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39300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服装心理学第五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 印象、魅力和服装印象、魅力和服装.本章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作为符号的服装在人际交往作用,掌握印象的形成,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的概念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学会印象管理,把握人际吸引和服装的关系。本章学习要求:在生活中理解、应用基本概念,学会管理印象,借助服装的符号表达展示自身魅力。本章学习重点: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的概念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印象管理和服装的象征性。本章学习难点:印象管理第五章第五章.“服装助你成功”。无论人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衣着服饰的重要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总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印象,如诚实、善良、虚伪、不

2、可靠等;其次,我们会据此印象调整或确定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最后,交往是一种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不仅通过语言,也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表情、动作、衣着服饰等进行相互沟通和影响。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 印象的形成印象的形成一、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一、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生活中我们时常要与各种人交往,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而第一次见面的人,对我们来说则是完全陌生的。我们如何了解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呢?对一个人的了解除了听他说话、观察他的行动和表情,其中他的着装打扮、体态、风度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人说穿着打扮、体态、风度、语言等是和别人交往的“通行证”。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可见服装仪表也

3、是互相沟通的重要方面。经验表明,我们与一个人初次见面,便可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对他的印象。对一个人的外表看上一眼,我们就能得知有关这个人的特性、职业和生活地位的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这样描述这一过程:“用最简单的视觉,在30秒钟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就能唤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一个陌生人的性别、年龄、体态、民族、职业和社会地位做出判断,同时估计他的气质、优势、友情、整洁,甚至可靠性和诚实。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印象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它们显示了我们快速的总体判断的天性。”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我们为什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对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形成比较全面的印象和判断呢

4、?社会心理学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和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主要有社会认知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认知理论重点从观察者角度解释人际交往中的对人认知问题,符号互动理论则从交往双方互动的角度解释人际行为。这里我们首先从社会认知理论来分析。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1服装与第一印象的形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对人认知是指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知觉反应”。而其中服装及其他外观提供了人们理解他人行为和特征的线索。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与他人交往,首先就要认识他人,从对他人外在的相貌、表情、言论、体态、服装等的认知逐渐深入到对他人的个性、

5、需要、态度等内在品质的了解。服装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服装作为知觉的客体,是了解一个人的第一眼,然后才是通过他的语言、表情、行动等进一步了解他的个性、爱好、脾气、品质等,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这种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些外在的特点常常成为推断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身份、地位等的线索,并成为以后交往的依据,如新生入校初次见面的印象,在婚姻介绍所初次见面的男女双方留下的印象,职业招聘面谈的印象等。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

6、们常常以第一印象来判断第一次接触的人和事。假若你到商店去购物,碰到一位服务态度很好的营业员,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接触,你会立即下结论,觉得他很好;同一个商店里你又碰到一位态度好的营业员,你也许会下结论说:这个商店很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第一印象也可以改变,这是随着对一个人更深入的了解,会逐渐改变自己的看法。服装在第一印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服装在给人的印象中,地位最为明显,是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人们可以从服装的穿着打扮判断一个人的身份、职业、地位、个性等等,所以选择适合个人的服装尤为重要。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2研究第一印象的意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

7、认知的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几个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暗访考查。实验中,选择几个长得漂亮的孩子,打扮也很入时,几个长得不太漂亮的孩子,穿得也很不讲究。几个漂亮的孩子总是得到老师的好感,不太漂亮的孩子,往往被冷落。虽然这不一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种以貌取人的现象仍然是存在的。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意识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完全凭表面现象看一个人,但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服装对第一印象有如此重要作用呢?这是因为服装是社会活动中角色识别的重要元素。如期所述,第一印象是人们第一次接触所得的印象,那么在第

8、一次接触中服装又是首当其冲。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在判断第一印象中所看到的着装的人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脑子中的“信息库存”,也就是生活经验。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出现的关键性信息,能给人一种心理效应从而决定了印象的形成。如与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关键性的信息是他的性别、年龄、穿什么服装,从这些关键的信息就可以初步判断他的职业、地位等,这就形成了第一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二、服装的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二、服装的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常常是先

9、入为主,并难以改变。人的刻板印象,一般是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这些人或群体的一些特点加以固定化。其二是根据间接的资料而来。也就是人们对从未见过面的人,也会根据间接的资料与信息产生刻板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人们生活在服装群体之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有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甚至成为习惯势力。习惯势力可以是一个服装群体的,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势力有的可能是一种民族习惯,也可能是一种偏见,因此这种习惯和偏见形成了一种老印象。这种老印象就是形成刻板印象的第一种途径。还有一种来源就是那种偏听偏信的现象,对于从某种媒介(包括人际之间的语言传播)

10、听来的或看来的信息信以为真而产生了偏见。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服装刻板印象的形成既有传统的服装文化、穿衣的习俗的影响,也有来自职业的要求、心理上的满足和时尚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应该是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而一旦发现某教师衣衫不整,举止随便,便会难以接受。但有些非常知名的教师确可以例外,如我国的大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一身普通的像农民的装扮,使人景仰。这种景仰的原因是人们在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服装中形成刻板印象,但对于这种例外人们只能从其他角度理解,如敬业。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服装的刻板印象形成的心理基础与光环效应有直接关系。所谓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

11、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光环效应对某些信息有一种扩张的心理效果,当人们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他的其他方面的特性。例如看见衣冠不整的人,就断定他是一个不拘小节、文化不高的人;看到衣冠楚楚的人,就断定他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很有修养的人,从一点推断到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这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中国有句俗语叫“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一种光环效应。人们对别人的穿着打扮,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对别人进行推断,而自己的经验又常常是偏面的。光环效应说明,在印象形成中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推断作用。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三、影响印象形成的因三、影

12、响印象形成的因 素素印象是由认知形成的,在认知过程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认知主体,二是认知对象,三是交往情境。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1认知主体。即形成印象的主体。认知者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主要受其人生观、经历、经验及认知系统等作用,此外还与他的兴趣、价值观等有关。认知者通过他人的服装形成印象时,主要受他的经验和对服装的兴趣及价值观的影响。一个人如果认为衣着服饰等外在因素能够反映人的社会地位和内在品质,则常常会“以貌取人”。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2认知对象。即被他人形成印象的人。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会左右人们的印象。这主要有仪表、非语言表现与声调、面部表情与眼神等。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最先引起

13、注意的往往是仪表。仪表是否吸引人,乃是形成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衣着服饰属于仪表的一部分,在印象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3交往情境。人与人交往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交往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印象的形成。例如,一个工人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地身着工作服,在认真工作,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他衣冠楚楚,在车间里游来逛去,则会留给人游手好闲的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述:凤雏先生庞统,拜谒孙权,欲效力于东吴。但孙权一看到庞统的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三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天下奇才拒之于门外。

14、既然认知主体很容易从人的外表着眼来确定自己的认知印象,那么认知对象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穿着打扮。人就是这样,与衣冠整洁、穿着得体的人打交道,心情舒畅,而与衣冠不整、邋里邋遢的人打交道,心里总感到有点不舒服。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为什么在穿衣戴帽上比较讲究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在美的世界里进行的。人们的穿衣戴帽,也是人类自己在精神世界里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中,创造了服饰文明,这种服饰文明成为一个服饰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因此非约定俗成的穿着打扮,就不会受到欢迎。特别是演员、教师、外交官、企业家、公务员、律师、警察等,都是直接与公众接触的工作,必须在穿

15、着打扮上要有比较强的吸引力,要给人以好感。因此认知对象要注重自己的仪表,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第五章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节.第二节第二节 服装魅力与人际吸引服装魅力与人际吸引一、人际关系心理一、人际关系心理人际吸引与服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结构,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互相联系与互相制约的成份,其中以感情相悦和价值观相似为核心。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既然服装是认知他人的重要表征,那么显而易见,服装在人际吸引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心理学的感情相悦说,服装是联系感情的纽带。你通过服装对别人认知,别人也要通过服装对你认知。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你赞赏别人的穿衣方式,通

16、过赞赏进一步了解他人,别人可以对你的服装穿着进行赞赏,然后对你进一步地了解。如果通过服装进一步了解,互相都很喜欢,这就是互相接纳。相反,如果你喜欢他人,而别人并不喜欢你,交往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当然服装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接触时间长了,互相有了相当的了解,服装的因素也许就会慢慢地消失了。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价值相似说,就是吸引自己的人,一定要在价值观念和态度、信念、感情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例如在服装穿着上,具有同样的爱好,同样喜欢赶时髦,看法、观念比较一致,就容易互相吸引。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人际间吸引的接近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黄仁发先生曾举一个例子说:“南史记载一个叫宋季雅的

17、人,用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了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季雅却说:不贵,一点也不贵。这一百万是买房子,那一千万是买邻。”这是人际关系中典型的“接近因素说”。人与人之间,时空距离越接近,互相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如服装公司的经理和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和模特等,都是由于交往的机会多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观念、共同的信念。在这种时空距离中,很容易互相了解对方,因此关系也就密切起来,也容易互相吸引。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人际间吸引的互补因素,是人际间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的作用。在人际关系中,时空距离越是接近,越容易形成互补现象。要好的朋友、夫妻、亲密的同事等都由于互补的因素而互相吸引。在人际关系互相

18、吸引的心理上,一个人越是才华横溢,越是具有吸引力。有才华的人容易使人感到有利于自己,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在人际关系吸引过程中,应该是对等的。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就会使他人愿意接近你。如果总是盛气凌人的样子,谁还愿意与你交往呢?因此对等因素也是人际关系吸引中的重要环节。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二、服装是增进人际吸引的诱发因素二、服装是增进人际吸引的诱发因素服装是人体的外包装,认知的首因效应,这种首因效应来源于服装的诱发因素,这种诱发因素利用得当可以增进人际吸引,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时,总是遵循“诱发吸引定律”,也就是被认知对象或多或少都有一

19、定的诱发因素。人们选择吸引对象时,也多喜欢选择具有一定诱发因素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穿上服装以后的诱发因素有三方面: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1自然的诱发因素对于服装的自然诱发因素,我们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服装的自然属性,二是通过服装的穿着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服装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服装穿在人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服装的功能、适体等。我们在评论他人的穿着打扮时,常常有这样一种体会,觉得有些人,从肤色、身材、相貌等看,穿什么衣服都好看,这就是所谓的“天生丽质”。这其实不光是长得美,而且是与服装的穿着打扮相结合的结果。德国作家凯勒在绿衣亨利中描写年轻的表妹安娜,说她是“亭亭玉立,婀娜温柔,像水仙

20、似的”,但是这种美丽却是由一件白色的衣服衬托出来的。这说明天生丽质也要有服装的衬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完整的自然诱发因素。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另一方面是服装的独特性,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生理条件,还必须会穿衣打扮,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服装的独特性。服装与生活中其它的需要不一样,在一个服饰群体中,每个人的穿衣打扮都不能太出格,但要显现自己的独特,必须掌握服装的独特性。只有掌握了服装的独特性,才能构成自然诱发因素。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服装是以实用为前提的,但是要让人感到你的穿着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在实用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年龄、性别、体形、环境进行选择,使服装的穿着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气质。例如在流

21、行中山服的时候,大多以蓝、黑颜色为主体,你就可以穿一套白色的中山服;在马甲大流行的时候,以羊毛、呢料为多,这时你就可以用蓝印花布制成棉马甲,显得与众不同等。这样穿衣服既实用,又显得独一无二。总之自然的诱发因素,就是穿衣要适合人的自然性需要,从中表现出自然美与人体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自然诱发效果,达到吸引人的目的。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2服装装饰的诱发因素最新的款式、特别的服装搭配、与众不同的穿着等等可产生新异的刺激。如穿一套黑色的西服,系一条大红的领带,有如鹤立鸡群或色彩的强烈对比可产生对比的刺激。这些刺激是人际吸引的诱发因素。说明服装的装饰和服装配套,如果达到恰到好处的地步,

22、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好的服装装饰和配套,能引起他人的好感,差的服装装饰和配套,使人望而生厌。有的人认为五颜六色就是美,其实不然,往往没有复杂的装饰反而显得美。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服装的装饰本身没有太多的价值,只有与身体有机地结合,能恰当地表现出人的美,才具有美的价值。美国作家密西尔在小说飘里描写郝思嘉时说:“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其实她的穿着打扮也并不十分艳丽,她“身上穿着一件新制的绿色花布春衫,从弹簧箍上撑出波浪纹的长裙,配着脚上一双也是绿色的低跟鞋穿着那窄窄的春衫,显得十分合身。里面紧紧绷着一件小马甲,使得她胸部特别隆起”。她的这种穿着打扮、

23、装饰恰如其分,正是吸引人的打扮。因此装饰诱发因素必须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符合当时的潮流。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3行为的诱发因素服装穿着和人的行为关系密切,如果穿得珠光宝气,但行为粗俗,不会引起别人的好感。服装的穿着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穿着还算得体,但嘴含香烟,就给人一种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感觉,这种行为就不含诱发因素。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三、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三、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1服装对人认知的基本特点通过服装对人认知,这种认知行为“受其内在的认识过程支配”,要理解服装和人的性格、气质、思想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深入到人内在的认知境界之内。如果只从表面现象去

24、观察,是不可能得出整体印象的。那么以服装为出发点对人认知的特征是什么?我们从心理学的“认知协调理论”中,可以理解认知协调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形式。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从服装的角度认知他人,也脱离不了这种基本形式。单从服装的表面现象去认知,就不符合认知协调理论,必须强调内在的认知与服装、仪表、行为的统一认识。服装是人的表征,从他人的穿着,可以断定其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以服装为线索对人的认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类型化。我们以服装为线索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依据服装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推论和类推,并把一些暂时的特征当作稳定不变的特征,或把它固定化,或参照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其

25、他人的经验加以解释,使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尽可能单纯化、规律化。服装的符号化,为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作出“归类”提供线索。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整体性。以服装为线索的对人认知服从“格式塔法则”,强调服装服饰的整体搭配在对人认知中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的个性时,由衣服的款式、发型、化妆、服饰配件等形成的个别印象确定有优劣和强弱之分,但我们对其评价日子则将他看作一个整体。当服装或服饰的个别部分破坏了整体的协调时,我们感到的不是“高雅”而可能是“俗气”。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一致性。是指人在服装穿着过程中,是否符合人的体形、环境、职业等。人有高、矮、胖、瘦各种体形,在穿着服装时是随便穿着,

26、还是刻意选择适合自己身材、体形的服装。尤为重要的是在服装穿着上是否适合环境,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如在很严肃的场合,不要穿很随便的服装,或是在喜庆的场合不要穿极为不祥的服装等。服装的穿着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是属于适度范畴。因此从他人的服装打扮,可以断定初步的认知印象,然后推测其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如衣衫不整的面试者(服装和状况不协调)或身穿高级西服而脚穿便鞋的人(服装要素间的不协调),通常给我们造成较差的第一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秩序性。当我们要从服装穿着判断一个人的个性时,要看他的服装穿着是否符合穿衣的秩序。所谓穿衣的秩序,是指是不是既多样又统一。从他的发型、服装的款式、服装的

27、色彩、化妆和其它的服装配件等来推测对他穿衣的印象。有的人在穿衣时,虽然多样化但非常不统一,如上身穿制服,下穿健美裤,实在觉得俗不可耐。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主体性。以服装为线索的对人认知受认知者个人特性的影响,关于分别穿着“保守的”、“大胆的”、“优雅的”、“方便的”服装的印象形成实验证实,服装关心度高的人对穿着“保守的”衣服样式的人形成较差的印象,即依据服装关心度的高低,即使对同样穿着的人也会作出不同的推测与判断。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认知者从服装出发对认知对象的认知,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等的不同,又由于认知者本身的地位、性别、年龄、观念的不同,那么认知的方法和内容也不一样。第五章第

28、五章第二节第二节.2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作为人际沟通媒介的服装主要有以下五个功能:第一印象的传达功能。前面已经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有与陌生人交往的经历。这种场合,对方的外表举止、衣着服饰常会向我们提供关于该人的某些信息,并据此对其形成一定的印象。这里,衣着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向我们展示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兴趣爱好、修养程度、经济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的东西。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人际关系的传达功能。衣着服饰在一定场合反映出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等级划分明确的组织中,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大型企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装的原因。情感的表达功能。衣着服饰常常与个人的当前状

29、况有关,反映出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情感情绪的变化。从“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词永遇乐)可看出作者愉快的心情,而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番滋味。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自我表现功能。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世人展示着穿着者的主张、思想、价值观以及个性等。西服革履、风度翩翩的年轻人试图展示自己成功的形象;一掷千金、追求时髦者表达的或许是其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印象操作功能。人们总是试图在社会交往中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他人或社会接受的场合,如就职面试或与异性朋友的初次约会,外表的修饰与服装的运用可起到控制他人印象。第五章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三节

30、 服装的象征性服装的象征性 前面我们用社会认知论分析了人际交往中对人的认知问题,指出良好印象有助于人际交往。这里我们再用符号互动理论分析交往双方的互动行为。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一、作为符号的服装一、作为符号的服装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符号是在人们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表任何东西的社会客体,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只有统一的符号及其意义体系才能够保证沟通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为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沟通的障碍。因此,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另外,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由社会、心理或文化因素造成沟通障碍,

31、使交流双方对交往情境缺乏统一的理解。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主要是由个体心理特征差异决定的,而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因为交流对方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等)不统一而引起的。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作为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思维功能,二是沟通功能。语言沟通是不同个体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不同心理活动彼此发生影响的最有效的工具。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社会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而这些人同时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服饰群体”,每个人都是在一个服饰群体中生活的,所以一切社会行为不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以及个人之间,

32、而且还发生在群体之间。另外,群体尽管是由个体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简单的个人相加,无论是群体内的个人行为,还是作为整体的群体行为,都有异于处在相对孤立状态下的个体行为。正是因为如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学的群体问题。一个服饰群体的行为,正是以服装为符号参与群体的行为。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无论是群体还是社会,它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互动是发生在人们相互之间约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探索人类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区里讨论群体和群体内部关系的出发点。人类的互动和动物行为的区别在于它是由文化意义所规定的。服饰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从属,因而服饰文化在人

33、类的互动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服饰群体的社会互动是以服饰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每一个人与其同属一个文化背景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本质有着共同的基本认识,并且正是这些自然的共同认识维持着我们日常的社会互动。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1“监狱实验”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它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监狱实验”是金巴尔多在1973年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他把一些志愿应试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和“看守组”。“犯人”被逮捕后,“警察”给“犯人”戴上手铐,并把他们带到了“警察局”签字画押,验明正身之后,“犯人”

34、被蒙上双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这些被试“犯人”真的被戴上手铐脚镣,全身喷洒消毒剂,脱去平常的衣服,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衣”,而且“犯人”不能用姓名,只有一个号码。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监狱”内有三个“看守”,都穿上了监狱看守的服装,负责监视“犯人”的行动。研究者用闭路电视与录音观察“犯人”与“看守”的反应,并定时与他们谈话。这一模拟实验原定做两周,但只进行了三天就不得不停止了,因为“犯人”和“看守”都有了异常行为的表现。如扮演“犯人”的被试者逐渐变得依赖、软弱、无力、抑郁、易怒;而扮演“看守”的被试者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这一实验给人的启示是:对“看守

35、”和“犯人”的行为变化,起到一定作用的是扮演“看守”和“犯人”所用的服装。“看守人”身穿警服,戴着警棍、手铐等;“犯人”穿着的囚服上有号码,戴着囚帽。“监狱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采取的是“模拟法”,另外还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2符号互动论“监狱实验”说明服装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标识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服装在这里被符号化了。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最先提出“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用来解释人际互动的机制。布鲁默指出,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为文化意义所规定的,而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旗杆上一块带颜色的布象征我们的国家,军服肩章上的杠和星的数量象征一个人在军队

36、中的地位,新娘的白色婚纱象征着纯洁。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其理论观点有三个前提:第一,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第二,这些意义产生与互动过程中;第三,这些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例如,正在驾车行驶的汽车司机看到交通警察要求停车的信号(如停车手势),首先,司机知道交通警察制服以及手势的象征性意义,并会做出相应反应;其次,司机对警察制服以及手势含义的理解是在过去的社会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也就是以过去的学习和经验形成的;最后,司机会对这一情境进行解释,他也许会自问“我违反

37、交通规则了吗?”“停车信号是针对我的吗?”“如果不停车会怎样呢?”这一系列的解释可能最终决定司机所采取的行动。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根据符号相互作用论,当人们行动时,必须使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人正在做或正在想的一致。为了这样做,我们必须了解其他人行动的象征意义。假设,一位姑娘穿上自己刚刚购买的连衣裙,经过精心打扮去与男朋友约会,期待获得男朋友的称赞,而男青年对此却反应平淡,结果,在冷饮店里一向爱吃冰淇淋的姑娘抱怨冰淇淋太甜,店里的空调太冷,整个约会不欢而散。男青年却不知为何如此。如果这个男青年能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他就会意识到女友精心打扮的意图,而做出适当的反

38、应。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3自我表现与印象管理在布鲁默理论的基础上,戈夫曼又通过戏剧研究,探讨了作为符号的印象管理。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们为了顺利地实现交往和沟通,必须有能力在想像中扮演他人角色,即能够按照他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前面曾指出,外观在对人认知、印象形成,特别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着重要意义。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印象管理。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形象的一套策略,或者说是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

39、印象管理实际上是种自我表现,一个人意识到或想像到他人会如何看待或评价自己,于是便利用衣着服饰、化妆美容或其他方式造成一种好的印象或吸引他人的注意。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形、性别和年龄,但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掩饰自身的不足。实际上,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穿衣。穿着什么样的服装,总是和我们一天要进行的活动有关系。试想一个年轻人,接到了某公司的面试通知,如果他非常重视这次应聘,就可能会做认真准备,不仅是面试的内容,也包括外表。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印象管理与对人认知的印象形成可以看作是同一现

40、象的两个方面,后者是观察者对他人的知觉过程,前者是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策略。这两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例行性的工作,就如我们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洗脸、剃胡须或化妆一样。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二、服装的象征性二、服装的象征性1服装的信息传递把服装看作符号,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服装的选择和穿着有意识地向他人展示着一些特定的东西。另一方面,服装的象征性意义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贝壳项链在原始部落中可能表示尊贵,在文明社会中却被当作儿童的玩物。这里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水平上对服装的象征性意义加以分析,一个是人际交往水平,另一个是社会文化水平。这两个不同水平上的服装象征意义既有联系又

41、有区别。在人际交往水平上,人们借助服装“传情达意”,表现自我,其意义随时问、地点、场合等而变化。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一个人穿着运动服正在打球,意义是明确的,而如果穿着运动服在办公室,则意义含糊不清。在社会文化水平上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试想一下,高级西服、礼服、牛仔裤或是其他类型的服装在我们这个时代所表示的意义,它构成了人际交往水平上服装象征意义的基础,并指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下面先从人际交往水平上分析服装可能传递的各种信息,接着讨论社会文化水平上服装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地位象征中服装的作用。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表达了些什么?或者说

42、,我们有意无意之间通过服装向其他人展示了些什么?下面是一些看法。自我同一性。服装与自我认同感有关,即服装是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符号。个体通过服装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经济状况、所属集团等等,这些与意识中的自我形象是一致的。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有人通过对服装意识度的测定试图了解服装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结论是自我概念以服装为媒介向他人传递,从他人肯定的反应获得自豪感,同时个体也在同自己对话,通过穿着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服装而使自我概念得以强化。服装和外观特别是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摆脱危机,确立肯定的自我概念有着重要作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服装和外观的强烈关心

43、,对流行的敏感反应可以说是他们试图努力将各种面目的自我投射向服装,从这种尝试中发现真正的自我。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价值。服装与个体的价值认同有关,即服装是价值的符号。价值表明人生的理想或生活的意义。服装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希望从服装中获得怎样的东西,它决定了人们所选择的穿着生活方式。夜礼服的华丽装束传递着“优雅”,短袖的体育运动服传递着“愉悦”和“健康”的价值。有人研究发现,与过去不同的新奇服装传递着“自由”、“独创”、“年轻”等的价值;相反,保守传统的服装传递的是“大众”、“顺从”、“权力”等的价值。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感情。服装与人的情感、情绪状态有关,即服装是感情的符号。鲜艳明快

44、的衣着或许反映了着装者愉快的心情,深沉晦暗的装扮有时令人忧郁不安。身着军服的新兵抑制不住喜悦与自豪之情。愉快、喜悦、悲伤、愤怒、期待,种种情绪或许都可借助服装宣泄与排解。这里服装也有了“表情”,虽然不及人天生的表情那么易于捉摸。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态度。服装与人对社会事物的态度有关,即服装是态度的符号。第三章已经指出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由态度可推测一个人前后一致的行为倾向。身着保守或传统服装的人或许对社会具有保守的态度,明显背离社会规范或“嬉皮士”装束的人可推测其具有反社会的态度。可以说,一个人的着装方式反映了他与已有的服装规范一致或背离的程度。而服装规范是特定时代和

45、文化背景的产物,是和通行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的。因此,在一个封闭传统的社会里,穿着过分新奇的服装,反映了试图背离传统观念的态度。文化大革命中身穿绿军装的红卫兵,与当时激进的政治背景在态度上是一致的。而民国初期仍不肯剪去辫子,身着旧式衣衫的遗老们,复古怀旧的态度一目了然。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个性。服装与人的行为倾向有关,即服装是个性的符号。华丽时髦的服装具有外向的个性,而朴素淡雅的服装有着内向的性格。我们赋予不同样式、色彩、质感的服装以不同的个性,并将其人格化,结果人通过服装被符号化了。状况。服装与个体的状况有关,即服装是标示特定状况的符号。服装随人的状况(出生、入学、毕业、工作、结婚等)的变

46、化而改变。即使一天当中,替换衣服也意味着从一种状况向另一种状况的变化。服装至少在五个方面提供了对特定状况进行解释的线索: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服装反映出特定状况下交往双方对礼节的重视程度。例如衣着整齐的主人在家迎接不修边幅的客人。服装反映出特定状况下的人际关系。如衣着不俗的老者与手提皮箱紧随其后的青年人。服装反映出特定状况下的独特性或亲密度。如身着类似服装的年轻伙伴。服装反映出特定状况的重要性。如就职面试的穿着,反映了一个人对这一场合的重视程度。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服装反映出特定状况的进行情况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会怀疑一个衣冠楚楚的人会有偷盗之类的行为。如上

47、所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装,在人际沟通中传递着各种信息,在人际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着装者通过服装意义的传达,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2服装地位的象征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层的服装能明显地表明其阶级、地位、权力等等,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文明历史中服装是阶级、地位、身份区分的重要标志。远古时代,人们把打猎得来的兽皮披在身上,象征着英武和力量;在自己的身上刺花纹,表现本部落的威力等等,这都象征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威力。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等级差异消失了,但地位的象征依然存在。在人际交往中,怎么样判断初次见面客人的

48、身份、地位呢?当然,首先就是看他的外表和着装,言谈举止、风度表情等。所以服装的地位象征性最明显,但在穿戴上必须自然、适体,表里一致。所以一个人服装穿着是否规范、得体,在不同场合、时令,着装行为是否准确,能充分体现其人格与地位。因此,当一个人想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想识别另一个人的地位时,可以利用所谓“地位象征”。最明显的可以用来象征地位的就是服装。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有人指出,传统上,服装用作上层社会的标记和地位象征的方法有以下一些:(1)比其他人穿更多的衣服。(2)拥有一定数量的类似服装,决不总穿同样的衣服。(3)频繁更换服装。(4)总是穿着领先潮流的服装。(5)穿着难于运动的服装。(6

49、)使用大量的布料。(7)使用价格昂贵的材料(特别是羊毛、丝绸、皮革、毛皮等)。(8)佩带金、银、宝石等首饰。(9)穿着做工精细的高价名牌服装。(10)采用高级运动服装(如赛马、高尔夫、快艇等运动服)。(11)穿着供特别成员专用的、带纹样的服装。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按照保罗福塞尔的观点,每一社会阶层都有其特定的穿着格调。他在格调一书中对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做了机智、幽默的分析,他认为一个人从容貌、微笑、身高、体重到衣着服饰都无不传递社会等级的信息。他指出,衣着从穿着层数、款式到颜色、质地等都是社会等级的视觉符号。他用“易读性”解释不同阶层在衣着服饰上的差异。“当贫民阶层欢聚一堂共度闲

50、暇时,绝大多数人会身穿印有各种文字的服装亮相。随着社会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随即开始奏效,文字逐渐消失。中产阶级和中上阶层的服装上,文字被商标或徽记取代,例如一条鳄鱼。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循序渐进,当你发现形形色色的标记全部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已置身于上等阶层的领地。”图5-1为可读服装区别不同社会阶层。第五章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作业】一、概念题1、第一印象2、刻板印象3、光环效应4、印象管理二、问答题1、影响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什么?2、简述服装对人认知形成的基本特点?3、简述服装在增进人际吸引中的主要有哪些诱发因素?4、简述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5、什么是服装的象征性?其主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