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96637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复习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又如要知道n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

2、置。(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则可选用分度值是、量程是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的皮卷尺。)(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 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 教室

3、门的宽度是0.95_m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 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m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 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 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 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比如:一本书的厚度为8_?8cm好像太厚了,8m又太薄了不可能,那只能是8mm了。注意m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眼睛能见到的最小的尺度了,用m做单位我们尚且还能用肉眼看得到,但是如果用nm做单位,我们用肉眼就看不到了。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

4、成。例如,上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其中,是由刻度尺上准确测得的,为准确值;而是估读的,为估计值。由于在准确值的下一位已经为估计数字,是不准确的,所以再往下一位估计便无意义了,因此记录的结果只需一位估读值。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知识点4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 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

5、为因素。(3) 减小误差的办法: 3种: 一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公式为:。 改进测量方法 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知识点5秒表的读法秒表读数的时候:小圈是“分”大圈是“秒”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计时停止再按一下:时间归零秒表也叫停表,一样的。秒表的读数是30min10s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1h=60min 1mim=60s知识点6机械运动和参照物(1)机械运动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2) 参照物: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6、,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可以默认它是静止的了。(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点7. 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

7、量。(1)速度的单位 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 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中,距离的标准单位是m,时间的标准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标准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为单位,时间常以h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除此之外,速度还可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cm/s(2)速度单位的换算如72km/h?m/s,如下计算:72km/h又如5m/s?km/min,如下计算: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km/h是最常用的速度单位,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所以1m/s是大于3.6km/h的。匀速直线

8、运动图像(s-t图像,v-t图像)及定义。知识点8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为=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和时间t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必须是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必须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段的平均速度要分段计算描述平均速度时应指明是物体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其中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

9、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求平均速度 ,哪怕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远是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哦了!例题1:判断下列测量数据:米,米,毫米,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 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是(D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解析:米,其中小数点前的“0”是米,然后依次是dm,cm,mm,最后一位的0 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mm。 米,其中小数点点的“7”是米,然后是分米,厘米,而最后的“9”是估读, 所以最小刻度是dm。 毫米,其中“9”是毫米,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它前面那一位cm。 分米,其中“9”是分米

10、,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它前面那一位m。例题2:“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诗人认为“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B)A桥B水C河岸D地球解析:在整个诗句中,涉及到三个物体,即人,桥和水。现在原题问“桥流”,那 么通过这个词,我们不难发现,原题研究的是桥的运动情况,既然研究的是桥的运 动,那么就应该选择另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了,就是水喽。 类似的古诗文研究参照物的题目的方法: 第步:找到原题中到底有几个物体。 第步:看原题是研究谁的运动。 第步:研究谁的运动,那另外的物体就是参照物了。 (因为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自身为参照物)例题3: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

11、中“看 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A)A船和山B山和船C都是船D都是山解析:第步:原题中就2个物体,1个是山,1个是船。 第步:“看山恰似走来迎”研究的是山的运动,那么船就是参照物。 “是船行”研究的是船的运动,那么山就是参照物。例题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物体的(C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解析:本题不要被蒙了,原题中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就不能 说成与路程或时间成什么比了。根据公式v=s/t的变形s=vt,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 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D错了,C正确。第二章 声现象知

12、识点1 声音的产生(1)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 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 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及传播速度(1)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体v液体v气体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大小并不

13、会影响到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知识点3 回声(1)回声的产生: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参考资料:要想听到回声,声源距障碍物至少要多远呢?我们可作如下分析:人要听到回声,则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在此过程中,声音在人和障碍物之间运动了一个

14、来回因此声音从人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取声速为340m/s,则可见,要想听到回声,声源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为17m平常我们在教室里时,由于教室的长、宽均小于17m,所以在教室里听课时听不到回声(3)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则,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迷你小实验: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我们将一只耳朵贴

15、在一段长钢管的一端,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钢管,我们会听到两次声音,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发声体振动后,声音依靠介质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如果碰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回声人听到声源直接传来的声音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就会把原声与回声分开,听到两次声音但是,听到两次声音并不都是回声我们在上述实验中听到的两次响声,却不是因为障碍物而形成的回声,而是由于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得多,声音通过两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便能区分这两次声音了。知识点4 声音的三要素1 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

16、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 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2 音色:音

17、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参考资料: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

18、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知识点5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参考资料:我们是怎样听到他人的声音的呢?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首先,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传播物质,假如声源处与人耳处之间是真空,则人耳听不到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就不可能直接交谈);其次,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000次,所以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每秒20次或高于20000次时,人耳也听不到此声音;第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还与声音的响度有关,若发声体振幅太小,或距离人耳太远,人耳也不能听到声音(1)人耳要听到声

19、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2)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知识点6 声音的种类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为乐音,它是声源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如钢琴、胡琴等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为噪声,一般是由声源的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如汽车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等为噪声1物理学角度的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是有一定区别的乐音即好听

20、、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有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例如:当有人想睡觉时,其他人唱歌或听音乐,此时的音乐妨碍了他人的休息,对想睡觉的人来说就成了噪声3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工厂里,发动机的运转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公路上,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振动和排气声,以及车身的振动声;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和设备发出的噪声,安静图书馆里说话声等都是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轻则会妨碍工作、休息、影响工作效率

21、,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甚至会使听觉器官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4控制噪声的措施:在声源处减弱: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响度;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燃机排气管处加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在接收处(人耳处)减弱:戴防噪声耳塞,用手指塞住耳朵等知识点7 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回声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回声定位:超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

22、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是产生反射波,接收反射波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例题精讲:例1: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B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解释:大钟“余音未绝”,是因为大钟一直在振动。敲一下大钟然后停止,大钟仍会振动半天,不会立刻停止:例2: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

23、的振动而产生的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柳笛时,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当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 时,振动频率发生改变,音调改变例3:工人甲在一根很长的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工人乙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可以听到( A )A一次敲击声B二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分析:注意原题说的是“很长的空铁管”,所以由于铁管很长,空气传来的声音就很难听见了,因为随 着距离的逐渐增加,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例4: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金属棒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可听出机器各部件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答案:金属棒可以传播机器振动

24、情况,把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部件上,机器的振动引起金属棒相同 的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工人师傅可以根据声音音色情况,判断机器的故障。例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A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例6: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发令枪的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是(声速取340m/s)( C )A少2.94s

25、 B多0.294s C少0.294s D相同分析:由于光速很快,所以终点的计时员正确的计时方法应该是看见起点人员的白烟计时。但是如果终 点计时员通过声音计时的话,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运动员已经起跑, 所以所计算时间偏少,少了的时间就是t=s/v,t=100m/340,就是0.29秒了。例7: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在蜜蜂的翅

26、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普遍性(2)从实验和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例8:汽车的废气离开引擎时压力很大,如果让它直接排出去,将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噪声,因此需要安装消音器汽车消音器的剖面如图所示,它里面排列有许多网眼的金属隔音盘当汽车废气从排气支管进入消音器,经过隔音盘从排气管排出后,废气产生的声音就很小了其消音的原理是(隔音盘可以反射和吸收部分噪声)摩托车安

27、装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解析:隔音盘里有很多小孔,当声音在这些小孔之间来回反射的时候,经过多次反射,声音的能量变小, 响度变小,所以从废气传出的声音就变小了很多。 本题两问强调的主语不同,第一问强调消音的原理,所以答原理。第2问强调摩托车安装消音器 的原理,那就可以直接填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了。例9: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质量好坏的根据是声音的(音色), 有经验的农民伯伯敲一敲西瓜就能发现西瓜的生与熟,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叩诊就能发现病人腹腔内是否有积水,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解析:好碗和坏碗的结构是

28、不同的,因为坏碗会有裂痕,所以是音色。 西瓜的好坏也是由于其内部的结构不同,所以也是音色。 病人腹腔内有积水,会导致枪击病人时候音调发生变化,所以是音调。例10: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以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米,两次响声相隔2.5秒,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求铸铁中的声速。解析:声音在铸铁里传播时间 声音在空气里传播时间 所以 由此得: 由于 s=910米 所以 答:铸铁中的声速为第三章 物态变化3.1 温 度一、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 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

29、成的。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二、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 .体温计:3542、0.1;.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

30、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PP仰视:结果偏低俯视:结果偏高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A.小红:37.6;B:小刚:36.9;C:小明:38.2;D: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3.2 熔化与凝固一、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生活中熔化

31、与凝固的现象: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水结冰了二、实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1. 海波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和沸腾时的特点)常见晶体:冰、金属、萘、海波。2.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常见非晶体:松香、石蜡、沥青、玻璃。3.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4. 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1)AB:固态,吸热,T上升;BC:固液共存,吸热,T不变;CD:液态,

32、吸热,T上升。2)EF:液态,放热,T下降;FG:固液共存,放热,T不变;GH:固态,放热,T下降。5. 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降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6. 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边吸热边升温,状态先是变软、变稠、变稀、最后变为液态。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2.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典型例题.4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冻坏,这是为什么? 提示:温度

33、在0以下,桶里的水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5以下四种现象中沥青路面在烈日下变软;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冰化成了水;蜡烛燃烧时出现了蜡液。属于熔化的是_ _。分析: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这是溶解,而非熔化。3.3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现象:洒在地上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变干、露珠的形成二、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1.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现象: 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保持不变; 沸腾前后都有气泡产生; 2)沸腾的

34、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3)沸点:不同的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2.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蒸发具有制冷作用。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1. 生活中液化的现象: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B.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气”、 雾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镇饮料“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2. 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典型例题1.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

35、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思路解析: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气遇冷的缸壁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了缸壁上。这个现象说明了空气潮湿,是下雨的前兆。3.4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

36、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三、物质的三态联系典型例题(多选)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 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凝华而成

37、的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第四章 光现象1、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 小孔成像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 m/s 。 在水中约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为真空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原理: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是虚像。7、

38、球面镜的利用:凸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太阳灶, 手电筒的反光装置8、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9、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介质中折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10、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1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为色散。1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1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1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

39、光决定。15、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16、当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这就是反射光,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体的颜色就是黑色。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 透镜1. 透镜的原理:光的折射。2. 两种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光线作用及光路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

40、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焦距的大小

41、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3. 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4.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

42、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会聚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2)物像等大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光屏、凸透镜、蜡烛,保持凸透镜不动,同时移动蜡烛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的与蜡烛等大的像为止,则物距于像距的一半即焦距(3)观察虚像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光屏、凸透镜,将一较大的字贴在光屏上,头从凸透镜另一侧看光屏

43、上的字,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虚像后,逐渐加大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该字的虚像正好消失为止,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4)焦点入射法:在凸透镜的一侧放一光屏,另一侧放一点光源(如蜡烛、小灯泡),沿主光轴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与透镜直径相等的光斑为止,测出光源与透镜距离即为焦距。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

44、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要颠倒放置。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l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实际光线会聚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异侧。凸透镜成虚像情景: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小结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成像原理不同 实像: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会聚到一点所成的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