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85428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中华医典》挖掘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响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12):1198-1204.18吴玲芳,王晓晴,陈香茗,等.白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20,47(3):175-187.19李冀,李想,高彦宇,等.中药石菖蒲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3-17.20辛国,赵昕彤,黄晓巍.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8,38(10):1196-1198.21张静艳,张晓杰.柴胡皂苷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乙酰胆碱代谢及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506-508.22冯庆华.郁金药理及中医临床应用略述J.现代

2、养生,2016(14):165.23刘璇,高美风,孔毅.水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7,24(1):76-80.24黄红泓,覃日宏,柳贤福.中药当归的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作用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127,153.25张燕丽,孟凡佳,田园,等.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8):60-63.作者简介聂皎(1980),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老年病的脑血管方向。通信作者:李青,教授,主任医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 25 号,65001

3、1,4929138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中医联合面上项目2017FF117(-042)收稿日期:2021-10-25;修回日期:2023-04-05(编辑陶珠)文章编号:1001-6910(2023)07-0072-07文献研究基于中华医典挖掘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陈星1,马锦地2,尚艺婉1,武颖烁1,周哲旭1,刘洋1,刘娅茹1,胡啸博1,陈玉龙3(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目的:研究古代医家调理三焦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三焦为关键词,检

4、索中华医典收录的中医药专著中关于三焦的方药论述;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 SPSS Statistics 21、SPSS Modeler 18.0 对纳入的 3 333 首古方、995 味中药进行聚类、关联、因子分析。结果:生姜、人参、茯苓、陈皮、大黄使用频率最高,药物性味以苦、辛、甘、温、寒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肺、胃、心。关联分析发现木香与槟榔常搭配使用,聚类发现高频次药物可聚为五类,因子分析得出 7 个可调理三焦的核心方。结论:中药调理三焦主要从三焦运化水谷、运行诸气、主水液代谢的功能出发,将其作为气、血、火、津液运行的通道,治法以行气导滞、解表泻热、燥湿益气、清热解毒、滋阴、温阳为主

5、,根据其用药规律与核心方的总结,可指导临床从三焦论治疾病的辨证与用药。关键词:中华医典;三焦;数据挖掘;方剂;用药配伍规律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3.07.18三焦学说是黄帝内经难经关于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三焦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三焦的形质和功能进行挖掘,但由于不同学者间认识的差异,导致有关三焦的理论过于庞杂,出现了“三焦为腠理2”“三焦为胃肠3”“三焦为胰腺4-6”“三焦为膜7-11”“膜腠三焦12”“三焦焦膜理论13”“三焦管道系统理论14”“三焦受体理论15-16”等理论,缺

6、乏系统的认知,导致了过度注重三焦理论的发展而忽视对三焦用药和方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使得临床从三焦论治疾病缺乏理论支持与用药指导。中医药从三焦论治疾病效果显著,因此,通过挖掘中华医典中可调理三焦的方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拓宽中医药临床的治疗思路与方法,继而推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以“三”焦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收录的中医药专著中明确提出调理三焦的相关方剂,共遴选出以有效方剂 3 333 首,中药 995 种。1.2纳入文献标准方义明确提出本方可以调理三焦;方药的药物组成详细、完整,有无方名均可;

7、主方药物加2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减可调理三焦;单药单方;疾病的总病机有三焦不通,附属方药同样纳入。1.3排除文献标准不是以中医方剂为主,包含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治疗方法;同一出处、同一作者的重复方;方义中只说明方中某味药可以调理三焦。1.4数据标准化以 202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7为标准,同时参考中药学18、中华本草19对中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且数据库采取双人交叉检查以减少误差;同药异名的药物统一名称,如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川军统一为大黄;用药部位不相同的药物一般不另计,如当归尾、当归身、全

8、当归都计为当归;入药部位不同而功能主治也不同的药物如麻黄、麻黄根则予以保留;炮制方法不相同而功效有变的药物如甘草片、炙甘草分别保留;根据原始资料无法按照标准规范的药物名称如芍药、贝母则保留20。2数据处理采用 SPSS Statistics 21 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得出频率为 5%以上高频次药物,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因 子 分 析。采 用 SPSS Modeler 18.0 使 用Apriori 算法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核心方与用药配伍规律。3结果3.1频次分析3.1.1单味药的使用频次分析对纳入的 3 333 首方的药物组成进行归类整理后共得出中药 994 味,对其进行频次分析,选取

9、频率为 5%以上的高频药物。结果表明,调理三焦的方剂中,频率达 5%的共有 40 味中药。其中生姜使用频次最高,为 24.9%;其次分别为人参(21.84%)、茯苓(20.82%)、陈皮(19.83%)、大黄(19.59%)。结果见表 1。表 1调理三焦使用频率5%的药物序号药物频次/次频率/%序号药物频次/次频率/%1生姜83024.9021厚朴3179.512人参72821.8422栀子2537.593茯苓69420.8223川芎2487.444陈皮66119.8324白芍2457.355大黄65319.5925桔梗2336.996木香62318.6926附子2326.967炙甘草5881

10、7.6427麦冬2326.968白术52815.8428牵牛子2256.759槟榔51515.4529芒硝2046.1210蜂蜜51015.3030丁香2006.0011甘草片48714.6131桑白皮1995.9712肉桂47814.3432枳实1975.9113黄芩42612.7833柴胡1915.7314当归38811.6434沉香1845.5215干姜38811.6435杏仁1785.3416枳壳37311.1936五味子1745.2217半夏36410.9237防风1735.1918大枣34010.2038酒1725.1619黄连33410.0239木通1725.1620青皮3279

11、.8140地黄1675.013.1.2高频中药性味归经频次分析将药味为微苦、微酸的分别统一为苦、酸。药性为微寒、微热分别统一为寒、热。分析结果可知,高频次药物五味主要以苦味为主,频次为 22 次,频率为 55%;其次为辛味药(19 次,47.50%)、甘味 药(15 次,37.5%)、酸味药(4 次,10%)。药性主要以温为主,频次为 17 次,频率为 42.50%;其次为寒,频次为 14 次,频率为 35.00%;最后分别为平、热,频次分别为 5 次、3 次,频率为 12.50%、7.50%。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肺、胃、心,频次分别为 25、20、19、15 次,频率为 62.5%、50.0%

12、、47.5%、37.5%。结果见图 1。3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图 1使用频率5%的中药性味归经分布图 3.1.3高频药物功效分类频次分析依据中药学18,将 40 味高频次中药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以补虚药为主,占 23%;其次为理气药(15%)、化痰止咳平喘药(10%)、清热药(10%)、温里药(10%)。见图 2。图 2使用频率5%的中药功效分类占比图 3.2关联规则分析基于 Apriori 算法挖掘高频次药物配伍规律用于指导临床用药21。将置信度设为70%、支持度设置为2%进行建模,形成高频次药物关联网

13、络图,见图 3。一阶关联规则见表 2,共有两组药对,其中木香沉香置信度为 78.26%,木香青皮支持度为 9.81%。二阶关联规则共 87 组药物,其中置信度排名前 20 的见表 3,最高的是白芍+川芎当归,置信度为 92.31%。支持度排名前 20 的见表 4,最高的是青皮+木香槟榔,支持度为 7.05%。注:线条粗细程度表示两种药物关联的强弱图 3使用频率5%的中药关联网络图 表 2使用频率5%中药一阶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木香沉香5.52 78.26 木香青皮9.81 71.87 表 3使用频率5%中药二阶关联规则置信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

14、/%白芍+川芎当归2.34 92.31 大枣+白术生姜2.91 85.57 栀子+川芎甘草2.31 92.21 半夏+枳壳生姜2.04 85.29 厚朴+大枣生姜2.52 91.67 青皮+枳壳槟榔3.48 84.48 4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续表 3使用频率5%中药二阶关联规则置信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丁香+青皮木香2.04 91.18 五味子+当归人参2.07 84.06 青皮+槟榔木香5.46 90.66 青皮+枳壳木香3.48 83.62 栀子+当归甘草2.10

15、90.00 沉香+白术陈皮2.01 83.58 大枣+半夏生姜2.82 88.30 沉香+陈皮木香2.88 83.33 沉香+白术木香2.01 88.06 大枣+陈皮生姜3.78 83.33 芒硝+黄芩大黄2.01 86.57 柴胡+栀子甘草片2.13 83.10 大枣+木香生姜2.79 86.02 桔梗+黄芩甘草片2.13 83.10 表 4使用频率5%中药二阶关联规则支持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青皮+木香槟榔7.05 70.21 肉桂+槟榔木香4.08 77.94 槟榔+陈皮木香6.54 77.06 半夏+陈皮生姜4.08 73.53 枳壳+槟榔木香6.0

16、9 74.38 大枣+炙甘草生姜3.87 80.62 枳壳+木香槟榔5.82 77.84 枳壳+陈皮木香3.81 72.44 青皮+槟榔木香5.46 90.66 大枣+陈皮生姜3.78 83.33 青皮+陈皮木香5.10 72.94 厚朴+人参白术3.72 70.97 半夏+茯苓生姜4.89 72.39 大枣+茯苓生姜3.69 78.86 青皮+生姜木香4.80 80.00 槟榔+白术木香3.57 78.99 大枣+人参生姜4.35 75.86 青皮+枳壳槟榔3.48 84.48 半夏+人参生姜4.17 76.26 青皮+枳壳木香3.48 83.62 3.3聚类分析使用 SPSS Statis

17、tics 21 对高频次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见图 4。可聚为五类。第一类为木香、槟榔、青皮、枳壳、丁香、沉香、肉桂、附子、干姜、生姜、大枣、半夏、陈皮、厚朴、茯苓、白术、人参、炙甘草、桑白皮、木通;第二类为酒;第三类为麦冬、地黄、五味子、黄芩、栀子、黄连、桔梗、防风、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片、柴胡;第四类为大黄、芒硝、枳实、蜂蜜、牵牛子;第五类为杏仁。图 4使用频率5%中药聚类分析图5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 3.4因子分析使用 SPSS Statistics 21 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选取关联度0

18、.2,得出核心处方 7 个,其药物组成见表 5。表 5使用频率5%中药因子分析序号核心方1槟榔、木香、青皮、枳壳、牵牛子、陈皮、沉香2川芎、白芍、当归、柴胡、防风、甘草片、桔梗、栀子3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陈皮4黄芩、黄连、栀子5地黄、五味子、麦冬、当归6附子、肉桂、酒、干姜7芒硝、大黄、防风、黄芩4讨论4.1频次结果分析根据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可知,在纳入的 3 333 首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生姜,高达 830 次。生姜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之功效。难经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吐论云:“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三焦为饮食水谷运化的道路

19、。生姜能调理脾胃,促进人体水谷运化,使三焦道路运行通畅。人参频次仅次于生姜,位于第二位;其次为茯苓、陈皮、大黄。人参大补元气,茯苓利湿,陈皮理气,大黄泻热,4 味药物均归脾经,与水谷运化、气的运行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多从水谷运化通路、气运行终始两个方面使得三焦功能正常发挥。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结果可知,药味主要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肺、胃、心。苦味泻火、燥湿、坚阴,入心经;辛味能行气利水,入肺经;甘味能补,入脾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三焦作为水谷、原气运行道路,上接心肺,中段紧挨脾胃,四者功能的正常与三焦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药

20、性以温、寒为主。灵素节注类编:医门棒喝三集 认为,三焦为相火所游行的通道,阳气由之而出,继而生津。因 此,三 焦 多 以 热 证 为 主,治 疗 多 使 用 寒性药物。根据药物功效分类结果推论可知,治疗三焦疾病的药物多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理气药,而止咳化痰药、清热药、温里药并列第三,基本与前分析相应,三焦作为气、血、火、津液运行的通道,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从此 4 个方面论治。4.2关联结果分析对提取的 40 味高频次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木香-沉香、木香-青皮常作为药对出现。木香、沉香、青皮同为理气药,两两搭配使用不仅增强其理三焦之气的功效,还能增强三焦运化水谷的作用。关联规则挖掘是以某种方式

21、分析数据源,并从数据集中发现新的关联或相关关系22,一般使用支持度和置信度两个重要的度量值来评价关联规则的价值。在关联规则中,将前项和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定义为关联规则的支持度,置信度是在前项发生的前提下后项发生的概率,表示这条规则有多大程度上值得可信,高支持度和置信度都表示高的强关联规则23。根据置信度结果来看,理气药组合搭配使用频率最高;而根据支持度结果来看,当归常与白芍、川芎搭配使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以上三者合用,既补血活血,又行气止痛。何伟24从三焦气化的角度论证了三焦气化主持人体一身血液的生成及运行,

22、三焦气化不利,百脉失和,合用当归、白芍、川芎来治疗三焦功能异常引起的气血运行失常。其次是甘草片配伍栀子、川芎。甘草片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三焦运行不畅,诸气可郁而化热或气滞致血瘀、气虚等。以上三者合用,可治疗三焦热、虚、瘀夹杂的病证。根据支持度结果来看,槟榔与青皮、木香支持度最高,表明其搭配使用可信度最高,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者均为理气药,可调理三焦之气以达到调理全身气机的作用。4.3聚类结果分析根据聚类结果来看:第一类为理气、利水药配伍温补药,

23、补泻兼施。由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原气之别使,通行三气,可知三焦具有通调水道与运行诸气的功能。故三焦功能障碍可引起气郁、气虚和水液代谢障碍,用此类药物配伍可治疗此证。第二类为酒。古人常使用汤液醪醴来预防和抵御外邪的入侵。灵枢营卫生会 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说明酒是由谷物蒸熟酿造而成,性质剽悍而清稀,可清肠道,行气,促进水液代谢。三焦为水道,津液不通,搭配酒可使三焦水液运行通畅。第三类为滋阴药配伍解表清热药物,虚实、表里兼治。三焦与其他五脏六腑联系密切,一方功能障碍可迅速影响到另一方,同时三焦对于人体气血津液、饮食水谷运行有着重要作用,故三焦功能失常

24、也会有虚实、表里病证同时存在的复杂现象,此时以此类药配伍可由表及里,直6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达病灶,补泻兼施,不留病根。第四类为清热泻下兼理气药。三焦作为通行诸气的通道,运行不畅易郁而化热,灼伤阴液,出现里实有热之证,此时可配伍本组药物,气顺则津液通畅,郁热自除。第五类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杏仁。三焦为仓廪之本、营之居,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同时作为六腑之一,与其他各脏腑密切相关。杏仁本身虽未提及与三焦相关,但其可通过调理肺的宣降、大肠的传化功能来促使三焦功能的恢复。4.4因子结果分析根据因子分析共得出 7

25、 个调理三焦的核心处方。槟榔、木香、青皮、枳壳、牵牛子、陈皮、沉香为木香槟榔丸加减。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泻热,主要取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之功效。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可治疗三焦气滞不通。川芎、白芍、当归、柴胡、防风、甘草片、桔梗、栀子为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要取防风通圣散解表泻热之功效。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可治疗三焦表里俱实之证。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25云:“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陈皮为四君子汤加减。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陈皮燥湿化痰。此核心方加减可用来治疗三焦气虚兼痰湿证。黄芩、黄连、栀子为黄连栀子汤加减。黄连栀子汤出自外台秘要,在

26、此方基础上加减可用来治疗三焦热盛之证。地黄、五味子、麦冬、当归为大定风珠加减。此核心方主要取大定风珠滋阴之力,可用来治疗三焦阴虚之证。附子、肉桂、酒、干姜为四逆汤加减。四逆汤回阳救急,此核心方主要取四逆汤温阳之功效,可用来治疗三焦阳衰寒盛之证。芒硝、大黄、防风、黄芩为凉膈散加减。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此核心方可治疗三焦火热证。此 7 类核心方聚集古代医家经验之精华,既涵盖三焦疾病各种证型,又给出相应治疗方法,以此为基础方,因人而治,随症加减,可达事半功倍之效。5小结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素节注类编:医门棒喝三集曰:“三

27、焦为相火所游行,阳气由之而出,以温肌肉、充皮肤之气水,名为津,是由阳所化也。”关于三焦的定义及其功能有诸多论述,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气、血、火、津液运行的通道,配合其他脏腑来调控机体的平衡,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环26,其功能障碍可引起一系列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如普济方中有三焦实热证、三焦虚寒证、三焦约证、三焦胀等,并有相应的详细治疗方药。现有研究及文献表明,水肿27、慢性心力衰竭28、银屑病29、结缔组织病30、“白肺”31等均可从三焦进行论治。但目前从三焦论治疾病时理论支持不充分,缺乏临床用药指导,未有统一的诊疗标准。通过挖掘中华医典调理三焦的 3 333 首组方用药

28、规律提取出新的有效调理三焦的组合方,为临床从三焦论治疾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参考文献:1张伟,鲁 玉 辉.吴 鞠 通 温 病 条 辨 三 焦 辨 治 规 律 浅析J.海峡科学,2021(7):83-86.2田合禄.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1-7.3田向东,郭志玲,朱光宇,等.内经和难经中三焦所指的脏器组织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8,24(23):19-23,51.4田雨河.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7-09-06(004).5张权.三焦论J.名医,2019(1):20-21.6马宁.三焦:以胰腺为中心的中医解剖结构J.山东中医药

29、大学学报,2019,43(1):28-33.7姜欣,谷晓红,于河,等.再论三焦膜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5):1851-1854.8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等.“三焦”实质探幽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11-313.9李洪海,韩琦,李萍,等.从膜谈三焦实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2846-2848.10严健民.战国消化生理三焦(集)配六腑新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08-410.11蒋宏岩,蒋术一,李琦.整合医学论三焦与腹(肠系)膜的吻合J.医学争鸣,2018,9(5):4-7.12邓怀涵.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

30、术思想及临证运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13赵俐.姚梅龄教 授 从焦 膜论 治子 宫 内膜 异位 症 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2014,29(12):3835-3837.14张晓梅,姜良铎,肖培新.三焦膜性管道论J.环球中医药,2019,12(7):1054-1056.15 陈 亨 平.再 谈“三 焦受 体 说”J.黑 龙 江 中 医 药,1998,27(5):3-4.16陈亨平.“三焦受体说”之我见J.黑龙江中医药,1997,26(4):52-53,57.1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8钟赣生.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

31、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20李建生,马锦地,余学庆,等.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常见证候方药规律研究 J.中医杂志,2016,57(18):1598-1603.21梁杨,丁长松.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辨证用药规律研究J.中草药,2020,51(14):3742-3746.22王朝霞.数据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23李英,汤庸.基于关联规则与相似度的数

32、据挖掘算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5):121-127.24何伟.从三焦气化论肿瘤的中医病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4):274-278.25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26 谢 孝 磊,赵 永 华.三 焦 主 持 诸 气 与 经 络 行 气 关 系 探析J.中医学报,2021,36(9):1814-1817.27张朵,黄开颜,梅景雁,等.万晓刚教授基于三焦升降论治疗水肿病经验与应用J.陕西中医,2021,42(10):1448-1451.28程晓振,胡木,冯玲.冯玲教授基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杂

33、志,2021,48(12):39-41.29欧阳彦楚.基于三焦焦膜实质对热敏灸治疗银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30刘静,张伟.从三焦辨证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6):498-500.3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分会,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 第一版)J.医学新知,2020,30(1):22-34.通信作者:陈玉龙,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 156 号,4500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34、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4313);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第二批学科建设项目(STG-ZYX04-202134)收稿日期:2023-02-10;修回日期:2023-05-10(编辑马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23)07-0078-06文献研究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刘华1,李晓亚2,范军铭1,黄谦峰1(1.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古代医籍中用针灸治疗黄疸的取穴规律及其治疗思路,为现代临床治疗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疸”“黄疸”“黄瘅”“阴黄”“阳黄”为关键词在第 5 版中华医

35、典中进行检索,根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古代文献相关条文进行归纳筛选,建立与针刺治疗黄疸相关的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名称、所属经络、腧穴分布部位和配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古代医籍中治疗黄疸使用频次排名前三位的腧穴为脾俞、腕骨、中脘,阳经应用频次高于阴经,常用经络排名依次为膀胱经、任脉、督脉,背腰部腧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显示,中脘与足三里、脾俞与肝俞支持度最高。结论:古代医家在用针灸治疗黄疸时,取穴以化湿为主要治法,符合历来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及思路。针刺取穴时注重远近取穴相配合,注重“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关键词:黄疸;古代医籍;中华医典;针刺;腧穴;选穴规律;数据挖掘中图分类号:R256.

36、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3.07.19黄疸是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导致皮肤、巩膜、黏膜发黄的现象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需要尽快开始治疗2。中医学对于黄疸的认识首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 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对于“瘅”的描述3。黄帝内经 中即有对黄疸病名及症状的具体描述4,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中医学所述黄疸类似于西医学中常见的肝胆疾病,对于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均可参照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进行辨证论治。目前针对黄疸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措施较多,但临床效果有待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方法较多且较灵活5。研究6-8证实,针刺治疗黄疸疗效较好,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远期效果安全、有效、稳定9。目前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黄疸存在没有明确针刺处方、取穴方法简单、部位选择较少等缺点,故笔者将中华医典中历代8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