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053373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0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 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设 计 人李晶教学需要分析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 4 个特征

2、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

3、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五

4、、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备注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必修 1和必修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必修 3 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思考: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单个存在的。请学生思考:生物

5、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学生思考讨论:核酸和蛋白质。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将学生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让学生从已学习的知识点回顾中引起新内容的思考。推进新课推进新课从第 4 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学习。第 4 章标题为“种群和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6、(板书)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生物群落。思考: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回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在必修 2 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学生回顾。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群、物种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对问题 3 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者关系:(板书)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学生讨论思考:举例。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并解释种群的概念。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

7、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成为一个物种。思考并讨论。加强学生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思考: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呢?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举例。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节主要内容。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板书)不会。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不是。举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的学习。新课详解新课详解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种群

8、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对于一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水稻有几株。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的种群数量。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方法一:样方法。(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步骤。(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际操作。根据学生讨

9、论结果,对样方法进行总结。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应该确定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各自的方案。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小组讨论探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引导学生思考联系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各自认为适合的方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系统和正确方法。学生要学会小组合作讨论,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对样方

10、法的操作进行讨论和学习。则:随机取样。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方确定在哪里都可以。的分布是随机散布的。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一样的。(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法非常重要。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调查对象。方法二:标志重捕法。(1)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就不再使用。就用另一种方法估计标志重捕法。(2)让学生阅读

11、课本内容,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念和步骤。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后记数为 a,重捕个体数为 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 b,种群个体总数为 x)(3)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根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思考: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例。生物的出生率

12、是有什么决定的?前面说过个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引起种群的消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新个体的出生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的影响。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不能。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a/x=b/yx=ay/b39/x=15/34x=88.4即 x88(只)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苍蝇等昆虫。结合课本:生物的繁殖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出: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c.

1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通过对试验方法的探究,使学生真正掌握样方法的步骤和取样规则。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结合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总结规律,教师的作用只是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以达到情感态度目标。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积极发言。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看课本,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出的行为。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

14、有一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年龄组成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看图 4-3,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2、性别比例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用。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让学生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例。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根据学生

15、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A: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B:稳定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C: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增长慢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一些对我国社会背景的了解,对该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容易。相对简单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迁入率

16、种群密度 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六、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概念)。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即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和经验作答。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第第 2 节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课课题题第第 2 节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尝试

17、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知识知识目标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力能力目标目标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教学学目目标标情感情感目标目标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个人札记个人札记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提示1.Nn=2n,N 代表细菌数量,n 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

18、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 P66 图 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不够精确。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 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

19、呈“J”型。型。Nt=N0t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 P67 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旁栏思考题 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都能在 K 值维持稳定吗?板书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

20、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 P67P69 并完成“探究”。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O时间种群数量Kab提示一、基础题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 14 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2.(1)以年份为横

21、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典型例题典型例题例例 1(2000 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2、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C。例例 2(2004 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种群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 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解析解析 根据题意,种群 a 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 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 b 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 K 值就锐减,既不是“S

23、”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4、。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种间关系。(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

25、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

26、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四、课前准备四、课前准备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2、学生:预习课本 P75 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

27、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

28、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 P71 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29、学生:阅读课本 P71 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1)结合课本 P72 图 4-8、图 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

30、,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讨论、回答: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2

31、.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五)、探讨“种间关系”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P72-73 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 1 中的实验结果?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4.资料 1 和资料 2 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

32、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资料 1 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 2 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33、。种种间间关关系系A B捕捕食食竞竞争争寄寄生生互互利利共共生生实实例例关关系系一一般般特特征征物物种种关关系系类类型型(“”表表示示有有利利,“”表表示示有有害害)彼彼此此有有利利,彼彼此此依依赖赖地地衣衣、根根瘤瘤一一方方有有利利,一一方方受受害害彼彼此此抑抑制制种种群群得得利利种种群群有有害害蛔蛔虫虫和和人人水水稻稻和和稗稗草草羊羊与与草草狼狼与与羊羊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73 图 4-10 种间关系。设问: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

34、利共生的例子。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结合课本 P74-75 图 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设问: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学生

35、:阅读图片,讨论、归纳: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七、作业设计七、作业设计课本 P77 练习,

36、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大量繁殖,结果

37、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四个亮点: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

38、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第四

39、节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教案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三、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说明回顾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案例引入: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群落?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40、。后讲解演替的概念。设疑: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思考讨论:思考讨论: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回顾群落的结构分析讨论案例学习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分析讨论问题。回顾前一节的内容,温故知新。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争阳光有优势?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数量怎么变化

41、?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小结: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阅读思考:阅读思考:讲解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2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3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师生共同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教材中“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分

42、析与归纳:分析与归纳:学生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师生归纳:师生归纳:(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学生回顾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学习在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思考讨论问题。归纳演替的两种类型。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观看图片,分析归纳。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的锻炼。讨论分析,合作学习。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

43、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讲解讲解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教师点拨: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课堂自测:课堂自测:课本 P82 页练习及金榜前面的基础知识自测。学习事例,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练习巩固知识。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自我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自我感觉讲解比较清晰,有条理,时间把握比较好,气氛较活跃,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存在问题:由于内容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解群落演替实例时,大面积的文字说明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