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06949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四十二)1选择题1、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错,应该是“浪漫主义”。故选A。2、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2、项是()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句中的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不误,不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C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D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错,由原文“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一句

3、可以得知,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故选C。3、关于哦,香雪,对香雪换铅笔盒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B铅笔盒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C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就是对文明的向往,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前进,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意义。D香雪执意要换回铅笔盒的原因是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热爱学习

4、。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热爱学习”分析不准确。这只是最表象的内容,没有从铅笔盒的象征义角度分析。香雪执意要换铅笔盒,是因为铅笔盒的象征内容对她构成诱惑。铅笔盒作为象征性实物,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载体,也是主人公的情结。香雪真诚而热情的追求着铅笔盒,实际是表现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代新文化的热爱与历史诉求。香雪追求的铅笔盒是具体而微小的,铅笔盒象征的内涵却是丰富而广大的,这是作者擅长的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这深刻体现出了作为台儿沟姑娘们精神境界的接触代表的香雪对新生活热烈真挚的向往与不顾一切的追求。作者借此想要唤起年轻一代人改

5、变生活、改变社会的责任感,为崭新的世界唱响希望之歌。故选D。4、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答案:D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B项,致云

6、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故选D。小提示:文学常识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做到仔细甄别。5、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

7、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示总结上文。A.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D。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我并没有地下结论。(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3)他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A标明轻易遏止安适B标明轻

8、率遏止安详C表明轻率遏制安详D表明轻易遏制安适答案: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1)题,标明是做记号;表明是表达,显示。轻易是快、容易;轻率是草率。由上文“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可知,此处意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应用“表明”,因为“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可见下结论并不“草率”,此处应填“轻率”。第(2)题,遏止是制止、阻止;遏制是控制、克制。对于“同情心”应为“克制”,所以此处应填“遏

9、制”。第(3)题,“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安适”指安乐舒服,安静舒适。此处应填“安详”。故选C。小提示: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7、下列对百合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B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

10、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C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他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D小说塑造了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几位青年形象,他们善良、淳朴,虽然彼此之间曾有过小小的纠葛,但他们的情感圣洁真挚,就像百合花那样美好。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A.“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错误,应为塑造了“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B.“体现了他的封建思想”错误,应表现了通讯员的羞涩腼腆的

11、个性;C.“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错误,应是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故选D。8、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D本题考查对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都是动宾结构,“指点江山”在动宾之间停顿,则“激扬文字”也应在动宾之间停顿。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比如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12、“万户”指一万户;万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故选D。小提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可根据以下原则: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B真

13、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答案:B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平时多积累。本题中,B项,“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表述有误,应是“少

14、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故选B。10、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手法。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设问和拟人,不是反问句,从全篇来看,下阕做出回答,所以是设问;用“问”把“大地”写成了人,是拟人。D对偶、借代的修辞,对偶“才

15、饮”对“又食”,“长沙水”对“武昌鱼”。借代是借部分代整体,即借“饮长沙水”“食武昌鱼”代“在长沙,在武汉”。故选B。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当我们几个都站在牛鼻寨的一个山尖时,脚下是茫茫云海,眼前是_天空,此刻的我们,已经情醉崀山,魂系崀山!(2)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小青年能够这样_风发、斗志昂扬。(3)容琪_经营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因此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A寥廓义气独立B辽阔义气独力C寥廓意气独力D辽阔意气独立答案: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

16、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句中,“寥廓”,指天空高远且空旷;“辽阔”,指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此语境中的对象是天空,所以选用“寥廓”;第二句中,“意气”,指意志和气概,或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义气凛然;由语境中“青年”“风发”“斗志昂扬”可知,此处是形容青年人的意志和气概,应选“意气”;第三句中,“独立”,指不依靠别人或单独地站立;“独力”,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此语境是说靠自己力量经营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应选“独力”。故选C。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

17、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B这篇小说用词精练、传神,如“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运用比喻手法,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C作者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D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反映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表现姑娘们的爱美天性,同时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比喻”错,“挽住”是人的动作,赋予台儿沟以人的

18、动作情感,是比拟的手法。故选B。13、毛泽东的词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的是哪一条江的美景?()A湘江B岷江C赣江答案:A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沁园春长沙开篇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词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可见诗人看到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美景是描写湘江之美景。故选A。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B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小说,它的突出特征是淡化情

19、节、营造意境、突出情调。铁凝的哦,香雪是其代表。C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D现代诗歌也叫新诗,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不讲求任何格律”说法有误。“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是新诗草创阶段所做的努力,并非一直是如此。且新诗只是打破了(旧体诗)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大多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并非完全不讲求格律。故选D。1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

20、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B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C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D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答案:B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具体而言:(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正确的书写位置;(3)注意标号与点号连用

21、时的规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A项,应去掉顿号,表示约数的数字之间不能用标点符号。C项,把括号移至句末句号前,去掉括号内的句号。D项,“沉默着”后的冒号应改为分号。原句“环视群山”和“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是并列分句,故用分号。故选B。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

22、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A项,“曼延”应为“蔓延”,“消蚀”应为“销蚀”;B项,“博杀”应为“搏杀”;D项,“烦脑”应为“烦恼”。故选C。17、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

23、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故选B。18、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

24、找出_的联系。A一脉相承淹没千丝万缕B来龙去脉湮没千丝万缕C一脉相承湮没盘根错节D来龙去脉淹没盘根错节答案: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

25、更好,故排除AC;“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故选B。小提示:使用词语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别的词性的词。要从词语搭配、使用对象、内涵角度、语意轻重、褒贬谦敬等角度辨析,才能准确掌握词语,进而准确运用。课内阅读

26、19、沁园春长沙中,“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代的诗词中通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毛泽东面对“寒秋”,一反传统手法,描绘的是色彩斑澜的秋之壮景,展示出他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干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入,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沁园春长沙全词通过对长

27、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

28、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但他却能泰然处之;他面对秋天,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也不只是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20、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答案:(1)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

29、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2)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内涵和作用。解答本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然后弄清楚诗歌中的意象以及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意象对于展现诗歌内容,表达诗歌内容的作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诗歌描写意象不可谓不够宏丽,所以,作者“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宏大意象和作者高远的志向相得益彰,但这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