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习近平用典》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19914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习近平用典》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习近平用典》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习近平用典》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6681/ki.wcqe.202318012作者简介:王书贤(197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飞行器动力专业教学。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基于逻辑转段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SGH2-2Y1493);西安航空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习近平用典 中的 教、学 精神及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1JXGG1008)。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然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的构建,最后以“航空发动机结构”这一典型工科专业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 习近平用典 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

2、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用典;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8-0050-05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未中断并发展至今的唯一文明,几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宝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2。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融入大众,

3、就要使大众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内化于心,持续增强文化自信。教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主要渠道,要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因此,高校不仅应讲好思政课,还应积极探索专业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一、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一)知识传授与学习方面内驱力不足一方面,工科专业课

4、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综合性强或抽象性强的特点,这使得工科专业课“难讲”“难懂”;另一方面,工科专业课又涉及大量工程实践案例或生活实践案例,具备让综合性强或抽象性强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的条件,这使得工科专业课变得“易讲”“易懂”,而“难”“易”之间决定了专业课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目前,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基础较弱,教师方面存在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相矛盾、教学投入与师资薄弱相矛盾等问题4,而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和核心5;学生方面存在课时压缩与学习能力相矛盾、大学环境与适应能力相矛盾等问题,故迫切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这些现实问题决定了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5、要做到化“难”为“易”,需要师生都具有砥砺奋进的强大内驱力,具有一种强烈的把“书”教好、把“书”读好的精神支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都蕴含着“教”与“学”精神,教师可以由此推开门、迈开步,想问题、办事情,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精神的现代意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践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课程思政不尽如人意课程思政赋予专业课新的内容与目标,基于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6。从 2016 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行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已经逐步接纳和重视课程思政,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思政元素

6、的选择上缺乏顶层设计,思路较狭窄。部分教师受工科专业课具体知识点的限制,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常常局限在“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层面上,而未能拓展至“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更高层次的思想、文化、价值层面上。其次,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上缺乏细节设计,且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部分工科专业课教师未能找准思政元素基于 习近平用典 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王书贤,董彦非,张建华,冯仑仑(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学院,陕西 西安,71007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与课程知

7、识的契合点,特别是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导致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和文章中常常引用或化用传统文化典故,不仅体现了治国理政理念,而且为工科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的构建(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的构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故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找到与工科专业课相契合的文化元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习近平用典为广大文史哲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专业课教师提供了完成这一艰巨工作的可能。习近平用典 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能体现习近平总书

8、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这些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深刻的思想与鲜活的表达相得益彰,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些内容或引用,或化用,都恰到好处,不仅有助于说明现行治国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且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为其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树立了榜样。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领会 习近平用典 的基础上,将 习近平用典中包含的文化元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库的构建来源。(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的构建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体呈现散点分布的特点,需以教育主题为纲进行横向建构7。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内部体系性追求,决定着教育内容整体的内化

9、深耕特点,需以传统文化要素为目标进行纵向建构8。因此,将教育主题和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结合,即可明确横向和纵向框架,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资源库的框架结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 纲要 中的教育主题,可确定思政资源库的三个横向框架为爱国、处世、修身。形成纵向框架的文化要素选择 习近平用典 中与高校大学生三个教育主题关系紧密的“历史篇”“信念篇”“劝学篇”“笃行篇”“修身篇”“天下篇

10、”“辩证篇”和“创新篇”八个篇章。由此进行纵横结合,可形成如表 1 所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资源库框架结构。最后将各篇章中的具体典故填入框架结构,就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表 1 资源库的框架三、基于 习近平用典 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一)文化元素与专业课模块的融合关系专业课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为线索进行设置的。教师想要于专业课严密知识体系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就需要先厘清文化元素与专业课模块间的关系。文化元素和专业课模块的关系是以专业课教学目标为中介建立起

11、来的。专业课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素养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决定课程模块的设置,情感目标及素养目标决定文化元素的选材。首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包含的情感目标及素养目标入手,研究其与思政教育主题及文化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里以典型的工科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航空发动机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航空发动机结构”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以至诚报国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敢为人先、终身学习的科学精神”。从中可以发现,课程的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与思政教育主题在方向上是高度吻合的,只是语言表达

12、形式不同。因此,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可以经由思政教育主题建立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间的对应关系,获得文化元素对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表2 所示。表 2 文化元素对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的支撑教育主题爱国处世修身文化元素历史篇信念篇天下篇辩证篇创新篇劝学篇笃行篇修身篇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至诚报国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文化元素历史篇信念篇修身篇天下篇辩证篇劝学篇笃行篇创新篇其次,基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课程模块入手,分析文化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这里强调对课程整体进行全局规划,因此教师不能从体现局部细节的知识点入手,而必须从大类模块入手。仍以典型工科专业课“航空发动机结构”为例,教师首先要根据知识目

13、标和能力目标进行大类模块划分。“航空发动机结构”课程提出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了解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掌握燃气涡轮发动机主机件零部件的结构组成和特点;掌握发动机总体结构方案的特点;初步建立对发动机结构图及发动机实物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再提炼,可将课程的具体组成模块和知识点划分成三个大类模块,即“发动机整体或零部件发展历史”“发动机整体或零部件发展现状”和“发动机整体或零部件发展趋势”,三者可以简称为“发动机发展历史”“发动机发展现状”和“发动机发展趋势”。这样,一门典型的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课就以大类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其与文化元素的八个篇章“历史篇

14、”“信念篇”“劝学篇”“笃行篇”“修身篇”“天下篇”(“辩证篇”和“创新篇”)存在的哲学层面上的内在联系就很清晰了,可以形成文化元素与大类模块的交叉融合关系,如表 3 所示。这种融合关系也为进一步设计文化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点提供了依据和思路。表 3 文化元素与课程大类模块的融合关系(二)文化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模式为避免课程思政出现生搬硬套、“两张皮”的老毛病,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说教气氛,文化元素在专业课中的融入内化可以借鉴“语境再植,思想再现”9的方式进行。对于具体的工科专业课,可以从两个层面创造性地借鉴,一是教师自身内化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内化层面的“语境

15、再植,思想再现”。第一,教师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教师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研究专业课知识原理,还要在课堂以外处处用心,关注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多元意义,加强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同时,教师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还必须具体落到实处,并以备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为现实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对具体课堂教学包含的多个知识点进行大类模块划分,在大类模块对应的文化元素篇章中选择相应典故,然后针对选定的具体文化元素,即 习近平用典 中的一条具体典故,经过三个环节的内化过程来实现“语境再植,思想再现”。第一个环节是通过思想再现尽力恢复文化元素的原初性意

16、义,即教师从具体典故出发向上溯源,由典故到出处原典到译文再到历史朝代和作者背景等相关方面,多角度理解原典在产生时的原初性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去语境化辩证分析文化元素的普遍性内涵,即教师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矛盾转化的观点和全面联系的观点,脱离开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典故的普遍哲学意义;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再语境化提炼文化元素的现实性现代性意义,即教师要根据典故的普遍哲学意义选定引入该典故的大类课程模块中的具体知识点,并立足该知识点向联系紧密的对应专业领域特点或实例进行外延拓展,转化形成与典故相适应的新语境,使文化元素蕴含的哲学思想以现实现代的具有专业特点的形式再现。通过上述三个

17、环节的思考和落实,教师可选定待融入的代表文化元素的典故,找到适合融入文化元素的大类模块中的具体知识点,并设计文化元素与具体知识点的融入方式。第二,学生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要想实现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还需要教师在自身内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引导学生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要实现学生层面的“语境再植,思想再现”,应具体落实基于课前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实施。此时,在前述教师三个内化环节形成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自然地吸收。引导学生内化的过程也包含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再造的语境引入文化元素的

18、现实性现代性意义,二是通过去除再造语境辩证分析文化元素的普遍性内涵,三是通过思想再现展现文化元素的原初性意义。这三个环节与教师自身内化过程的三个环节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在课堂正常授课进行到适合引入典故的知识点时,要就该知识点对应的专业领域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提问互动,在具有浓厚工科专业特点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引申出该专业领域蕴含的多元意义,并以典故的形式进行总结,实现典故的“自然发芽露头”;在第二个环节中,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发动机发展历史发动机发展现状发动机发展趋势文化元素历史篇信念篇天下篇笃行篇辩证篇修身篇劝学篇创新篇西部素质

19、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教师脱离专业领域,再次运用新时代辩证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典故的普遍哲学意义,推广文化元素的哲学价值内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持续内省的能力,以实现典故的“舒枝展叶”;最后在第三个环节中,教师给出典故的具体出处和历史背景,使学生在欣赏文学或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三)文化元素在“航空发动机结构”课程中的具体融入继续以典型的工科专业课“航空发动机结构”为例,这里基于上述文化元素与专业课模块的融合关系及文化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模式,从构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资源库中选择契合的文化元素进行课

20、堂教学实践,并选择其中两个实践案例进行介绍。“典型航空发动机”这个知识模块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典型的航空发动机所具有的特点,二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状态。这两部分授课内容可以归入表 3 的“发动机发展历史”大类模块,对应的文化元素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资源库的“历史篇”和“信念篇”中选择具体典故。“典型航空发动机”第一部分授课内容主要介绍国内外几种典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和性能特征,这部分选择了“历史篇”中的文化元素“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第二部分授课内容主要介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包含发展模式演变、军用航发发展现状及我国的航空产业链,这部分选择了“信念篇”中的文

21、化元素“位卑未敢忘忧国”。1.“历史篇”文化元素融入实例。根据“语境再植,思想再现”的融入模式,首先要在教师层面完成内化过程。具体来说,在第一个环节“思想再现”中,教师应理解“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在 管子 形势 中的原初性意义,即“对待现在有所疑问,就可以去查看历史,对于未来的事情不了解,也可以去查看过去的史料”。在第二个环节“去语境化”中,教师应暂时脱离典故的出处及释义,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对该名典的引用进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总是在回顾和反思中呈现出深刻价值,并指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传承在血与火中书

22、写的历史记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未来定然不会辜负我们10。教师可从中进一步领会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更具普遍性的内涵,即今与古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事物的发展既有变化,也有其不变的规律,历史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在第三个环节“再语境化”中,教师应结合第一部分授课知识点内容及学生对部分早期典型发动机有“已过时没必要”的思想进行融入,列举早期典型发动机的设计思路和一些具体结构在当前主流发动机中的应用,创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语境,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观的高度看待早期航空发动机的学习价值。完成教师层面的内化之后,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上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第一

23、个环节“语境再植”是在课堂授课介绍典型发动机特点时,选择一款当前的主流航空发动机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寻找早期典型发动机在当前主流航空发动机设计思路和结构细节方面的投影,以及可能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感受“早期发动机的历史价值”,最后再提炼概括引入“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在第二个环节“去语境化”中,教师应脱离航空发动机专业领域,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在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应用,通过推广深刻领会其具有的普遍性哲学意义;在第三个环节“思想再现”中,教师给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的出处原典,简单介绍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24、化的自信。2.“信念篇”文化元素融入实例。教师备课过程中,对第一个环节“思想再现”的主要安排是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在陆游 病起书怀 中的原初意义,即“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在第二个环节“去语境化”中,教师应首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的引用进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指出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面对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矛盾,面对思想观念多元的状态,特别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11。学生可从中深刻感受到“位卑未敢忘忧国”所包含的强烈爱国责

25、任感,以及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尽一份力的普遍价值意义。第三个环节“再语境化”具体是在介绍我国航空产业链,教师应强调“航空发动机使用阶段的维修养护费用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 45%50%,与航空发动机本身的价值量接近”,并调研统计往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涉及的企业状况,从而聚焦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三方结合创(下转第 148 页)(上接第 53 页)设适合引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现实专业语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包含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语境再植”,即在介绍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现状时,以具体数据为依据指出并强调发动机维修维护行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再结合我校应

26、用型本科的定位,与学生讨论就业规划和国内航空发动机维修维护企业现状,一方面坚定学生毕业后从事发动机维修保障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国家民族的航空强国梦相结合,树立扎根岗位航空报国的爱国理想信念,并在总结中引入“位卑未敢忘忧国”。第二个环节为“去语境化”,即脱开航空发动机专业领域,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今实例,深化爱国责任感。第三个环节为“思想再现”,即通过让学生共同朗诵陆游的 病起书怀,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怀,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四、结语本文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爱国、处世、修身三个思政教育主题为引领;以习近平用典 为线索

27、,选择其中的“历史篇”“信念篇”“劝学篇”“笃行篇”“修身篇”“天下篇”“辩证篇”“创新篇”的具体典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紧扣具体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在划分大类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化元素与专业课的融合关系;以语境再植、思想再现的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三个环节的循序渐进,自然融入了典故蕴含的文化价值。根据上述提出的基于 习近平用典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模式,对典型工科专业课“航空发动机结构”进行了教学实践,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融入方法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

28、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王书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水课”治理的深层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3-56.5 吴枝兵,彭鸿雁.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8):109-115.6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2-19

29、.https:/ 任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8-63.8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8):1-9.9 李新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运行机理J.理论学刊,2022(2):25-33.10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 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263.11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 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29.学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线下课堂水平。四、结语当前,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逐渐向线上学习或混合式学习方式转变,对于平时需要集中使用机房硬件教学的试验设计课

30、程,教师要采用线上翻转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情境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线上翻转课堂模式将在大学生课堂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这也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 李喜焕,祝丽英,黄亚群,等.提高应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以“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3):98-103.2 张颖,霍晓伟,刘跃辉.基于优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4):173-174.3 唐黎,李明峰

31、,李艺玲.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9(4):134-138.4 张志强,吕晨晨.新媒体背景下本科“管理学”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1(4):35-37.5 董江丽,周群,何志巍,等.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推动教与学系统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9):56-58.6 闫蓓.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47):133-136.7 张文涛.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162-164.8 刘鹏,贺露.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J.文教资料,2020(19):161-162.9 张晓艳,曹梦,王灿莉,等.信息化资源支持下翻转课堂在口腔本科实验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2(46):125-128.10 张琳,张明,张红.基于“SPOC+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10):5-9.通讯作者:李红莲(1979),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教融合。(E-mail:)。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