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099808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内涵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的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培养的学生质量在整体上要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具有以下特性:1、高职性高职性,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首要特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除了具有“高等性”这个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外,更应具有职业针对性与技术应用性的特点

2、。“职业针对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等等,都是围绕“职业针对性”来进行的。“技术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人才类型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岗位实用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特色专业必须具有的高职特色。2、地域性地域性,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

3、特色。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层一线的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特色专业应具有自己突出的地域特色。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所在服务的行业或区域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以及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来建设特色专业。应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变化趋势作为确定特色专业的依据;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提升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3、独特性独特性。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

4、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差异化策略。高职特色专业要具有独特的专业特色。应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的办学基础和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及教学能力的特点进行分析,摸清自身在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已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同时要对其它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职院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分析,以此寻找专业方向的空档或在同类专业上寻找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方案、特色就业渠道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专业建设内涵上下功夫,在专业的目标定位上、在人才培养的模

5、式上、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在实践教学上、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自己专业的独特性。4、整体性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特色专业的形成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客观效果的和谐统一,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特色专业的形成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社会对其最终的评价也落脚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高职特色专业不仅通过其特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人才而得到社会的公认。学生的质量和社会影响是特色专业的最终体现。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

6、就业竞争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高职特色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等几个方面。特色专业的学生必须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和市场的欢迎。建设特色专业是培育办学特色的重中之重要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必须着眼于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确定步骤1、专业调研。专业调研是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一是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

7、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二是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职院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三是对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进行调研,主要是市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目的是使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与方向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发挥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特色提炼。特色提炼是确定特色专业的关键。一是需要进行分析,即对高职院校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主要是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评价外界环境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二是需要进行提炼,即高职院校的某些专

8、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色提炼就是把这些特色总结出来,并进行充分论证。通过论证,以决定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3、申报审批。申报审批是确定特色专业的必经步骤。特色专业初步确定后,就要整理材料进行申报,只有经过审批后,特色专业才能立项,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了。院级特色专业的申报程序一般是:院系申报、实地考察、评估确定、审批公布。省级特色专业的申报程序一般是:学院申报、专家评选、网上公示、审批公布。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申报是在省级特色专业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1、理念特色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9、是高职院校特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进程和绩效。目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设还在摸索当中,如果没有先进的、实事求是的办观念,没有改革的、开放的办学心态,就不可能出积极进取的办学模式,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也就不能创新出特色。因此,特色出自于理念。理念是色专业建设的灵魂。2、方案特色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规。培养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特色突出。一是人才培养规格要有特色;二是人才培养计划要有特色;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要有特色。培养方案有无特色,将直接体现着特色专业建设有无特色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3、师资特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保证,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

10、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并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加强对特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形式上,不仅要求他们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更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职业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方面更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还要注重从社会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4、教学特色教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生动表现。通过特色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来体现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一是教,即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大体系中,在课程结构、课时比例、教授方式、

11、考核方法等方面办出特色。如理论教学够用,实践教学突出;一专多能, 个证书等。二是学,即学生学习要有积极性、创造性,要有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动力与决心,学院要为他们提供充分条件,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求学环境。三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应强化特色教学意识,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实现教的方向与学的兴趣的恰当结合。5、管理特色管理特色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特色专业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是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有文件规范,这是在制度上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保障。二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要不同于一般专业建设的管理,学院要对特色专业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系部

12、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特色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以管理促教学,以管理特色促教学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办学思路,为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建立开放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争取社会支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2号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体现为区域经济服

13、务的宗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本地区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现有专业资源,突出优势,共同制定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质量控制目标等,并定期对品牌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应当组织教学人员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主动调整专业教学内容,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

14、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和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双师”结构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的一个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确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而制定体现高职院校特点、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师准入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制度,使广大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科学地制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要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外引内培”相结合,逐步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具有实践教

15、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从政策导向、待遇保障和培养提高等方面促进“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确保教师能够定期到企业基层单位锻炼,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带入课堂教学,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使其成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实施“专

16、兼结合”方针,有针性地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聘请和引进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授课;完善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可进可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3、以能力培养为主导,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则是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的综合体现。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更是特色专业建设应着力加强的一项工作。在

17、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明晰专业就业岗位。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各门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要加强课程建设,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内容选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取得成效;

18、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围绕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来进行。包括对成果的质量、实施项目的过程和态度的考核。注重过程评价;要围绕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为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和辅助实训教材;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校园网,实施网络平台教学,实现多方式的师生交流互动。4、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

19、首要的是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内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创建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与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抓住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应用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

20、式,加强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认真实行“双证书”教育提高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和获取质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岗位建立更紧密的联系。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是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产学合作教育,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特色专业的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将单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向生产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方向发展。学校可以投资于企业建设

21、真实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基地,企业也可在学校投资设厂,建设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双赢。企业为学校走向市场铺平道路,使专业品牌得以建立;学校也为企业设计合理的人才结构,从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稳定,又解决了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会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了解了企业的需要,可以进行科技开发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本专业的社会影响,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在学习操作实践中接受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进而培养了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

22、生整体职业素质的提高。6、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特点,设置大型的技能比赛。这些大型的比赛活动,既是对品牌专教学水平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实践锻炼。要抓住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事例,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专业更应该体现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优势。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交流,进行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提升特色牌专业教师在社会的知名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服务意识,使其融入社会,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

23、领。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1、落实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制为保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须注意落实特色专业建设责任制。学院须与院系及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签订专业建设任务书,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专业负责人要拟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落实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成效。2、采取差异化的特色专业建设策略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即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这样才能

24、突出特色,避免竞争与雷同。3、突出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线以应用技能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色,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特色建设的一个组成方面,而且可以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主线。4、给予特色专业建设经费资助目前,在国家对教育投资比例偏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特别紧张。但特色专业建设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应当注重资金的投入与支持,以满足特色专业在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需要。5、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检查验收加强监督检查是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

25、个促进。特色专业在建设期间可实行滚动管理。学院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期满后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将授予“特色专业”荣誉称号。未通过验收的,一年内可申请再次验收。验收仍不合格,视作未通过验收。被评为校级的特色专业,学院将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省级特色专业的评选,以便取得将来参加全国特色专业评选的机会与资格。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剖析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主要评估指标之一。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特色的重要体现。在评估中通过对l2个特色专业的剖析,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

26、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总结专业建设的特色,可以推动其它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在评估中一定要深刻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把握特色专业的导向作用,致力于通过专业剖析来推动和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一)、把握特色专业剖析的主要内容与环节1、专业设置与定位特色专业应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产业集群的变化不断优化专业内涵。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注意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的考察。从试点评估中看,一般学校都进行了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但都比较笼统,只反映数量的需求,对于“什么岗位需要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

27、度等方面反映不深入。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特色专业应能积极进行如下探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以典型产品和服务设计为教学活动单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等。3、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及实训基地)应当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训练的需要,并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应能根据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在具有实践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教学;应由具

28、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或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应能做到毕业顶岗实习覆盖率较高,且实习大纲、考核标准与办法健全,毕业顶岗实习效果好。4、专业教学团队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知识、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结构合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成效;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强, “双师”素质较高,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较大,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较强。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社会的认同。5、社会服务能力特色专业的专业教师能够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能够积极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

29、展服务;能够主动承担技术服务与咨询项目,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假日和双休日)为企业和社区服务。6、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应能做到: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高;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比例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在本地区位居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专业在行业企业中有较广泛的影响和知名度。(二)注意专业剖析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专业剖析中要善于综合运用考察 、访谈和说课等方法进行 多维度 、多要 素的综合运用 ,达到专业剖析的效果 。一是听取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建设总结状况汇报 ;二是重点考察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的实施 ;三是听取专业课教师说课 ,考察课程建设 的思

30、路 ;四是深度访谈 ,探求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此外 还可召开学生座谈会以考察教学效果 ,查阅教学文件 、学生毕业设计等有关资料以了解教学管理状况等。 (三)、加强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专业群建设 在试点评估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较多,但许多专业不招生 ,甚至有个别学校不招生专业已达三分之一 以上 ,这反映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设置专业随意性较大。在专业剖析中,专家组也要 和学校共同理清学校专业的设置思路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帮助学校做好专业建设规划。 在试点评估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校专业点设置较分散 ,专业群建设意识不强 ,造成资源不

31、能有效配置 ,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 。通过评估 ,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方向 ,在综合分析学校 已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走 自身特色发展之路 ,要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 ,集中力量办好具有学校 自身优势、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以特色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 ( 方向)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 ,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专业剖析的目的就是和学校共同总结特色专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探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帮助学校理清专业设置思路,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群建设,做好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从而提高推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附录高职

32、院校特色专业剖析内容剖析指标关键剖析要素要点说明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1.1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2教学基本条件2.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具有实践工作经历,其中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行业工作经历;聘请

33、了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政策、有措施、有成效。2.2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完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2.3经费投入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2.4教材与图书资料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3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

34、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核心课程建设,有省、校级精品课程。3.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考核方式灵活、恰当。3.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并强化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制度措施得力。3.4产学结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科技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为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等开展良好,效益明显。 3.5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有序。4人才培养质量4.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身体素质达标,心理健康。4.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双证书”获取率高;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能力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4.3学生满意度随机调查本专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4.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近两年录取新生报到率;近两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近两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和优良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