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057274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68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7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单元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单元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课时课时:共 5 课时

2、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称轴(一)(教材第 23、24 页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生:天安门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二、导学新课二、导学新课1观察下面的图片这些图形是什么?生:心形,小鱼,

3、双喜字,房子,字母。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第 1,3,4,5 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 2 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2.利用附页中的图 1 折一折,看一看。(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 1,3,4,5 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 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

4、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4.小结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三、拓展训练三、拓展训练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2 题。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的 5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对称轴(一)对称轴(一)第 1,3,4,5 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 2 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教学反

5、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称轴(二)(教材第 25、26 页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

6、出)它的另一半。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学一、复习导学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二、展示新知二、展示新知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

7、边线剪下、打开,验证。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三精讲点拨:三精讲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四、巩固练习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的 5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对称轴(二)对称轴(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

8、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总第(总第 1515 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 27、28 页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具准备教具

9、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激趣展示二、激趣展示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这 6 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2.认一认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

10、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1 题。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的 2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教学反思: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

11、动,教学反思: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第四课时第四课时(总第(总第 1616 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试一试)(教材第 29 页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平移和

12、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二、操作展示二、操作展示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 4 格,描下来。(2):把铅笔向右平移 3 格,描下来。(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 2 格,描下来。(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 3 的位置?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 5 格,再向下平移 2 格;也可以先向下平移 2 格再想右平移 5 格。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 3 格,再向上平移 2 格;也可以先向上平移 2 格,再想右平移 3 格。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

13、的点平移了几格。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 3 题。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的 4 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教学反思: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教学反思: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三、乘法三、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

14、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计划课时:9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找规律(课本第 30-31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 过程与方法。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关键教学关键: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

15、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教 具具:课件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2出示课本第 30 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说一说 你是如何计算的。板书课题:找规律。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1 提问为什么 5010=500 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 过的知识来说明呢?生答:5010 表示 50 个 10 相加或表示 10 个 50 相加,就是 500。教师可以介绍 5010=5025=1005=500 2.出示第 2、3 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 3020,1240,12040 的计算过程

16、,然后在全班交流。3.探索规律:师: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学生交流:生:发现一个乘数扩大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三、精讲点拨三、精讲点拨(1)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 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 0。(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3)练习:3040 14030由学生独立完

17、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先计算 143=4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40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 30 页第四组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四、四、拓展练习:拓展练习:1.书上第 31 页第 2 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 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2.书上第 31 页 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3.练习:P31 第 5 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先计算 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370=910 1660=9604.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

18、数的乘法计算 方法。五、本节小结五、本节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师生小结: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求出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找规律找规律51=5 510=50 5010=500 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 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19、。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学一、练习导学144=152=103=508=402=504=4040=3080=2430=1550=6020=5020=13020=1850=二、算法展示二、算法展示(一)活动一:探索 320 的算法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2.教师揭示算理:把 20 先看成 2,23=6,3 乘的这个 2 表示 2 个十,那么 6表示 6 个十,6 个十就是 60.(二)活动二:探索 520 的算法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三)活动三:探索 1

20、020 的算法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4)变式运用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三、拓展训练三、拓展训练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123=36 513=65()30=360 5()=650()30=36005()=6500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2.填一填。(看谁填的多)()()=800 ()()=12603.1 盘能装下 28 个鸡蛋,那么 10 盘能装下多少个鸡蛋?20 盘呢?20 盘呢?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找规律找规律320=60 520=100 1020=200教学反思:在练习中提高计算

21、的准确性。教学反思:在练习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 3233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 算途径。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一、情景导学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 12 行,每行有 14 人(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主题图)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

22、样 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 1412 的结果。(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2)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例 1)方法一:把 12 拆成 6 乘 2 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 的连乘计算。方法二:把 12 拆成 10 和 2,再进行口算。方法三:把 14、12 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3.出示 P32 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例 2)(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 交流自己

23、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转化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分解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表格法:把两个乘数都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两个两个相乘,再把 4 个积相加。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算一算)(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四、拓展应用四、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 2 题。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3.完成练一

24、练第 1、4 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 化。五、课后小结五、课后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队列表演(一)队列表演(一)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14121410=140 1010=100=1462142=28 104=40=842140+28=168 102=20=168 24=8 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构建以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构建以“活动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课时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二)(课本第 3435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25、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10410100402208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正确计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一、情景导学(课件出示教材第 34 页的例 1)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二、探究新知、展示算理二、探究新知、展示算理1.理解竖式写法 2.(课件出示教材第 34 页的例 2)看一看、想一想、给大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1)把 12 分成 10+2,用个位的 2 乘 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 两位数

26、。十位数字 1(也就是 1 个 10)乘 14,所得的积是 14 个 10,因此“4”写在十位上。(2)还可以简单写成 14 12 28=142 140=1410168=28+140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1.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 0 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完成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展示,互相评价。四、拓展应用四、拓展应用 1.完

27、成练一练第 1 题。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3.完成练一练第 2 题4.完成练一练第 4、5 题。五、总结五、总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1412=168 14 12 28=142 140=1410168=28+140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行三层计算。行三层计算。第五课时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电影院(课本第 3637 页)。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

28、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 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并理解算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笑笑想组织 500 人看电影,电影院共有 21 排座位,每排可坐 26 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思考后提出如:生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生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生 3:还剩多少个空位?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9、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展示方法、展示方法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 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500=500 所以够用。答:电影院的座位够。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所以够用。答:电影院的座位够。小结:把已知的数据和稍小一些数据,结果就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就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

30、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板书:2621=师: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 赞同声中体验一次成功)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生 1:2620=520 261=26 520+26=546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生 2:2621=2637=787=546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生 3:展示 2 6 2 1生说算理:与生 1 的算理相同 师板书,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 546 个座位。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师

31、组织全班交流。生 1、生 2 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 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生 3 竖式计算与生 1 算法 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3.(课件出示教材第 36 页例 2)这道题怎么估算呢?学生和同伴讨论,教师巡视辅导。生 1:把 12 看成 10,3810 得 380,生 2:把 38 看成 40,4012 得 480师总结:得数应该在 380 和 480 之间。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是不是这样。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同时指名板演。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1.估算可以快速估出的数的大致范围。2.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

32、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哪一位的数去乘的,得数的末位就和哪一位的数对齐,哪一位的数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近几十,最后把每次乘得的积相加。四、拓展应用四、拓展应用 第 37 页“练一练”(1)第 1、2 题,注意进位问题。(2)第 3、4 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题。(3)第 5 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五、课堂小结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 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板书设计:电

33、影院1.估算:2.笔算:(1)2620=520 26 1=26 520+26=546(2)2621=2637=787=546(注意进位)3.竖式:2 6 2 1=5 4 6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算能力。第六课时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练习三(课本第 3839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

3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学一、复习导学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2.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二、展示。二、展示。(一)复习旧知(一)复习旧知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生 1:先把乘数中 0 前

35、面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生 2: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生 3:也可以列表法数的组成计算。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生 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生 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生 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

36、大家。生 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生 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二)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1、2、3、7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第 1 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第 2、3 题让学生说说师怎么想到。第 7 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三)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三、解决实际问题。三、解决实际问题。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 38-39 页“练习三”的第 8、9、10

37、、11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四、师生归纳总结四、师生归纳总结师:这节课,我们有那些收获呢?生 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生 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生 3:我现在计算的速度快多了。板书设计:练习三1.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反思:抓住学生的读题和审题是顺利解决问题的重要提前。教学反思:抓住学生的读题和审题是顺利解决问题的重要提前。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千克、克、吨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38、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 1 克、1 千克、1 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 1 克、1 千克、1 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课时安排:课时安排:4 课时第 1 课时有多重(有多重(1 1)教学目标:教学

39、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掌握“1 千克=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1 千克=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 千克的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

40、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猜一猜。、拎一拎。、说一说。、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4、单位换算。、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 1 千克=1000 克。如可以通过称 2 袋 500 克的盐,也可以称 5 袋 200 克的米等活动。、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

41、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2、2kg=()g 4000g=()kg 7kg=()g 8000g=()kg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4、想一想: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 1 千克、2 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后记: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后记: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克、千克、吨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的概念是质量单位的概念,懂懂得了不同物体用不同

42、单位表示重量。得了不同物体用不同单位表示重量。第第 2 2 课时课时有多重(有多重(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

43、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 1 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2、全班交流。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 1 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 1 千克。2、第 2 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

44、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 1 千克与千克与 10001000 克相等,从而推出克相等,从而推出 1 1 千克千克=1000=1000 克,克,2 2 千克千克=2000=2000 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第第 3 3 课时课时1 1 吨有多重吨有多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2、掌握“1 吨=1000

45、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 1 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1 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

46、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 吨”的质量。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1、4 千克=()克 3 吨=()千克 50000 克=()千克 ()t=2000 kg 18 t=()kg ()kg=6 t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500 50 250 5 3、连一连。2 克 2 千克 200 千克 400 克4、在里填上“”“”,“小兵小芳.从第二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小丽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1)看到图后,先说一说图的意思。(2)根据图的分法再写出分数。(3)能正确地写出分数,并

47、读出分数,同时理解分数的意义。3、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1)先根据图上阴影部分写出分数。(2)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3)复习有关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二、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先自己找一找与日常密切相关的数,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常见的量常见的量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8、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1、哪种要便宜。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第一幅图:如果把 2 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 4,所以价钱也乘 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 500 克,只需要除以 4,价钱也除以 4。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二、计算。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 2 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三、解决问题。出示题目和图片:有 96 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 8 张圆桌,2 张方桌;4 张圆桌

49、,7 张方桌。四、递等式计算。也要求学生做在 2 号本上,独立完成。五、解决问题。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用洗衣机洗衣服 30 分,扫地 5 分擦家具 20 分,晾衣服 5 分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 分,最后晾衣服 5 分,最后晾衣服 5 分,所以至少要花 35 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第第 4 4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

50、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练习。1、书本上第 84 页第 1 题。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2、出示书本上第 84 页第 2 题。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 5 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3、在括号内填上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