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 选择题 1、下图为我国某自然带林内空气温度年内垂直分布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自然带在我国的分布可能为()A.西北地区 B.西双版纳地区 C.东北地区 D.江淮地区(2)在静风、晴朗天气时,该地多雾露,林下(近地面)雾露最为浓重的时间段是()A.14:0016:00B.20:0022:00 C.2:004:00D.8:0010:00 答案:B 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分布。(2)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冠层高度达到 30 米以上,且冠层气温最高达到 24以上,日变化较大,近地面空气温度变化较小,说明森林茂盛,下层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应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西双版纳地区位于热带,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温带,江淮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B 正确。故选 B。(2)据图分析,1416 时树冠顶层空气温度高于地面空气温度,形成逆温,且这种温差在选项的 4 个时间段中是最大的,对流运动最弱,林下(近地面)雾露最为浓重,A 正确。故选 A。2、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屿,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多为 15002000 米,上覆有冰川,西侧福克斯海湾沿岸峡
3、湾众多(如下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芬岛成为人们欣赏北极地区奇景的好去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巴芬岛西部沿岸峡湾众多,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水侵蚀(2)巴芬岛冰川主要分布在东部,主要因为()A.寒流流经,水汽充足 B.靠近海洋,降雪量大 3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D.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3)巴芬岛西部福克斯海湾典型植被景观为()A.冰原景观 B.苔原景观 C.亚寒带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A D 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分布。【解答】(1)由材料信息“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多为 15002000 米,上覆有冰川”及纬度位置知,巴芬岛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山上冰川广布,故西部沿岸峡湾众多的主要原因是冰川侵蚀,A 正确;纬度高,气温低,河流封冻期长,流水的侵蚀作用不明显,B 错误;巴芬岛地处极地东风带内,终年吹东北风,东坡是迎风坡,C 错误;东坡地处极地东风的迎风岸,海浪对东岸的侵蚀明显,D 错误。故选 A。4 (2)由材料信息“巴芬岛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知,东部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D 正确;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使得水汽不足,A 错误
5、;东西两岸都临海,B 错误;东西两岸纬度差不多,C 错误。故选 D。(3)从图中可以看出,岛上冰川面积较小,A 错误;岛屿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冷凉,自然景观为苔原景观,B 正确;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地区,C 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和温带地区,D 错误。故选 B。3、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影响 A、B 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 B.地形 C.海陆分布 D.洋流(2)B 地的植被是()A.温带落叶林 B.亚热带常绿林 C.荒漠 D.雨林(3)A 地比 B 地气温气温年较差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 B.洋流影响 C.植被覆盖率高 D.天气 答案
6、:【提示】气候类型的判读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5 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综合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等河流汇集之地,曾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全年盛行东北风,现已干涸,仅为大片盐壳,呈现灰白色。下图右侧分别为我国 A、B、C 三地土壤景观图。(1)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形成土壤的最活跃因素是_,A 位于我_(填三大自然区名称),该地经过人类改造,形成肥沃的耕作性土壤是_。(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 B 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3)C 为罗布泊,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罗布泊盐壳形成的原因。(4)红壤的肥力
7、、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大量施用化肥 增施熟石灰 掺沙 A B C D 6 答案:(1)生物 东部季风区 水稻土(2)夏季高温多雨,植被(草地)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易积累;地形平坦广阔,物质迁移速度慢,有机质流失少。(3)位于河流下游,盐分集中: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夏季热量不易散发,蒸发量大。(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有关知识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考查了学生利用综合思维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土壤是反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一
8、面镜子,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A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该地经过人类多年的改造,才形成肥沃的耕作性土壤-水稻土。(2)B 地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是:当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森林茂密,地表植被丰富,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当地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腐烂速度慢,有机质积累丰富;东北平原地
9、形平坦广阔,水土流失少,物质迁移速度慢,有机质流失少,有机质在当地富集,形成肥沃的黑土。(3)C 为罗布泊,罗布泊盐壳形成的原因:罗布泊位于我国内流区,位于河流下游,水量较少,盐分集中:当地深居内陆,距海原因,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盆地地形,夏季热量不易散发,蒸发量大,水分流失速度快,盐分残留在地表。(4)红壤呈酸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低。推广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正确;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壤的酸性,正确;掺沙可以降低土壤的黏性,增强通气透水性,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结构,错误。综上分析,正确,故选 B。7 小提示:土壤的发育起始
10、于岩石的风化。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 年 1 月 911 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 50 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 2014 年 1 月至 2017年 1 月林下 20 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11、。(2)从植被特征角度分析哀牢山森林受极端降雪事件破坏严重的原因。(3)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4)2016 年林内土壤昼夜温差比 2014 年明显变大,请解释原因。答案:(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2)哀牢山森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森林茂密,树叶面积大且冬季不落,积雪多时,树冠易被大雪压断。(3)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
12、土壤降温。8 (4)大雪导致林冠大面积受损,森林覆盖率减小;(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快;夜晚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减弱,土壤温度下降快。解析:本题以我国哀牢山地区 2015 年发生的极端降雪事件为情境,结合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林下 20 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主要考查极端降雪事件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温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森林对林下的土壤保温作用显著,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低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远,说明温度差异大
13、,秋冬季节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相距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小。同时,通过保温作用,森林对土壤温度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2)由材料信息可知,哀牢山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耐低温;该地森林异常茂密,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树冠大,落叶少,枝叶繁茂,发生极端降雪事件后,树冠极易积雪,当树木上的积雪不断积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压断树枝,对树木造成破坏。(3)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大量降雪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
14、表温度下降;积雪融化过程中吸收了土壤和空气中热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也会使土壤温度下降。(4)由图可知,森林对林下土壤的保温作用显著,但 2015 年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使树冠受损严重,进而导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减小,白天土壤获得的光照增多,地温上升明显,夜晚地面又缺少树冠的保温作用,导致土壤温度降温又快,从而使土壤的日较差增大。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材料下图为土层分层示意图。(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 A、B、C、D、E 所代表的土层。A_,B_,C_,D_,E_。(2)分析 A 层颜色较深的原因_。答案: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解析:本题考查成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腐殖质层的成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读图可知,该土壤剖面分为五层,结合所学可知,由上至下依次为腐殖质层(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E)。(2)A 层为腐殖质层,大量有机质分解后不断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故所堆积而成的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小提示:土层越厚,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发育成熟的土壤由上至下依次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