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55663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2 0 2 3年第3期黄河流域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贾海发马曼宇摘要:以2 0 10 2 0 2 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通过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研究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差异,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定义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研究期内均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各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社会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新能源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中上游多数城市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污染防治、大气防控和森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持续有效的进展,但仍然有部分城市在绿色空间建设方面的发展不平衡;2 0 17 年之后多数城

2、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财政支持力度也有所减弱。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居住消费、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效用,常住人口、食品烟酒消费和城镇化率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用。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序演变;聚类分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2引言自党的十八大至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旨在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人口众多的关键地区,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流域内包括九省区,总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都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黄河流域更是连接西藏、青

3、海、甘肃三省区的重要生态纽带,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虽然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水资源短缺、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1-2 338(2 0 2 3)0 3-0 0 2 9-10生态环境脆弱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名为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2。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 1世纪议程和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3。而对于生态文明测度评价体系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PS

4、R)模型4、生态足迹法5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2 2 XTJ005)。作者简介:贾海发,博士,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省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马曼宇,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29-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种综合评价体系,包括HDI(人类发展指数),ESI(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EPI(环境绩效指数)8 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测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多数研究在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思路下将指标划分为若干层次的细化指标,即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测度。通过已有的文献研究发现,经济、环境

5、、社会三大要素是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维度9-1,随着生态文明内涵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构建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指标也逐渐丰富起来。部分学者将文化、制度等要素的相关指标纳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中 12-13。一些学者在评价生态文明时,将国土资源的开发和资源节约利用等相关指标纳人其中4-1。另一方面,基于欧洲环境署提出的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即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17-19,在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全面研究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我国研究者们从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专门针对京津冀2 0 、长江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人均GDP城镇居

6、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占比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教育投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人均耕地面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资源能源利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城市污水处理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电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济带4、西北地区2 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国内研究在评估生

7、态文明建设时仅采用了单一的赋权方法。不同的评价视角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和不一致。此外,部分研究在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时未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导致选取的指标与实际地域研究尺度不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赋权方法,对2 0 10 2 0 2 1年间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深人研究。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参考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从五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表1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单位元%万元%元元/人吨标准煤/万元吨/

8、万元公项/人%平方米/万元千克/公项%千瓦时/万元%千克/万元吨/万元千克/万元%千公项属性正向逆向正向逆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逆向逆向正向正向逆向逆向正向逆向正向正向正向逆向逆向逆向正向正向QINGHAI SOCIALSCIENCESI专题研究续表1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人口密度造林总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重高等学校数量国土空间人均道路面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单位土地生产总值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R&D投入占GDP比重制度与投入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绿色出行(二)数据来源为单位、数量级和属性的差异而难以直接进行本文

9、评估时间为2 0 10 2 0 2 1年。本文数据主比较2-2 4,因此先对各指标进行正逆向标准化处要来源于青海统计年鉴(2 0 10 2 0 2 2 年)等各理3,然后通过相关领域专家打分确定层次分析省统计年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政府报告、中法2 5 的主观权重,根据熵值法2 6 确定客观权重,国统计年鉴(2 0 10 一2 0 2 2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再取主客观权重的平均值作为组合权重值。况公报(2 0 10 2 0 2 2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 0 10 一2 0 2 2 年)。为确保数据的样本量,缺失的个别数据根据前后年份的发展趋势推断得到。(三)组合权重计算方法在评估体系中,各

10、项指标的原始值可能因表2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2 0 10 2 0 2 1年)年份青海2010年0.202011年0.332012年0.362013年0.352014年0.452015年0.482016年0.582017年0.592018年0.662019年0.692020年0.722021年0.75单位人/平方公里%所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万元/平方公里%万元%万元%万人次/万人二、结果与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2 0 10 2 0 2 1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数评估结果见表2。区域甘肃宁夏0.220.180.270.260.330.360.510.480.510.560.540.550.

11、620.630.640.630.680.750.720.730.750.680.760.73属性逆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四川陕西内蒙古0.160.260.240.330.280.370.370.440.450.440.470.480.510.490.590.540.680.570.740.670.810.720.720.77山西0.260.240.330.300.410.380.480.390.500.370.540.390.570.440.580.510.620.630.670.650.650.670.700.75河南0.190.240.270.340.410

12、.460.570.670.670.680.750.77山东0.270.300.340.470.560.570.610.650.690.670.680.75-31-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一)时序演变从各省区数据看,在2 0 10 一2 0 2 1年间,各省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山西和山东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青海、甘肃、宁夏、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呈现“先急后缓”的态势,而陕西和山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呈现“先缓后急”的态势,以“十二五”结束年份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 0 10 年至

13、2 0 15年间,表现为“上下游增量高,中游增量低”;第二个阶段,2 0 16 年至2021年间,表现为“上下游增量低,中游增量高”。从整体增量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上下游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优于中游省区,而“十三五”期间则是中游省区发展程度更高,由高到低排序为河南(0.58 6 3)四川(0.5597)、宁夏(0.5556)青海(0.552 8)甘肃(0.537 4)陕西(0.510 8)山西(0.50 92)、山东(0.48 59)内蒙古(0.4456),河南省的增量最大,内蒙古的增量最小。从增幅看,在研究期内由高到低排序为四川(352.2 8%)河南(314.30%)宁夏(313

14、.96%)青海(2 7 5.6 6%)甘肃(2 46.55%)山西(2 15.50%)陕西(195.33%)山东(18 2.97%)和内蒙古(17 1.96%)四川生态文明发展增速最快,内蒙古最慢。(二)聚类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性和相似性,运用SPSS26软件,分别对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树状图。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10重新标度的距真聚类组合15甘宁夏山东内蒙古山酒清薄河南四图1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聚类分析树状图-32-按照图1所示的树状图,可以将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三类:青海、四川和河南为第一类,

15、陕西和山西为第二类,甘肃、宁夏、山东和内蒙古为第三类。可以看出,第一类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较高的地区,第二类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中等的地区,第三类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较低的地区。表3为2 0 10 2 0 2 1年三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均值及增量,从表中可以看出,2 0 10 2 0 2 1年三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但通过对比三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的时序均值可以发现,第一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从2 0 10 年的0.18 2 0 增加至2 0 2 1年的0.7 48 3,增量达到0.5663,增长幅度最大;第二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

16、从2 0 10 年的0.2 48 9增加至2 0 2 1年的0.7 58 9,增量达到0.510 0,增长幅度次之;第三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从2 0 10年的0.2 2 99增加至2 0 2 1年的0.7 36 0,增长幅度为0.50 6 1,增长幅度最小。表32 0 10 一2 0 2 1年三类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均值及增量年份第一类2010年0.18202011年0.26932012年0.30382013年0.35462014年0.43842015年0.46802016年0.55572017年0.61572025第二类0.24890.31550.37130.41570.4

17、0840.43510.46310.52202018年0.66992019年0.70172020年0.76062021年0.7483增量0.5663(三)空间分异特征为了验证之前的聚类分析结果,本文选取了五个代表性年份。从表2 中提取了这些年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建立数据库。利用ArcGIS10.8专业地理信息软件的自然分级功能,对数据进行分级处理。为了获得更好的空间差第三类0.22990.28890.36290.48370.53420.55020.60540.62630.60130.68240.65980.69640.69730.68980.75890.73600.51000.5061QI

18、NGHAI SOCIAL SCIENCESI专题研究异可视化效果,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反映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甘肃经历了“中一低一流域九省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的空间差异中”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宁夏经历了“低一图(见图2),并将3级分类定义为生态文明建高一中”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四川经历了设水平I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型和生态文“低一中一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内蒙明建设水平型,分别对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古经历了“高一中一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低水平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等水平区和生化,陕西经历了“高一中一低一高”生态文明建态文明建设发展高水平区,根据结果对黄河流设水平的变化,

19、山西经历了“中一低一中”生态域九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河南经历了“低一中一高”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山东经历了“高一中”2010一2 0 2 1年,青海经历了“中一低一中”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变化。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0 10 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0 13年)人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0 16 年)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0 18 年)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 0 2 1年)人图2 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异(四)影响因素分析1.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自然条件的变化相对刚性,短期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

20、合水平并无显著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主要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参考了王立群2 8 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探讨,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水平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筛选,剔除有关自然因素的指标,着重选取了与经济、人口、产业和消费相关的指标来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因变量:EC表示经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线性加权得到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得分。自变量:X1表示人均可比价GDP,X2 表示常住人口数,X3表示城镇化率,X4表示第三产业占比,X5表示城镇居民食品烟酒消费,X6表示城镇居民居住消费,X7表示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模型设定:EC=+Xu+,X2n+,

21、Xu+,X4n+Xsn+Xon+,Xu+8其中,i表示不同地区的界面,t表示时间,8为随机扰动项。2.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1)面板试验。为研究数据结果是否受时间序列干扰,及其数据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相对平稳的长期平衡关系,开展了面板残差序列与面板协整试验。为了保证所检测数据的精度,选择了-33-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LLC、I PS、Fis h e r-A D F和Fisher-PP四个检测方式。表4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通过检验,表明这7 个变量均变量IPSEC-6.44488*X2-5.1959*X1-4.59918*X3-2.0332*X4-6.

22、75359*X5-12.9182*X6-7.71091*X7-10.9307*注:模型检验形式带截距项与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依据SIC准则确定。*表示p0.05,*表示p 人均GDP占2 2.9%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15.7%居住消费占9.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系数最大,且为正向,表明第三产业是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快速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影响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在其余6 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变量值-35-广义最小二乘法(4)0.157*(4.59)0.094*(6.66)0.495*(5.05)0.229*(2.91)-0.535*(-5.59)-0.1

23、23*(-3.2)-1.190*(-7.78)-132.035*(-9.25)3253.99*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每增加1%,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评估值就增加49.5%。同时,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四个模型中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第三产业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影响因素。常住人口、食品烟酒消费和城镇化率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这3个变量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影响具有显著的负向效用。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在30%以上,城镇化率的过高表现为九省区带来了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其结果势必会给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过度的食品烟酒消费会刺激第一

24、、第二产业的增长,而这两个产业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这并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同时造成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全面的转型。而4个模型没有共同的显著负向因素,说明黄河流域上下游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负向影响因素。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产生负向效用的影响程度上看,城市化率119%常住人口53.5%食品烟酒消费12.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率变量值每增加1%,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值就下降119%。三、主要结论本文从制度与投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五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根据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对黄河

25、流域建设水平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度,研究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差异,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定义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相关数据指标,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描述性分析可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尽管黄河流域的人均CDP和购买力相较全国水平较低,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积极推行了“三去一补”的政策,强调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36-促使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的能源重心和基础工业基地持续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黄河流域在清洁低碳发展上取得了显

26、著成效,这表明大部分城市在执行国家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上做得很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黄河流域中上游多数城市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已经确定为发展新能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受益于中央环保督察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黄河流域九省区在污染防治、大气防控和森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持续有效的进展,满足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但仍然有部分城市在绿色空间建设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在制度与投人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与中央政策发布的时点密切相关,尤其是2 0 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同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

27、革总体方案,以及2 0 16 年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使2 0 16 年和2 0 17 年各地政府的各类文件中高频出现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词汇,但是在2 0 17 年之后,多数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财政支持力度也有所减弱。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在本文研究期的12 年间均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地得到恢复与改善,长时间的生态文明治理成效在各种方面的正向变化中得到体现。但是,在空间分异特征方面上中下游省区的发展水平和增速不断交替变化,没有明显的上中下游之间分异的特征,也没有出现上游绝对优于下游的情况,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是

28、制度与投人、资源能源利用、国土空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人均GDP、居住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这4个变量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效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系数最大,且为正向,说明第三产业是各项因素共同刺激下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水平变化的关键因QINGHAI SOCIAL SCIENCESI专题研究素。常住人口、食品烟酒消费和城镇化率的系数态环境的治理效果,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显著为负,说明这3个变量对黄河流域生态文第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明建设的

29、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用。而4个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专项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模型没有共同的显著负向因素,说明黄河流域上修复、资源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基下游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负向影响因素。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度政策与投入、能源转型发展等诸多领域。为此,需要研究制定针对当地四、对策及建议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严格执行和实施所制定的规划及方案,才能更好地实现生第一,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需要深人推动科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技创新,关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尤其是要重视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以及水沙调控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在确保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足的基础上,需要

30、对能源开发布局进行优化,合理安排能源行业的生产规模。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重点关注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区域,建立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通过实现产需供的有效对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以及创新链与供应链的紧密整合,推动产业体系升级与基础能力重塑。这将有助于塑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是当务之急,这包括农业、工业、城乡生活污染防治,以及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根据“一河一策”和“一湖一策”的原则,需要加大治理力度,针对黄河支流及其流域腹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净化,以实现黄河水系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应该推行多样化的适度规模经营,

31、确保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确保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第三,全面评估黄河流域及其沿岸各省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平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分布以及粮食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空间需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估,设定不同区域的开发上限,以确保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同时,严格规范沿黄河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人负面清单)的制定,提升黄河流域生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

32、思想理论版),2 0 19(11):5-9.2J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Common FutureM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JGENTILEJH,HARWELLM A,CROPPERW,etal.Ec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s:a framework andcase study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for SouthFlorida sustainabilityJj.The Science of the Tota

33、lEnvironment,2001,274:231-253.4ADRIAANSEA.Environmental policy performanceindicators: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Mj.The Hague:SDUUitgevevij Koninginnegracht,1993.5WACKERNAGEL M,REESW E.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j.

34、GabrielaIsland.BC,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1996:61-83.6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Mj.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7YCELP,CIESIN.2001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Index:An Initiative of the Global Leaders of Tomorrow TaskForce,World Economic ForumCJS.L.:s.n.8JEMERSON W J,LEVY A M,ES

35、TY C D,et al.EPI 2012: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and Pilot Trend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B/OL.Yale Center for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Yale University,Center for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University,Available from:http:/www.yale.edu/epi/.2012.9李茜,胡昊,李名升,等

36、.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2 0 15(7):1444-1454.10宓泽锋,曾刚,尚勇敏,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37-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评价方法及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 0 16(4):15-2 1.11宓泽锋,曾刚,尚勇敏,等.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0 16(9):1438-1447.12汪秀琼,彭韵妍,吴小节,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J.华东经济管理,2 0 15(4):52-56+146.13柴琪宸,郭亚军,宫诚举,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程度的

37、综合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 0 17(7):18 4-190.14袁一仁,罗菁菁,李悦.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演化特征分析.统计与决策,2 0 16(2 0):98-10 1.15李从欣,李国柱.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研究.生态经济,2 0 17(10):2 10-2 13.16成金华,彭昕杰,冯银.中国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8(2):10 2-113.17张欢,成金华,陈军,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4(6):2 2-2 9.18宓泽锋,曾刚,周灿,等.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潜力研究一

38、基于5大城市群的比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0 18(3):46 3-47 2.19侯鹏,席海燕.基于PSR模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2 0 15(5):6 1-6 7.20胡悦,金明倩,王溧,等.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 0 18(5):2 43-2 52.21樊琴.西北五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 0 19.22成金华,戴胜,王然.县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环境经济研究,2 0 17(4):10 7-12 2.23陈晓丹,车秀珍,杨顺顺,等.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 0 12(7):52-56.24高媛,马丁丑.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15(2):155-159.25杨敏慧,袁培炎,罗天烈,等.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估长江上游宜宾段工业园区环境风险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 0 2 2(2):6 2 4-6 32.26贾海发,邵磊,罗珊.基于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青海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J.生态经济,2 0 2 0(11):2 15-2 2 0.27王立群,李冰,郭辑.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分析J.城市问题,2 0 14(7):2-8.-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