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56787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張素 卿【摘要】惠棟是清代經學典 範轉向“漢學”的關键人物,而惠氏家學有著作 傳世始於惠周惕之詩説。這篇論文考察京都大學藏書研溪先生詩説寫本,從寫本的流傳談起,進而比較這部寫本和傳世通行本的差異。詩説從不分卷到分爲兩卷,最後定爲三卷,定稿成書的關键期大約在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間。從初稿本到三卷本,增加了許多條目,而國風增加的條目尤其多,或潤飾文字,或增補文獻資料,或加强議論,而撰述旨意在初稿時已大致確定。惠周惕的文學與學術受汪琬影 響,强調文章應根柢於經,無論鄭玄或朱熹,漢儒或宋儒,率皆博徵而考證之。詩説解經無所專主,且多以己意發明經義,實以通儒自期,尚未專宗“漢學”。【關

2、鍵詞】經學典範漢學寫本通儒一、前言清代經學轉宗“漢學”,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是確立“漢這篇論文是科學與技 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項目“惠楝漢學及其 傳播”()與“清代漢學著作在日本的傳播”()的成果之一,初稿曾於“異文文本與形制 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漢堡大學寫本文 化研究中心合 辦,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年月日),並在臺大中文系所組“詩經跨域團隊”與團隊成員切磋討論;刊登前,又經雨位審查人提供寳貴建議。兹參 考上述建議增 補修訂,謹誌於此,一併申謝。?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學”典範的關鏈人物,而惠氏四世傳經,其家學推始於惠有聲(原名爾 節,後改今名,字律和

3、,號樸菴,自號龍柯居士,)。明、清之際,天下喪亂,惠有聲隱居鄉里講學,“敦宴行,斥浮華,論人品則先孝友,學問則先經術,其訓子弟亦然”?,惜無著作傳世。至惠周惕(原名恕,字而行;後改今名,字元龍,號硯谿,或作研溪,自號紅豆主人,)?,乃有詩 説詳 參徐枋律和惠 隱君傳,見惠楝修惠氏宗譜稿本,上海圖書館藏書(索 書號:)。此文對於了解惠 有聲的生平極 具價值,而徐氏居易堂集未收,爰依惠 氏宗譜稿本詳録如下:“君姓惠氏,諱有聲,字律和,别字樸菴,自號龍柯居士。其 先關中人,始祖 某南宋時徙于吳,爲吳人。後居龍山東渚邨。傳十五世至裕谿公,諱洪,有 隱德,年登 期 頤,里中稱百歲 翁。子懷珍公,諱萬方,

4、藴風義,尚施予,即君之祖若父也。君 少通九經,章句大義 略舉。先世以農事起家,讀書不求進 取,以故 家 多藏書。書多 善本,君蚤月執册桑下,田時 帶經 而組。積數歲,九 業並起。萬曆末,補 校 官 弟子,食鐵縣 官,每試輒冠儕 偶,名譽鵲起。時余與 君同受知于督學御史,少 長于君,呼君爲兄。每預社 會名流畢集,君至,必傾 其坐人。于時年少厲氣,同人論議無所與屈。一日,坐中有白鬚老人謂君曰:若通何經?君答曰:無所不通。老人曰:吾聞漢時,通 經有家 法,習韓詩者不及齊、魯,習歐陽者不及夏侯,故古人于一經,没身焉而已。若殆兼之,何言之易也?君愕然,無以應。既而謂余曰:老人言良是。又數年,天 下喪亂,

5、君遂 棄 諸生,隱於田園,率 妻子躬耕力作。又四年,余自蓮華峰 依隱於君之里中,地名宜橋,其 南竹林在焉。從北折而西,爲君居,望衡對宇,歡 情自接。而君之子恕賢而好學,少受 九經之學於君,誦説有法,余深器之。嘗戲謂君曰:與 君言不如共阿戎談也。余甥松陵吳榷,榷從甥潘耒,皆 雋才,時時顧余,余因令三子相與定交。每 杖 藜候君,君幅巾迎於門外,人坐定,則疊架萬卷環于 室内。一童子捧茶至,余與 君啜茗 談 藝,三子者則執經問難於其 旁,余雨人顧而樂之,自以爲天下之文章聚于此矣。君 生平敦宴行,斥浮華,論人品則先 孝友,學問 則先經術,其訓 子弟亦然。及疾革,遺書戒其子,其 言篤摯深切,余讀而悲之。論

6、曰:君因老人之言,退 而手 抄左氏春秋數十遍,至老且病猶不廢,可謂聞義則服者矣。君既績學,著書滿家,遭亂散佚。有子繼之,卒傳 其學。古人有一經之諺,君之謂歟。”案:徐枋於 康熙六年丁未()遷居蘇州東渚邨,至康熙十六年惠 有聲 卒 於而爲之撰傳,文中仍稱“君之子恕”,則 當時惠 周 惕猶未改名。至於改名緣由,據清儒顧蓴所言:“周惕 幼時,其父爲縣令周某所辱因自名周 惕,發奮向學,卒 成通儒。”可備一説,説參王大隆硯谿先生遺稿跋,收人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 文 集,臺 北:“中研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 年版,第 頁。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曰:“公以前明崇禎十四年()正月十八日生於 東 渚舊宅,宅 南有谿,形

7、如硯凹,俗名硯凹谿,故公自號硯谿。後 移居葑門,宅有紅豆樹,故又自號紅豆主人。辛 未會試,殿試二甲第七。選翰林院庶起士,散館,外調左授順 天府密雲 縣 知 縣,加二級。丙子,同考試 官。未滿 秩,卒於官舍,時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二十八日也。”見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 文集,第 頁。惠 周 惕之生年、卒年,惠士奇先府君行 狀言之甚 詳,李開推測 惠 周 惕之生卒年,請“約約”,失考,説見李開惠楝評傳,南 京:南 京大 學 年版,第頁及第頁。又,惠 周 惕號硯谿,硯 或 作研,谿或作溪,惠 周 惕 有“研溪”印,見惠氏跋,汪琬批點漢書評林,明萬曆九 年刊本,北京 師範大 學圖書館藏書(善 ),參後

8、 文引述 所附 書影。文中除 書名各 依原書保留不變外,行文統一作“硯谿”。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三卷傳世。惠士奇(字仲儒,號天牧,晚年自號半 農人,或作 半 農居士?,)著作益豐,有禮説十四卷、易説六卷及春秋説十五卷。年 與年,我利用休假機會赴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短期研究,密集閲讀清人古籍,收穫相當豐碩,閲讀不少清代“漢學”的代表性著作,尤其關注惠氏三代著作之早期刊本或傳抄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圖書館所藏研溪先生詩説?半農先生易説寫本,就是當時借閲的諸多古籍之一。京都大學藏研溪先生詩説?半農先生易説寫本,典藏地點在文學研究科圖書館,列 爲“貴重書”,需專案申請並經同意始得借閲,而且不允許拍

9、攝或複製。據悉這部寫本直未獲關注,也乏人研究。借閲期間,我邊迻録,一邊參 照四庫全書本,返臺之後,隨即針對這部寫本中的半農先生易説進行考察,又進而參 照臺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卷本紅豆齋易説抄本,以及乾隆十四年璜川吳氏刊六卷本易説等通行傳本,指出易説之成書,由不分卷(一卷)到三卷,最後乃定爲六卷,其條目與文字内容,迭經擴充和修訂。大抵而言,寫本比通行本少了許多條目,而且相關的條目往往比較筒略,擴充至三卷時,條目與 每條的内容都大幅增加,三卷本進一步分爲六卷時,雖仍有增 删,已經與六卷的通行本十分接近?。關於惠周惕詩説,黄忠慎教授撰有專書,就其内容逐條檢視,考論相當翔 實?。鹽於京都大學所藏寫本有

10、 助於瞭解詩 説之成書過程,俾深人考察其解經觀念與學術淵源,因此,這篇論文 針對京都大學藏寫本研溪先生詩説進行探討,從寫本之流 傳談起,考察此寫本與 傳世通行本有何異同?成書之過程如何?惠周惕之解經觀念是否有何變化?由上述問題意識出發,提出初步考察所得,就教於方家。二、研溪先生詩説寫本之流傳惠有聲教人“學問則先經術”,惠周惕早 承庭訓,受經於家;二十餘歲詳參 拙著博綜以通經略論惠士奇易説,吉林師範大學報年第期(年月),第頁。以上,詳 參 拙著京都大學藏惠士奇易説)抄本初探,“第十届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臺 北:東吳大學,年月日。詳參黄忠慎惠周惕詩説析評,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 年版。

11、徐枋律和惠隱君傳曰“君之子恕賢而好學,少受九經之學於君,誦説有法”云 云,參前注引述。?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師從徐彷(字昭法,號俟齋,)?,後受業於王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别號漁洋山人,)、汪琬(字苕文,號鈍翁,)等人,倶以學習詩文爲主吧及長,客遊四方,結交當世名流,如田雯(字綸霞,號山薑,又號漪亭,)詩 説 序所言“通經績學,以詩、古文鳴於時”?。康熙十七年朝廷召試博學宏儒,獲當事者薦舉,因父喪不赴。年五十始舉直隸鄉試,翌年成進士,選人翰林,散館,以國書不通曉,外調密雲縣令,康熙三十六年卒於官舍,享年五十七歲?。惠周惕早期“以詩、古文鳴於時”,而傳世的經學著作 僅詩 説三卷,成書

12、於晚年。京都大學所藏研溪先生詩説?半農先生易説寫本,兩 書合爲一册,其封面題籤作:研溪先生詩 説附半農先生易説?惠周 惕書徐昭法 先生手札後曰:“先生於丁未 秋,自蓮華峰遷於東 渚之宜橋。橋南稍 有竹林,望之蒼 蒼然,爲 張處士德仲之家,先生於是僦其屋以居。自橋北行,逶迤而西,未百步,即人衆而居稠,所謂東 渚村者也。又稍西,其地稍聞曠,有屋數十椽,翠竹千竿,桑柘百本環其左右,先君之室在焉。先君棄諸生後,隱居於此,不妄交接,獨嘉 先生之來。先生品行高一世,與先生爲舊相 識,於是相見歡甚,往來過從輒移日。予兄弟輒操几杖以隨。先生見予年少貌恭,因從容問予能詩文乎?予前再拜謝不敏。久之,乃敢出其所作,

13、先生輒歎息以爲佳。自後予無日不來,來則流連永日不能去也。”見惠周 惕書徐昭法 先生手 札 後,硯谿先生遺稿卷下,見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江藩述惠周 惕生平,曰:“研溪先生少傳 家學,又從徐枋、汪琬游,工詩 古文詞。”見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年版,卷二,第頁。案:陳居淵據丁氏宗譜指出惠周 惕曾親炙丁宏度(字臨甫,),又進而推測 惠氏之經學可由丁宏度上溯至明末馮夢龍,説見陳 氏乾嘉“吳派”新論,社會科學戰線 年第期,第 頁。並參魯夢蕾、宫辰論惠 周 惕詩説在 詩經研究史上的地位,載於黄山學院學報第卷第期,第頁及第頁。然而,徐杭謂 惠周 惕“少受九經之學於君”,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惠

14、楝易漢學序等追述家學,也都强調惠周 惕之經學傳承其父惠有聲。相對的,丁宏 度之經學究竟對惠周 惕 有何影響,線索不明,上述二文臆測多而證據不 足,不可信從。本論文由詩説引述鈍翁類稿?詩問,並參照惠周 惕與汪琬之言論,强 調 惠周 惕 治經,少承家學,後受汪琬啓發,由詩文當溯 源於六經之觀念,進而有重新箋解經傳之志,説詳下文。田雯詩説序,見惠 周惕硯谿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續修四庫全書第 册,影康熙惠氏紅豆齋 刊本,第頁。康熙年間刊紅豆齋本硯谿先生集已收録詩説三卷及田雯、汪琬二序,當係詩説之初 刊本(詳 參下文),文中引述詩説均依此本。詳參 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

15、集,第 頁。惠周 惕研溪先生詩説(與半 農 先生易説合 抄),京 都大 學圖書館藏書(中哲 文)。以下引述此本,作“京都大學藏寫本詩説”。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内頁第一紙版框内空白,版框外手書 兩行字:研溪先生乃惠周 惕,號研溪。半農先生乃惠士奇,號 半農。詩 説、易説,均 見皇清經解。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彙 刊“皇清經解”,於道光九年()九月刊成,詩説、易説倶收人其中。這兩行文字顯然係後 來藏書者的手筆,筒述書名、作者,附記於卷端。寫本各頁原無頁碼,後人以鉛筆加 注之葉數,計四十一葉。每葉有黑色版框,上下單邊,左右雙邊,每葉以版心分隔,上、下各十行,有行線。第二葉有京都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印:上爲

16、橢圓形章大正下爲方章京 都帝國大 學圖書之印據此,可知此書入藏 京 都 大學圖書館的時間爲大正三年()六月十五日。這部寫本自第三葉起至第十四葉,録研溪先生詩説,未分卷;第十五葉至第四十一葉抄半農先生易説,亦未分卷。第三葉與第十五葉的版框外,各有一方“紅豆書屋”陽文長方印;研溪先生詩説與半農先生易説兩者都僅録書題,未題作者。書題採用“研溪先生”、“半農先生”尊稱,顯然不是兩書作者親題;詩説、易説兩部分的抄寫 筆跡一致,參 照惠棟傳世手稿,筆跡不同,則既非惠周惕、惠士奇之手稿,亦非惠棟整理抄録的寫本。“紅豆書屋”爲惠氏藏書印,以“紅豆”名其宅與讀書、藏書之處,始自惠周惕。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曰:丁卯春

17、,公歸自東,結廬于 蘚溪南,清 溪 北,名其居曰“紅豆齋”,坐卧其中,囂然而樂。以爲逹則見之功業,窮則託之文章,於是畢力著書,爲千古 事。?東吳惠氏原本世居於吳縣之龍山東 渚村,惠周惕少而 貧、壯而遊,科舉失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利,困於場屋逾二十年,一度以博學宏 詞徵,又因丁 憂不赴?。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倦遊歸來,頗有 意畢其力於著書,自東 渚舊宅遷居蘚門,並由隣近的東襌寺分植一株紅豆樹於庭前,遂名其宅爲“紅豆齋”?,自稱紅豆主人。惠周惕之後,惠士奇、惠棟繼起傳其家學,惠氏三代的著作無論稿本、抄本或刊本,大多出自“紅豆齋”,而

18、其家之藏書則往往有“紅豆書屋”藏書印。詩説和易説都有刊本傳世,京都大學藏研溪先生詩 説?半農先生易説寫本,其分卷和條目内容,與通行本相參 照都頗有差異,如上所述,寫本的筆跡前後一致,但並非作者親筆手稿,也非惠棟筆跡,初步研判殆惠氏後人整理先人遺稿,依據詩説、易説兩 書之初稿重新謄抄,作爲惠氏“紅豆書屋”家藏之用?。惠氏“紅豆書屋”家藏之本如何轉輾傳人日本,最後成 爲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書,其過程尚不明確。唯紅豆書莊和紅豆樹大約在咸豐十 年(),毁於太平軍戰火之中,而丁日昌(字禹生,一字雨生,)任職江蘇時,正值太平軍起事,時局動盪,江浙一帶之名家舊藏因而散出,丁氏大力收購郁松年、陸心源、汪士鐘以及黄

19、丕烈諸家之藏書,其中包括一册“紅豆書屋”寫本,持静齋書目著録云:易説六卷坊本。又半農先生易説一卷與研溪先生詩 説一卷,兩稿本同册,首有“紅豆書屋”印。蓋當時手 稿。?著録坊間流 傳的六卷本易説,其下附 注另有一部半農先生易説,與研溪先生詩説合爲一册,俱未分卷故稱一卷,有“紅豆書屋”藏書印,其文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紅豆齋”或“紅豆書屋”之名,皆始自惠周 惕,有詩自題曰“余卜居城東,以東 隣紅豆名齋,目存上人爲余作圖,且屬詩人石年題其上,得五絶句五首”,見惠棟編硯谿先生遺稿卷上,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又,歷科文録序篇末自題“硯谿惠某書於紅豆書屋”,見漆永祥

20、編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以上,並參 拙著京 都大學藏惠士奇易説)抄本初探,“第十届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丁日昌持静齋 書目,北平:來薰閣年版,卷一,第八頁下。持 静齋 書目實由丁氏後人編纂而成,因係丁日昌之藏書,故題爲 作者,今仍依舊題。案:研溪 先生詩説與半 農 先生易説書題倶採用尊稱,則著録者推測此雨 書同册 之寫本“蓋當時手稿”,實有 待商榷。據京 都大學藏寫本考察,此非手稿,而係依雨 書 初稿重新抄録之謄清稿本。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 獻特徵與京都大學藏寫本相 脗合。據此推斷,當年“紅豆書屋”家藏的研溪先生詩説、半農先生易説合抄寫本,一度 爲丁日昌“持静齋”所收購珍藏,丁氏殁

21、後約三十年,乃又流人日本,於大正三年六月十五日成爲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書。三、詩説分卷及條目之變化京都大學藏詩説寫本尚未分卷,而傳世的通行本定爲上、中、下三卷,實則此書一度僅分上、下兩卷。惠周惕曾致書顔光敏(字遜甫,號修來,别號樂圃,),一方面索求顔氏詩 稿,一方面録呈近作詩 説討教,曰:比曰多病畏熱,有 失侍 教,馳企不可 言。新製已付刻未?急欲 諷詠,不能待刻工之竣,得以付寫後稿 見 賜,所至禱也。連日擬録客中文字,先呈一二義,幸即改抹付下。詩 説上 卷亦 求擲還,下卷 録 未竟也。晚惕再頓首。?上海圖書館主編的顔氏家藏尺牘收録了惠氏十四篇書信手稿,均係 未經收録之遺文,其中計有四篇提及詩 説

22、,這是其中之一,詩 説上卷先已呈請顔光敏指正,請求擲還,並表明下卷尚未録竟。據此可知,當時詩説分爲上、下卷。康熙十六年()丁已,惠周惕 初次赴京應試?,王士禎正惠 周 惕與顔光敏書之一,上海圖書館主編顔氏家藏尺牘,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年版,第 頁。此書 收録惠 周 惕與顔光敏書十四篇,第一篇之外,第三篇曰“刻工令其詣府自言詩説及制義,幸即付彼帶來”(第頁);第十一篇有“望日即旋里矣”之語,並云“詩説及雜文望即賜下”(第頁)。此外,第 十四篇 亦述及詩説,詳下文引述。據惠 周 惕寄顧孝廉雨若四十韻自述:“與 君初人京,記是丁已歲。治行 春夏交,指道齊魯界。予時遭父喪,指日即南 邁。”見

23、漆永祥編東吳三惠 詩文集,臺 北:“中研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 年版,第頁。康熙十六年丁已,惠 周惕初至北京 應試,因父喪,隨即南返。顔氏家藏尺牘中收録惠 周 惕曾致顔光敏之書信計十四首,當時 惠氏在北京,且有倉促 南返之行,其中並談及顔光敏因應王士禎選刻十子詩略,因而積極編纂 詩稿,刊 刻樂圃集之事。?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以詩壇領袖之姿,選刻十子詩略,顔光敏也應邀編纂樂圃集?,準備付梓,惠氏多次致書顔光敏,以晚輩身分求教,索求付寫中的“新製”,即指此而言。除制藝時文外,惠周惕曾録呈詩 説請益,由“詩説上卷亦求 擲還,下卷録未竟也”一語推之,當時詩 説僅分上、下兩卷。至田雯爲詩説撰序

24、時,已明言“詩説三卷”,田氏云:鳴呼!詩學之廢 久矣。惠子元 龍,嘗讀詩而病之,因著詩説三卷田雯之序題於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秋七月,當年所見詩 説已是三卷本,與傳世的通行本同。然則,詩説不分卷的初稿始撰於早年,由上下兩卷進一步析分爲三卷,則大約在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間,這是詩説一書定稿成書的關鍵期?。除田雯外,汪琬也曾爲詩 説撰序,通行本詩説書首並録兩家序。汪氏卒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冬十二月,卒前數月將鈍翁 類稿、續稿手自删定爲堯峰文鈔五十卷,詩 説 序收人堯峰文鈔卷二十六?。而且,惠周惕曾與徐枋()之甥吳榷(字超士,號習歸)以及薛孝穆有書信往返,針對詩説彼此商榷?。或録呈著作以求序,或與朋儕切

25、磋,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彝尊(字錫鬯,號竹诧,)經義考已著録詩説三卷,並轉録田、汪二序。惠周 惕卒於康熙三十六康熙十六,王士禎正積極籌畫選刻十子詩略,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曰:“康熙十六年丁巳,四十四歲,在户部。”惠棟注 補云:“是年宋牧仲(犖)、王幼華(又旦)、曹升六(貞吉)、顔修來(光敏)、葉井叔(封)、田子綸(雯)、謝千仞(重輝)、丁臈水(焯。作林蜚伯堯英)、曹頌嘉(禾)、汪季角(懋麟)皆來談藝,先生爲定十子詩略,刻之。”詳 參 惠棟漁洋山人精華録訓纂,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年版,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第册,影清乾隆間紅豆齋 刻本,年譜卷上,第三十七頁下。田雯詩説序,見惠周惕硯谿先生集,第頁

26、。近年因研究惠氏家學,反覆查檢各圖書館藏書,注意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圖書館收藏一部惠氏詩説一卷,著録爲“稿本”;另外,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另有一部詩説抄本,二卷、一函二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所藏惠氏詩説與京 都大學藏本異同如何?北京大學所藏二卷抄本與一卷本、三卷本又有何差異?年暑期原擬赴雨地訪書,深人暸解,因疫情影響,迄今未 能成行。姑 識於此,以待來者。汪琬詩説序,堯峰文鈔,清康熙年間刊本,卷二十六,第一頁上下硯谿先生集收録答薛孝穆書、答吳超士書、再與 吳超士書三封 書信,璜川吳氏刊本正式收人詩説作爲附録。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 年,而經義考大約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間,由上所述,可見詩説

27、三卷在此期間已逐漸流 傳於師友學人之間。?如上所述,詩説由初稿不分卷(或一卷),一度分爲兩卷,最後定爲三卷。上、下兩卷本内容如何尚不可知,兹就京都大學藏寫本詩 説與紅豆齋刊本詩説,列表對照如下:京都大學藏研溪 先生詩説寫本(不分卷)康熙年間紅豆齋詩説刊本(三卷)第條風、雅、頌,以音别也。雅有小大,義不存乎小大也卷卜,第條第條胡氏春秋傳曰:“春秋作于隱公,適當雅亡之後,詩亡者,雅詩亡也。”卷上,第條第條二南二十二篇,一太姐也,何以謂后妃?何以謂夫人也?卷上,第條第條余聞之師曰:十五國之中有二南,是天子 之 詩也卷上,第條第條葛覃之詩曰:“曷擀曷否,歸寧父母”卷中,第條第條人臣之於公也勞,則於私也

28、必逸卷中,第條第條詩疑問日:“儀禮鄉飲酒、射、燕禮皆合樂二南六詩,而召南不及草蟲,何歟?”請臆對之。卷中,第條第條何彼穠矣明言平王,而舊説以爲 武王之女,以平王爲文王,誤也。周 室既微,而王姬下嫁卷中,第條第條燕生子則 委巢,爲戴嫣比也(燕燕)卷中,第條第條儉非惡德而魏以之亡國,何哉?卷中,第條第條“敬爾威儀”,所以昭其文也卷中,第條第條風之言王者五,衞之詩曰“王事敦我”,又曰“爲王前驅”;晉曰“王事靡鹽”;秦曰“王于興師”;而終以曹之“四國有王”:此編詩之微旨也。卷中,第條詩説著録於經義考,藉此略窺其流 傳,説參 費嘉 懿惠 周 惕詩説整理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年,第頁。費嘉

29、懿的碩士論文有一節“詩説成書經過”,僅 僅雨頁,未免太過簡略。如上文所述,黄忠慎惠周 惕詩説析評考論詩説相當深人,唯亦 未詳考其成書歷程,這篇論文特由京都大學所藏寫本談起,就此議題略事 補苴。?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續表京都大學藏研溪先生詩説寫本(不分卷)康熙年間紅豆齋詩説刊本(三卷)第條衞懿公之滅也,王室不能救,而齊救之,禮樂征伐自此不在天子,故衞風以木瓜終(衛?木瓜接王?黍離,是世道升 降之會)。卷中,第條第條比常棣於兄弟,一本之榮,無偏萎也。卷下,第條第條“維熊維罷”,兆犬 戎之亂;“維虺維蛇”,兆褒姐之蠢。卷下,第條第條君子屢盟,諸侯盟之漸也。卷下,第條第條“舟人之子”,傳曰

30、:“舟楫之人。”鄭曰:“舟當作周。”朱子仍從毛説。卷下,第條第條爲賓爲客,賓自君命者也,客自外至者也。詩“我有嘉賓”,易“利 用賓于王”,國語“承王命以爲過”,此賓之義也。卷下,第條第條“畀我尸賓”,尸者主也,尸必筮於廟,求神意之所屬也。卷下,第條第條“南東其畝”,南者 縱,東 者横也,雨從雨横而井成,一從一横而畝分也。卷下,第條第條司徒、司空,天子、諸侯皆有之,左氏傳曰卷下,第 條第 條鳶能飛 而上飛於天,風益之翼也。卷下,第條第條鎬京之有戎,猶東都之有荆也。宣王封韓侯於方城,欲以制 北狄;封申伯於南陽,欲以制 荆 蠻。卷下,第條第條褅祀之説,先儒紛紛未 有 定論。以褅袷爲一,祖宗並陳、昭穆

31、皆列 者,王肅之説也;以后稷配嚳,不兼羣廟之主者,趙匡之説也。朱子及楊信齋皆是趙而非王,然細求之,二者皆不能無疑。卷下,第條第條我將“惟天其右之,既右享之”卷下,第 條第 條泮水采芹、采藻、采茆卷下,第條第 條記曰:成王以周公有勲勞於天 下,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卷下,第條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詩説三卷,其體例採條列形式,依黄忠慎統計,計一萬八千餘言,卷上八條,卷中、卷下各三十七條,共八十二條?。京都大學藏寫本詩 説二十七條,僅約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如上表所示,這二十七條對應於通行本的條目,分屬於上、中、下各卷,其中,屬於卷上者四條、卷中九條、卷下十四條,每卷條目增加一倍以上。各卷之内容而

32、言,卷上屬綜論,卷中論國風,卷下論大小雅與三頌,相較之下,國風部分增加之條目最多。康熙二十二年田雯撰序已明言“詩 説三卷”,且惠氏答薛孝穆書亦有“前致詩説三卷求正”?之語,可見詩説於惠周 惕生前已定稿爲三卷,並在師友間流傳,故惠士奇先府君行狀列舉其父之著作,謂“詩説先行於世”,而未及硯谿先生集,王大隆(字欣夫,)據此推測:“此必研谿殁後,半農掇拾遺稿,交門人王薛岐書以付梓,則當在康熙後期。”則硯谿先生集刊行於康熙三十六年惠周 惕病殁之後。值得進一步推敲的是,惠士奇先府君行狀表彰其父“素好經濟學,明於天 下利病”,並列舉吏治主張十二條,謂:“其文在硯谿集中,故不著,獨著其目云。”?然則,惠周 惕

33、生前已親自纂輯硯谿集,後經惠士奇整理遺 稿,始以硯谿先生集的面貌流傳於世。相對於未刊之遺 稿,惠士奇强 調“詩 説先行於世”,不知第指詩 説之流 傳,抑或此書在惠 周惕生前曾付梓刊行?康熙年間另有紅豆齋刊本詩 説,這是傳世詩 説最早的單行刊本?,其結構形制與版式爲:書首有田雯、汪琬兩家序;正文分爲上、中、下三卷,各卷之末有“小門生王薛岐謹録”一行;各葉版式,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參考黄忠慎之統計,見惠周 惕詩説析評,第頁。費嘉 懿的統計謂:詩説卷上八條卷中三十五條、卷下三十七條,合計八十條,查核 其論文之“附録:詩説整理本全文”,卷中第條“燕生子則委巢”與第條、“風作而雨隨之”誤併爲一條,同卷

34、第 條“詩始 周、召”與第條“同我婦子,勤稼穡也”亦誤併爲一條。以上,詳 參 費嘉 懿惠周惕詩説 整理及研究,第及、頁。惠周 惕答薛孝穆書,硯谿先生集,第(頁。王欣夫蛾術軒篋存 善本書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頁。惠士奇先府君行狀,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紅豆齋 刊 単行本詩説,上海圖書館等往往著録爲康熙二十二年刊本,殆依書首田雯序所題年月,實有則待商榷。一則,田雯序題於康熙二十二年,篇末有“余愛其書,爲録一通,序而藏之以竣焉”之語,既説“藏之以竣焉”,並非付梓有日,不能據以判斷刊行時間。二則,康熙二十六年惠周惕移居城東野門,始名其居爲“紅豆齋”,則惠氏紅齋家刻本絶不可能早於康

35、熙二十六年。經:拳獻研蠢翁虜學報種刊第十七輯二字,版心爲舉黑魚尾、白左右雙邊至惠士奇整理其父遺稿,紅齋本硯務先生集鲁首有“總自全曹包括詩集七卷、詩説三卷及文集一卷,其中,詩説三卷亦附田氏、抂氏兩家序,而且各卷之末也都題有小門生壬薛岐謹録其結構形制以及版式,大抵與紅齋刊單行本詩說近似,後者之難買書遛作“硯溪先生詩説”,採用尊稱,與硯谿先虫集同,殆亦惠士奇“掇拾遺稿,交門人王薛岐書以付梓”者歟?無論單行刊本硯 溪先生詩説,或收入硯谿先生集之詩説刊本,皆爲康熙年間惠氏紅齋家刊本,逭是康熙至乾隆年 爾主要的詩説板本系統,四庫全書收録詩説同屬此板本系統。康熙年間紅豆齋刊本硯谿先生集扉頁康熙年間紅豆齋刊本

36、硯溪 先生詩説扉頁規谿先生集首硯谿先生集總之詩説卷下條,有小字注附録文三篇並參文集之目録,“與薛孝穆誉篇目下有小字注說參班放蛾?軒靈存騖惠及費慕懿遽周惕詩識理及砑爽第?虜京圖:?館藏薛歧抄本詩説卷:有丁爾跋據費嘉比對,比對此本鐵紅靖機規 此二者:不論是機、排厳還是皆無甚鑛:士:論鱗二三節“?親本爾流對藥勝齋刊驗廣及其後;種锻本參逑餐詳,可以参翁,靜參惠靖惠說餐理及研究膚 唯康観年間紅霜本詩觸智本,而費君附在一、抄本未:免混淆破读先生説貧权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以上三首附見詩説後”?。王大隆注 意到文集中答薛孝穆書、答吳超士書、再與吳超士書三篇,其版心夾縫有“詩説附録”四字?。惠周惕生前已著手

37、纂輯硯谿集初稿,當時或有意將三篇書信附録於詩 説之後,故硯谿先生集遵照其意夾注説明,唯其詩説先已傳世,故兩種紅豆齋詩説刊本均無附録。直至嘉慶 十七年真意堂重刊詩説,遂正式將三篇討論詩説的書信附録於三卷之後,别爲一卷。吳英(字筒舟)序曰:鄉余未見此書,徧嚮坊閭構購覓,敷载不得,乃於從 姪步 周家借而得見之。兒因請鈔 付刻,使此書得 行於世。此 意亦 颇善,故 許之。並先生與友 人論詩義之書三篇附之,而 爲之序其重梓之意。璜川吳氏“璜川 書屋”藏書 豐 富,吳泰來(字企晉,)與惠棟遊,刊刻惠士奇之禮説、春秋説與易説,嘉慶 年間,吳英(字 筒舟)之子吳志忠(字有 堂)輯刻“經學叢書”甲、乙集,不僅重

38、刊惠士奇之書,並將詩説收人乙集而重刊之。吳氏重刊詩 説,遵循依惠氏之意,“並先生與友人論詩義之書三篇附之”,而别增“附録”一卷,遂形成另一種通行本詩説系統,皇清經解本詩説等因之。綜合而言,惠周惕詩 説由未分卷的初 稿,累積既 多,一度分爲上、下兩卷,定稿三卷於康熙二十二年已大抵成書;康熙年二十二至三十六年間,曾傳抄於田雯、汪琬、吳榷與薛孝穆等師友之間,漸行於世。收人硯谿先生集,或單行本硯溪先生詩 説,兩種紅豆齋刊本殆皆 惠氏病殁之後,惠士奇將其遺稿“交門人王薛岐書以付梓”,均無附録。這兩種康熙年間的紅豆齋刊本詩説,其内容以及結構形制與版式十分雷同,而且同爲王薛岐寫刊本,可以説是詩説通行本的祖本

39、。嘉慶 年間璜川吳氏重刊詩 説,始將答薛孝穆書、答吳超士書、再與吳超士書三篇附於書後,别爲“附録”一卷。詩説由不分卷的初 稿增 廣爲三卷定本,在成書過程中,大惠周 惕:硯谿先生集,書首“硯谿先生集總目”,第、頁。案:“詩説附録”三篇當爲答薛孝穆書、答吳超士書、再與 吳超士書三篇,參 惠周 惕:硯谿先生集?文集,第頁。上述三篇之後,另有與薛孝穆書一文,内容並非討論詩説,在“與薛 孝 穆書”篇目下附記“以上三首”云 云,殆“硯谿先生集總目”整理者之失誤。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録,第頁。吳英序,見惠 周惕詩説,嘉 慶十七年刊本,書後,第二頁下。?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幅擴充許多條目,而國

40、風增加的條目尤多。參 照初稿與定稿 相 應的條目,或潤飾文字,或增 補文獻,或 加强議論,而撰述旨意 在初 稿時已大致確定,這一點,詳參下節討論。四、詩説之解經觀念如上文所述,惠周惕曾先後師從徐枋、王士禎、汪琬諸家,早年“以詩、古文鳴於時”,康熙十六年三十七歲時初次赴北京,正值王上禎號召輯刻十子詩略,這是王氏展示其領袖地位的重要標誌,也是康熙年間的詩壇盛事?,十七年朝廷徵博學宏儒,更促使天下賢士雲會京師。當其時,惠周惕因赴會試,初抵京師,中 間 因父喪短暫南返,隨即爲 糊口再次北上,至十九年夏又離京南遊?。寓居 北京經年,得以躬逢其盛,由詩文轉而注重 經學,治學傾向也在此期間産生變化。旅居北京

41、時,惠周惕因家貧,寄居蕭寺,把握機會向前輩請益,曾多次致書顔光敏,抄録所撰時文與詩 説,呈正請教。惠氏在書信中,表述己見,强 調古文、時文皆 當本於六經,甚至爲六 經作箋解以此傳世,流露出治學重心由創作詩文轉向説解經傳的變化。顔光敏是復聖顔回之後,康熙六年以二甲第十三名成進士,康熙八年皇帝駕臨太學,加恩於四配之後裔以示榮寵,破格提升顔光敏爲禮部儀制司主事,次年任命爲會試同考官,後又加恩封賞,授奉直大夫,調吏部稽勳清吏司主事。屢受皇 恩的顔光敏,也是王士禎主盟號召之下,詩壇十子之一。甫至京師應試的 惠周惕,經由王士禎、田雯等詩壇領袖 有緣結識顔氏,以後學晚 輩身份多次致書求教。惠周慑在書信中自述

42、:大著 領到,容 屏除塵俗,悉心細 讀也。賤子持 論,常謂:古 文、時文不從六 經而出,總無是處。漢唐 人作 注 疏,即作一字一句 必考證出處,十子詩略與王士禎建立其 詩壇領袖地位的關係,詳 參楊玉成建構經典:王漁洋與文學評點,林玫儀主編王士禎及其文學群體,臺 北:“中研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年版,第 頁。詳參 惠士奇先府君行狀,見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頁。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貫穿諸經。柳子厚所謂“溲釋融洽,與大道適”者,今人 未曾夢見。?又説:制義若得盡讀,豈 非快 事?入京来 未有所獲,但得侍 教先生 爲平生一樂。以賤子鄙見,時文 終非傳 世之業,以此種心思手 筆爲六 經作箋解,不更

43、快乎?歸熙甫先生言語 妙天下,辄自鄙其時文不足爲。此非無見也。愚人 狂論,未知有當高明萬一否?詩説乃是常語,何以得蒙欣賞?慙媿慙媿。刻下 幸 暫付還,另曰再 録詩玫及其經解,一併呈正也。依惠氏自述,當 時持論已謂“古文、時文不從六經而出,總無是處”,不僅主張文章當本於經義,而且推崇漢唐注疏“即作一字一句必考證出處,貫穿諸經”,以考證爲基礎,貫通諸經之義,大道乃明。詩説受到顔光敏賞識,惠周惕自然引以爲榮,甚至有意“再録詩玫及其經解,一併呈正”,直言“時文終非傳世之業,以此種心思手筆爲六經作箋解,不更快乎?”上承柳宗元、歸有光以來之古文觀念,講求根柢,讀經以明道,著作重心乃由詩文轉向經解,以此爲傳

44、世之業,並關注漢唐注疏,而標榜其考證有本,以會通群經爲高。時文、古文非分二途,而皆 當本諸六 經,乃能“與 大道適”,這是惠周惕中年以後的一大領悟。他説:中年以還,困於衣食,奔走四方,渡江絶淮,泝河入濟,歷魯、衛、齊、趙以抵京師。覽其山川,友其 人物,間從薦紳先生、魁人傑士,上下議論,而始悚 然以驚,猥然以疑,以爲向之所自以爲古 文 者,非也。退而讀書,上自六 經,下及秦漢,因以沈潛乎唐宋 大家,熟復乎元明諸子,探其源流,極其變化,乃始恍然以爲文章在 是。?惠氏旅居京師,時與王士禎、顔光敏等魁人碩士往來 切磋,既受刺激,也惠周 惕與顔光敏書之十三,上海圖書館編顔氏家藏尺牘,第 頁。惠周 惕與顔

45、光敏書之十四,上海圖書館編顔氏家藏尺牘,第頁。惠周 惕歷科文録序,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 頁。經學獻研究嶺虜寧報银刊窜十七輯獲得啓發指點,由“始悚然以驚,猥然以疑語略 窺,其内心衝擊之大可以想麗一歡當其時,惠氏“退而讀書童温 六與秦漢 典籍乃始恍然以爲文掌在是明惊唐宋大家、元明諸子之文章皆根源於此與顔光敏書屢從科擧考試的 制義、時文,談及詩説等經説箋解,表累出輕彼而熏此的傾向,固西詩説獲得顔氏黨識而順勢回應,也未嘗不是惠氏學術省思的具體反映文章源本乎經而根柢於道的文學觀念?,惠周惕遠宗柳宗元、歸有光等古文大家,而近師注琬康熙十八年()抂琬舉博學宏詞,授翰林院編修,而參與修明史?然而人史館

46、僅六十餘日,因與同館者議論不合,旋即乞病歸里當時,惠周惕師從狂琬,批閲漢書評林,鑽研 文章法度康熙十四年乙丑)惠氏漢霄惠 周惕漢書評林跋書影評林跋追述説:迪書堯峰先生評閲是時先生方在史 館,與諸同館者 議論 牴牾,閲是售以示學着蓋史家凡例與太章法度一一指畫如 畫,昔之讀漢書者所未及也書凡三部,一在喬嫌雜石林,一在太學 生狂右脅,一是書先所 親授廟 锡者晨披,或有所見,亦評一二,其丹黄两硃别之乙丑冬曰,重加裝 訂,藏庋家塾,吾子孫其世寶有之無失也九月曰惠爾惕?審辰分析惠澍歷料鋪麗其識滅,指出惠氏不僅“菌,组 經入文標榜一字一雜皆有翁鼠,省法度,藤文本:翁經概括惠氏文學颜養養似經典鳥塞礎培樞固祗的

47、觀氣靜参本騰經清人惠离惙觀文學鱗,寒州大學寧報牟第海奶惠厫腐:?,甚琬漢評翁:明萬磨九年()刊本,北京師?學圖書雜繼睿眷?魏新爾眷影:棠合一¥队當係,先許間足時先方在夂館與讀同饀泫談鸩办阆是?示弩汸鉻九家凡例與久一、打啤之讀嗦古对未及也嘴凡三都一:务编柯沐在人來則先唧視教用饵啫展滅謫式艰砷見二偕許一二笋:則妹別爲其也之在失也几月三、麗;林錄藉惠周惕詩説的成書歷程?汪琬與魏禧()、侯方域()並稱,爲清初古文三大家,有意振興文運,取法乎六經之文、孔孟之道,主張文、經與道合一?。惠周惕人汪琬之門十餘年,研經讀史,由源及流,以明文章之學的變化,他推崇汪氏於學“無所不通,而其指以六經爲歸”,而且强 調其

48、文章“立言命意皆有所本,即一字一句,其根柢亦有所自來”?。受汪琬、顔光敏等前輩影響,惠氏之治學重心逐漸轉移,由早期以詩文自鳴,轉而以經解 爲高,詩 説就是此時的代表作。京都大學藏寫本詩説應屬初 稿,與定稿的三卷通行本作比較,相 應的條目中,有 僅略作文字修訂者,如第條:人臣之于公也勞,則于 私也必逸,蓋心思智力盡之君囯,而家 無 事焉。故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言無私營,無私交也。不然,張湯之造請諸公,無閭寒暑,有 終日不得間者矣,何委她之 有?參照康熙年間紅豆齋刊本詩説,作:人臣之於公也勞,則於私也必逸,蓋心思智力盡之乎君,而家 無 事焉。故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言無私營,無私交也

49、。不然,張湯之造請諸公,無閭寒暑,有 終日矻 矻而不暇者矣,何委蛇之有?除“于”作“於”之異文,以及“盡之君囯”、“有終日不閒者矣”二句文字稍作修改,寫本與通行本大體相同。又如寫本第 條:説參李聖華汪琬的古文理論及其價值芻議,文 藝研究 年第期,第 頁。李聖華由考察汪琬之古文理論,進而關注其與惠氏經學的淵 源,另參李氏汪琬的經學思想及吳派經學近 源論,甘肅社 會科學年第期,第頁。惠周惕 認爲“時文終非傳世之業”,轉而“爲六經作 箋解”,由詩文漸溯 源於經以 明道,汪琬的影響不可忽略;然而,汪琬猶尊朱熹,惠周 惕解詩則不滿朱熹,開始 注重毛、鄭,唯尚未有 專宗“漢學”之主張。清初儒者省思空談性理

50、之弊,轉而求道於經,源本乎經而根柢於道的文學觀念也順勢 興起,惠 周 惕受此影響,中年以後重心轉向經學,關注漢唐注疏;其 後,惠棟乃標榜專宗“漢學”以治經,由檢討漢唐注疏之得失,進而發展出依“古義”撰“新疏”的脈絡。清初到乾 隆年間的學術變遷,具體而微地 反映在惠周 惕至惠棟的家學脈絡之中,其間有延續,亦有關鍵性的轉折,是一段曲折的發展歷程。惠周 惕書堯峰文鈔後,見漆永祥編校東吳三惠詩文集,第 頁。惠周 慑詩説卷中,見硯谿先生集,第頁。引文中畫線 對照,係筆者所加,以利 參照,?經學文獻研究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七輯鳶能飛 而上於天,風益之翼也;魚能躍而下 躍於淵,水充其氣也。故曰:“豈 弟君子,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