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测试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测试答案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注意其字形。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注意其字形。1、确凿(zo)2、菜畦(q )3、攒(cun)成 4、拗(o )5、桑葚(shn )6、蟋蟀(x)(shui )7、臃(yng)肿 8、脑髓(su )9、书塾(sh )10、博(b )学 11、蝉蜕(chn tu)12、缠络(lu )13、竹筛(shi )14、觅(m)食 15、渊(yun)博16、人声鼎(dng)沸 17、人迹罕(hn)至 18、锡箔(x b)19、肿(zhng )胀 20、叮嘱(zh )21、骊(l )歌22、廊檐(y
2、n)23、徘徊(pi hui )24、抽屉(chu t )25、花圃(p )26、玉簪(zn )花 27、丑陋(lu )28、讪(shn )笑29、嫉(j)妒 30、来势汹汹(xingxing)31、沼(zho)泽 32、铰(jio)链33、迸(bng)出 34、绅(shn)士 35、冰雹(bo )36、木屐(j )37、飕飕(su )38、瞬(shn)息 39、伫(zh)立 40、荒草萋萋(q )41、环谒(y )42、泯(mn)然 43、皂荚(ji )44、长吟(yn )45、斑蝥(mo)43、珊瑚(shn)(h)44、油蛉(yu ng)45、收敛(shu lin)46、秕(b )谷 45
3、、宿(s)儒 46、倜傥(t tng )47、盔(ku)甲48、掸(dn)子 二、解释词语二、解释词语1、确凿:确实。2、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也形容平安无事,无可忧虑。3、倜傥:洒脱;不拘束 4、人迹罕至:少有人来。5、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6、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7、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8、骊歌:告别的歌。9、叮嘱:再三嘱咐。10、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11、讪笑:笑;讥讽。12、嫉妒: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13、来势汹汹:形容人的动作或表情到来的气势很猛烈。14、荒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三、文学常识三、文学常识1、安徒生是 丹麦
4、(填国名)著名的童话作家,我们已学过他的童话有 卖火柴的小女孩 和 皇帝的新装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 普希金 ,俄国(填国名)诗人。著作有 自由颂 、致大海 、致恰达耶夫等,他的创作对该国的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史称“俄国文学之父”,高尔基称他是“俄国诗歌的太阳”。未选择的路选自 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 美 国诗人 弗罗斯特 ,他曾走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又因他处于传统和现代派诗歌交替时期,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3、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 时的 王安石 ,他字 介甫 ,号 半山 ,世称 临川先生 ,是杰出的 政治家 家,文学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
5、出其他七个人的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描写童年的 回忆性散文 (文体)。选自 朝花夕拾作者是 鲁迅,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彷徨和 呐喊 ,散文诗集 野草 。我们学过 风筝 课文出自该散文诗集。5、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 城南旧事 ,作者是 林海音 ,台湾 作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 爸爸喜欢的夹竹桃凋谢 ;二是 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四、文言积累:四、文言积累:(一)解释文中的文言词汇:(一)解释文中的文言词汇:金溪民(百姓)方仲永,世隶(属于)耕。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
6、)识书具(书写工具),忽啼求之。父异(对感到诧异)焉,借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 )之(代词,代仲永),即书(书写,写)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奉养,赡(shn)养)父母、收(聚、团结 )族为意,传一(全)乡秀才观(观看)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 )皆有可观(欣赏)者。邑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之,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其父,或(有的人 )以(用)钱币乞(求取)之。父利(认为有利可图 )其然(这样)也,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四处拜访 )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代词,代这件事)也久。明道中,从(跟随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
7、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相当,相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平常人,普通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胜过,超过)于材人远矣。卒(最终,最后)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达到 )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本来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停止 )耶?(二)重点翻译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8、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有人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学习重点:(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9、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是很幸运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平常人。(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