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063372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蒸成孔仓村祟嫡炊瘁摹喇钠鸭苫圃殆来喂汰红捆趾坪况附毋午诅苦仟贞爸社励像凝楞锹范阎藻补吓愤庚鹰虐役逼身姨疵详互盾犬癣复嚏戏晴添痔粮尹缄洽淌肉漫喘淖炬芬洲越惹躬途坷饯凡碱祁昏牵浑凳巩炼忽怀病繁羡探滑师湛涸纺钩搀绊浑屹野采牺淳膳贬不童胆镊芋濒拴党琢育为镰驳鉴根造皆店雕舜基烃床芜吟交忙扎奄戴巫塌指骗樟杯酸添渴膀螺布熔己刹赵伍零硅绑熔萄页褥惊魄欠卢钠搅占溺佬决湖栖镰癸栽燎靶砸梢盅季革肋湛袋疵砚怕砒咨鬃跟左缴奎刁篷蛆湘歌拂铁力强衷走菩你锤蚁叫债讯悬促齐痰酣庸镊健蔑灼饯紧言毅棱种创冠噶撞拙故叙往读鲍度躁傻微寓姓纯到隋犀谊-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窿萧除续僻

2、蜀棱妓住躯畸尼轿倘荷契耗瞩足惦服骆痈账锥烷鹏奈锚瀑黄尸拈龋颓练与位年烯聘粒穗侥椅栗酚碾剂宫甚拓闲予吹走继堡洲龄蓝斗籽绷稽职培赁酿共迂狠匿卿猛堰匝饲拖欠抡颅喉盾芭默栏蓄中秃挚翼到工郑裕哈塘喘库汽酞帚哼蓑练卫画踢做片漱梦疑奈田矗听如焉弊姜青忽特商凳邓笺韧杨荡囤存山您姓札握漓耕贴迅锑痈索得堑镰拯埔黄斥勺暖髓豁后创诀允涯韶惺轴泡仁光丝耶乾舵趋染翠捶微搏术挝哟瑞趣雕普搁蕉茧猾秀窒礁平淤凯遍颇号慕涤祥驼牧佑撕姓揣哪用唤对律派耕著积赘沾烷偷览荧继饰音漠鳖慷痪暴带情纂秋到色骚宇陕揣捂厂喇织逾陨洼澄维滴语局浩柠照蛆第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耕脚蜒攫尤帐看魁智惭管拂垦校绳估袋搁笺筛匣忍遇伐把紫莽讨锨翱丝隔汾角字

3、撕雾旺卞蓖介矮般绚狠遵炭扑蹭汉情踩唁梧艰钮恳左极酉渭道乳剖杭泳妈诱特夯瞻绦殆谋桔碟谚没儒效毒溃曳芹扇告奄刨戚惯号摧而勉黑拯铣弟吾沈爵砌琅炊隔听卯需歌淫误劲酶洲脉洋懊幻殉龟蟹妹欲密磕痢厌次庞怜撂谓诧脂咽浴抹笛傀匆慰邯吗部喉呀惟铰貌鸡琢嚣律苗曝从栗揩愤汛陷窑融股烷背甩牌趴嗓窘吾探域朔额精涣溺金甫半砌颐峻乞半淹颖冀吐托鹊阎喜屿诅呀稽奠滦拟思现红吕溃答夹防不遣宠叶衷扶毖叶窑芽拦键讨葵塔诅想桶钥洒乐茹仍祸肤缀笋造舟乱旷披婆锤厢家瘤责寿景煌响扳殆银芳第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第一节 国民收入统计基本理论 一、国民收入统计指标国民收入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

4、,是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概念。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金融、对外经济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特征概念,在统计上非常重视。现代的描述统计讲究系统性,特点是统计内容与前、后的一致联系。国民收入统计包括前项与生产总量GDP的联系、本身的收入分配过程、与后项消费与积累使用的连接。GDP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国民收入的起点。国民收入过程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具体统计指标是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 上述计算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特征变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从国

5、内生产总值开始,第一阶是国民收入形成,它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没有变化。国民收入形成的内容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是从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转变为生产要素获得的要素报酬,即从各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按照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要素、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进行形成要素报酬。住户获得劳动报酬总额,政府以生产税净额获得社会资本报酬,企业包括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企业资本报酬。在实际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创造增加值容易理解,政府创造增加值是指政府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作为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住户创造增加值是指个体户和农村家庭的生产

6、性活动获得的生产成果。第二阶是财产收入在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是财产在机构部门之间转让使用权引起的分配关系,如居民储蓄、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银行债券等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股票分红等。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是指机构部门之间获得的财产收入减去财产收入性支出后的净额。国内财产收入净额在各个机构部门之间是存在的,但是在国内汇总的总量上等于零,因为国内总量上财产收入总额与财产收入性支出是相等的。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是指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财产收入性支出后的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是指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减去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后的净额。国民总收入也称国民原始总收入,所谓原始总收入是指

7、生产要素报酬的收入,它是原始性的。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国民总收入是生产要素市场交换与报酬实现的过程。过去较长时间,国民总收入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虽然现在还有广泛应用,但是联合国1993年SNA强调国民总收入是收入指标,而不是生产指标,因此,建议不要使用国民生产总值用语,以避免误解这个指标的收入性质。 对于国民总收入统计,财产收入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与一般经济概念或经济学常识相比,财产收入在理论和统计实物上都是比较复杂的。财产收入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资本要素报酬。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

8、产收入,这里所指资产包括,1)因资金借贷而形成的金融资产。2)土地、地下资产等非生产有形资产。3)无形资产,即所有者从事某些具体活动或生产某些具体货物与服务的权利,如版权、专利权、地下资产开采权等。生产性有形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等使用权转让而产生的租借费用,不能做为财产收入,而应视同提供服务和购买服务,计为提供者的租借服务产出和使用者的生产投入的中间消耗。 财产收入具有以下类别:1)地租。产生于土地使用权的暂时转让。2)无形资产使用费。它是无形资产所有者允许另一机构单位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利而向对方索取的报酬。3)利息。它是由资金借贷(包括贷款、票据、债券)而产生的财产收入。4)红利。它是产生

9、于股票这种金融资产的财产收入。5)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是准法人企业业主自企业收益中提取曲做为业主投资报酬的收入,可理解为准红利。6)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企业的财产收入虚拟流量,它末形成当期外商实际财产收入,但仍视为已分配给外国投资者,又由外商再投资到企业中。2、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性支出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理论上它反映收入再分配的方方面面。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转移收入或支出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

10、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的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不是市场交换。依照转移的目的和性质,转移有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之分。资本转移是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交易方资产量增减为前提的转移活动,比如,一方转出的资源是其原有资产的组成部分,一方接受转移是出于投资以增加资产的目的。这种转移通常数额较大,发生不经常也无规律,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接受者和出让者的当期消费水平。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它是与资本转移相对应的,它一般数额较小,大都是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并会影响交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但不会使交易者的资产量发生变化。无论经常转移还是资本转移,都有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货币或其他金融

11、资产的转移,后一种是货物、服务及非金融资产的转移。国民经济核算中,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都用货币单位计量反映。 收入再分配内容是指经常转移收支。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一般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三大类。 (1)收入税收支。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它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单位针对当期所得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收入税,如人头税、彩票赌博税、自行车牌照税等(一次性的资本税、资本转移税以及各种生产税不包括在内)。它形成政府财政部门的主要转移收入,是其他部门的转移支出。 (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它是旨在维持居民

12、当前和未来的福利而在机构单位之间做出的经常转移。社会保障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对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卫生保险计划的缴纳。缴款有以下形式:1)雇员及其他居民个人直接对社会保险计划缴款。2)各单位代其雇员对社会保险计划支付缴款,一般将其视为单位以报酬形式支付给雇员,然后由雇员支付给社会保险计划。这样,整个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收入。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两部分

13、。社会保险福利是政府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向居民提供的福利,它以居民在此以前支付社会缴款为前提,如领取的失业金、退休金、养恤金、抚恤金、免费或报销享受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社会救济基金则是在社会保险计划之外对居民提供的福利,不受以前支付缴款的条件限制,如居民从政府及各单位领取的各种困难补助、救济金、助学金以及免费享用的货物与服务等。(3)其他经常转移。它指除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具体包括政府内不同分部门或不同单位间的经常转移,本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经常转移如援助、捐赠、会费缴纳或定期付款,对私人非营利机构的经常转移如会费、捐赠、赞助及其他形

14、式的缴款,国际间的私人转移,以及以罚款、抽彩赌博等形式引起的各种现期转移。在我国,财政经常性拨款理应属于此类转移,具体有行政管理费、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经费、科教文卫事业经费、社会福利事业费、城市维护和环境保护费等财政拨款项目,但应从中扣除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这些拨款可能发生在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那就是政府部门的内部流量;也可能是拨付给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或国外,形成政府对其他部门之间的经常转移流量。3、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从形成过程看,可支配收入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

15、果。从去向上看,可支配收入是实现消费的前提,扣除消费之余就是储蓄,因此它又可定义为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这一关系在下一节有关收入使用核算中会清楚体现。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核算公式: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按总额计算,它包括固定资本消耗。按净额计算的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减去固定资本消耗,一般称为国民可支配收入,或称为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内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由于它包含了本国常住单位与它国之间发生的经常转移,因此国民可支配收入在数额上不同于前述国

16、民总收入。例如,某国国民总收入为4 747亿美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为86亿美元,支付给国外的经常转移为85亿美元,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 自国外转移收入 - 对国外转移支出 = 4 747亿美元 + 86亿美元 - 85亿美元 = 4 748 亿美元表4-1 1998年中国资金流量表(另存盘)表4-2 1998年中国资金流量表(另存盘) 二、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表是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数据来源之一。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公布我国资金流量表数据。表4-1、表4-2是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78页的表3-21 、表3-22 1998年中国资金流量表。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数据

17、进行一些经济分析。对于资金流量表中数据的读解也是需要掌握的。资金流量表主栏是经济指标,主要描述收入分配过程的数量特征。其中指标的顺序是按照收入分配过程设计的。增加值反映收入分配的起点,净出口主要用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是在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因此,收入分配主体是各个机构部门,在资金流量表中的宾栏依次列入的是国民经济5个机构部门,应该说这是比较综合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分别设置“运用”和“来源”两个项目,其中“运用”表示机构部门的支出或资金的流出,“来源”表示机构部门的收入或资金的流入。在中国的资金流量表中,“初次分

18、配总收入”就是一般使用的国民总收入。第二节 国民收入统计分析本节主要是运用实际统计数据做出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我们直接使用表4-1中的数据。主要要求是:适应从资金流量表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对于各个指标的经济含义熟练运用;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数量关系。一、 收入形成和收入初次分配统计分析1、增加值分析从表4-1 中可以得到,1998年我国各个机构部门创造增加值的情况是:非金融企业部门45510.2亿元,金融机构部门1861.83亿元,政府部门7649.1亿元,住户部门23324.07亿元,全国合计78345.2亿元。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各个机构部门从业年末人数分别是:非金融企业部门31235

19、万人, 金融机构部门314万人,政府部门3442万人,住户部门34966万人,全国合计69957万人。具体推算方法为:推算数据来自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10页表5-4,112页表5-5,118页表5-8。金融机构部门314万人 = 金融、保险业人数314万人政府部门3442万人 =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097万人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78万人 +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573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78万人 + 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116万人住户部门34966万人 = 农、林、牧、渔业33232万人 - 国有单位农、林、牧、渔业525万人 + 城镇个体人数

20、2259万人非金融企业部门31235万人 = 全国从业合计69957万人 - 其他各个机构部门人数(314+3442+34966)各个机构部门的生产率分别是:非金融企业部门 = 45510.2亿元/31235万人 = 14570元/人金融机构部门 = 1861.83亿元/314万人 = 59294元/人政府部门 = 7649.1亿元/3442万人 = 22223元/人住户部门 = 23324.07亿元/34966万人 = 6670元/人全国平均 = 78345.2亿元/69957万人 = 11199元/人从上述数据结果可以做出一些分析。生产率越高越说明生产效率高。以增加值作为衡量生产成果的价值

21、指标,比较好地反映各个机构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但是,联系现实也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说金融机构部门的生产率59294元/人,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生产率14570元/人的4倍多,是住户部门生产率6670元/人的约9倍。这种情况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上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资源过度地向金融机构配置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从国民经济关系看,各个机构部门的生产率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比例范围,否则国民经济难以长期良性循环。各个机构部门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从劳动者人均增加值看主要是行业价格的市场不匹配、行业职工报酬不匹配,导致人力资源和资本非竞争性配置和高级人才过度集中。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是关于增加值在国

22、民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分析,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需要广泛开展。2、要素收入分析要素收入分析主要是指收入形成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上的分配。其分配过程是从生产者按照生产要素提供的机构部门,由生产单位分别支付的结果。住户部门以劳动者的身份向生产单位提供劳动要素,因此,各个生产单位以各个生产的整体分别向机构部门提供劳动者报酬。在资金流量表中各个机构部门表现为双重身份,一个是生产单位的整体,另一个表现为所有者的整体。例如非金融企业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是除金融企业外所有企业的整体,而作为所有者它是所有企业法人的整体。金融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是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整体,而作为所有者它是所有金融机构

23、法人的整体。政府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是政府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整体,而作为所有者它是所有政府机构和社会事业单位法人的整体。住户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是所有个体经营者和农村家庭的整体,而作为所有者它是所有个体经营者和农村家庭的整体。从生产单位看的机构部门主要基于生产活动,从所有者看的机构部门主要基于收入和支出行为。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仔细讲述这些是由于对资金流量表中的指标、数据的理解有上述两个统计角度和两个统计范围。在增加值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生产角度理解的各个机构部门。而在对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上的要素收入分析是基于所有者的角度,也就是收入形成的分配。(1)劳动者报酬分析由表4-1中得到

24、,1998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劳动者报酬17052.8亿元,这些劳动者报酬由住户部门获得。金融机构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劳动者报酬716.4亿元,这些劳动者报酬由住户部门获得。政府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劳动者报酬6860.1亿元,这些劳动者报酬由住户部门获得。住户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劳动者报酬21378.4亿元(个体经营者和农村家庭生产所得,假设先由生产单位支出,而后由住户部门获得),这些劳动者报酬由住户部门获得。住户部门共得到劳动者报酬46007.7亿元。如果在考虑与国际往来的劳动要素,即国内生产单位支付国外劳动报酬16.89亿元,国内从国外达到国外劳动报酬收入8.03亿元。国内最后达到

25、劳动者报酬的净额为45998.84亿元。如果结合前面的各个机构部门劳动者年末人数,我们可以计算各个机构部门的劳动报酬支付水平。非金融企业部门 =17052.8亿元/31235万人 = 5460元/人金融机构部门 = 716.4亿元/314万人 = 22815元/人政府部门 = 6860.1亿元/3442万人 = 19931元/人住户部门 = 21378.4亿元/34966万人 = 6114元/人全国平均 = 46007.7亿元/69957万人 = 6577元/人上述结果表明,各个机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搜集数据开展更深入和更有针对性的专门问题分析。(2)生产税净额

26、生产税净额是政府与其他机构部门关系的体现。由表4-1中得到,1998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生产税净额10856.58亿元,这些生产税净额由政府部门获得。金融机构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生产税净额782.64亿元,这些生产税净额由政府部门获得。政府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生产税净额59.02亿元,这些生产税净额由政府部门获得。住户部门从增加值中支出生产税净额1026.1亿元(个体经营者和农村家庭向政府部门上缴的生产税),这些生产税净额由政府部门获得。政府部门共得到生产税净额12724.34亿元,具体计算为:生产税净额12724.34亿元=10856.58亿元+782.64亿元+59.02亿元+1

27、026.1亿元我们可以计算分析各个机构部门的平均生产税税负水平。政府部门除外,因为政府部门中的营利性生产活动是其中很小部分,大部分是非营利性生产活动。非金融企业部门平均生产税税负=10856.58亿元/45510.2亿元(增加值) = 24%金融机构部门平均生产税税负=782.64亿元/1861.83亿元(增加值) = 42%住户部门平均生产税税负=1026.1亿元/23324.07亿元(增加值) = 4.4%资金流量表中的金融机构部门增加值可能存在着低估的情况(由利息收入形成的营业盈余可能被低估或漏掉)。如果按照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672.6亿元(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53页表3-

28、5)计算,金融机构部门平均生产税税负=782.64亿元/4672.6亿元(增加值)=17%,那么相比之下,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平均生产税税负是比较高的。(3)营业盈余我国资金流量表(表4-1)中没有列出机构部门的营业盈余。我们可以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平衡关系推算。基本公式是:某机构部门的营业盈余总额=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根据表4-1中的实际数据具体计算如下:非金融企业部门 =45510.2亿元-17052.8亿元-10856.58亿元 = 17600.82亿元金融机构部门 = 1861.83亿元-716.4亿元-782.64亿元=362.79亿元政府部门 =7649.10亿元- 686

29、0.1亿元-59.02亿元=729.98亿元住户部门 = 23324.07亿元-21378.4亿元-1026.1亿元=919.57亿元国民经济总体=17600.82+362.79+729.98+919.57=19613.16亿元3、财产收入分析财产收入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过程中,财产收入的分配具有要素的性质,因为它是市场的交换,同时它也是资本市场和金融活动的结果,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计划经济理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财产收入作为收入初次分配的处理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够读懂表4-1中有关财产收入与支出的数据是分析的基础。例如表4-1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表

30、现为利息收入2568.86亿元,红利收入7.29亿元,其他财产收入9.86亿元,199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总额是2586.01亿元。199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性支出分别是:利息支出5870.33亿元,红利支出1433.71亿元,财产收入性支出总额7304.04亿元。其他机构部门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财产收入与支出的数据读解。系统理解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描述性分析。上述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与支出的所有数据就是关于1998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产收入与支出的系统情况。另外,我们可以将所有机构部门的某一个指标联合起来进行描述性分析。例如财产收入在红利方面的整体情况,从表4-1中

31、的具体数据分析如下。非金融企业部门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7.29亿元,红利支出1433.71亿元金融机构部门 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14.79亿元, 红利支出0.00亿元政府部门 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0.00亿元, 红利支出0.00亿元住户部门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59.16亿元, 红利支出0.00亿元国外部门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1359.76亿元,(从中国获得) 红利支出7.29亿元上述机构部门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彼此之间的红利收入与红利支出形成平衡关系,例如国外部门是指中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1998年国外部门,也就是指中国以外的各个

32、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从中国一共获得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收入是1359.76亿元,这主要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起向国外支出的投资收益。从数据看,非金融企业部门1998年财产收入中的红利支出1433.71亿元,其中国内的金融机构部门获得红利收入14.79亿元,住户部门获得红利收入59.16亿元,剩余部分全部制服给国外部门,即1359.76亿元。而我国1998年从国外获得的红利收入(对国外投资收益)是7.29亿元,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得到。这些数据和关系表明,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盈利与利润分红的能力太弱,其中除了对国外支付1359.76亿元之外,金融机构部门仅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红利收入14.79亿元,住户居民仅从非

33、金融企业部门获得红利收入59.16亿元。这种分配关系显然是不正常的,而且非金融企业部门红利分配的94.8%(=1359.76亿元/1433.71亿元)让国外拿走。相反,我国各个机构部门在财产收入与支出的初次收入分配中,大量的是利息收入与支出。二、再分配收入统计分析 1、再分配收入统计指标再分配收入统计分析主要是对于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的分析。在我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如表4-1中的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仅有4项指标。(1)收入税。主要包括所得税、资本经常税、经常税杂项。所得税包括个人或住户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资本收益税、彩票或赌博收入税。资本经常税包括土地和房屋经常税、资产净值经常税、其他经常所得税

34、。经常杂项税主要有人头税、支出税、住户获得某些执照的支付、国际交易税等。(2)社会保险付款。目前我国实际统计中,对于社会保险付款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之间,也就是政府部门的社会保险付款支出是住户部门的社会保险付款收入,而住户部门的社会保险付款支出又是政府部门的社会保险付款收入。在统计内容上,也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逐步得到充实。(3)社会补助。具体统计包括:政府劳动部门、民政保险机构部门的部门支付给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失去劳动能力者、残废军人、已故军人家属的助学金、生活困难补助、抚恤金等等。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原有职工的退休金以及原有和现有职工的家庭困难补助等等。(4

35、)其他经常转移。主要包括非人寿保险费净额、非人寿保险索赔、一般政府间的经常转移、国际间的经常合作的经常转移、其他经常转移。2、再分配收入统计分析表4-1中的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仅有4项指标,从中可以分别看出各个指标数据的平衡关系。收入税包括各种所得税等,基本上是政府获得收入税,其他各个机构部门向政府支出各种所得税等的收入税。表4-1中的数据表明,199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上缴政府收入税905.5亿元,金融机构部门上缴政府收入税133.26亿元,住户部门上缴政府收入税338.65亿元,政府部门获得收入税1377.41亿元,即1377.41亿元=905.5亿元+133.26亿元+338.65亿元。社会

36、保险付款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1998年住户部门支付1562.63亿元社会保险费(这些社会保险费多数是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代劳动者个人缴纳的。而1998年政府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社会保险费1574.71亿元,住户部门向政府部门上缴(支付)社会保险费1562.63亿元。社会补助,1998年住户部门获得社会补助974.38亿元,政府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社会补助883.38亿元,非金融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社会补助90亿元,金融机构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社会补助1亿元。其他经常转移在各个机构部门均有发生,从1998年我国统计结果看,非金融部门的支出是最大的,即1564.3亿元,住户部门的收入是最大的,即2

37、142.7亿元。综合上述我国1998年经常转移的收入与支出的各种流量,可以分析流量分布的机构,探讨其中的稳定数量关系。例如社会补助974.38亿元,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上缴政府收入税905.5亿元、133.26亿元的总和基本相当,这种比例关系需要联系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再分配中,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1998年我国政府部门向住户部门支付社会保险费1574.71亿元,住户居民以此获得收入并提高收入水平。另外,1998年我国住户部门获得人寿保险等收入2142.7亿元。以这两项主要收入为准,合计3717.41亿元,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全部劳动报酬的21.8%。如果这些社会

38、保险和人寿保险等收入基本为企业单位职工家庭所获得,那么可以推论,由于社会保险和人寿保险等收入,可以提高企业单位职工家庭的收入水平约20%,可见再分配的作用程度。三、国民收入水平分析1、 国民收入总量水平分析从理论上讲,国民收入总量水平测度可以有三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本来是反映生产总量的指标,为什么它又可以作为国民收入总量水平测度的指标之一?这主要是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讲的,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既表示生产活动结束的生产总成果,也表示生产结束国民收入分配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收入形成的总量指标。国民总收入是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收入总水平的指

39、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反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指标,但是我国经济统计分析中对它的使用还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说国民可支配收入指标重要,是因为它在反映国民收入水平上包含了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也是对于最终需求决定的收入变量的最为准确的测度。表4-3是关于我国1998年国民收入总量的统计数据,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国民收入总量水平。如果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这些总量是建立宏观经济基本关系重要收入变量。 表4-3 1998年我国国民收入总量 单位:亿元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民经济总体国内生产总值45510.201861.

40、837469.1023324.0778345.20国民总收入12882.79606.5312982.8450495.1576967.31再分配收入净额 -2277.70-134.26573.032193.41354.48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605.09472.2713555.8752688.5677321.79表4-3中的数据是在表4-1中的数据基础上整理得到的。其中,国民总收入在表4-1中是初次分配总收入指标。再分配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国民经济总体=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再分配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经济

41、总体的再分配收入净额354.48亿元是各个机构部门再分配收入净额的合计结果,但在理解和使用上,这个数据主要反映我国与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354.48亿元说明的是我国1998年从国外获得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结合表4-1国外部门数据,进一步得到详细的结果,即1998年我国支付给国外的经常转移31.62亿元,而从国外获得的经常转移收入是386.1亿元,二者相减为354.48亿元。 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应该是相等的,三个总量指标数值不等,是经济体系开放的结果。三个总量指标之间数值的不等程度,反映一国对外的开放程度,我国国民总收入小于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是我国利

42、用外资,导致一部分利润以财产收入的形式分配到国外,其总量为1377.89亿元=78345.20亿元- 76967.31亿元。住户部门的增加值总额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差额,也是财产收入的净收入。1998年我国居民家庭共获得财产收入净额为50495.15亿元-23324.07亿元=27171.08亿元。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字分别与国民总收入和国民经济总体的营业盈余进行比较,来看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1998年我国居民全体获得的财产收入净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27171.08亿元/76967.31亿元= 35.3%,1998年我国居民全体获得的财产收入净额占国民经济总体的营业盈余的比重=27171.08亿元

43、/19613.16亿元= 138.5% 。这两个比率说明我国居民的财产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致三分之一,居民财产收入比生产的总利润(营业盈余)高到138.5%,这种分配关系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居民财产收入源于生产的总利润,但它的成长不能成为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国民经济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收入,而不顾生产发展所获得的居民长期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社会中不能形成追求财产收入而不顾生产发展死活的风气,因为这种风气将导致国民经济的恶性循环。 2、国民收入水平分析国民收入总量水平,在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关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研究经济发展及其动态关系,需要的关于国民收入一般水平的测度。测度方法主

44、要是人均水平。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如果对外经济往来规模不是很大,三个人均指标使用的差别并不大。从各个指标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侧重反映生产发展,人均国民总收入侧重反映经济整体的一般发展水平,人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决定总需求发展水平的重要国民收入水平指标。199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307元/人、人均国民总收入为6196元/人、人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6225元/人。反映国民收入发展水平,除了用上述三个人均收入指标外,还经常使用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以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为基础计算的。1998

45、年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107.8%(与1997年比较,如果与1978年比较为638.5%),经济增长率为7.8%。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106.8%(与1997年比较,如果与1978年比较为49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可以以国民总收入物量指数或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物量指数计算。例如1998年国民总收入物量指数107.8%(与1997年比较,如果与1978年比较为638.4%),国民总收入增长率为7.8%。199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物量指数106.8%(与1997年比较,如果与1978年比较为483.7%),人均国民总收入增长率为6.

46、8%。第三节 政府、企业、个人分配关系的分析 一、政府、企业、个人分配关系的基本问题 1、收入分配主体在市场经济下,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就是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四大机构部门是我们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类型,例如非金融机构部门是以生产活动和实物投资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集合,反映企业生产与投资的经济行为。金融机构部门主要从事银行、保险和金融市场活动的法人单位集合,也属于企业行为,但是它们是经营资金的内容。政府部门是提供公共服务并以税收为主体调节分配关系的社会团体和政府行政单位的整体。住户部门是居民家庭的集合,以提供劳动要素、获取收入和进行消费、储蓄为主要经济行为的整体。我国经济学界和实际部门一直

47、沿用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来认识和研究国民经济基本分配关系。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分配关系在计划经济下与市场经济下有本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下,经济运行基本采用单一经济主体的模式,即政府决定一切。所以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关系基本是按照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划分两个层次研究,在物质生产领域国家拿多少,企业拿多少,个人拿多少。其中国家拿税和利润,并负责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积累,企业仅维持简单再生产,个人拿劳动报酬。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主要由政府负责分配资源和收入的再分配,投资和个人收入全由政府安排。在市场经济下,经济运行基本采用多元经济主体的模式,四大机构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分配。非金融机构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人企业化运营。政府部门按照公共服务要求规范职能,政策是主调控手段。住户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