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84230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2023/62023/68新闻与传播研究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 刘东阳【摘 要】数字媒体时代,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创作是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理解并明确数字艺术创作的数字化、编程化、融合性的技术伦理,尊重并强调审美的主动性、交互性与目的性,进一步增强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关键词】黄河文化;数字艺术;黄河故事;文化传播;交互装置【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东阳,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2-ZZJH-12

2、7)、2023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32400411149)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2-HYKYCX-04)的成果。黄河文化蕴含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思想,塑造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取向,孕育了自强不息、勤劳务实的精神,建构了中华一家、团结统一的观念,不仅推动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持续发展,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主轴,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繁荣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与艺术创作领域的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

3、性思维融为一体,日益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批评等方面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能。在数字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更持续推动着艺术审美感受、体验与思维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数字艺术是一种正在发展之中的新的艺术形式,不如传统艺术那样具有明显的边界,无论是新媒体、数字影像、交互媒体,都不能对这一概念进行有效界定,很难触及数字艺术的本质。目前,黄河文化主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热点,数字艺术已经进入人们生活且被人们喜闻乐见,以黄河文化为元素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一股潮流,学界关于黄河文化元素与数字艺术设计的结合性研究

4、,仍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对于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研究,首先要明确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一)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处理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开始数字化转型,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处理奠定了基础。法国92023/62023/69新闻与传播研究当代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将数字技术所发展出的可复制性称之为“超可复制性”,并指出“复制现象本身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拷贝,而是对复制物的改造,是一种新的生产”1。因此,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处理,即以数字技术为创作工具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复制”的基础上,赋予新的生命力与艺术内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先让教授历经4年时间、14次带队深

5、入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针对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种类、风格、习俗开展田野调查,并完成著作黄河十四走,丰富的文字与图片,成为黄河流域具象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但是,仅靠文字的记录,难以达到数字影像的真切效果;二维图片的展示,也没有三维呈像体现得细致与具体。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从艺术研究与创作角度而言,可谓一件憾事。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可对这些黄河文化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处理,无论是数字摄影、数字视频、数字动画,还是数字特效、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赋予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并从时间与空间上提升艺术作品的传播力。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黄河文化的数字化处理工作极为重要。黄河流域典型的艺

6、术形式与艺术作品的数字化记录,也应该尽早提上日程、落地实施、形成规模。(二)编程化的数字艺术创作编程化的数字艺术创作,即以编程化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的网络艺术、遥在艺术、交互艺术等艺术作品创作,体现出鲜明的虚拟性、交互性与社会性。以博物馆中的编程化数字艺术创作为例,故宫博物院使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交互创作实践,交互作品黄荃写生珍禽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随着观众手指的触摸,原画中的二十四种禽鸟昆虫,在交互设备的屏幕上“活”了起来,它们抖动翅膀,旋转身姿,或飞入花丛,或冲向天际,或爬入池塘,“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到知识领悟的理性认知的完整体验”,“

7、又从知识的层面完成了一次微观历史的了解,从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内在转化”。2随着“黄河战略”的深入实施,济南、德州、运城、东营等地方政府纷纷投资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主题博物馆,郑州市的黄河国家博物馆更是要打造成展示黄河文化的综合平台和地标建筑。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应该结合数字化的艺术创作与展示形式;交互装置类的数字艺术作品,应该成为这些黄河主题博物馆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黄河文化元素的经过编程化的数字艺术作品,也将获得新的艺术价值与传播意义。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艺术创作可以突破传统艺术形式所处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黄河文化主题的艺术创作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千里之外的

8、人,可以看到黄河流域古村落三维形态的风格演变;九曲黄河的蜿蜒壮阔,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上、以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形式获得呈现;“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既可以使用数字化的影像叙事,也可以设计数字化的交互装置,令观众深刻感受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那些散落于黄河流域民间的各种地域特色的器具、手艺、服饰、“玩物”,也可以凭借更多的数字传播媒介,实现具象黄河文化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传播。(三)融合性的数字艺术呈现传统时代的艺术创作基本呈现为单一媒介形式,即使出现了影视类的可以集合声音与图像在一起的艺术呈现形式,也难以达到数字艺术的图、文、声、像集成以及二维、三维、多维交融的艺术效果。

9、在数字艺术创作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进一步实现了艺术表现介质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变革。“当今的数字艺术完全可能是综合以往所有传统的艺术媒体或形式的一种全媒介艺术形式,可能既是绘画作品也是音乐作品,既是装置作品也是互动艺术作品,既是静态作品也是动态作品。”3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实现了各种艺术媒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以至于消失,使以102023/62023/610新闻与传播研究往单一媒介的信息呈现方式得到最大程度的突破,实现了各种信息表达形式与艺术创作形式的有效结合。关于数字艺术融合性的讨论,以文化的载体文化遗存与文物古迹为例。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10、了名为“万物有灵”的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分为紫禁威仪、先贤圣迹、宝相霓裳、邑巷人家、皇苑林泉、传艺承明六大主题展区,其中作品重返海晏堂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的交互与多维特性,打造了一个全沉浸的360度交互体验空间,“通过联动影像、激光雷达动作捕捉、沉浸式数字音效等手段的结合,展现了圆明园海晏堂从遗址中重现胜景的全过程”4,这为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样的艺术作品欣赏与体验中,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可以不再枯燥,远古的人与物都生动了起来,祖先们在数十万年前的生产生活呈现在眼前;龙门石窟、大雁塔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恢弘浩大的建造过程、纤毫毕现的细节构造、古代信徒的顶礼膜拜,交互技

11、术的融入也将进一步加深观众的体验感,为人们奉献出一场场数字艺术的视听盛宴,使观众对黄河流域悠久的文化传承与辉煌的历史形成全新的认识。二、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的创作策略根据数字艺术鲜明的技术特点与创作形式,结合黄河文化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的创作策略,可以从尊重受众的审美需求、强调数字艺术的交互特征、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播价值三个方面着手。(一)尊重受众的审美需求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首先涉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接受问题。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强调客观化的审美接受观念,希望审美接受者能够无限地接近创作者,接近文本的原本意图,其概念范畴是“知音”;20世纪之前的西方文艺理论,

12、忽视了读者及其阅读接受的主动性,与“知音”相类似,强调的是“作者中心”与“文本中心”。随着现代阐释学在20世纪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读者的接受过程,即文学接受理论,或称之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强调读者能动接受的意义,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过程,读者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作品的功能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实现。由此,文艺理论也实现了“读者中心”的转向,强调主观化的审美接受观念,强调审美接受主体的审美再创造,以接受主体的解读为主,形成一种新的解读与阐释,即所谓的“二度创造”。“从美学发展史上看,接受美学的观点并不孤立,相反在德国之外的英美世界有着大批同

13、路人。”5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即是其中之一,他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在论述数字艺术创作受众的主体地位时具有典型意义。霍尔将传播视为生产、流通、消费与再生产的过程,并将传播的过程分为编码与解码两个部分,将受众的解码过程区分为“主导霸权的立场”“协商的符码或立场”“对抗符码”三种。与传统的文化研究不同,编码与解码理论进一步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受众的主动解码能力,体现了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转向,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范式。“编码与解码”理论与“美国的传播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决裂,并且与美学决裂、与把观众看做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这样的观念决裂。在此基础上,

14、霍尔重开分析的篇章,提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理论”6。在这种情况下,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艺术创作,应该注重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注重对作品内容的设计,注重对黄河文化元素的提炼,传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艺术资源,以受众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黄河元素符号与故事内容为切入点,唤醒受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可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充分利用数字艺术的技术与魅力,实现主题更加深刻、画面更加唯美、意蕴更112023/62023/611新闻与传播研究加丰富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数字技术不再是陪衬,而是与音乐舞蹈一起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张力。

15、2021年,河南卫视强势“出圈”,推出春节版唐宫夜宴、端午版洛神水赋、七夕版龙门金刚、中秋版鹤归来兮等艺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漫画转场、三维建模、360度影像,以及后期特效合成,迎合数字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认同,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视觉美学作品,呈现出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二)强调数字艺术的交互特征数字艺术的交互性,源于当代哲学范畴“主体间性”的彰显以及20世纪下半叶商业文化范畴“体验经济”的兴起。所谓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即“当代哲学、美学日益关注主体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认为审美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征服,而是主体之间坦诚、平等的共情与理解”

16、7。这种哲学美学趋势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体现为艺术家不再以独白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追求艺术的创作环节与接受环节都与受众进行积极的对话与互动。数字艺术在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可能性。日益沉浸在“体验经济”下的消费大众,更具有这种对话与互动的意愿,也为交互性的数字艺术创作奠定了群体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技术所给予的虚拟的身体感受和审美经验越来越多,越来越真实,人们越来越强调身体体验。”8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多感官协同作用的体验经济,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装置等技术,消解了生活与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对观众的个体情感、想象力、感知力进行重塑,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消费形式的经济价值。交互

17、的形式,是数字艺术创作的特有属性;意义的生产,则是数字艺术作品意境营造、意蕴丰富、提升吸引力与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数字艺术创作要消除低级趣味,增加意义内涵,抵制单纯的感官刺激,规避游戏化、感官化、娱乐化的窠臼。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生产缺失艺术内涵与生命力的“数字壁纸”,为了迎合受众最肤浅的体验需求而渲染瞬时感官刺激的技术特效,把计算机代码生成的五彩斑斓与眼花缭乱当做数字艺术,忽视文化意义层面的思考与互动,这种极具游戏色彩的交互性,消解权威,弱化主旋律,是数字艺术创作时必须避免的误区。数字时代的受众,具备艺术作品的解读能力,掌握着艺术欣赏的主动权,最为典型的数字艺术作品交互装置作品,更是需要受众的

18、参与才能实现作品的创作价值。因此,数字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是创作者编码与接受者解码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意义的交互。正如墨西哥艺术家拉斐尔洛扎诺-亨默所说:“我的作品是为了创造社交空间,让人们去猜想它是什么,尝试去破解它,由作品衍生出对话,即创造公共空间。”在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艺术创作中,通过交互装置,在欣赏数字艺术作品的同时,受众可以参与黄河文化的意义生产,可以参与皮影戏的编剧与演出,可以参与文化遗址的考古与挖掘,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选择的形式介入数字艺术创作。在与数字艺术作品的交互中,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在身边静谧流淌,高昂激越的信天游在耳边萦绕回荡,震人心魄的壶口瀑布仿佛近在咫尺,黄河

19、流域特有的小物件,任人挑选、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成为意义的生产者、接受者与传播者。(三)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播价值基于解码的主动与意义的交互,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在主题的选择上,又该坚持怎样的倾向呢?或者说,以黄河文化为素材进行数字艺术创作,要实现什么样的艺术传播效果呢?众所周知,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进行的数字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任何艺术创作都因所处的时代背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使命。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艺术创作,应该服务于“讲好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播价值,即文化的普及与精神的弘扬。文化的普及,即了解黄河文化的起源,了1220

20、23/62023/612新闻与传播研究解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了解黄河精神的历史及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这既是国家实施“黄河战略”的基础,也是华夏儿女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众多的优秀数字艺术作品的出现,已经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可与接受,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艺术创作,则可以实现传统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信息传播广度与深度,加深人们对信息内容的关注、理解与记忆。在这样的艺术创作中,黄河这条泱泱巨川百万年间的地质演变清晰易懂、一目了然,数千年间围绕黄河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采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徐徐铺陈、娓娓道来,互动技术的使用更加充分地调动起人们探寻黄河文化的求

21、知欲,“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也有了新的实践途径与传播载体。精神的弘扬,即弘扬以黄河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黄河文化。五千年的黄河文明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厚重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纽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文化图景。积淀深厚、勇毅刚健的黄河文化,“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既象征着五千多年黄河文化滋养下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展现出黄河流域先民在与水患斗争中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凝聚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动力。数字艺术创作融入黄河文化元素,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

22、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与吸引力;利用数字媒体的覆盖面,提高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生产数字艺术精品,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参考文献:1 贺靖.对“灵韵”的呼应:数字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从本雅明到斯蒂格勒J.新美术,2020(10):28.2 吴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中国古代书画的文化转译故宫博物院数字黄筌写生珍禽图交互项目的实践C.“科学艺术 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会议论文,2017:88.3 涂波,涂芳.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形式展望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5.4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3.5 王伟.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

23、美学J.云南社会科学,2010(1):104.6 王卓慧.对霍尔模式三种解码立场的新阐释J.传媒观察,2015(6):37.7 钟丽茜.数字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局限性J.社会科学家,2020(4):145.8 杨佳锦,王大桥.审美感知与视觉体验经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03.932023/62023/693英文简介NEWS RESEARCHVOLUME 468,NO.6,20231.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enda Setting TheoryZHANG Jing-ya,SHI KunAbstract Agenda-s

24、etting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media effect which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public attention.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enda setting theory to agenda melding.By studying public informati

25、on strategies and their function on coordinated group consensus,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map on the entire society by the public.Keywords agenda setting;agenda melding;public information2.Technical Logic and Creative Strategy of Digital Art on Yellow River CultureLIU

26、 Dong-yangAbstract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the digital art creation with the theme of Yellow Rive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spreading the culture.By comprehending the technical ethics of digitization,programs and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t crea

27、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aesthetic initiative,interactivity and purpose,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digital art works related to Yellow River culture.Keywords Yellow River culture;digital art;Yellow River story;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devi

28、ce3.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A Research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Xianglang Festival as Ritual CommunicationYANG A-yuan,BAO Hai-bo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Xianglang Festival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 years.It is the most eye-catching cul

29、tural practice in Gannan,and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rites and ritual symbols in this festival so to explore thei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Keywords

30、 Xianglang Festival;ritual;cultural communication;representation4.Digital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in Home We-Chat on the Phenomenon of Pushing the Youth to Get MarriedHAN Ya-hui,GUO Zhi-minAbstract At present,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is article,adopts individualization theory 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