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主体构成?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这些人员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或组织。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政策生命周期有别,从而,公共政策主体所包含的内容与类别也是有差别的。 关于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不同的政策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西方的公共政策研究者常常以官方与非官方或以政府内与政府外为标准来加以划分,比如区分为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与非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两大类;或政府内部的政策主体与政府外部的政策主体。可以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政治
2、体制内外关系以及人们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作用来研究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 二、举例说明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观性表现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是被人们有选择地加以限定、分类和评价的,而且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注和认同的,所以都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的主观认定。2、 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定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利益取向为衡量标准的。当人们认为公共问题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和利益相冲突时,就会产生需求和不满足。3、 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断定某一个公共问题是否在其职权范围之内,是否能被列入政策议程,这一系列的断定活动也都是人的大脑思维过程活动的产物,因此也都具有主观性。三、政策制
3、定基本原则?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共决策系统的经常性活动。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及其实际政策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政策主体与环境及目标团体互动之产物的公共政策,必然更多地取决于政策主体即政策制定者的行为。为了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合理、公正和有效,并使政策内容更能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原则。四、政策有效执行基本条件?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政策执行应坚持下列原则:(1)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公共政策是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的行为规范
4、,其贯彻执行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性,政策执行者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不打折扣地实现政策所确定为目标。与此同时,公共政策的执行还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政策执行者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不能够太死板。(2)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执行公共政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政策过程的客观规律出发,正确处理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关系;要从政策执行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条件出发,量力而行。与此同时,政策执行者要不断突破旧秩序、旧思维、旧观念,以创造性的方法去理解政策、执行政策。(3)注重整体性原则。政策执行者必须具有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把政策及其执行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注重发挥政策的整体效
5、应和协调效应。(4)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公共政策的执行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强制性,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五、简述浴盆模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及调整。六、在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1.提出问题和政策构想。主要表现为各利益集团间为获得公共资源、争取政府的支持,
6、不同政策对象间的博弈。几乎所有的利益集团都会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制度内或制度外的手段表达自己团体的意愿,使本集团的问题上升为公共问题从而进入政策议程。2.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这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与深化。为取得政策制定者的信任与支持,各利益集团必然动用各自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优势,提供令政策制定者满意的方案。3.政府制定政策。当一个社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之后,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就主要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对象之间展开。4.执行政策。这一过程中的博弈主要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实施部门以及政策对象之间进行。当公共政策制定出来进入实施阶段时,政策实施部门会先评估该政策对本部门是否有利,
7、然后做出相应的对策。5.政策的反馈、评估和修改。政策的评估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一个博弈过程。政策制定部门关心的是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政策实施部门关心的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是否使本部门得到了预期的利益;政策对象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从上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可看出,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间、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七、影响公民参与程度因素?公共管理者通过对这七个问题或要素的回答,来确定决策中是否需要公民参与,需要哪方面、何种程度的公民参与。这七个问题是:(1)准备作出的决策是否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要求是指任何与最终决策本质相关的
8、政策或管理上的约束,包括:技术约束、规章约束(法定约束)、预算约束。(2)公共管理者是否已具备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管理者应转向公民,把他们作为信息来源。以下几种信息是高品质的决策所必需的:有关一定决策的运转或执行状况的信息;有关公众偏好的信息;有关某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技术信息。(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他替代方案?即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界定好,公民的选择被限制的有限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可能导致公民因认为没有必要而拒绝参与决策,还可能抛弃已界定的问题结构并否决政府采取的任何行动。管理者应在问题被结构化之前引入公民参与,或者放弃一些比较明
9、显的结构化,以扩大公民对决策方案的选择范围。如果问题在公民参与之前就已被结构化为“是与不是”的选择,则该问题就缺乏斡旋妥协的余地。(4)公民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是否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如果决策的可接受度不重要,或者已经确保,则不必要的公民参与会使事情变得复杂化,管理者都会减少或排除对公民参与的需要。(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有一个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这三种形式的混合?公众往往只有在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对一项政策有直接影响力的时候,才会参与到该项决策过程。(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
10、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这一问题影响到政府与公众分享决策制定权的力度。如果管理者预测公众与政府机构的目标不一致,或者无法预测公众会有什么样的预期,那么,管理者将会给自己保留更多的权力,以此保护公共管理机构目标的实现。这时,管理者可能仅仅向公众进行咨询。(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管理者将解决公众之间争议的责任部分地赋予公众自己,利益分化的公众能够意识到他们内部的意见分歧,并对管理者所处困境感到同情,同时也使公众认识到,管理者正力图制定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决策。这七个问题中,政策的质量要求和政策的可接受性是决定参与程度高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界定公民参
11、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的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八、公共危机基本过程?第一个就是潜伏期,所谓潜伏期就是事件还没有爆发,它是量变向质变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从观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前兆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实际上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表明事情要发生了。潜伏期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有的可能不杯我们认识,有的会比较明显,能够被识别,区别如此而已。从理论上讲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它都会有潜伏期。比如说地震,我们过去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以后,我们很多学校、社区都进行这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知识的宣传教育。比如说,我们当时得到的消息,说鸡晚上不回家上树了,井水外溢了等等这些,就有可
12、能表明要发生地震。这就是前兆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爆发期,发生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持续期。从应对观察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紧急阶段,那么事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进入到持续期或者叫持续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解决期。无论是采取措施还是不采取措施,最后事件总是要解决,要过去。当然更多的是要解决,最后一个时期叫解决时期,或者叫解决阶段。这些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它发生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正是由于这么一个特性,作为政府机关,作为我们的各级领导,就应该把握这样一个特点,做好不同阶段的应对防范管理的工作。九、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原因:1、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与政府权力取向有很大关系。2、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爆发,与领导干部
13、作风有很大关系。3、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危害,与处理过程中的民主协商程序不规范、不及时、不灵活有关。4、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与信息反馈机制不畅通有关。5、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和造成危害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对策:1、建立和健全事前的预警和协商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和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再就是要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另外,在有关政策出台之前,必须与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出台后及时听取各方的反馈意见,不断纠正政策偏差,就能避免发生对各方伤害都很大的突发事件。2、完善事中的应对与化解机制。首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其次领导干部必须
14、高度重视。第三必须及时化解群众的对立情绪。第四,必须适当运用法制手段。3、事后的问责和修正机制。要尽快制定规范化的群体性事件干部责任制,明确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主体,做到每一个群体性事件都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主体;同时,也不能将问责制搞成一种事后追究责任的惩罚制度,而要事前就建立一套规范的责任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要针对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政府体制和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整改,改革和修正政府体制和机制中的弊端,增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4、预防为主、靠前指挥、公开信息、依法处理。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二是领导靠前指挥,解决问题。三是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将谣言止于公开
15、,讲明事件真相,正确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四是慎重用警,用警必胜。五是依法做好群体事件的善后工作。5、畅通信访渠道,改变目前一些地方把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作为“一票否决”、硬性约束指标的对下干部考核办法。6、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简述政策分析的程序(政策建议的过程)问题构建(定义):提供有关政策问题相关条件的知识。预报(预测):提供各种有关各种可选方案未来可能产生结果的信息,包括作为或不作为。 建议(规定):将对结果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与政策相关的知识,在政策采纳阶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 监控(描述):对先前采纳的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监
16、督和控制,产生一些与政策相关的知识,在政策执行阶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 评估则是设法发现预想和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差异,由此提供政策的相关知识,在政策制定过程的评估阶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十一、简述政策之窗的基本内容在众多的公共问题中,只有一部分在特定时机下才能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这就像存在一扇窗户,只有这扇窗户开启时,公共问题才有可能通过它进入房间,列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金登把公共问题引起决策者注意、并进入政策议程的机会称为“政策之窗”。“政策之窗”理论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模型,而是基于现实归纳的分析框架。相对于最终决策,“政策之窗”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它却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
17、“政策之窗”开启,就意味着从设定政策议题到最终决策所必需的诸多条件已经成熟。换句话说,当“政策之窗”开启时,就意味着问题从社会关注变成了官方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切实解决了。虽然“政策之窗”打开并不代表最终决策结果一定让人满意,但确实要比问题仅停留在社会关注上更值得让人期待。政策倡导者总是准备好自己所偏好的政策方案,并等待他们所关心的政策问题表面化,或能够形成有利于他们的政策环境。有时候,“政策之窗”的开启有可预测的日程。有时候则相反,“政策之窗”常常因为一些不可预测的政治或社会时间才能开启。这时候,政策倡导者只能对政策问题的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准备,等待“政策之窗”开启的时机。如果政策倡导者没有充分利
18、用已经打开的“政策之窗”,就必须等待“政策之窗”的再次打开。十二、公民参与的基本形式公民参与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参与的形式还在不断增加。凡是旨在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的行为,都属于公民参与的范畴。投票、竞选、公决、结社、请愿、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反抗、宣传、动员、串联、检举、对话、辩论、协商、游说、听证、上访等等,是公民参与的常用方式。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新的公民参与形式正在出现,如电视辩论、网络论坛、网络组织、手机短信等。 凡是有集体生活的地方,就有公民参与的领域。首先是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如参加各种政治组织、选举各级人民代表、讨论政府政策、评议政府官员、
19、举报违法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等等;其次是参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如参与工厂管理、发起环境保护行动、组织公益文化活动、救助弱势群体等等;最后是参与居民的社区生活,如社区管理人员的选举、社区的互助合作、小区的治安保卫和环境卫生等等。十三、结合自己工作经历,阐述如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势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积极去应对。以服务思维、民本位思维,使政府和农民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才能使农村基层矛盾有效解决在基层。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思想重视清源头。一方面,要把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上升
20、到严肃政治纪律的高度认真抓好,做到“三不三必”:不要怕见群众,做到有访必答;不能消极应付,做到有访必办;不要回避矛盾,做到有访必结。根据群众来信来访,分清缓急轻重,落实承办对象和办理时限,真正把群众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教育引导好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的发生。同时,对群众上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应坚决依法严肃处理。二、措施到位灭苗头。做好群众上访工作,要立足抓早、抓小、抓了。因为群众上访的发生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酝酿阶段,往往有迹象可察,有苗头可抓。一是落实信访责任。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信访工作作为日常的重要工作,承担首
21、访责任,减少“踢皮球”现象的发生。二是疏通信息渠道。做好初信初访,并注意把握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短中见长,尽量避免小事拖成大事。三是建立维权组织。我们针对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和上访案件的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在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了14个镇级农民维权工作室、248个村级维权代理处,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积极应对压势头。群体上访一旦发生,就必须正视现实,按照“稳住情绪、冷静应对,控制事态、适时切入,有效处置、防止反复”的要求加以解决。一是宣传解析,主要是稳定上访者的情绪,表明政府处理问题的决心,支持政府解决问题。二是领导包案,县委、县政府领导每人包一
22、个信访案件,落实“五包”责任:包案件调处、包限定时间完成、包结案、包群众满意、包该地区的稳定,转变了做群众工作时“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倾向。三是取信群众,树立正确的信访态度,本着辩证的信访观点,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四、完善机制治症头。围绕“三早四不”信访工作目标,即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确保不出现越级上访、不出现集体上访、不出现民转刑案件、不出现重大异常突发事件。要着力完善三项制度,促进信访工作制度化。一是要建立信访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信访目标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把越级访、重复访、县党政领导解决和批示案件的办理情况列为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与单
23、位的一把手年终评先评优挂钩。二是要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信访形势,协调、督查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和落实情况。三是要建立信访督查督办制度,对信访量大、信访问题多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信访大要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重要性、严峻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根据我公司201
24、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一、目标值:1、全年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2、现金安全保管,不发生盗窃事故。3、每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到位。4、安全培训合格率为100%。二、本单位安全工作上必须做到以下内容: 1、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必须模范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发布与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相抵触的指令,严格履行本人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制在本单位全面落实,并全力支持安全工作。 2、保证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本单位内全面实施,并自觉接受公司安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
25、产,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当“安全与交货期、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参加生产碰头会时,首先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问题落实情况;在安排本单位生产任务时,必须安排安全工作内容,并写入记录。 5、在公司及政府的安全检查中杜绝各类违章现象。 6、组织本部门积极参加安全检查,做到有检查、有整改,记录全。 7、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负有查禁的责任,同时要予以查处。 8、虚心接受员工提出的问题,杜绝不接受或盲目指挥;9、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提出整改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填写事故登记表,严禁隐瞒不报或降低对责任者的处罚标准。 10、必须按规定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新员工上岗教育;11、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十六项禁令,保证本单位所有人员不违章作业。 三、 安全奖惩: 1、对于全年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生产现场管理规定和工作说明书进行考核奖励;对于未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罚。 2、每月接受主管领导指派人员对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