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2018.4)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012.10)(2017.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
2、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2015.10)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2014.10)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内在联系(2017
3、.10)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中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统一构成的马克思注意学说。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2016.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表现在,首先它不带有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具有深刻性,再次它还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在实践基础上
4、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7、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2015.4)(2013.10)(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
5、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2013.10)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
6、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可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2014.4)(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
7、用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2012.10)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简述意识的本质。(2016.4)(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
8、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5、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017.10) 意识的能动性是是指意思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9、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6、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2016.10)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015.4)(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10、(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8、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2012.4)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
11、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亲件下互相转化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15.10)(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注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
1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真解诀存在的问题。10、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2018.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翻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
13、要矛盾,还要注意二者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1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01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坚
14、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1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017.4)(2014.10) 量变和质变是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质变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塌实肯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
15、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试述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2018.4)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事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在阶级社会里,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主义,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可能否定一切。3、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2015.10)(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可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2)历史唯心主
16、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存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3、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2017.10)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索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从而主体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
17、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4、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2016.10)(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
18、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曲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16.4)(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2)改革是动力,只
19、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2012.4)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20、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7、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2014.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
21、的决定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8、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17.4)
22、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和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第一,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形式和面貌第三,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13.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第四章 资本主义
23、的形成及其本质1、货币的本质及职能(2018.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2、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2016.1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主要有三: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三是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3、劳动力
24、商品与一般商品在实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2017.10) 劳动力商品的实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来说,一方面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4、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013.4)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都有其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对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可以创造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
25、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由以下三部分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标准。5、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2012.1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有二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的条件。6、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016.10)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26、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7、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016.4)(I)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
27、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8、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2017.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
28、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9、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014.10)(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
29、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10、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2015.10)(2013.10)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二、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也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0、1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016.4)(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买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12、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2015.4)(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为揭示资本家
3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1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2015.4)(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3)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4)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1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
32、本质是什么?(2013.4) 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内部各企业各由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其个别生产价格不同,而商品是按照社会生产价格来销售的,因此个别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15、试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2012.10)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流通领域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存在由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节
33、省流通资本。它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缩短流通时间。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数量不能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2014.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
34、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1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015.10)(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18、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2014.4)核心:资本主义意识形
35、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主要特征: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9、什么是绝对地租?它产生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2014.4)(2012.4)(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即绝对地租。(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
36、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0、试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其后果(2017.4)(1)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须增加资本论,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
37、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者处于有利地位,保护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在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累积。(2) 资本累计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3) 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2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2013.10)(2012.4)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
38、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二、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2013.10)(2015.10)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杜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
39、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挤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2、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那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是什么?(2018.4)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可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
40、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具体表现在:在生产力方面,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2017.4) 资本主
41、义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垄断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它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1)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和金融寡头的通知;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2)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
42、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3、(2016.4)(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贤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2012.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调理与调控,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2015.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形
44、式可归三种类型。(2)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7、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2014.10)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45、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8、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2014.4)仅靠自认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足的领域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
46、些宏观经济调控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9、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和主要内容。(2017.10)(2012.4)(2013.4)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中国际协作加镪,各国在
47、生产上结合日益紧密。二是贸易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流日益扩大。三是资本全球化,随着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资本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10、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后果。(2016.10)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踣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