亚里士多德身心观点的

3、强烈兴趣。他们认为,意识是涌现的,精神属性与物理属性间存在的力能够为此观点提供形而上学支持。与此同时,心灵哲学尝试吸收认知科学的成果以破解意识谜团,这主要表现为还原的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间的激烈争论,涌现属性是否具备新的因果力是争论的核心。还原物理主义的代表金在权(JaegwonKim)建构的身心关系理论拒斥属性间的因果力,他通过排除论证消除了意识的涌现。蒂莫西奥康纳(TimothyOConnor)则提出动态涌现的观点,论证了涌现属性的因果力,捍卫了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立场。本文试图从奥康纳的部分理论出发回应金在权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质疑,并探讨因果力的嵌人对自由意志论争的影响。一、金在权对非

4、还原物理主义的质疑金在权认为,非还原物理主义所依赖的涌现属性具有新的因果力的观点包含两个维度:从认识论角度,涌现属性是不可预测的;从形而上学角度,涌现属性能够带来在它出现前不存在的新的因果力。18 于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7 6 9 9(2 0 2 3)0 5-0 0 0 1-13收稿日期:2 0 2 3-0 6-2 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关于意义与真理理论的戴维森-达米特之争研究”(2 2 FZXB095)作者简介:谢佛荣(19 8 3一),男,江西赣州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九章中认同“生命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的观点,

5、这种结合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组合,而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如:“白的是白色和表面的结合”。在第八章中,亚里士多德声称“动物的灵魂(即有生命东西的实体),就是理性实体,是形式,是特定身体的所以是的是所以灵魂的部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对整个生命是先在的身体和身体的部分后于这种实体”。另外,圃于篇幅与本文的论证目的,文章将不再展开对实体二元论及属性二元论的讨论,由于金在权与奥康纳均是从属性的角度谈论精神与物质,本文所出现的精神与物质的区分均是属性角度的区分,这不代表本文认同属性二元论。认知科学普遍接受的涌现(emergence)是用来描述自由意志是生物神经元相互作用的显现的观点的概念,用哲学话语表达即

6、涌现是复杂系统内部作用下的整体显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变化的原因,力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力(active power)与被动力(passivepower)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变化。2是,他也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先是提出自已的假设及模型来论证涌现属性可预测,然后又建立下向因果原则和因果排斥原则以消除涌现属性对基础物理层级的新的因果力,从而论证了涌现属性不具备新的因果力所以能够被还原的观点,展现了一幅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还原论者的形而上学图景,对非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挑战。(一)涌现属性可预测经典涌现论者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有部分属性是涌现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由涌现引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涌现的

7、属性是不可预测的,而由涌现引起的属性是可预测的。但是,经典涌现论者在对这两部分属性的论证中都使用了化学、生理学的例子。于是,金在权产生了如下疑惑:“当我们谈论涌现属性时,我们具体指的是哪一类属性呢?涌现属性是与神经/生物属性有关的意向的或质性的心理属性吗?或者说涌现属性是与物理/化学属性有关的生物属性呢?如果以上都不是,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涌现属性并不存在。1 为了解决以上困惑,金在权分别驳斥了可能的涌现属性心理属性、生物/化学属性的不可预测,从而消涌现属性与由涌现属性引起的属性之间的差别,证明经典涌现论者自身理论的不一致,进而否定认识论上的涌现属性的存在。金在权的论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

8、基本假设一一每一个物质都有一个独特的完整的微观结构描述。也就是说,任何物理系统都可以经由(i)构成它的基本粒子;(ii)这些粒子的所有内在属性;以及(ii)将这些粒子配置成一个有结构的关系来进行详尽描述。16 这些假设的要点在于,任何系统功能都能从微观结构性质中得到预测。金在权认为,非还原论者只否认了涌现属性的理论可预测性,而没有否认其归纳可预测性。具体而言,假设同一系统中存在涌现属性E及它的微观属性M,涌现论者否认了E在M基础上的理论可预测性,即我们不知道E是什么时候、在何种条件下从M中涌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完全知道M,也不能预测E。但是,根据归纳预测,涌现属性的预测过程如下:当

9、任一系统实例化微观属性M时,我们观察到涌现属性E。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属性E将在T时出现,这基于我们知道或相信M将在T时实例化。18 在金在权看来,非还原论者对涌现属性理论可预测性的否认只是原始的同义反复。通过现象属性和心理属性(认知属性、意向性)的区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设计和构建一个新的物理系统来实例化某些认知能力和功能(感知、推理、利用信息指导行为等),计算机已经表明这是可以实现的。而创建有意识的物理系统,其实就是复制一个已知有意识的物理系统,这需要的也是归纳预测。第二部分是他的还原模型。假设B是属性域(包括现象、事实等),它作为还原的根基,包含了涌现属性的基本条件。将涌现属性E还原为B包括三

10、个步骤:Stepl:E必须被功能化。即E必须被重新解释为由其与其他属性的因果/规范关系所定义的属性,特别是B中的属性。Step2:在B中找到E的实现者。如果需要对给定系统中E的特定实例进行还原或还原解释,则找到在该系统中实例化E的特定实现属性P。这对于属于相同物种或结构类型的系统类别来说是一样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个体指向外部事物的意愿,意向的心理属性(intentional mental properties)指与个体意向性有关的心理属性,包括信念、欲求、想法等,质性的心理属性(qualitativemental prope

11、rties)指与主观经验或心理特征有关的心理属性,包括感官经验、情感、感知、想法等。意向的心理属性和质性的心理属性都是主体内部的主观属性。归纳预测(inductive predictability)指基于原有的经验观察或行为模式进行的预测,常用于统计学、机器学习中,用来开发能够预测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模型。理论预测(theoretical predictability)指基于理论或模型对系统/现象的结果或行为的预测,常用于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中。一般认为,由于复杂系统的混乱或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理论预测在人类行为预测中存有局限性。实例化(instantiate)指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创建特定类的实

12、例或对象的过程。定义一个类后,它就成为创建对象的蓝图或模板。实例化就是根据定义的类实际创建这些对象。类的每个实例可以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集,但它们都共享类定义的相同结构和行为。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指的是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之间的联系或关联,其中一个事件(因)导致或产生另一个事件(果)。规范关系(nomic relation)指两个或多个实体或概念之间基于法则或原则的关系,在科学哲学或形而上学中通常被用来解释在自然界或人类行为中观察到的规律或范式。总之,因果/规范关系探讨的是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实体/概念间的关联方式。谢佛荣,张方园Step3:在B层级上找到

13、一个理论,解释E的实现者如何执行构成E的因果任务。这种理论也可以解释E所起作用的其他重要的因果/规范关系。金在权对此模型评价甚高。其一,他认为自己的模型符合化学和生物等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的模型。他引用基因研究的成果说来佐证,“为了将基因还原为DNA分子,我们必须通过给它一个函数的解释也就是说,通过根据它所要执行的因果工作来解释它。”L10-1DNA分子的发现填补了这种因果规范,基因作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被DNA分子消解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权声称该基因已经被还原为DNA分子。因此,他认为涌现论者关于各种化学和生物属性是涌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消除神秘的涌现,呈现物理世界的原本样貌。

14、其二,他认为非还原论者总是对某种新的属性进行争论,而对这些新属性的争论会给形而上学的概念世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新的实体,但还原模型的简明性却使事情变得更为简单。例如,在面对为什么在C纤维刺激持续存在时就会出现疼痛而非其他表现这一问题时,非还原论者或许会提出许多观点,但无一例外都增加了所要处理的内容,而自已的模型能够将其还原为更为基本的属性。C12-14笔者认为,金在权的基本假设和还原模型是从物理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构建的,视角选择受到过去神经科学中主流观点的影响,即认为大脑的不同区域独立完成各种功能,如学习数学或逻辑时,我们左脑区神经元更为活跃,而学习语言或进行艺术创作时,我们的右脑区神经元

15、更为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神经科学家尝试从功能角度进行大脑分区。这带来的影响是,人们的所有心理、行为(功能)都可以被归结于某些神经元的连接(connection),因此,心理属性能够被还原为大脑分区,即被还原为物理层级。但是,在当今神经科学领域,这种观点渐渐被推翻。研究发现,功能特异性的大脑活动涉及几个大脑区域的共同作用。连接不仅仅只在神经元同大脑区域之间传递信号,我们的行为和认知也需要通过密集的连接网络来协调局部以及彼此距离较远的脑区。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功能是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涌现属性,大脑连接决定了大脑的功能组织,而思想是整合的结果一一一种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涌现属性

16、。神经科学家认为,整合背后的概念来自涌现论,它假设“整体是部分之外的东西”以及“只有经过仔细分析,复杂系统才能被理解”。2除了对金在权研究视角的保留态度,笔者对其论证过程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在论证的第一部分中,他认为涌现属性能够被归纳预测,并给出了预测过程的描述。但是,我们观察到的微观属性M与涌现属性E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该描述缺少了对属性 E与属性 M之间关系的刻画。如果属性 E是在微观属性MI、M,Mn的共同协作中涌现出来的,那么得知它们的实例化时间Ti、T,T n,并不能使我们准确预测属性E的出现时间。此外,如果不能观察到M,我们甚至不能获得一个关于属性E的预测区间。在M不能被清楚观察的

17、情况下,通过复制一个已知有意识的物理系统来创建有意识的物理系统更是天方夜谭。关于第二部分,根据他的还原模型,涌现属性必须被功能化(Stepl)。问题同样在于,涌现属性E是:(a)B中某一属性的功能,还是(b)B中多个属性的功能,抑或是(c)B所在的整个系统的功能?在(a)情况下,E被还原为B。但在(b)或(c)情况下,E是整体性的,E的实现属性P所具有的基础性质却是局部性的。因为整体不能被还原为部分,所以E无法被还原为B。如果将实现属性P同样视为整体性的,那么就失去了金在权所谓的简明性,还原模型的第三步(Step3)也失去了意义,E仍旧无法在此模型中还原为B。分析可知,金在权在对涌现属性可预测

18、性的论证中没有说明涌现属性E与其涌现基础之间的关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3C 纤维(C-fiber)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纤维,C纤维刺激(C-fiber stimulation)是指激活C纤维或使C纤维神经兴奋。当 C纤维受到刺激时,它们会向大脑发送信号,表明存在疼痛或不适。因此,C纤维受到刺激时通常会产生痛感。导致C纤维刺激的原因有多种,如受伤、炎症或神经损伤等。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视角,它源于人类学对原始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的考察,是一种从有结构的个体即一个功能系统出发、将个体与类别联系起来的观点。功能主义主要关注社会机构、

19、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功能和目的,它认为复杂系统由各种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各有其功能,它们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及运转。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功能主义认为心理状态是根据其功能作用或因果关系来确定的,它强调理解心理状态的功能和目的对于理解心灵的重要性。4系,从而不能使得自身理论与论证目的达成一致。(二)涌现属性不具备下向因果关系效力下向因果(downward causation)是相对于上向因果而言的,指由意识层面的特性往下对物理层面的特性所产生的因果作用。3113一般而言,非还原物理主义者支持下向因果关系,还原的物理主义者拒斥下向因果关系。在还原物理主义者中,金在权的排斥论证对下向因果关

20、系的质疑极具影响力。他的论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下向因果原则(the principle of downward causation),二是因果排斥原则(the principle ofcausal-explanatory exclusion)。通过论证,金在权试图阐明,下向因果并不存在,从而瓦解意识对物理基础的因果作用。首先是下向因果原则的提出。当谈论涌现属性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时,非还原论者一般会引入下向因果来解释其因果力。金在权质疑这一点,他认为,当用分层模型来分析层次间和层次内的因果关系时,我们会发现三种在其中起作用的因果关系:同级因果关系、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12 2 金在权认

21、为,三者中最应得到重视的不是下向因果关系,而是同级因果关系,同级因果关系是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的基础。他论证道,假设存在一个属性 M(位于层级L),导致另一个属性 M+(位于层级L十1)。另,假设涌现属性M(位于层级L)存在,属性M+从涌现属性M中涌现出来。那么,在面对是谁导致M+实例化时,有两种不相容的回答,其一,根据假设,属性M+的存在源于属性M;其二,属性M+的存在源于其涌现基础M被实现。这描述了金在权与非还原论者在基本假设上的冲突。两种回答的矛盾在于:若M+的涌现基础M存在,则M+必须被实例化。那么,M的存在足以确保M+的产生;没有M,则M+不可能产生。这与属性M导致属性M+产生

22、的假设冲突。金在权认为,此时唯一连贯的解释是:M通过导致M而导致M+。因为M与M都位于层级L,所以M与M是同级因果关系。这说明,上向因果关系需要同级因果关系,只有同级因果关系存在,上向因果关系才有可能。12 3同样的论证过程也适用于对同级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的分析。假设M(位于层级L)导致M(位于层级L)产生,但是M是从M(位于层级L一1)中涌现出来的。当思考M如何被实例化时,再次得出的结论是:M通过导致M而导致M,此时M与M之间是下向因果关系。这说明,下向因果关系依赖于同级因果关系。由此,金在权提出下向因果原则,即为了实例化某个属性(除了位于最低层级的属性),必须先引起这个属性所源自的基础

23、条件。12 4根据该原则,涌现属性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同一层级各属性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理解分层模型中所在层级如何与底层物理层级相联系,但对于更高层级属性的理解并无助益。其次是因果排斥原则的提出。因果排斥原则指除非在因果过度决定的情况下,一个事件不能有多于一个原因。这是金在权消解下向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论证的核心,他的论证如下:非还原论者要使其理论成立,必须阐明涌现属性如何发挥其因果力。根据下向因果原则,涌现属性的因果力只能通过影响较低层级的事件来得到显现,这要求下向因果关系存在。那么这种情况下,下向因果关系存在吗?假设M和M位于同一层级,它们分别是基本条件P和P的涌现属性,并且M和M、P和P*之间存

24、在因果关系。金在权提出两个疑问:第一,既然P导致M导致M,为何不直接将P作为M所有显现的结果的原因?第二,既然P和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M又是P的涌现属性,那么根据涌现论者支持的下向因果,MPP*有因果关系。金在权认为,如果将因果关系理解为理论的充分性,P作为 M出现的基础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分层模型(the layered model)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将复杂的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较小的模块或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使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更加容易。理论的充分性(

25、nomological sufficiency)指一套特定的定律或原理足以解释特定的现象或一组观察结果,这意味着有关的定律或原理能够解释和预测观察到的行为或事件。换句话说,如果一种现象可以根据一套既定的定律得到充分的解释和预测,那么这套定律就被认为在理论上是充分的。谢佛荣,张方园是充分的,M作为P的原因也是充分的。因此,PM-P在理论上是充分的,P可以作为P的原因。132 这表明,M在PMM*或是PMP*的因果链条中都失去了地位,M被简单地从因果链中排除出去了。于是,涌现属性的因果力消失了。金在权认为,要恢复涌现属性M的因果力,必须将M还原为较低层级的属性,但这对于非还原论者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26、因为如果涌现属性可以被还原,那么它将不再位于较高层级,其与其他属性之间也不再是下向因果关系(金在权用随附性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如上论证,他试图表明,非还原论者所依赖的下向因果关系与其本身的涌现理论是不相容的,还原的物理主义能更为科学、简洁地描述这一因果过程。金在权的下向因果原则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当我们考察属性M+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先于它存在的属性M能通过某种物理规则与其产生因果关联,那么M导致M+是完全的,M的涌现属性M是多余的。然而,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本身预设了同物理事件发生因果作用的也是物理事件,因此,心理事件要么是无关紧要的,要么可被还原为物理事件。

27、如果我们探讨意识议题前接受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就等于直接承认还原物理主义。那么,心理事件对于意识而言果真是无关紧要的吗?具身主义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心理事件是身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础的一部分。此外,有一些哲学家如康德认为,因果关系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它在物理世界之外。那么,对他们而言,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是一个无效的伪命题,而金在权并未论证自身理论前提的合理性。金在权的因果排斥原则是下向因果原则中“M通过导致M*而导致M+”这一描述的具体论述,表达了涌现属性由于具备随附性而能被还原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因为随附性并非只有层次随附性,也有整体-部分随附性

28、,即整体性质随附于其组成部分,此时随附性并不代表能被还原。实际上,如前所述,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通过实验论证了大脑是跨区域协作的,思想是整合的结果。那么,涌现属性所具备的下向因果关系更加近似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非层级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新兴涌现论者如奥康纳正是从整体-部分随附性的观点上去理解涌现属性与基础层级关系的,涌现属性的下向因果关系是指功能系统的整体性质对其组成部分的性质所产生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原因是一个功能系统的整体,而不是两个,因而不适用因果排斥原则。本部分分析了金在权的论证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但是,金在权的论证对自由意志议题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一一它能够支持自由意志怀疑论(

29、free-will skepticism)。自由意志怀疑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由意志只是人类的一种幻觉,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人类没有选择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支持自由意志怀疑论并非金在权的论证目的,他关于涌现属性的论证源于自由意志的还原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论争的需要,他论证的最终目的在于瓦解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因此,对于金在权的质疑,必须从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立场直接进行回应。二、非还原物理主义对自由意志怀疑论的消解及对涌现属性可预测的分析介绍了金在权对于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质疑之后,我们将分析自由意志怀疑论为何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无效,并从奥康纳的理论中寻找能够回应金在权涌现属性可预测的观点。笔者认

30、为,金在权的研究视角不合理,同时缺乏对涌现属性的正确理解,奥康纳对涌现属性特征的分析和动态涌现的诠释则能对其进行更正。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5随附性(supervenience)指一种关系或依赖性,它描述了较高级别的事物或属性取决于较低级别的事物或属性的情况。如果一个事物或属性A随附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B,那么A的存在或任何变化都取决于B的存在或变化。具身主义(embodimentism)是一种哲学和认知科学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和经验中的重要性。具身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不仅仅依赖于大脑内部的计算和处理,还与身体的感觉、动作和环境交互密切相关。具身主义的支持者认为,我

31、们的身体感觉和动作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基础,而且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发展和塑造的。6(一)自由意志怀疑论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无效还原论与非还原论是物理主义视域下自由意志的两种解释立场,它们都认同意识的产生有其科学依据,精神属性有其物理基础。还原物理主义者认为,物理世界是近乎完满的,因而是因果封闭的,涌现属性及所有心理现象能够被还原为物理法则。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认为,意识虽然有其物理基础,但它作为一种涌现属性,是不可还原的,因为涌现属性与基础层级间存在下向因果关系。根据还原物理主义,所有涌现属性都能够被还原为其物理基础,这增强了对自由意志怀疑论的信念。自由意志怀疑论的思路是

32、:如果承认物理主义,那么自由意志不存在。但是,同样支持物理主义的非还原论者对此并不认同。奥康纳延续亚里士多德对身心关系的理解,认为心灵具有因果力,因而心理属性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属性,涌现属性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基础。对于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而言,自由意志与物理主义可以兼容,因而自由意志怀疑论不成立。何者的判断更为正确取决于哪一立场更能诠释自由意志与个人行动之间的关系,即何者建立的拥有涌现属性的系统更为合理。笔者认为,金在权与奥康纳对自由意志与个人行动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判断基于他们对拥有涌现属性的结构的复杂程度的不同理解。金在权认为,一个物理系统可以经由一些被某种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具有内在属性的基本粒子得到

33、描述。根据金在权的还原模型,这种结构关系就是因果/规范关系,它们是对涌现属性与基础层级中的属性之间关系的描述。因此,在分析涌现属性时,金在权使用的是一种分层结构,这个结构是单一的、简明的、静态的,在该结构中,所有上级层级都能够经由因果/规范关系还原到基础物理层级中。奥康纳对结构的理解与之不同,他对结构的定义为:属性S是结构属性,当且仅当其适当的部分具有与S不同的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S的特定状态。L4193在涌现论的支持者看来,结构并不仅仅是模块化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动态的结构不能被简单判定为某些功能的集合,从而还原为它的物理模块。在自由意志议题中,结构本身的复杂性不能被简单处理,因为复杂

34、性本身会创造新的因果力。于是,当金在权自然地将属性P存在情况下的涌现属性M视为无意义并采用还原的方式对其进行消解时,非还原论者觉察到二者核心概念上的冲突。对这一冲突的分析可以由下例说明:图利是明智的。图利一西塞罗。因此,西塞罗是明智的。这是一个简明的三段论结构。对此,金在权可能的评论是,没有人会认真用这种形式来解释为什么西塞罗是明智的,因为说图利是明智的和西塞罗是明智的在事实上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此三段论并没有对这一事实作出任何解释。金在权是否正确取决于我们如何个体化事件。如果“图利是明智的”和“西塞罗是明智的”描述同样的事件,那么可以推测“图利和西塞罗是相同的”与“图利和图利是相同的”也

35、描述同样的事件。这种情况下,事物与它本身相同的事实不能发挥任何解释作用。但是,非还原论者也可以认为,“图利和西塞罗是相同的”这一断言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图利和他自己是一样的这个事实,还可以传达“图利”和“西塞罗”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事实。这种元语言学的事实很可能发挥必要的解释作用。5 这种作用可以从金在权自已常用的例子中得到解释。金在权认为,根据排斥原则,我们不应该用(a)琼斯的C纤维在t时放电的事实和(b)疼痛与C纤维的放电相同的事实来解释琼斯在t时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模块化(modularization)指将复杂的系统或思想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或模块的

36、过程。它是指将一个整体划分为可以单独研究或分析的不同组成部分,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或目的,通常被用作理解复杂哲学理论或体系的一种方法。个体化(individuation)指在因果推断中识别和估计个体因果效应(某个个体受到特定的处理或干预后,与其他个体相比所产生的因果效果)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特定的处理对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并帮助我们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元语言学事实(meta-linguistic fact)指与语言本身有关的陈述或信息,而不是语言所传达的具体内容或意义。它是语言学领域常用的术语,用于以自我反思的方式讨论语言。元语言事实可能涉及分析语言的结构、功能或规则,或研究语言是

37、如何被说话者使用和理解的。这是一种将语言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谢佛荣,张方园到疼痛的情况。对琼斯来说,当且仅当她的C纤维受刺激时,她才会感到痛苦。但是,对于非还原论者来说,他们对此的设想可能包括如下内容:假设琼斯正在遭遇这一状况,医生告知她这一原因,她是否就不会再感到痛苦?假设医生注射药剂为琼斯缓解疼痛,她的疼痛的缓解是否能与药剂的作用同步?假设琼斯已经治愈,她在回忆时体会到的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疼痛和C纤维放电的特性共同被用来解释痛苦的状况,两者共同解释为什么“x是痛苦的”与“x的C纤维在放电”都是属于同一个体的事实。对遭遇这种状况的琼斯来说,这两种陈述都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

38、下,金在权的分析失效了,原因在于功能主义实际上是用部分的功能取代了整体的结构。这种方式看起来简明,实则在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解释效力,难以解释稳定结构中的不确定因素,而涌现属性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奥康纳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涌现属性。据金在权在论证涌现属性时常举的例子推断,他也认同自由意志是涌现属性的观点。笔者认为,自由意志产生于复杂系统,而非金在权的简单结构,对于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而言,自由意志与物理主义立场相容,自由意志怀疑论被消解。论证了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合理性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能否应对金在权的质疑,以捍卫自身立场?笔者认为,可以分别借由奥康纳提出的动态涌现与自主体因果力理

39、论回应金在权涌现属性可预测和涌现属性具备新的因果力所依赖的下向因果关系不存在的观点。笔者将在文章第三部分对自主体因果力理论的效力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先借由奥康纳提出的动态涌现回应金在权涌现属性可预测的质疑。(二)对涌现属性可预测的分析金在权通过基本假设和还原模型论证了涌现属性可以被预测的观点。奥康纳则认为,不可预测性并非涌现属性的本质特征。如果奥康纳是正确的,那么金在权论证涌现属性可预测从内部瓦解涌现主义的尝试将是徒劳的。金在权指出,“涌现主义没有统一的理论,只有一些共同的主张这些主张在不同程度上与自己的形而上学图景相冲突。”12 0-2 2 他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涌现

40、主义者在本体论概念上的不一致,以及对一个系统的涌现概念的迫切需求。6 J53 涌现论建立之初的混乱,或许是金在权把可预测性误认为是涌现属性基本特征的原因,这一错误理解致使金在权对涌现主义理论本身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分析。新兴涌现论逐渐建立后,金在权对涌现属性的错误理解愈发明显。在涌现属性的特征描述方面,奥康纳根据经典涌现论者的研究总结了涌现属性的三个特征。1.随附性:对象的涌现属性A随附于对象的部分的属性集B=df,对于任何对象x和A中的a而言,如果x有a,必然地,x有B中的b、C、d(包括相关属性),那么(i)x的某些适当部分(以各种方式)具有b、c.d(i i)对于共同具有b、c、d 的任何事

41、物而言,都有一个具有a的对象,这些事物是这个对象的部分。2.非结构性(non-structurality):涌现属性(a)只有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对象才有可能拥有;(b)不能被对象的任何部分拥有;(c)与对象的任何结构属性不同。3.新的因果影响(novel causal influence):涌现属性的因果影响不能还原为它所依附的微观属性的因果影响,因为它以直接、下向的方式产生影响。这与简单结构中宏观属性的运作方式不同,后者的因果影响是通过构成它的微观属性的活动产生的,而涌现属性对微观层面的事件模式产生了因果影响,这种因果影响并却不能还原为次级属性的直接因果潜能。L197-98这三个特征分别来自范

42、克利夫(VanCleve)、大卫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和罗伯特克利(Robert Klee)。从奥康纳选取的这三个特征来看:第一,涌现属性和基础层级之间的关系不是层次随附性,而是一种整体-部分随附性;第二,涌现属性区别于结构属性,它不能用于简单模型中;第三,涌现属性区别于宏观属性,它的作用方式是直接的、向下的,它对基础层级的因果影响不能被还原。这三个特征是对涌现主义基本内容的正确理解。与之相反,不可预测性则是对涌现属性从产生它的属性中涌现出来这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78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不可捉摸的模糊描述,它的具体内涵实际上正是这三个特征。因此,不可预

43、测性并非涌现属性的本质特征,而是涌现属性作用过程的一个特点,金在权论证的出发点是有误的。此外,金在权认为涌现主义者缺乏对涌现属性的系统说明。他指出,“现在这种关于世界的客观事实的涌现的概念被通称为形而上学的 或本体论的 涌现,有些人也称之为强涌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认知者,我们无法从中认识它,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低层级基础现象的信息中获得更高层级的涌现现象。在形而上学概念中,(不可预测性)不仅仅是指涌现现象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预测的。这可能更多是对我们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对涌现现象的评价。”L6155不可预测性是对认知能力的评价,表达的是对涌现属性神秘化的担忧,也就是说,或许正是对自由意志的无

44、法理解,涌现论者才创造出一种神秘的涌现属性来解释自由意志,但这种涌现属性本身的神秘使得它自身都难以被理解。金在权对经典涌现论的这一担忧是合理的,涌现主义者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奥康纳基于涌现属性的三个特征,将动态涌现(dynamic emergence)定义如下:属性P是对象O(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物体)的涌现属性,当(1)属性P随附于对象O的部分的属性;(2)属性P并不为对象O的部分所拥有;(3)属性P区别于对象O的任何结构属性,并且(4)属性P对于对象O的部分的行为模式具有直接(向下)的决定性的影响。19 8由这一定义可知,涌现属性不完全位于其对象的结构(尤其是物理结构)内部,更不位于简单层

45、级模型的某一层级。金在权强调涌现属性产生的基础条件,他认为每一涌现属性都能够用科学理论进行充分解释。奥康纳则认为,既然现在的科学理论尚不能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不能断言无法完全被还原的涌现属性不存在。事实上,我们有理由将以下情况的属性视为复杂系统宏观决定的涌现属性:(a)如果系统属性所依赖的对象的部分属性只能通过整个对象和它的其他部分而得到充分说明;或者(b)如果系统属性本身只能从整体上被描述,因为它们的描述受到将它们与其他系统属性联系起来的原则的限制,而这些原则不能指导(即使间接指导)我们对微观属性的描述。7 7 在(a)情况下,部分的系统属性在结构中发生了变化,它取决于整个结构或者该部分与其

46、他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此时,涌现属性不是微观部分单独或在简单的系统中可以拥有的属性,还原分析所必需的推论被排除,金在权的下向因果原则失效了。(a)情况可以通过量子纠缠理论得到支持:两个粒子的化合物的确定自旋状态不能解释为两个粒子孤立的自旋状态的结果,因为在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已经综合成为整体性质(系统属性),这一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在(b)情况下,系统属性不是微观属性内在性质的简单集合,系统属性的产生并不仅仅依赖于微观属性,也可能同时依赖于将其与其他系统属性联系起来的原则,因此不能还原为它们。(b)情况是自由意志议题中最常被讨论的

47、,就直觉而言,我们很难同意自由意志取决于人体各部分微观属性的观点。金在权没有直接回应这个观点,而是认为我们不应该在物理世界中谈论自由意志。奥康纳则认为,在二元论与还原论之间存在一条中间道路,它包含如下主张:我们所讨论的现象曾立基于与之相关的物质结构,并且已经从与之相关的物质结构中涌现出来。419 1这一主张更加符合我们的直觉,同时也符合物理主义。动态涌现以动态的、生机的结构代替了金在权静态的、形式的结构,通过它,我们能够回应金在权关于涌现属性可预测从而能被还原的观点,即对上述条件(1)、(2)、(3)的延展分析。此外,奥康纳认为,涌现属性在适当情况下的必然出现应当有它的因果解释,他的自主体因果

48、力理论即是对此的说明。自主体因果力理论是对条件4的具体阐述,我们将借该理论,回应金在权对涌现属性因果效力的质疑,并分析其在自由意志论争中的作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谢佛荣,张方园基于奥康纳涌现观对金在权还原物理主义的探讨三、自主体因果力效力及作用如前所述金在权对于结构简明性的过度追求使得作为不确定因素的涌现属性难以被解释,因而在面对涌现属性时,金在权只能要么否认它的存在,要么将其视为一种共时性的随附关系。在质疑涌现属性下向因果效力的过程中,金在权逐渐采取了后一种观点。奥康纳则认为,涌现属性是非共时的,他提出的动态涌现的条件4表明,涌现属性与产生其的微观部分之间是有直接

49、因果效力的下向因果关系。笔者认为,金在权物理世界因果闭合的理论前提仍需论证,用层次随附性理解身心关系的观点也有待商榨,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论证了涌现属性的下向因果效力,不仅能回应金在权的质疑,也有助于解决自由意志论争。(一)自主体因果力:涌现属性具备下向因果效力非还原论是一种对自由意志议题的有潜力的解释,它的支持者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哲学等不同领域。弗雷德凯泽(FredKeijzer)和莫里斯舒腾(Maurice Schouten)认为金在权的还原分析是错误的,他们援引嵌入式认知理论,表明心理因果关系不能简化为神经因果关系,心理属性具有新的因果力。8 罗伯特柯克(Robe

50、rt Kirk)从假设、结论、内容、论点四个方面,论证了金在权关于物理主义只能选择还原论或消除论的错误。马修欧文(MatthewOwen)直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身心关系学说,论证了身心之间的力,试图构建一个基于亚里士多德身心观点的身心关系模型。10 但是,不直接论证涌现属性的新的因果力,就不能证伪金在权的排斥论证,从而不能驳倒还原论。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先验地论证了下向因果的效力,为非还原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自主体因果力理论是主体因果理论的一部分,该理论与事件因果理论对主体与因果关系的认知不同自主体直接引起意向状态。与事件原因平行,自主体原因的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