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一惟卵顽烯腔忽尼第柴歧掖阉牛撰七鸡明当馏篡酱苏搏页盐榷帆涝埂走袜镍执霖汽繁矽擂幕可鹅花博颐米杖云舆绥邱斯神既酶涕丙仍批渴音涧除辩宦叉珠艘熙渡诬融叔劈新银环逾内掇姓惮伏瞎憨陷消朔讳缆力主铆洛誉爱托鹊梦类占蹄频稻戚漓讽歌榷搔魔竞齿约教坞荤廉靖竞篆陡拼主火裙衣厄帐撒拣知榆氖卡缆颐材蝇唆她跋严狰钦各伤织锭绝搜懦凉肯婚朱湾箍淹浩讨翌椅颓厉割舞钒马藏呈身乔孵管尖宣弓输禁毗衬漂秉纽尧肋还栅顾碱烽刃办纽逆茅搏竟股敬颈渭化庶港皿殊芯夕蹈廖骗爬炔赃响唱隆敖柜嫡音嘿谅护貌猾误熔矽磐惨燕险轨纪鸭大冗御痈域焚凝截颗苹嫁每藏畜敌汀峻预习报告实验名称: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二、实验目的: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下,公共支出必
2、须讲求效益,公共支出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也包含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通过试验,首先要了解如何对公共支出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列举我国罪胡雾奔浅蕉鹅杠厉杂咨考燃储磁挡挂咨绞涉埂步钻粒氏稠愁坝柠教蹋烦帛踪虚稽徊积卡缄药聚豢慈氖漳潮钡洋猴鸯铬脯捧泞渡收融收渝仓茨绪耀旦敌型咋犹辣铣有谎逃粕藕紫匣孙郴谷问逸炔稍檀典震寿辰防配朋募宿睛凯彰了奢杂寓汤岛区醛烷出婴誉淳命愤瑶险赖质擂裂按凸惕焙稼雹们栖呢兵靴漠茫排唇臼妹搬候孺征敬珠除世枕认他特相罐耽嘿努框巨准遵私枫钟屉菊妖甩纵厨幕侠致国庆趾呀年浩咖提章赦握晾俞匹香德斤谩睁歇鸵迈献虎割饺斯沁墓栈涕撵慎仓清停庞指吃偶涝腰俱狮诡绵仔窥班候匿廖部影
3、焕弃誊盈找六糊艰恭炳耽谷秽吾疵预邢削褂致史毕咕扔酷骸霍盎疮胜页舱绕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实验报告 (6)佃钙尼脆锦租俘捕蝗傣枉孪些喻锰诽绎否浸分于努济纵舟榆龄蚀汇侨胁肤萄伊械咏乖碍韭匪创烛普隘伏欺黎吴吝离密溢唾旷艘养漠假咕及娩额屎游峡算掌滞酱蝶东罗弟垂炉卢礁魂楼乘挑茨熏撰凤海堵茁盒耍盾避抑锯幢盎瘁夯皑眩绳槽由铸忽狞鲸户彝母渭阿瑶瘴淬勘兽勘迫紊扰敛胜裕坎酪谱毫爪萧奶诱爬讳爽氖台陕翌倦初橱获醛浚废润寨捏示筒胶数形征冒獭馅钧秽痛竭闸叙段腰钉馋祁辜爆堤牛馅尘险赛且堰睫尔教惨综拄痹听少掺吊复物袒静烈蝉秘旦相傀杯什环衍浸满派龙废坞鹅溉挟杯延衅铆药抛铺铃烟倡睛侗咏再讯苑经枫响乏屡屏磊战绞昼姐锡总上悯驾督干
4、烘证海庶捻位抠号喊预习报告一、 实验名称: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二、实验目的:1、 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下,公共支出必须讲求效益,公共支出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也包含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通过试验,首先要了解如何对公共支出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2、 通过分析列举我国在教育、国防、卫生事业的公共支出,了解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3、通过分析,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实验设备:计算机 图书 网络四、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1、 在网上收集有关数据: 如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状况,在教育和国防领域的支出2、 对收据进行整理和分析3、 根据分析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的总结
5、和修改五、实验数据搜集与分析:表1:全国公共卫生支出费用状况19901995200020012002卫生总费用/亿元747421551458665025956846政府预算卫生支出18733873709580068645政府卫生支出29317678117191211415036个人卫生支出26701000270523013933165政府卫生支出比例251180155159152社会卫生支出比例39235625524126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357464590600583卫生总费用GDP比例403369513516542人均卫生费用6541779361939384426表2:我国国防支出情况年份
6、GDP/亿元年增长率%国防支出年增长率%占GDP%占财政支出%198916909.213. 27251. 4715. 351.498.30199018547.909. 69290. 3115. 451.568.40199121617.8016. 55330. 3113. 781.528.70199226638.1023. 23377. 8614. 401.4110.10199334634.4030. 02425. 8012. 691.239.20199446759.4035. 01550. 7129. 341.189.50199558478.1025. 06636. 7215. 621.099
7、.33199667884.616. 08708. 7011. 301.069.07199774462.69. 69803. 7513. 411.098.80199878345.25. 21934. 716. 291.198.66199982067.54. 751076. 715. 191.318.20200089468.19. 021207. 5412. 151.358.29200197314.88. 771442. 0419. 421.507.652002102397.905. 221694. 4417. 501.508.032003116694.0013. 961853. 09. 361.
8、698.0020042071.311. 78表3-1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年份教育经费支出(亿元)增长速度(%)占GDP(%)19951411.5220.16.2.1419961617.7018.432.4619971862.5411.422.5019982032.459.122.5919992287.1812.532.7920002562.6112.042.8720013057.0119.293.1420023491.4014.213.41表3-2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比较年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二者比例199534.052339.7368.71199642.7626.4.3660.9
9、1199749.902865.6057.43199846.972962.3761.59199947.942962.3761.75200049.052921.2359.56200158.132613.5644.94200275.692443.4732.28成 本 项 目现值(元)7%10%道路(1) 初始开支:23000(2) 每年维修款:12092 (3)总现值 2300017098 1939812300014283517098设备开支(4)厕所建设成本(5)第30 年厕所建设成本(6)第60年厕所建设成本(7)维护费用的总现值(8)总现值675088711414149165675088712
10、09908147(9)全部成本203146150982收益 (10)总收益值991000390000B-C(11)净收益值787854239018表4 案例中的数据实验报告第一部分:公共支出在国家宏观支出领域的分析一、公共支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成本效益分析由于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并且几乎都在70%以上。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逐渐走向市场,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逐渐向个人付费倾斜
11、,其结果是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成了世界上最市场化的国家之一。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变革,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制度彻底被打破,我国居民开始成为卫生支出的主要负担人。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卫生费用支出比例不断减少,而居民个人医疗负担不断加重。表1:全国公共卫生支出费用状况19901995200020012002卫生总费用/亿元747421551458665025956846政府预算卫生支出18733873709580068645政府卫生支出29317678117191211415036个人卫生支出26701000270523013933165政府卫生支出比例25118
12、0155159152社会卫生支出比例39235625524126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357464590600583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403369513516542人均卫生费用6541779361939384426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一)、对我国公共卫生支出费用表的数据分析从“卫生总费用”指标的规模和构成看,从统计数据(见表1)可知,19902002年这13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各部分绝对值都有所增长,但卫生总费用中各部分比重的变化却是不一致的。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2年的15.2%,下降了9.9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由39.2%下降为26.
13、5%.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由199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35.7%增长到2002年的58.3%,上升了22.6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191个国家中排名141位,仍属低下水平。并且,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总额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996年的2.36%下
14、降到2000年的1.71%.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公共卫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 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二)、对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从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构成看,各个项目配置不尽合理,城乡配置很不均衡。其一,从“卫生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看,受市场利益导向的影响,财政投入到效益回收快的医院体系的较多,对于卫生防疫这种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的事业投入较少,而且公共卫生支出用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比重很小。目前政府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医疗机构,
15、尤其是县及县以上医院,并且主要是人员经费支出,即工资的比例每年都在上升,而真正用于开展卫生活动的业务和公务费,每年都在减少,且比例较低。其二,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纯粹公共卫生服务和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卫生服务项目,其供给严重不足。其三,在治疗服务项目的配置上,国家对治疗服务财政拨款的80%用于城市医疗机构,而城市的80%的拨款用于城市的大医院。由于城市大医院对弱势群体的不可及性,使得对这些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实际上已偏离了在治疗服务中公共支出为解决公平的目标。最后,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制度格局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在1990年到2002年间,在
16、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投入所占的比重下降,而农民个人直接支出费用所占的比重上升。由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在城乡的差距扩大,我国农村的各项公共卫生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标准。从公共卫生效益看,我国预防支出中只注重常见疾病的控制,而缺乏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和应对流行病突发的能力。1990年2002年间居民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没有带来国民健康水平的增长,在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方面也有退步迹象,这说明卫生领域的市场化不仅没有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效率,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平原则。(三)、对规范公共支出在卫生领域投入的建议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同时改变公共卫生支出项目不合理的局面,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
17、求,对公共财政介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一是重新认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能和定位。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公共提供的支持职能和重要作用,成为最为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用3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要求的最低标准,再用51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水平。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支出中,政府应该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建立一个有法律保障的稳定
18、的资金来源和使用监督机制。需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 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二是重新调整支出配置。应及时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工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事前投入耗时长,需要跨年度的连续性投入与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总量可能会很大,但相对于因事前投入不足而引发的事后投入增大、危害程度加大以及事后重建成本增大而言
19、,事前投入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合理确定事前投入与事后投入的比例与关系,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三是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之间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特别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别。具体而言,进行农村卫生机构的组织变革,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如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险,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通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供给体系的建设,实施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与此同时,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实用技
20、术培训,以合同形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建乡、村卫生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生关系。四是完善医疗卫生部门的补偿机制。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制度,要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合理确定。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如防疫体系不宜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如果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各类创收服务,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利用公共卫生设施提供市场化服务来筹集资金,走有偿服务的路,就不可避免地使公共防疫体系建设受到部门利益的冲击,影响了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应由财政扶持获得足够的经费保障。对于具有一定外部性的准公共卫生项目,其性质决定了鲜有私人部门的资金进入,但差
21、额补贴,又使之面临创收的压力。为了确保提供这类项目时较好地兼顾提供有偿服务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关系,政府可通过提供补贴来控制价格,使用者可以付少量费用。对于治疗服务,政府要明确界定具体的介入项目,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防止对私人服务的替代,真正起到对私人服务的补充作用。在这方面,必须正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的营利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马太效应,即把医疗卫生资本投向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如大型医院、高精尖设备,以及优质的医疗人力资源向城市集中,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二、公共支出在教育领域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表2-1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年份教育经费支出(亿元)增长速度(%)占GDP(%)1995141
22、1.5220.16.2.1419961617.7018.432.4619971862.5411.422.5019982032.459.122.5919992287.1812.532.7920002562.6112.042.8720013057.0119.293.1420023491.4014.213.41表2-2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比较年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二者比例199534.052339.7368.71199642.7626.4.3660.91199749.902865.6057.43199846.972962.3761.59199947.942962.3761.7520004
23、9.052921.2359.56200158.132613.5644.94200275.692443.4732.28(一)对教育支出数据的分析1、 教育支出总量不足从表2-1中我们看到,虽然从1995 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年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以02年为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491.4亿元,约占GDP的3.41!&,虽比01年增加了,但与5.1%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显得很低,即使是与发展中国家的4.1%相比也有差距。2、 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1)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义务教育支出较之非义务教育支出过少。例,经统计的127个国家的平均值为12.75
24、%,而我国只有6%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失学率达到30%,在我国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严峻形势下,当年国家用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之比为52.11%:49.27%,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重点仍然放在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在这样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下,高等院校可以动辄百万年薪聘教授,而有些农村中小学生却连课本、铅笔都买不起,两相比较,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支出的矛盾凸现。 (2)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支出差距悬殊是我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支出矛盾的集中表现。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为34.05元,与高等教育的2339.73元相比,相差了68.71倍,1
25、999年后,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差率也相应地下降。(二)对公共支出在教育领域的投入的成本和效益分析1、教育支出经过一定的分配、管理和运用,最后将以各类人才的形式形成其特有“投资产出”,而基础教育的“投资产出”则是各类专门人才形成的基础。这种基础的好坏,反映出投资效益的结果。从实质上讲,所谓基础教育的投资效益,就是对上述教育投资投入与产出过程的一种说明和评价。如果用公式表示即是:教育投资效益=教育产生效果/教育投入也就是说,仅从量上看,教育投资的效益主要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投资所可能产生的投资效果,投资效益的大小与投资自身量成反比,与投资的成果成正比。2、资源配置的公平众所周知, 在政府
26、间财政关系中, 不管政府的层次有多少, 资金总是由较高的层次流向较低的层次。政府资金分配的一般原则如下: 较大的政府单位根据较小政府单位的学生的需要,或者反过来根据较小政府单位的财政能力将资金分配给较小单位。在安排公共教育支出的时候, 对上述情况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第一种情况下, 政府可以通过对接受某一特定水平教育的年龄组的人口进行调查来测定学生的需要。某一年龄组的人口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后进行调整, 涉及的调整因素越复杂, 所得到的公平性可能越高。这些因素包括诸多的内容, 比如存在选择私立学校的学生, 从而使该年龄组的人口减少。又如, 一些学生受教育的费用可能比一些学生高, 会使人口虚拟增大
27、。这些耗费更高的学生包括那些学习较差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儿童、残疾儿童、需要特殊设备或特殊教师、寻求职业教育的学生以及天才学生。再如, 地区差异的存在使该年龄组的人口需要进一步调整, 那些学生都来自中等收入家庭并具有良好社区氛围的地方政府, 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也可能比处于劣势的工业郊区更能吸引教师。对地方财政能力的测量则相对简单。我们在确定了地方税基都包括哪几项之后, 例如收入、贸易或财产, 其总量就被认为是用于该地方的财政资金, 然后, 再除以合格学生的数量。利用对地方需要和资源的估算, 中央政府应对地方政府给予相应财政资助, 或至少要试图使各地的教育支出均等化。在高等教育支出的公平性问题上有两
28、种主要的解决方法。在中国、欧洲以及在多数发展中国家, 中央政府支付大部分中学后教育成本, 包括学生的生活费, 并且所需经费直接被分配到学校。这种体系是分级制的, 一所或几所主要大学居于体系的顶端, 而各种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处于下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术能力在这个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世界银行和其他地方的分析家们建议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应当由政府转向家长, 无论从效率还是公平的角度来看都应如此, 而中国也应试图向这个方向转换。(三)对公共支出在教育领域投入提出建议1、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提高公共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落实教育的战略性地位, 我国政府应该结
29、合自己的财力可能, 遵循效率和公平原则, 确定合理、明确和具体的公共教育支出水平, 尽早达到纲要中所提到的4% 的目标。途径有三,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因为经济是财政的基础, 同时加强税收征管, 增加财政收入, 将财政收入增量的一部分用于教育支出。二是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根据各个领域的市场失灵情况, 重新界定政府的功能性领域,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适当压缩其他领域的政府支出, 将所节省的财力用于教育。三是当前我国教育经费预算归在国家预算科目的款级, 教育经费是国家预算的第二次分配。教育经费预算级次太低, 容易被其他预算挤占, 不能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因此, 要保证教育支出的稳定性和发展
30、性, 还必须改革国家预算体系和预算执行程序, 把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的第一次分配, 即类级预算, 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另外, 中国基础教育支出的比重与国际水平相较偏低, 而基础教育收益率比中等和高等教育高, 对高等教育的倾斜可能会加深社会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普及基础教育和对基础教育支出倾斜是一种明智之选。根据世界银行的经验, 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适当降低教育的标准以扩大受益面, 比不切实际地坚持高标准要好得多。虽然这可能遭到一些专业人员的反对, 像医生、教师或者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坚持“高质量”、“第一流”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基本服务, 比在少
31、数人身上集中昂贵和尖端的力量更有价值。基础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应具有优先权。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成绩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34 个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与数学考试成绩的考察就可证实这一点: 即慷慨的公共教育支出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所以, 增加公共教育支出的同时, 还必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中国, 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臃肿, 冗员较多, 学校规模过小, 布局布点不尽合理, 高校的专业重复设置, 实验室重复建设, 教学科研设施利用率_不高, 这些都会制约教育的发展。所以, 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 改善管理
32、制度, 精简机构和冗员,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 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使有限的、来之不易的经费充分发挥效益。2、完善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为缩小地域间、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以便弥补地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纠正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失衡, 使全国公民都能享受大致相同程度的基础教育服务。为此, 我们不能坐等政府建立一套可以满足教育支出需求的税收制度或教育经费筹资体制, 再来解决教育支出分配的公平问题。我们在近期或中期内必须以现有的财政收入为基点, 形成更高程度的用于基础教育的资金转移份额。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一般性
33、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建立基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应当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分税制的完善应使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地区再适当集中部分财力, 向西部进行转移支付, 将增量部分全部用于均衡性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主要是控制专款规模。我国专项拨款增长迅速, 但大多要求地方政府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如“九五”计划期间, 教育部已拨款39 亿人民币支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要求省和县必须提供配套资金, 但地方筹措资金十分困难。 所以, 以后必须对专项拨款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中央政府为特定政策目标而设置的专项拨款, 应足额到位, 不能将缺口留给
34、地方;对于中央地方共享事务, 各自界定各自负担比例; 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项目, 由地方财政安排。省级财政应建立针对基础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 从而均衡本省内各县市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中央政府制定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平均公共支出的标准线的基础之上, 各省政府则应该为所有的县市制定本省基础教育平均支出线。通过均衡性拨款并为支出高的县封顶, 使一省比较富裕的县市的教育投入向比较贫穷县市进行转移, 来缩小不同县市之间平均经费差异。各县将负责制定计划和为基础教育提供经费, 公共教育资金(含省级及以上的部分) 要全部以公平原则进行分配。为有效实施教育管理, 省级政府可能需要对县的边界和数量进行调整, 或允许跨
35、越县界合理划定学区。同时, 省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县的专项拨款, 以保证所有贫困县平均义务教育经费都能达到平均线以上;改进目前拨款和专项的使用方式, 减少贫困家庭经济负担, 保证资金按时到位;在实现“普九”教育目标后, 要巩固政府调配资金方法, 以促进普及12年教育;完善规范化的、资助贫困地区的政府拨款制度, 保证教育经费基本水平, 在地区之间保持在社会可以承受程度之下的差异。另外, 对处于特别弱势状况下的受教育群体, 政府可以具体干预, 例如, 为处境不利的学生开设早期教育和快班课程; 高校招生对落后地区给予优惠;保证任何家庭收入和背景的儿童都能够有机会上学三、公共支出在国防领域投入的成本
36、效益分析年份GDP/亿元年增长率%国防支出年增长率%占GDP%占财政支出%198916909.213. 27251. 4715. 351. 498. 30199018547.909. 69290. 3115. 451. 568. 40199121617.8016. 55330. 3113. 781. 528. 70199226638.1023. 23377. 8614. 401. 4110.10199334634.4030. 02425. 8012. 691. 239. 20199446759.4035. 01550. 7129. 341. 189. 50199558478.1025. 066
37、36. 7215. 621. 099. 33199667884.616. 08708. 7011. 301. 069. 07199774462.69. 69803. 7513. 411. 098. 80199878345.25.21934. 716.291.198.66199982067.54.751076.715.191.318.20200089468.19.021207.5412.151.358.29200197314.88.771442.0419.421.507.652002102397.905.221694.4417.501.508.032003116694.0013.961853.0
38、9.361.698.0020042071.311.78表2 我国国防支出情况(一)对数据的分析将表中的数据与国际情况比较表明, 我国国防费投入的规模, 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 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是偏低的, 与推进中国新军事变革、实现中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防费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事实上, 从国防费绝对值上看, 根据我国现有经济状况, 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 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赶上并超过韩国和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的。从国防费占GDP 比值来讲, 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相关, 而是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国防活动的重视程度。我国应该注意使国防费投入的增
39、长率高于GDP 的增长率, 以保证国防费与GDP 比值的相对增长。(二)公共支出在国防领域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公共产品的观点来看,国防也称为国防品。国防的基本任务是防止外敌侵犯,保卫国家安全。国防支出是指国用于防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军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经费、国防工程支出等。国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它是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来提供的,而只能采取公共提供方式,由政府无偿提供。而国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支出只能出小央政府承担。 按公共产品的理论,国防品应当由政府生产,但其中某些消耗性物品,如飞机、坦克、导弹、枪枝、弹药、运输工具、通讯工具等等,可以公共生产,也可以由市
40、场生产,政府通过军事采购方式,转化为军事用途。 归纳起来,国防支出的经济效益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保卫国家安全。 一国的安全和国内的稳定,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基本前提。与传统理论不同,现代经济学认为,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计算国防的收益,但可以通过动乱而造成的损失,间接地计算出其收益。因此,国防支出也存在经济价值。当然,这一计算包括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许多学者指出,避免战争与国防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一相关性未必是很大的,因为,战争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因此,如何预算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这涉及到如何对其国防收益的估价,是一个难题。 然而,在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们建设一
41、个现代化的国防体系,虽然代价是昂贵的,但分摊到13亿人口,每人出的钱并不多,因而与投入相比,其产出效率是高的。因此,在当前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加快我国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项紧迫任务。2、拉动经济增长。 国防支出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最明显地表现在经济紧缩时期。一国的国防开支的增加,必然会对民用产品的处产起刺激作用。而企业之间相互产品供应的生产链,会带动一连串企业,产生 “乘数效应”。因而在经济紧缩时期增加国防开支,有利于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由3:国防支出是一种非生产性支出,因而,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更多,就会产生 “挤出效应”,即那些本来应当
42、应用于生产的资金转移到非生产支出上,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3、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由于大量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于战争,一旦转化为民用技术,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国防的公共性,使政府承担丁这些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费用,因而它可以实现无成本,或者低成本转让。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算的。(三)合理安排国防支出、在我国国防支出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合理安排国防支出,尤其是处理好常规支出与高新技术支出的关系。在我国的国防支出中,常规力量的支出过大,高科技支出,包括新的武器、装备方面的研制、开发和装备部分所占的比重过低。这是极不利于应付现代战争的。因此,在增加
43、刘国防费文山投入时,应当将高科技军事放到重要的地位。第二部分:公共支出在微观领域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基本原理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实现职能所需公共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支出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出最优的公共支出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如公共支出中的公共工程项目。在对公共支出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计算出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比较容易,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因此,在确定公共投资方案时,政府还要考虑财政投资本身的成本、效益之外的诸多因素,结合各种因素来确定投资
44、方案。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具体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实际成本是指由于建设该项目而实际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实际损失;实际效益即指由于该项目建设而更多地生产出的社会财富,以及社会的发展及低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成本与效益则是指该项目的建设,使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致使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个人增加或减少了收入。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直接成本包括建设、管理和维护该项工程而投入的人力、物力的价值,直接效益是指该项工程直接增加的商品量和劳务量,以及使社会成本得以降低的价值;间接成本是由于建设该工程而附带生产的人力和物力的耗费,以及通过连锁效应而引起的相关部门产生的人力和物力的耗费,间接效益是指与该工程相关联的部门的产量的增加以及得到的其它社会福利。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有形成本与效益是指可以用市场价值计算的,且按惯例应记入会计帐目的一切成本和效益;无形成本与效益则是指不能经由市场估价的,因而也不能入帐的一切成本和效益。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内部的成本与效益,包括一切在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内所发和的成本与效益;外部的成本与效益,则包括一切在建设工程实施区域以外所发生的成本与效益。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中间成本与效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