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042942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7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 项目的基本情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 项目定位 4 1.3 地理位置 4 1.4 项目开发商 4 1.5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4 1.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 市场分析 7 2.1 数字识别技术市场分析 7 2.2 数字识别产业的现状 11 2.3 数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3 项目发展策略 18 3.1 项目发展策略 18 3.2 研发创新区 18 3.3 检测认证区 19 3.4 展贸商务区 19 3.5 生活 19 4 规划布局 21 4.1 项目定位 21 4.2 项目规划方案 21 4.3 建筑设计 24 4.4 结构设计 24 4.5 建筑设备配置 25 5 市政工程设施 29 5.1 道路交通设计 29 5.2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29 5.3 绿化设计 30 5.4 给水排水设计 31 5.5 供电、通讯设计 32 5.6 供热、燃气设计 32 6 专篇设计 33 6.1 消防设计 33 6.2 环保设计 35 6.3 节能设计 39 6.4 防洪设计 40 7 项目组织与进度计划 41 7.1 项目组织机构 41 7.2 开发时序 41 7.3 项目建设进度计划 42 8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3 8.1 总投资估算 43 8.2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 45 9 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47 9.1 项目收入分析 47 9.2 项目经营成本估算 47 9.3 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48 10 风险分析 49 10.1 盈亏平衡分析 49 10.2 敏感性分析 49 11 结论 50 11.1 主要指标汇总 50 11.2 结论 50 图 录 图 1 条码扫描器和条码符号图 8 图 2 RFID技术实现模式图 9 图 3 2003-2008年全球条码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14 图 4 供应链管理在全球RFID市场中份额的变化 14 图 5 2002-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 15 图 6 生物特征识别市场增长示意图 16 表 录 表 1 项目建设规模表 5 表 2 高科技产业区用水量预测标准 27 表 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dB)表 38 表 4 公共厕所设置标准表 39 表 5 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千人指标表 39 表 6 项目进度计划表 43 表 7 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估算表 45 表 8 项目土建建设总投资估算表 45 表 9 类似项目设备投资估算表 46 表 10 项目设备投资估算表 46 表 11 资金筹措计划表 47 表 12 还本付息表 47 表 13 项目销售收入估算表 48 表 14 全部投资敏感性分析表 50 表 15 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 52 表 16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54 表 17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 56 1 项目的基本情况 1.1 项目名称 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 1.2 项目定位 实现数字识别技术的研发创新功能,实现检测认证、展贸商务等相关服务功能。 1.3 地理位置 位于XX市东陵区东南方向,北临XX绕城高速公路,西南临机场高速公路,东临规划道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详见附图) 1.4 项目开发商 XX维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5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表 1 项目建设规模表 地号 净用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容积率 地块用途 建筑结 构类型 1 26972.43 24300 0.90 研发 管理 钢筋混凝土 2 16562.37 16200 0.98 管理 钢筋混凝土 3 24233.6626 6480 0.27 生产 市政设施 钢筋混凝土 4 68485.88 64800 0.95 生产 钢筋混凝土 5 33910.6 45360 1.34 生产 钢筋混凝土 6 10777.92 12150 1.13 仓储 钢筋混凝土 7 77741.49 97200 1.25 生产 钢筋混凝土 8 24554.61 32400 1.32 生产 钢筋混凝土 9 10360.68 16200 1.56 仓储 钢筋混凝土 道路 54679.7574 合计 348261 315090 0.90 1.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1 符合国家高科技产业政策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曾被国家列入“十五”计划纲要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期,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质检总局领导曾多次对我国条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数字识别技术要面向市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在国家“十一五”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指出要大力推广数字识别技术的应用。因此,当前我们急需进一步开展自动识别技术开发及应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大力培育发展数字识别技术装备产业,以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1.6.2 推动中国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XX作为全国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前沿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并拥有深厚的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发挥XX的区域经济、技术优势,组建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数字识别技术装备成套化,将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6.3 带动XX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 通过XX组建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和东北的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吸引国内外数字设备制造厂商投资共建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使之成为北方地区乃至国内最重要的数字识别技术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带动中国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加速XX的物流中心和信息产业中心的建设,提升XX制造业基地和东北地区技术创新中心的科技含量,促进XX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XX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XX成为创新型城市做出贡献。 2 市场分析 2.1 数字识别技术市场分析 2.1.1 数字识别技术 数字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采集和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一门涵盖射频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条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以及磁识别等技术的集计算机、光、计算、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专业领域,其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数字识别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把射频识别技术列为国家战略高技术之一,并将大力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识别技术明确写入其中。这些充分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数字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数字识别技术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识别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信息化中的应用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其它行业的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 2.1.2 条码识别技术 条码识别技术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条码识别技术符号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递,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条码技术的核心是条码符号,它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相应的数字字符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 图 1 条码扫描器和条码符号图 在使用中,条码符号被一个红外线或可见光源所照射,深色的条吸收光,浅色的空则将光反射回扫描器。扫描器将光的反射信号转换成电子脉冲,它模拟出条码的条空格式。译码器使用数学算法将电子脉冲转换成一种二进制码,然后将译码后的信息传送给一部手持终端、个人电脑、控制器或计算机。 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可以确保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条码识别技术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深入和扩展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目前条码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业等方面,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方面,条码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1.3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数字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数字识别目标,并高效地获得目标信息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它可以实现对标签信息的快速读取,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穿透性,可重复使用,记录数据的容量大等特点。 最常见的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发射能量形成电磁场,射频标签经过这个区域时检测到读写器的信号后发送储存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射频标签发送的信号,解码并校验数据的准确性以达到识别目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RFID技术逐步用于身份识别、资产管理、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门禁管理、宠物管理等领域,以实现快速批量的识别和定位,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管理;用于物流、制造与服务等行业,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推进,RFID产品成本将迅速降低,其带动的产业链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建立在RFID技术上的支撑环境也将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强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图 2 RFID技术实现模式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在技术革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EPC的概念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和射频技术的EPC系统,即实物物联网(简称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迅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s”。它将成为继条码技术之后,再次变革商品零售结算、物流配送及产品跟踪管理模式等供应链诸环节一项富有变革性的技术。EPC是条码技术应用的延伸和拓展,EPC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高效集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发展必将会对整个数字识别产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1.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Biometrics)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通常用来鉴定人的身份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掌纹、虹膜、脸像、声音、笔迹等。 鉴别人的身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把这个问题转化为鉴别一些标识个人身份的事物,这包括两个方面:(1)身份标识物品,比如钥匙、证件、ATM卡等;(2)身份标识知识,比如用户名和密码。在一些安全性要求严格的系统中,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比如ATM机要求用户同时提供ATM卡和密码。这些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个人拥有的物品容易丢失或被伪造,个人的密码容易遗忘或记错。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系统无法区分真正的拥有者和取得身份标识物的冒充者,一旦他人获得了这些身份标识事物,就可以拥有相同的权力。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不易遗忘或丢失;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的优点。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和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正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笔记识别、步态识别以及DNA识别等产品已开始在各领域中应用推广和逐步普及,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维护经济秩序以及反恐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2.1.5 其它数字识别技术概述 除以上数字识别技术之外,还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光学字符(OCR)识别、磁识别等多种数字识别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人们对信息采集和识别的方式的需求也将更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如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查询、身份识别有着较多的应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文件和文字计算机录入领域,而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在遥感图像识别和处理、医疗图像处理、工业产品无损检测等领域内已有广泛的应用。 总之,数字识别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改变着过去“高增长、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字识别产业自身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2.2 数字识别产业的现状 2.2.1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字识别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数字识别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五”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将把发展条码识别技术明确写入其中。这些充分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率迅速提高,但信息采集速度低、准确度差成为瓶颈问题。条码识别技术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条码识别技术符号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递,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可以确保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条码识别技术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深入和扩展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目前条码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条码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数字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数字识别目标,并高效地获得目标信息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它可以实现对标签信息的快速读取,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穿透性,可重复使用,记录数据的容量大等特点。RFID技术用于身份识别、资产管理、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门禁管理、宠物管理等领域则可以实现快速批量的识别和定位,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管理;用于物流、制造与服务等行业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推进,RFID产品成本将迅速降低,其带动的产业链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建立在RFID技术上的支撑环境也将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强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和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正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技术等产品已开始在各领域中推广和普及,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维护经济秩序以及反恐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2.2.2 数字识别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数字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数字识别技术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识别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信息化中的应用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其它行业的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 2.2.3 数字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从企业层面上来讲,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价值链的必要构成部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石。数字识别技术具有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促进了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的变革。自条码识别技术进入物流业和零售业之后,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被打破,具有先进管理模式的现代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如超级市场、大卖场等开始出现,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品信息,实现了商品管理的自动化和库存的精确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库存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条码识别技术也为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撑。当今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跨越单一的企业层面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之间的信息“无缝”连接,需要条码识别技术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 近年来,EPC技术的提出为RFID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EPC代码作为产品信息沟通的纽带,通过识别承载EPC代码信息的电子标签,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中物品的数字识别与信息交换和共享,进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EPC是条码识别技术的拓展和延伸,EPC系统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对单一产品进行标识和跟踪。它将成为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发展不仅会对整个数字识别产业带来变革,还将对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3 数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 2.3.1 条码和RFID技术的市场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行业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条码和RFID技术为主的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因其对信息的快捷处理和低廉成本,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业、零售业、制造业、政府、医疗卫生、金融、国防、社会安全等领域,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数字识别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建立在数字识别技术基础上的移动增值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数字识别技术产品作为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VDC预计,到2008年全球条码技术装备的销量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55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2%。作为条码技术的升级产品,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1989年年销售额为0.81亿美元,2003年约为13亿美元,1989-2003年间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美国VDC公司 图 3 2003-2008年全球条码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图 4 供应链管理在全球RFID市场中份额的变化 (数据来源: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图 5 2002-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产品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中国市场条码产业总量为26.49亿元人民币。其中,设备总销量为7.5亿元人民币,条码扫描器销量为3.2亿元人民币;数据采集终端销量为1.99亿元人民币;条码打印设备为2.28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中国条码技术产品市场规模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左右,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条码技术装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随着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预计到2008年中国射频标签的市场将达到数十亿个标签;读写设备与终端年需求量达到数千万台,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2.3.2 RFID的应用将推动射频标签封装市场的发展 RFID系统是由信息载体(射频标签)、信息获取装置(射频读写器)及相关应用软件组成。2004年全球射频标签、RFID读写设备和集成应用系统的销量分别是6.83亿美元、6.91亿美元和3.61亿美元,到2008年这三个部分的销售额将分别增加到7.53亿美元、16.85亿美元和10.91亿美元。从销售量上看,射频标签将从2004年的4700万个增加到2008年的30亿个,增加64倍;RFID读写设备将从70万件增加到2008年的3900万件,增加56倍。而集成应用系统和咨询服务的增长将更快。 RFID射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兴起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欧美发达国家RFID市场的迅速发展,展示了RFID市场的广阔前景,对中国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示范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中国的产品为了进入国际流通市场,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在产品上使用RFID标签。例如,世界零售业第一巨头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商品采购额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沃尔玛对供货商2006年之前全面应用RFID的强制性要求,将极大地推动RFID在中国的的应用,为此,我国制造业、零售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可以预见,中国RFID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需求将出现快速成长。 随着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预计到2007年中国射频标签的市场将达到数十亿个标签。RFID标签产品需要经过芯片设计,模块封装,标签生产三个环节。其中,芯片设计生产在国内已经有2-3家企业处于研发阶段,预计到年底将推出中国产的RFID芯片。目前国内还没有RFID模块封装线,主要靠进口,然后在国内加工成标签。国内企业如果和国外相关企业合作参与标签封装,不仅技术上可行,利润空间也较大。 2.3.3 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迅猛增长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方案的不断成熟,以及大众对公共和社会安全、反欺诈、反恐怖逐渐重视和电子商务应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推广,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呈现高速的增长态势。根据IBG预测,2003年全球生物识别行业年收入为7.19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全球生物识别行业年收入将达到46亿美元。 图 6 生物特征识别市场增长示意图 (资料来源: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c Group) 中国生物识别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培育,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近年来,中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我国以指纹识别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应用取得迅速增长,尤其是某些新兴细分市场,如指纹门锁、考试及驾驶培训、景点门票等,更出现明显增长。以指纹识别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品及方案从核心到外围部分,已经实现全面的国产化,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国内生物识别市场销售量为85000套左右,销售收入约为3.5亿元人民币。其中96.5%为指纹识别产品,指纹识别产品又以国产设备为主。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掌纹/掌形识别、面像识别、虹膜识别在中国市场上正处于推广初期,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但其增长速度惊人,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国内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中国的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条码识别产业已由最初的代理经销国外产品发展到了自行研制、开发、生产,并逐步向国产化迈进。射频识别技术正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未来五年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将有井喷式的发展。悄然兴起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数字识别产业技术装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 项目发展策略 3.1 项目发展策略 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分为研发创新区、检测认证区、展贸商务区、生活四个部分。 3.2 研发创新区 生产基地将分为生产基地研发创新中心、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和孵化器三部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大力发展孵化企业和创新项目。研发创新平台将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研发方向,其研发主体将包括: 3.2.1 研发创新中心 研发创新中心将联合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密切跟踪自动识别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 首先,以“国家863计划”射频识别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研发部门为主体,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组织相关承担863计划的研发单位,设立研发部门,负责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其次、鼓励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在生产基地内建立研发机构,其中北京华信恒远信息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AUTO-ID中国实验室已计划进入生产基地建立研发机构; 第三、给予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入园,通过合资或建立独立的研发部门,目前美国SYMBOL公司、日本SATO公司等均对参与研发中心的组建表现出了很大兴趣。 3.2.2 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 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将致力于条码识别与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业信息化应用和产品质量追踪中的应用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并搭建物流应用实验室,以此为应用的测试和研发平台,建立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中的典型环境,针对有关应用系统进行测试、模拟和演示工作。 该平台将由中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牵头组织,广泛吸收其成员单位参与建立。 3.2.3 孵化器 将联合政府有关部门、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机构,为入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搭建良好的企业孵化和项目孵化平台,并建立起完善的孵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推动和引导我国自动识别产业的自主创新、创业和创意的发展。 3.3 检测认证区 产品检测认证中心旨在对国内外企业自动识别技术硬件和软件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为政府及行业用户提供自动识别产品的采购依据。 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将成为北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的权威自动识别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该中心将由中国自动识别行业制造商协会出面负责建立和组织开展工作。 3.4 展贸商务区 本区设立产品展示演示中心、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生产基地企业产品展示演示、商务会谈的核心区域,并将联合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以及专业会展公司承办国内外大型的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展会、博览会、高峰论坛以及国内外交流等重大活动。 3.5 生活 本区主要为入园各类生产经营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优质服务,该区包括生产基地管委会、人才中心、专家公寓及生产基地内的主要交通干道等配套设施。 4 规划布局 4.1 项目定位 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内外数字识别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搭建集研发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产品检测测试、国际交流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产品生产基地区。科技园主要分为研发创新区、检测认证区、展贸商务区、生活四个部分。生产基地依托XX本地区的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积聚科技创新资源,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数字识别技术为特色的产品生产基地区。 4.2 项目规划方案 4.2.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号主席令公布,1990年4月1日起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建设部第14号令发布实施)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发布执行。) (4).《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 (6).《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BJ67-89)》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001版)》 (9).《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 (1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1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14).《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1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98)》 (17).《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人民政府,1996年) 4.2.2 规划总则 1、生产基地性质 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内外数字识别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搭建集研发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产品检测测试、国际交流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产品生产基地区。 2、规划时限和分期 生产基地拟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和运营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参与。生产基地的建设将紧密结合“官、产、学、研、金”各方资源,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模式: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现在—2007年初) 完善土地开发手续;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工程建设(2007—2008年) 投资兴建标准化工业厂房;完善和拆迁改造原有建筑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工业厂房;建成管理区、居住区、配套设施及公园绿地。 第三阶段:试生产阶段(2009—2014年) 按规划项目试生产。 第四阶段:生产阶段(2015—2056年) 正常生产。 4.2.3 基础设施 1.给水 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用水由城区自来水公司统一供给。采用常压供水方式,供水干管沿经济产业生产基地域范围内的主要道路铺设,全部连接成环。 2.排水 采用雨、污水排水系统。 3.污水系统 各地块的污水均先经过前期分散单独处理后,经排水管线汇集于城区污水处理系统,送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工业厂区集中的地区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约用水。 4.雨水系统 经雨水管道收集后,排放于浑河。 5.防洪工程 本经济生产基地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浑河的防洪要求外,做好防止洪水倒灌的工作。 6.供电 电源接自XX市城市供电系统,以双回路地下10KV供电线路引入,采用环网结构开环运行。生产基地内10KV及以下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设置总控制室,根据用电负荷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箱式变压器,再分配向各用电设施。生产基地内统一配置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照明设施。 7.通讯 由XX市电信局敷设光缆解决通信问题,在大型公建区及厂房区分别设置用户交换机,办公区及居住区覆盖宽带网。 8.供热 生产基地的供热由城市热网统一集中供热,各厂区不分设锅炉房。 9.燃气 燃气供应近期设置液化气灌装站,远期采用液化石油气气化,管道输供给居民使用。 4.3 建筑设计 4.3.1 设计依据 1.一般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如: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⑵.《城市道路、设施及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2.单项建筑设计规定与技术标准 如:⑴.《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 ⑵.《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 ⑶.《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BJ67-89)》。 3.建筑安全规定与技术标准 如: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 ⑵.《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1版)》。 4.地方建设管理规定与规划设计要求 如:《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人民政府,1996年) 4.3.2 建筑装饰标准 本项目内的建筑装饰装修标准分为简单、普通、中档、高档等四个等级,建筑风格应简洁明快,不宜过多设置装饰性构件,突出高技术、高效率、人性化的现代化职业氛围。 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应注意建筑物的体块关系处理,宜采用新型建材、面材,突出建筑群体色彩与风格的整体性、连续性。居住建筑色彩宜淡雅,以桔黄、淡红或蓝白色为主。 4.4 结构设计 4.4.1 设计依据 1.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规定与设计规范 2.主要设计资料 ⑴.基本风压:W=0.45KN/㎡ ⑵.基本雪压:S=0.40KN/㎡ ⑶.抗震设防烈度:7度,有生命线要求的建筑按8度设防。 ⑷.楼面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取值 4.4.2 结构体系 本项目的结构工程体系因各建筑的使用要求与建筑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 1.框架结构 商务管理、教育展览、部分工业与研发写字楼、多层标准厂房的主体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单层厂房应为行架结构,屋、楼面均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板。 2.基础建设 建议该地区的低层建筑物采用自然基础,多层建筑采用桩基础,高层建筑采用箱型基础。 4.5 建筑设备配置 4.5.1 给水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 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1997版)》; ⑵.《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1997版)》; 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1版)》; 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001版)》; ⑸.《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46—2001)》; ⑹.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及相关条件。 2.给水系统 (1)、用水量 区内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消防用水、市政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量等。其中,未预见水量按以上各项用水量之和(消防用水量除外)的20%计。 (2)、给水系统形式 本工程由市政给水管道直接供给。给水干管沿城市道路布置,形成环状给水系统,再接枝状支管向各地块内部供水。 (3)、热水供应系统 本项目的管理、服务等建筑的用水,应根据需要设置热水供应,供水温度为60℃~65℃。热水在热交换站由热交换器间接加热制备,供水方式与生活给水系统形式相同,系统采用机械全循环。 表 2 高科技产业区用水量预测标准 序号 用户 用水标准 备注 1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 8升/㎡ 2 职工淋浴用水量 40升/人·班 3 居住区生活用水量 250升/人·日 4 公共服务设施用水量 公共食堂 25升/人·次 办公楼 25升/人·班 3.中水系统 ⑴.中水水源为污水处理厂。 ⑵.中水处理工艺采用气调节池投药除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