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 w
2、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2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集合一、集合的概念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3、常用数集集合名称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表示N或N*NZQR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1、子集:一个集合中有 n 个元素,则这个集合的子集个数为,真子集个数为。n212 n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之间的运算 1、交集:BxAxxBA且|2、并集:BxAxxBA或|3、补集:AxUxxAC
3、U,|且四、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qp pqqp ,是的充要条件,是的充要条件。qp pqqp 第二章 不等式 第二章 不等式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加法法则:2、乘法法则:3、传递性:4、移项: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acb42000(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3注:当时,可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0aa三、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axaaaxaxaxaax)0(|)0(|或第三章 函数第三章 函数一、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两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函数定义域的条件:(1)分式中的;(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0分母0 (
4、3)对数的真数,底数;(4)零指数幂的底数。010 且0 2、函数的性质:(1)单调性:一设二求三判定 设:是给定区间()上的任意两上不等的实数21,xx二次函数的图象)0(2acbxaxyyxox1x2yxox1=x2yxo一元二次方程的根)0(02acbxax有两个不等的实根)(,2121xxxx有两个相等的实根abxx221无实根的解集)0(02acbxax21|xxxxx或abxx2|R的解集)0(02acbxax21|xxxx(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4 函数为减函数函数为增函数00)()(1212xyxyxfxfyxxx(2)奇偶性:判
5、断方法: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与的关系:)(xf)(xf 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xfxf)()(xfxf)()(xfxf 图象特征: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y二、一次函数 1、)0(kbkxy 当时为正比例函数、奇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0bkxy 2、一次函数的单调性 四象限。,减函数,图象定过二象限。增函数,图象定过一三0,0kk三、二次函数:1、解析式:)0()()(2122axxxxaykhxaycbxaxy两点式:顶点式:一般式: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0(2acbxaxy)0(2acbxaxy0a0a(完整 word 版)职
6、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5图象yxyx开口方向向上向下开口大小越大,开口越小;越小,开口越大|a|a顶点坐标)44,2(2abacab对称轴abx2单调性在区间上是减函数2,(ab在区间上是增函数),2ab在区间上是增函数2,(ab在区间上是减函数),2ab最大值与最小值当时,abx2abacy442min当时,abx2abacy442max奇偶性当时,是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0bcaxy2y第四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第四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一、有理指数 1、零指数幂 规定:)0(10aa 2、负整指数幂 ;()aa11nnaa1Nna,0 3、分数指数幂 ;nnaa
7、 1nmnmaa),(为既约分数且nmNnm(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6 4、实数指数幂运算法则 ;(为任意nmnmaaamnmnaaamnnmaa)(mmmbaab)(nmba,0,0实数)二、指数函数 函数指数函数)1,0(aaayx且的范围a1a10 a图象yxo(0,1)yxo(0,1)定义域R值域),0(性质(1)过点(0,1)(2)在 R 上是增函数(3)当时,0 x1y 当时,0 x10 y(1)过点(0,1)(2)在 R 上是减函数(3)当时,0 x10 y 当时,0 x1y三、对数1、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1 的对数是零;底的对
8、数是 1 NaNlog01loga1logaa2、对数的换底公式:)0,1,0,1,0(logloglogNbbaaaNNbba3、积、商、幂的对数:;NMMNaaaloglog)(logNMNMaaalogloglogMpMapaloglog(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74、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NNlglog10)71828.2(lnlogeNNe四、对数函数函数指数函数)1,0(logaaxya且的范围a1a10 a图象yxo(1,0)yxo(1,0)定义域),0(值域R性质(1)过点(1,0)(2)在上是增函数),0((3)当
9、时,1x0y 当时,10 x0y(1)过点(1,0)(2)在上是减函数),0((3)当时,1x 当时,10 x0y第五章 三角函数第五章 三角函数一、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1、所有与 a 角终边相同的角表示为Zkk,360/2、象限角:a 为第一象限角,Zkkk,222 a 为第二象限角,Zkkk,222 a 为第三象限角,0yZkkk,2232 a 为第四象限角,Zkkk,22223 3、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已知角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22yx 则xyarxaryatan,cos,sin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8角
10、 a00030045060090018002700360弧度6432232sina212223cosa2322210tana333不存在不存在二、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式:商数关系式:1cossin22aaaaacossintan三、诱导公式:为偶数)k(sin)sin(aka为奇数)k(sin-)sin(aka为偶数)k(cos)(cosaka为奇数)k(-cos)(cosaka为整数)k(tan)(tanaka四、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sincoscossin)sin(aaasinsincoscos)cos(aaatantan1tantan)tan(aaa五、二倍角公式aaacossi
11、n22sinaaaaa2222sin211cos2sincos2cosaaa2tan1tan22tan六、正弦定理:CcBbAasinsinsin应用范围:()已知两角与一边()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两解,一解或无解)七、余弦定理:,Abccbacos2222Bbccabcos2222Cbcbaccos2222应用范围:()已知三边()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9 八、三角形面积公式sinC=bcsinA=acsinB212121九、三角函数性质:函数sinxy=cosxy=tanx定义域)2,2(kk值域【,】【,】周期22奇
12、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单调性增函数,22,22kk减函数,223,22kk增函数,2,2kk减函数,2,2kk)2,2(kk上是增函数最值当时取最大值kx22当时取最小值kx22当时取最大值kx2当时取最小kx2值无最值图像 第六章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第六章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名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从第二项起)daann1)0(1qqaann通项公式an=a1+(n-1)dan=a1q(q0)1n前 n 项和公式Sn=a n+d2)(1naan12)1(nn当 q1 时,Sn=qqan1)1(1当 q=1 时,Sn=na1(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
13、)10中项如果 a,A,b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等差中项公式 A=2ba 如果 a,G,b 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等比中项公式:G=ab2判定定义法:a-a=d(常数)1nn中项法:a+a=2 a(n1n1nn2)定义法:=q(常数)nnaa1中项法:aa=a (n2)1n1n2n性质若 m+n=p+q,则 a+a=a+amnpqmnaadmn若 m+n=p+q,则 a a=a amnpqs 与 s的关系n1n)2()1(11nSSnSannn三个数的设法daadx,)0(,qaqaqa第七章 平面向量第七章 平面向量(一)有关概念(一)有关概念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向量
14、的方向:有向线段的方向。大小和方向是确定向量的两个要素。零向量:长度为 0 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记作。0(二)向量的加法,减法 (二)向量的加法,减法 (三)向量的运算律(三)向量的运算律(四)向量的内积(四)向量的内积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它们的夹角为,我们把 cos叫做和的内积,记作aba babab数乘运算律数乘运算律=()(aa=+)(baab()=+aaa(-1)=-aa加法运算律加法运算律+=+a bba(+)+=+(+)a bc ab c+=+=a 0 0 a a+(-)=(-)+=aaaa 0(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
15、改)11即 =cos =cos aba b注意:内积是一个实数,不在是一个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0a0 =(a,a)=(b,b)a,12,b12 =a b+a b=a b+a b ab1122(五)向量内积的运算律(五)向量内积的运算律 =abba()=()=()ababab(+)=+abcacbc(六)向量内积的应用=(a,a)=(b,b)(六)向量内积的应用=(a,a)=(b,b)a,12,b12 向量的模:aaa|2221|aaa 与的夹角:ab|cosbaba222122212211cosbbaababa(七)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七)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设 =(a,
16、a)=(b,b)则a,12,b12+=(a+b,a+b)ab1122 =(a b,a b)ab1122=(a,a)a12=a b+a b ab1122(八)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八)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设 =(a,a)=(b,b)则 设 =(a,a)=(b,b)则a,12b12向量平行的条件:=向量平行的条件:=ab ab a b a b=0 a b a b=0ab,1221向量垂直的条件:=0向量垂直的条件:=0ab ab a b+a b=0 a b+a b=0ab,1122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直线直线一、直线与直线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和截距 (1)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
17、与 x 轴正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这条直线的倾斜角。(2)、倾斜角的范围:1800(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2 2、直线斜率 (其中)BAxxyyk1212tan0,2,12Bxx 注: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当倾斜角为时,斜率不存在.90 3、直线的截距 在轴上的截距,令求x0yx 在轴上的截距,令求y0 xy注:截距不是距离,是坐标,可正可负可为零。4、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 (1)方向向量:平行于直线的向量,一个方向向量为),(),1(ABaka或(2)法向量:垂直于直线的向量,一个法向量为),(BAn 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
18、称已知条件直线方程说明斜截式和在轴上的截距kybbkxy存在,不包括轴和平行ky于轴的直线y点斜式和),(00yxPk)(00 xxkyy存在,不包括轴和平行ky于轴的直线y一般式的值CBA,0CByAx不能同时为 0BA,几种特殊的直线:(1)x 轴:0y(2)Y 轴:0 x(3)平行于 X 轴的直线:)0(bby(4)平行于 Y 轴的直线:)0(aax(5)过原点的直线;(不包括 Y 轴和平行于 Y 轴的直线)kxy 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斜截式一般式位置关系222111:bxkylbxkyl0:0:22221111CyBxAlCyBxAl(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
19、ord 版可编辑修改)13平行2121,bbkk212121CCBBAA重合2121,bbkk212121CCBBAA相交21kk 2121BBAA垂直121kk02121BBAA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0CByAx)(0mCmByAx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0CByAx0mAyBx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点到直线的距离),(00yx0CByAx2200|BACByAxd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0:0:2211CByAxlCByAxl2212|BACCd五、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1、两点间距离公式:212212)()(|yyxxAB 2、中点公式:22210210yyyxxx圆圆
20、一、圆方程方程圆心坐标半径圆的标准方程222)()(rbyax),(bar圆的一般方程022FEyDxyx)04(22FED)2,2(ED2422FEDR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圆的半径为dr(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4相切相交相离rd rd rd 2、过圆上点的切线方程:222ryx),(00yx200ryyxx 3、圆中弦长的求法:(1)(是圆心到弦所在直线的距离)222drld(2)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联立4)(1(212212xxxxkl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标准方程()()图像范围byax,aybx
21、,对称轴关于 x 轴 y 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顶点坐标A1(a,0)A2(a,0),B1(0,-b)B2(0,b)A1(0,a)A2(0,a)B1(b,0)B2(b,0)焦点坐标F1(c,0),F2(c,0)F1(0,c),F2(0,c)半轴长长半轴长是 a,短半轴长是 b焦距焦距是 2c(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5ab,c的关系a2=b2+c2 b2=a2-c2离心率)10(122eabace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标准方程(a0,b0)(a0,b0)图像渐近线xabyxbay对称轴关于 x 轴 y 轴成轴对称顶点坐标A1(a,0),A
22、2 (a,0)A1(0,a),A2(0,a)焦点坐标F1(-c,0),F2(c,0)F1(0,c),F2(0,c)离心率(e1)221abaceab,c 的关系c2=a2+b2 b2=c2a2 a2=c2b2 ca0,cb0图形图形图形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焦点坐标焦点坐标焦点坐标准线方程pxy220p0,2p2px(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6pxy220p0,2p2px pyx220p2,0p2pypyx220p2,0p2py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注意:一次变量定焦点,开口方向看负正,焦点准线要互异,四倍关系好分析。第九章 立体几何第九章
23、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线在面外线面平行线面相交线在面内图形lAll符号/lAll证明线线平行证明线线平行方法用线面平行来实现用面面平行来实现用垂直来实现(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7mll图形符号mlmll/mlml/若ml,则ml/证明线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方法用线线平行线线平行实现。用面面平行面面平行实现。图形符号/llmml/ll证明线线垂直证明线线垂直方法用线面垂直线面垂直实现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符号mlmlPOlOAlPAl 证明线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方法用线线垂直线线垂直实现用面面垂直面面垂
24、直实现lm mlmllAOP(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8 图形符号lpbabablal,llmlm,证明面面平行证明面面平行方法用线线平行线线平行实现用线面平行线面平行实现图形符号/,/且且且且且且mlmlmmll/,/且且且mlml 证明面面垂直证明面面垂直方法用线面垂直线面垂直实现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二面角为直角图形符号ll空间角空间角名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一平面所成的角lmmllmmll(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19图形AOPnml l P 范围90,0(90,0180,0方
25、法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1:找(作)垂线,找出射影,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即是线面角,并证明。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1 1。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a、b、c,则体对角线长为,体积为222cbaabc2 2。hS且且且VhS31且且且V3 3。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2R4且S3R34V且第十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第十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一)排列(一)排列1 排列的定义:1 排列的定义: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mn)个元素,
26、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mn叫选排列,m=n叫全排列。(排列与顺序有关)2 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定义: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m(mn)个元素进行排列,所有不同的排列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m 个不同元素的排列数。记作 Amn3 排列数的计算公式:排列数的计算公式:A=n(n-1)(n2)(n-m+1)mn其中(n,mN 且 mn)A=n(n-1)(n2)321nn4 n 的阶乘4 n 的阶乘 n!=n(n1)(n-2)321A=n(n1)(n-2)(nm+1)=mn)!(!mnnA=n!nn规定:0!=1(二)组合(二)组合
27、1 组合的定义:1 组合的定义: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mn)个元素,不管顺序并成一组,叫做从 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组合与顺序有关)(完整 word 版)职高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202 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定义: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不同元素的组合数.记作 Cmn3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组合数的计算公式:C=mnmmmnAA!)1()2)(1(mmnnnn其中(n,mN 且 mn)规定:C=10n4 组合数的性质4 组合数的性质 C=CmnmnnC=C+Cmn 1
28、mn1mn(三)二项式定理(三)二项式定理公式公式(a+b)=C a+C ab+Cab+C bn0nn1n1n1nn1nnnn(2)通项公式(2)通项公式T=C ab 其中 C 称为二项展开式中第 r+1 项的系数1rrnrnrrn(3)二项展开式的性质(3)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展开式共有 n+1 项;a 的指数由 n 逐渐递减 1 到 0。b 的指数由 0 逐渐递增 1 到 n;二项式系数依次为 C,C,C,C,且第 r 项与倒数第 r 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0n1n2nnnn 为偶数时,展开式的项数为奇数项,展开式的中间一项二项式系数最大;n 为奇数时,展开式的项数为偶数项,中间两项二项式系数最大;(4)两个等式(4)两个等式C+C+C+C=2(在二项式定理中,令 a=b=1 可得)0n1n2nnnnC+C+C+C=2(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都为 2)0n2n4nnn1n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