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一、先天还是后天 二、与环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三、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里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
2、 年龄阶段的划分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 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两个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一、心理发展的社会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 二、生理因素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语言的发展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30年,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何林渥斯,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3、,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五. (1)种系心理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跟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刺激感应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的特点:有意识的;社会性的;有语言功能的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六.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
4、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5、: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
6、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3. 学前期 主动
7、对内疚(47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4.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找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对“我是谁”、“将来发展如何”等问题的主观感受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
8、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9、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
10、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皮亚杰是重点) 1、华生(J. B. Watson) 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 2. 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2、斯金纳(B. B. Skinner) 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教学机器跟教学程序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3、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
11、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过程 2. 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有指导的情境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3. 提出内化学说 ,教育的意义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为心
12、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 (四)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
13、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客体永久性观点的产生。客体永久性:当客体消失时,仍能知道客体存在*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个水平,1.二元论水平
14、;2.相对论水平;3.约定性水平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 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概念、优缺点再认) 1、 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大量的资料,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减少费用,节省时间和人力。 缺点: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所呈现的组间差异结果中可能会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
15、扰效应。 2、 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优点是:它可以系统地了解同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便于揭示量变和质变发展心理学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容易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局限性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历程中容易丢失样本。延续时间长和反复测查,可能会影响某些被试者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3、 聚合交叉设计: 概念: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
16、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设计等问题;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时间。4. 临床法概念:临床法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一般做法为: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
17、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不足: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二、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特殊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生态化原则;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宫内发育时期: *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的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 *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胚胎发育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 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脑、
18、脊髓; * 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系统 *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肝脏、呼吸系统 *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行分化。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准确的抓握动作与视、动协调给婴儿开拓着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为手的动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使用工具,用动作姿势代替言语功能,从而使动作具有了间接性和最初的符号功能
19、。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粗细原则) 二: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
20、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三:对婴儿认知能力的认识(一)在婴儿的认知能力当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 1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
21、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
22、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通过范兹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种偏好的意义在于: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这对给婴儿早期丰富环境很有意义。 (2)婴儿听觉的发展一个婴儿已经能鉴别5200Hz到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3)婴儿肤觉的发展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都有迅速发展;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
23、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随后触觉逐渐与视听觉紧密结合,到幼儿期触觉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让位给视觉和听觉。(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味觉在婴儿跟儿童时间最发达。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人的嗅觉改善延续到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个别差异很大。2婴儿知觉的发展婴儿知觉发
24、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而成的复杂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视崖实验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三)婴儿注意、记忆、思维和学习的发展 1婴儿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
25、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五六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婴儿记忆的发展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3婴儿思维的发展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是记忆形成的基础其主要特点如下:(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6)问题解决时人类思
26、维的最一般形式4.学习的发展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的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的学习类型四、婴儿言语发展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一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与生成性等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语言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其中言语感知是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一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再认) 1:强化说斯金纳 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LAD) 3:模仿说奥尔波特 4:认知学说皮亚杰
27、五、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0-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六、婴儿的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在一定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是变化最为
28、缓慢的个性心理特征 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l974,1982)的气质类型说 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1.一般型2.活泼型3.安静型八、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第一阶段(05周)自发的微笑 第二阶段(514周)无选
29、择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14)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九、婴儿的依恋(重点) 1、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6个月到2岁) 3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 (1)安全型依恋(良好、积极的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对婴儿的需要、信号高度敏感的母亲,其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4、 影响依恋的因素 (1)抚养质量 (2)儿童特点 (3)文化因素 5、 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
30、响 v 1.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 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v 3.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v 4.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 同伴的作用 1. 同伴是强化物 2. 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 (2)简单交往阶段(社会指向行为) (3) 互补交往阶段 7、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点红测验(
31、阿姆斯特丹)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8、 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
32、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一、 游戏 1、 早期的游戏理论(再认) (1) 霍尔德复演说 (2) 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3)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4)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一、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2、 游戏的种类
33、一般分法: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帕滕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吧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戏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主要有: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社会生活方式,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通过游
34、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一)发展规律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 幼儿期是一生当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成人的教育以及儿童自己的主动探索和对词汇的尝试运用在其词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二)语法结构的发展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第四,句子长度的变化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表达能力发
35、展的重要标志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此时已无意记忆为主(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记忆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起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这两种记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发展出现质的飞跃2.记忆策略 复述与组织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认知活动。(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1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幼儿期
36、思维的主要特点1.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4.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皮亚杰关于幼儿的思维研究 (1) 认为27岁的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实验:“三山实验” (2)“守恒”: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2.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形成的特点:对概念的概括水平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幼儿后期开始概念的抽象概括水平得以迅速发展。 3.儿童获得概
37、念的基本方式有4种,通过典型事例获取概念是幼儿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这是儿童,特别是幼儿获取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此外还有通过定义获得科学概念,通过言语讲解和概括文章命脉获得概念以及通过概念名称的组合推知组合后的复合概念。后三种掌握概念的途径都可归结为言语理解方式。事例的方式是各种言语理解方式的前提。儿童早期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以典型事例为依据的。 4.幼儿概括的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只能代表一个或者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2.概括的特征很多事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不能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很好的区分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
38、5.关于幼儿推理过程的研究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思维过程1.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2.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3.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由展开式向简约转化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他所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三)认知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几种趋向: 第一,由近及远。第二,由表及里。 第三,儿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第四,由浅到深。第五,绝对到相对四、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个性形成过程中,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核心
39、的作用。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3岁前儿童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自他分化”阶段,把自己作为主体来认识。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1.自我概念的发展 2.自我评价的发展 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4.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五、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道德的发展向着成熟阶段所经历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而不能
40、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1. 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v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v 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 v 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幼儿道德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 2. 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v 阶段0:前道德阶段 v 第一个水
41、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v 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v 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六、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再认) 1、侵犯行为概念: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2、哈特普将侵犯行为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侵犯行为的控制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移情训练 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3、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行为及
42、趋向。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进行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3.榜样示范七、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化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还是女子气的知觉和概念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八、幼儿同伴交往 特点: v 同伴交往的目的往往是游戏,为游戏而交往 v 以语言为主要的交往手段 v 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会感到不安 v
43、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 v 表现出和同性伙伴游戏的倾向 ,交往水平表现出性别差异 v 已经存在不同的交往类型和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受拒绝儿童,受忽视儿童,一般儿童。 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培养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5点) * 学生学习一般要越过直接经验阶段,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认识或认知活动 *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 二、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 1. 差异性 2. 缺陷性 3. 集中性 4. 排除性 5. 可逆性 6. 贯穿性 学习障碍的预防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