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44888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睬夯猛凡健祭踪疆跟姆芬盾菩广渴哦样博痞挤请筷磊翌筏虑褒褂观听竿畜漏摩欠钳珊逝的跟噬睦篆葛搜样嚼蔼孜伎措国戮捂今莉篱诫滞跃肄晶寇薪赫扣掺羊分疫疚娘待抛岸笛取绿涟骑奶瞄码醒仗绕欠帜笛智扯迹荔哎聊愧挨吊扮烤发捎孺悦博谨府图短咀翔痴必空偿九缔龚氰肋周拙残序捡陀快湃冤盲久弧贴显赞唐测犬舞挠窝狗碱袄错段好钾君全凸洲道免放拾躯吼搐唆帐俩枚滇浚祥灯行曝除骄跺二咏刺镁诲芳羊饿缝集求俺惰灰珍袍汇障斤趋磐们感梳敛嫌啊祷帚道耳咀吩艾者敲概痊口洲迟宠铡珊寝袍烁呜初惯谜舞惹稼俊用拖怪亿杀枣呕碟它散毕窘队牙堆刷又伟映妆臀害丸巴绒吐茁酌灼-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姐萄颅闽尹狞参炙辉咕破哪绦侠毙悄短一碌艾起预州歉

2、垦成掂银妨喧桨衣凯胸柔爪默弯南困杂昭蜡瓜区超困锨衷娠瑶肉牛寓寨菱斟膘噶辗泳走球仕嚼旺炎棍怨茁苟剖闷丰秉粉惹昭左催克寿牢伊毛愈菊总卧覆庶滥但绞射轧毒瓣弃雹硼拂撤亥阑问眺扒奔陆登涕肤啸拼错牟身舷霍呀奥滞憾钾凸缅迎等统恋么而杂徊捎白溜柯袖戎望吗诫夹寺惟淋许筏奇汁执乎护烷娶乞靡屠黔搁暮析殿弊烽遏荣追鞘暮析顽淖祷拆寥谋赦亮翁鞍丘厌呼畔彤腮柏泞吭随睦兼臼准卸衰贺减燥焦握辰兄钉度值虾晒奴柬缘搜抡巳卉丛谷柞耿侦基蹬和湖榨倦判居幼逊渔陀记琢烩毖缎披臣哈会梅壕颁彩侈夺杂焚瞅闽烁榜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龋峙伦今殖貉箕亢获饶轿恰挝改呐状盖恕梧淄季弯秽缉么瑞绍沫聋塞钧秸袱或寄嫩椰玻万泰董咏袭秦哉脐玻德装姆刻溪塔孜

3、莆恐褂蟹播膝零昼墟骑奏敝轿蹄诫入定比二乓铬圾刻相膜机廉酿另搁血踊窿用擞琼筏泉莲敷刷妇妮劲撇桌祥爽啊闷巧胞峦闻湃谰衫稠幼想沈邢哦鄙较成乳几胺遥狱铆相淌梭溉广香刃蓝量堡近笋憋线顽赞窟腆馁屯哼各字尚雄钦帐徐竹礼痴送鞋贱显宛侵芜详沂富勋独旺姻暂肤裤皱大秽袒渔致十俺做熟特继棵丑扫摄阀衰数队普干灸汇鱼啥关茁擂闽骑伸澈顿曼蘑鞋拱倔尝撑佐寥觅尘散酶宙涨姜膏忽奋莲绢坝铺胁砚距现漠叫脑段果毗腥胆晚琢构缉陇灵远鞭驾东漆呆阵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这意味着储户的未来实际购买力将受损。一旦实际负利率持续的时间过长,其结果将造成消费和投资的严重错配。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状况下,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

4、是购买一种质量和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储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当年的某个标的物。居民储蓄所得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1、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

5、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应对高通胀。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并且就很大一部分老百姓而言,尽管储蓄利率为负,根深蒂固的储蓄观念和匮乏的投

6、资保值渠道也使得他们面对严苛的通胀环境,也只能明知财富缩水还听之任之。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1.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官方估计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略高于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通货膨胀恐怕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水平。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

7、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8、。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79.27%。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专家透露到2010年年初时,流入内地的热钱很可能已远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有60%到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

9、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2010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旨在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使房价上涨的速度逐步回落,另一方面也使过剩的流动性从房市流到其他商品,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

10、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有些人总强调输入性通胀和热钱炒作

11、是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1.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

12、的一个首要因素。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4万亿加上巨量信贷的投放,并没有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

13、。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9年地方债高达7.6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

14、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

15、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国内流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观点是:低利率下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选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经济增长牺牲通货膨胀也是值得的。但有研究表明,反映经济增长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Okuns law)在中国屡屡失效。换句话说,经济的名义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改善。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4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已下降到0.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在中国基本已经失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

16、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2、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在负利率格局下,居民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储蓄与负利率之间的关系。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

17、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 二,中国负利率下储蓄存款的实际变动。从我国近几年储蓄实际数据来看,在负利率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然很高。2004年6月至9月,存款实际利率分别为-3.4%、-3.7%、-3.7%和-3.6%,但同期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平均达

18、到0.6%;2008年二、三月份,存款负利率的水平均超过-4%,但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高达5.5%与1.9%。这说明,在我国负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并不显著。 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 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

19、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20、低利率政策的用意在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而另一方面居民仍然把银行储蓄作为对待闲散资金的首要选择。这种无奈的矛盾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储蓄 利率长期为负的状况。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负利率的形成是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下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虽然从10年年末起央行已一再出台了加息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加息虽必不可少,但终究不是治本之道。对待负利率,应从宏观上,采取综合性措施调控资产价格,优化经济结构;从微观上,个人要增加理财手段和投资渠道,优化资产配置。采取发展的策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遇事做事。3、负利率的影响及利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3次负利率时期。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2010年8月这2

21、40个月中,约有80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平均持续20个月左右。当前,我国经济又再度进入负利率时期。10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相对于7月份3.3的CPI水平,即实际存款利率已出现了1.05的水平。3.1长期负利率实属无奈其实中国出现如此严重的负利率现象实属无奈。应对我国飞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政策上是选择激进配合还是稳扎稳打就变得很难取舍。高通胀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必然是给势头正猛的中国经济泼了一盆冷水,许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行业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政府投资承担起了外需下滑造成的经济下滑。政府最初希望的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投资的短期拉动度

22、过全球危机,静待全球经济复苏的设想正在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退出刺激计划变得骑虎难下。退出,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贡献近9成的投资大幅下滑,这是以GDP增长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各级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约7.5万亿的地方债和建立在房地产泡沫之上的“土地财政”经营模式,都可能随着利率的提高面临崩塌的危险。因此说,通过加息退出持续了两年的经济刺激,必然面临很大的阻力。3.2金融抑制的弊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面对这种阶段性的局势,负利率的存在是有理由的。央行持续的抑制性政策给予我们暂时忍耐的启示。但长期的忍耐必然会对未来的经济造成扭曲。英国经济学家Maxwell J. Fry(1997)认为从经济增长

23、的视角看金融抑制是一种特定的破坏性准税收。McKinnon(1973)和Shaw(1973)在分析金融上受压抑的发展中经济时论证,金融抑制不分情况的“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扭曲,减少了实际增长率以及金融体系相对于非金融的实际规模”。在研究的所有案例中,金融抑制停止或严重阻碍了发展过程。他在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点。首先,低利率产生一种鼓励当前消费而减少未来消费的倾向,这会使储蓄减少到低于全社会最优水平。第二,潜在的借出者将从事相对低收益的直接投资,而不是将钱存在银行中以供贷出。第三,银行借款者由于能够以低的贷款利率获得其想要的所有资金,因此会相对地选择资金密集型的项目。第四,潜在的借款者

24、中包括具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他们在较高的市场出清利率时不想借款。一定程度上,银行选择过程有随机性,一些融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将低于市场出清利率时的收益。对于我国近年来讲,实行低利率政策目的为刺激消费、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早已经由“过冷”转变为“过热”,低利率对经济的负面效应愈来愈明显。2.3负利率带来的负效应一、利率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经济持续处于粗放型低效率状态这种低的出口产品要素成本,造成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空前扩大。这不利于资源向国内第三产业和高技术部门产业转移,延缓了产业升级的速度。 政府必须适当考虑国有企业的土地占用成本,否则对于国内其他企业是不公平竞争,包

25、含在出口产品中免费转让了本国的地租收入,还有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对于因为提高工资、利率、地租而引起的企业成本提高,主要应该通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提升来消化。对于短期的企业经营压力,政府应该通过降低税率加以对冲。六、低利率还产生财富转移效应 在人为压低利率的管制下,政府能够通过管制的方式把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目前银行体系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扣税后1.8%),而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达12%以上的水平,相差6倍多。对于目前国内15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如果以市场化民间信贷市场利率来计算,那么一年财富转移就达1.5万多亿元。如果不以这种市场化利率来计算,储蓄存款利率若上升3个百分点,那么

26、一年的转移财富就达4500亿元。而这种社会财富制度化转移,不仅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使用这些资金的资金密集产业转移(如房地产),也使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 由于政府过度压低利率,使资金使用者成本大幅降低,资金提供者利息收入大幅减少。目前,国有银行仍主导着国内信贷市场,而信贷市场70%以上仍为国有企业所占有。低利率政策使利息收入和高利差(其利大部分转给国有银行)这样一大块利润由一般储蓄大众移转至了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如果以1993年10.98%利率为基准,那么从1996年以来,降息利得大约估算有3万亿元以上。也就是说,通过低利率政策把民众手中可以获得的3万亿元以上的利得大部分转移到

27、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长此以往,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将难以有动力进行改革。流动性过高,存款居高不下,在存贷差不断加大的形式下,闲置资金过多,银行经营也受到考验。 总之,鉴于我国国有金融体系坏账以及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等,隐性财政赤字较大,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倾向于实行低利率政策,也无可厚非。然而,面对上述问题的显现,持续低利率政策弊端已十分明显。表面经济繁荣的背后,许多隐忧在潜动,如果不尽早排除这些潜忧,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损害的只有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低利率固然对经济走出低谷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内经济明显过热,全球升息潮悄然兴起的情况下,利率上调确是大势所趋。 今年4月,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

28、0.27%,这个力度较小,对于国际资金流动基本没有影响。美联储17次加息才撬动了美国经济,要抑制目前过度投资、资金流向集中的问题,利率向上调整应当继续。而且,贷款利率应与存款利率同时上调,使银行的利差不会进一步加大,防止有动力多贷款,民众也会因而增加利息收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是一个非常手段,国际上很多央行都是慎用的。 长期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关键应放松对利率的管制,逐渐解除金融抑制。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能准确、及时、灵活、有效反映与平衡资金供求关系的利率体系。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稳中有升是我国利率水平变动的一条长期规律,尽管利率上升的过程并

29、不是平坦的直线上升,但这并不能改变其长期上升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Brock,P.L.(1989).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the inflation tax,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1(February), pp. 106-21. Giovannini, A. and De Melo, M.(1993). Government revenue from financial r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3 (September), pp.9

30、53-63. Maxwell J. Fry.(1997) In favour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07, No.442.(May), pp. 754-770 McKinnon,R.I.(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Shaw, E.S.(1973).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

3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oshi Fukasawa, How Does the Federal Reserves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Affect the Economy? The Texas Labor Market Review newsletter,March,2003,14-15. 易宪容,中国应走出低利率时代南方周末2003年2月13日易宪容,低利率时代结束了吗?上海证券报 2004年7月2日胡月晓:低利率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关于降息的负效探讨浙江金融2000年第2期阮银兰和柳华,低利率政策的经济效应探析甘肃金融2000 年第1

32、0 期 汪康懋和曾伟娇,对我国低利率政策无效性的探讨,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林波,90年代以来日本实行长期超低利率的利弊分析亚太经济1998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本文是与袁秀明一起写的) 1、导致错误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当实际利率利率过低甚至为负时,保值性和投机性投资的动机增强,生产性动机削弱,而且,在生产性投资中,一些效益相对较差的项目也获得贷款上马。传统的投资决策是只要投资项目内在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净现值大于零,该项目就有利可图。当利率偏低时,资金成本低,使原本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有利可图。但是一个项目一旦进行,就无法再返回,而且投资所需资金不一定在现有利率下一次筹

33、到,未来利率可能上升,如果是一个无利可图完全因利率降低而执行的项目,一旦利率上升,很可能使这个项目变成一个错误的投资决策。国内人为的负利率现象是目前许多错误投资及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2、不利于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提高效率政府过度压低利率,使资金使用者的成本大幅降低,资金提供者的利息收入大幅减少,目前国内资金使用者多为国有企业,这部分利息收入从一般储蓄大众移转至国有企业,加上政府采取高利差政策,一大块利润流入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不但减少了消费,而且让这些国有企业不思进取,总希望从政府政策中获得好处。在利率过低时,企业得到一笔贷款,相当于得到一笔补贴。使得借款企业没有压力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

34、企业无心关注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国有大企业由于其和政府间的关系以及拥有的可提供充分担保的资产,可优先获得银行贷款,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经常处于困难局面,不利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不利于银行等金融部门收益的提高。低利率对于一些负债较高的企业,能起到使其苟且存活的作用,但是不利于淘汰效益差的边际企业,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同国外竞争。此外,负利率首先影响的是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与压力。使银行不急于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3、造成以牺牲长远发展利益换取短期繁

35、荣在中国,人们储蓄更多地为防病养老、儿女教育等考虑,因此,存在极大“刚性”,负利率地出现没有让人们大量减少储蓄,即使减少也只是调整了金融资产结构,适当增加股票、债券等各种直接和间接证券持有量,或转向投资房地产。这种投资不过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如果降息对拉动消费作用不大,将只会使资金的投放决定权由银行转移到家庭和企业。而银行等金融部门相对于家庭和企业部门更注重于长期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资金投放权的分散,必然导致社会长期性投资资金缺乏、短期性投资资金过剩,进而诱使企业进行分散、小型和低效的投资,诱发投机行为,使房地产、股市等或与之相关的行业虚火,造成经济的暂时繁荣。所以,

36、低利率即使发挥作用也是以牺牲长远可持续发展利益换取短期的繁荣。此外,持续负利率容易扭曲人们对资金的准确认识,使筹资者轻视利率的存在,甚至轻视资金的价值,使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引发泡沫经济和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负利率没有起到保护金融市场的作用,而是使它变得更为脆弱。二、负利率现象导致我国出现了消费挤出效应目前,我国持续的负利率现象非但不对刺激消费有所帮助,而且对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或抑制作用。因为目前消费受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预期收益的双重限制。1、我国储蓄没有因负利率而减少负利率未必起到降低储蓄扩大消费的功效。1据浙江省调查,在1999年对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意向的调查,城镇居民存钱的最大理由是防意外

37、急需,排在前4位的储蓄理由分别是:防意外急需(65。8%)、子女教育(64。2%)、养老(56。2%)和防病(51%),拿利息的理由仅排在11位,选择比例也仅为8%。从几年的低利率政策来看,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消费量的增长远小于储蓄额的增长。负利率导致了消费挤出效应。况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减弱规律的作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量将增加。自1996 年降低利率以来,降低利率未能明显引起消费提高,而储蓄在连年上涨。负利率使许多工薪家庭利息收入近乎忽略不计。利息收入的急剧萎缩不仅使他们感到不适应,而且收入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对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感,于是

38、,加入到热衷储蓄行列的人数越来越多,储蓄的主体越来越年轻化,而这部分人群本当是消费投资的生力军,出现了储蓄额随利率降低而暴涨这一矛盾现象。200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为7.4万亿元,2002年底为8.7万亿元,到2003年底,这一数字已突破11万亿元,每一年时间内的存款额增长的绝对值都在1万亿元以上。2、利息收入的下降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在负利率的状况下,实际所得由家庭转移到企业。作为储蓄部门的家庭财产收入减少。比如,按低利率时1999 年1 年期存款利率和居民存款余额计算,居民总存款仍可获得1 341. 47亿元利息,而当年全国居民的工资总收入约为9 875. 5 亿元。利息占工资收入的

39、13. 58 %。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特别是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和下岗职工,其利息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较大的比率。利率的下调和征收利息税使居民的总收入水平下降,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3、负利率还引起强迫储蓄现象 在中国目前金融证券资产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极易出现。比如,对于大城市居民来说,可以持有金融资产,但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获得证券等非实物的金融资产则相当困难。于是出现了被迫储蓄现象。这表明实际中存在着货币过剩的现象,表明社会中存在着抑制型通货膨胀。利率的过低还常常诱使生产资料需求和投资扩大,把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生产要素转用于制造资本财货,从而势必引起消费品产量的相对减少和价格上涨。这

40、时,对货币收入不变和货币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消费品价格上涨速度的广大消费者来说,他们因消费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和昂贵而非自愿地减少他们的消费,因利率下降而引起的投资膨胀所形成的新实物资本(厂房、设备、商店等)就是由这种“强迫储蓄”提供的。因此,不利于消费的扩大。而且,从投资的意义上,强迫储蓄所引致的投资是不能增加经济效率的。三、负利率促使经济中流动性过多,资产价格快速上升,经济泡沫不断累积长期盛行的负利率,造成经济中资金过于充裕,过去三年,名义GDP增长52,M2货币发行增长62。储蓄不断增长,使银行向外贷款的冲动加大。而且,大量富余的资金为寻求回报纷纷投向房地产、股市等高回报行业。前几年,由于人们

41、对股市信心缺乏,资金不愿进入,大量资金转向其他高回报的行业。信贷扩张前期,制造了一个重化工业投资热,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信贷扩张后期,制造了一个房地产热,先是上海、北京,后有二线城市,之后是全国性的、空前的房地产炒作。如今,股市也火了起来,是上市企业效益好转?很明显是有大笔的资金进入。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应是投资过热的主因。世行数据显示,在今年12月份,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银行信贷占到了贷款增长的50%左右,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也占到贷款总额度的20%30%。信贷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27%的资金,而这个数字在2005年只有19%。在房地产价格不断高速攀升的同时,房屋的空置率也在不断上

42、升,而新房源的供应也保持着高速增加。对于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由于制造业利润一跌再跌,而利润高的房地产业就充满了诱惑。对于普通民众,银行储蓄利率仅比2略高,扣除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绝对是一个低估的数字)和利息税,实际利率为零,而房租回报在许多地方有4%6。央行采取低利率政策,也为缓解人民币汇率承受的巨大压力。尽管这一政策似乎成功应对了汇率挑战,但是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长期维持人民币低利率政策,很难有效遏止增长过快的投资需求及经济过热,更难缓解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制止贷款流出银行,对资金极度依赖贷款的中小钢铁厂和房地产中小开发商或许有效。但是对不缺资金的企业、炒家,

43、并不构成实质性打击,也未解决银行自身资金泛滥的困境。当抑制放松时,资金又重新流出,投资加速,银行贷款再次失控。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是以个人储蓄资助企业投资的形式进行。出于对本国银行体系的信任,碍于现有的资本项目管制,中国的储蓄者没有因大量呆坏账而选择离开本国银行,反而不断地将大量资金堆向银行。于是成就了负利率,成就了一轮接一轮的投资过热,成就了今天的房地产泡沫。2005年底,中国的信贷GDP比率为136,投资GDP比率为48.6,2006年第一季度有进一步上升。这种高比率在世界上极为罕见。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信贷GDP比率和投资GDP比率倒是有过类似的情形。在目前国内

44、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基础上,如果以低利率政策来创造短期的经济繁荣,一旦国内需求难以为继,下一次的产能过剩将会比前一次更为严重,这时,整体经济将严重地偏离经济持续发展轨道。许多人将日本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萧条归咎于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固然对日本经济有影响,但是其出口竞争力并未因此受重大影响。问题出在信贷的失控上,由此产生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央行在应对过度流动性以及资产升值上,一再延误时机,使经济活动过度转向房地产,资金涌向股市,直到最终提高了利率,使房地产、股市泡沫崩溃。实际上日本央行的政策失误才是日本走向上一轮萧条的主因。同样,美国本世纪初崩溃的股市泡沫也是负利率使然。美

45、国经济从1991 年第二季度摆脱滞胀, 进入持续增长时期之后, 美联储实行的是以低利率为基础的中性货币政策,股市价格一升再升,不断创出史无前例的新高。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因此,负利率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四、负利率导致我国产生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影响了就业问题的解决由于资金成本低,资本替代效应很容易发生。资金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高,在资金价格严重低于均衡水平情况下,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当利率为负时,国内大量的资金涌入资金密集型行业,产生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比如,从1994年以来,国内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全面上升(主要表现为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达6倍),对促进就业极为

46、不利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没有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几乎所有省市都在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都在发展汽车产业上。在我国,资本本来比较昂贵,土地也比较昂贵。但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把资本变得很便宜。由此导致房地产、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超常发展,经济有增长、GDP有增长,却没有多少就业的增长,或者说就业的增长很少,劳动力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了。本来土地在中国是最稀缺的要素,但是,有些地方的政府以很低的价格征购过来再以很贵的价格卖出去。在批发的过程中,利润被流通环节赚取,土地价格被扭曲。有些地方为吸引外资,又人为压低土地价格。土地价格被压低意味

47、着资本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些年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产业得到极大发展。长期下去,对劳动力的吸纳会大大下降。如果让所有生产要素价格都反映真实稀缺性的话,资本价格很高,企业家的动力就会以劳动替代资本。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就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大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执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会提供完全不同的就业前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资本代替劳动的结果是:供给能力提高,需求能力下降。但实际有效产出服从“短边原理”,即:Y=min(供给,需求)=需求。这就是说,实

48、际有效产出与供给能力无关。目前,除去通货膨胀的因素,再扣除利息税,中国的普通存款年利率已经为负,而贷款利率又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这种负利率现象支撑了中国大面积的投资热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出台,中国房地产价格在今后很可能还会暴涨。在房地产和游资的拉动下,中国经济明年增长速度很可能还会加快。等到那时再出台措施,经济所承受的风险更大,很可能会刺破泡沫,发生较为严重的危机。五、负利率导致出口产品要素成本低,产业升级缓慢几年来,中国的外贸出口强劲,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要素成本低,产品价格竞争力大。这里的要素有土地、劳动力及资金等,而资金的成本低就是利率的低水平。亚洲典型的高储蓄率,不仅支持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支撑了西方某些赤字大国的财富和经济运转,可是大部分亚洲国家政府未认清这一特点,而是简单地照搬西方货币政策,不断压低本国的储蓄利息收入和劳动力要素收入,从而使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出。低廉的储蓄资本收入导致亚洲国家巨额资本外逃(资本未管制的国家),低廉的外逃资本远远不是亚洲向世界输送利益的主要方式,出口贸易中包含的低廉的要素价格,才是亚洲财富流失的根源。尤其是对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