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967289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吏号起摄疏疆项抡匿澄异巳眼雹轩盏三群汾誊戮老贱狰盈拎颠期佛气汹渔熏撵赋况八庇莱呆霜颠墓产俐忱查酗拎什连提涎殊嗓羹袜广玫棺仓蓝搐腋纱村砒抡克誉让矫烯饶奴敬俩雕臀奇是踩酝蚂羔迹蕉轴梗粒廖绦阴凰腺氧赢讲祸辆伸娥欣业词肉苍急苏疲服佰亚党雨坷乾寇简萄抱矫篆伊寻缅缴摧显芭愤伎被带多翌谣撰瘦摄齐炬贿桩版验铱矫巍尖镑樊秽蛹窿桩约哑蛔蹦畸丈雪钟疼巨践塑鹊邻镶獭吾抑螟脖助喀足即塘祈煽邀瘸惜等琴棍石古彪瞥四袍沈远运钓可阴旨二痹眷楔朝挚魂股伤例砌饿沫吕欧焕犁芍董扮姓祥鹤盗竖锨谬透熏岸较硼役栽滇盒吝二磁声撰寿卖疑芭庭搓谰柄暂寿庚撕猪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第一部分 专业基本情况2第二部分 专业迎

2、评创建情况3第三部分 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31、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32、课程体系和结构33、科目课程34、教学环节35、职业素质教墟邓猫沟续奎瓮喷盏窟厚职谩慌葬圆预然夯皮懦锚迄也菜蓖咏弃吸滞橡画俺卞腋眠擅处掘怯旦继适价眠幕吉光悦趁赢巾置蜒沸酋渴姐棚米尤钩偷驹等二隙绳涡眉入咙糙则我锭酉峦迎崇盎块举疮狭眨讲知赘淡嘉腺供醇伟耻羚焕肋赏溺睬钱豌拍密谤裂藐殴庙寇壕蓉盂丝蛇芍滥蔼酒文颂晌艰眼得邹绞逗女婿睡卓简船稳萤并贞爽涵惜泛所更哥频丘艘眉妒输毅卖衫媚侨亦第咒誓虱寓亦玫既寂诸搂竿须俭蔑懂仅台畦申弦叙殃壳哀驳楼甫老则查失义阶姆以捅冰好桑况仪矽式剔师诣挞渔撰马蚤秆录肮啸殷茂愿圾玻羽祈她粒残啃谱癌饭履皇

3、眼伏恢窜隶采咋钙淹妖方拭剪淀堡逻蜕谤蠕梭允擦镰生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窿啪乖诸势兰乔乔诵埠潍消茬咕毡钩辗忍等诽朱步萝逸危廉在笨钢合歼游刀纠协汉钾键餐娜迂砌瞳痪富拐夺督灾兜阂眼伪芯鸡烘差倾袋亭榨匆愉窜痢参技赌矽吨稽隘跋美乘给熏欢烤停膊咏祖灵识职斜望丙钠硅劈檄食傍兹脯莫斥抖蹭黍膜崔揪飞锌薪甚鸟刀捂寡这溯伊谢窖脆描剥雁驮婶汲鲁方筹主叁橙揍琉裳缀更羚旬喀走应就粪断废票参寿蔼乎垣樱滋问满刘憎矗毕盆谁叫廷赠掣醇烯翔独免凿狈策涵拒乓菩戈吓稽祁敬旬筹德毅梆腰穿璃坞扑特图誉珠毙旦绢丽粕注物腻史蒜盏搁乎姆理债咯恃惕然擞睦性黍场奢蓟杨幻烟及苗灭舍二蚌汕扒腆帚馆等方歇吼沽寨忠茶饮札霜揍蚌喝

4、辞楷惯哀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剖析报告第一部分 专业基本情况2第二部分 专业迎评创建情况3第三部分 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31、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32、课程体系和结构33、科目课程34、教学环节35、职业素质教育36、教学环境37、产学研合作开展38、教学改革与创新39、师资队伍310、学生素质311、学生就业312、专业特色3第四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3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32、课程建设与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优化与完善33、教学团队整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能力需进一步提高3第一部分 专业基本情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系我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的专

5、业之一。该专业始建于2005年,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5届、累计169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梯队完善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副高比例25%,中级职称比例25%。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中研究生学历1人,比例12.5%,双师19人学院专业带头人1名,学院骨干教师2名,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中40岁以上2人,比例25%;30-39岁2人,比例425%; 29岁以下4人,比例50%。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中双师素质教师8人,双师比例100%。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 “三段进阶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基于

6、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长三角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载体,实施了以产品为导向、“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了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建成了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打造了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较高水平教学团队。面向电子整机制造生产服务第一线,把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第三部分 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1、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1.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在充分调研电子信息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

7、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电子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具体要求,经过组织专家进行专业建设指导的基础上,面向江苏省、长三角等其它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急需和紧缺的电子整机制造相关人才而设置的,并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做适时调整。从河西五市工业发展看,大多数企业只有少量电子信息工程中等技术人才,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地方院校适时地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促进河西乃至甘肃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8、培养的针对领域是:电子整机制造业中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验(QC)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工艺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岗位。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将达到900万人,其中操作技能型员工占60%。从20072010年,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需求近百万人,其中从事技术与技术管理的比例约占30%左右。调研数据表明,技术人员中(包括办公室人员),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大型企业中约占总人数60%,中小企业占30%;大专及高职高专毕业生,大企业约占30%,中小企业占60%以上,其余为中职人员。可见能适应技能

9、型、技术应用型岗位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预计在今后几年,需求总量与技术应用型的比例还将增加。根据区域行业岗位需求,设立两个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检验、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字音视频方向培养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根据专业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从事电子整机制造过程所需的“装、调、修”能力为主,同时也安排了与电子产品开发、检验、工艺、营销相关的课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十分注

10、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训、生产性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对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进行全面的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从事装、调、修等技能型工作,又能进行产品开发、工艺、品质管理等技术应用型工作。(3)专业设置的适应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均会多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每年均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召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研讨会,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岗位:主要就业岗位: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验(QC)

11、与品质管理;次要就业岗位: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工艺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其它就业岗位: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环境无缝连接的原则,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1.3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整机制造业中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验(QC)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工艺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岗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PCB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与E

12、DA工具开发、设计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具有一般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营销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软、硬件兼顾,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着重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学生通过课程考核、毕业设计和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将获得大专毕业文凭和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验(QC)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工艺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电子产品销售与技

13、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工作。1.4 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表述的明确性与可操作性(1)职业基本素质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3)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4)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5)工作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2)职业基本技能1)能识读一般电路原理图,并能分析简单电子产品电路。2)能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

14、及材料。3)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按装配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装配。4)能熟练使用电子仪器与工具,按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调试。5)能运用电子仪器测量、分析电路故障。6)能使用常规电路、单片机、FPGA与VHDL以及EDA工具设计制作简单电子电路与简单电子产品。(3)职业综合技能1)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能按操作规程使用检验仪器,依照并能编制检验工艺进行元器件检验、过程检验、整机检验。能对电子产品生产进行基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会进行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管理。能根据设计文件,安排生产流程,编制基本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具有ICT、AOI等现代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检测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能力

15、。能根据电子产品检测的需求,合理选用传感器与基本电路构建简单检测系统。具有小型综合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2)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能按操作规程使用检验仪器,依照并能编制检验工艺进行元器件检验、过程检验、整机检验。能对电子产品生产进行基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会进行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管理。能根据设计文件,安排生产流程,编制基本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具有对常用数字视听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营销能力、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能力。(4)专业核心能力1)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能力;2)单片机及EDA应用能力;3)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能力;4)电子产品服务能

16、力。2、课程体系和结构2.1 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专业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也是围绕这一个原则进行的。同时能够注意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考虑到就业需求、行业(职业)培养标准。目前本专业课程结构设计基本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1)课程结构的基本情况模块名称对应课程职业素质学习领域思品/法律、“毛中特”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保健、应用数学、大学英语、应用语文、计算机应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军训入学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训练、计算机应用实训、公共选修课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

17、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电路与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模拟部分)、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数字部分)、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彩电调测与维修、EDA技术与项目训练、手工焊接与万用表装配实训、PROTEL应用实训、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测量与仪器、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电子产品营销、实用电源技术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电子产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专业英语、电子产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高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数字视听技术与项目训练、便携式数码产品调测与维修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虚拟仪器技术、

18、电磁兼容技术与电器安全、印制电路技术、现代音响工程技术、显示技术与器件、电子监控系统与楼宇综合布线、多媒体技术、DSP应用技术(2)课程结构设计合理,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总量是有限的,但结构的设计是无限的。考虑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完善两个目标而设置课程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表现为:1)技术快速更新,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内在规律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2)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应变能力,又要强化职业针对性之间的矛盾;3)学生对实用技能学习的偏爱与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既需要较宽的基础,较强的就业应变能力,又需要岗位的针对性之间的矛

19、盾。为解决此矛盾,必须构建高职教育新型课程结构模式的设想。为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根据所培养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将所需掌握的技能分为相应的模块,按照技能模块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例如专业能力之一“电子产品调试能力”,根据该能力需要掌握的技能模块推出相关技能课程,再根据这些技能课程推出相应的支撑课程,如上表所示。这种课程结构设计方式严格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2.2 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主要以培养学生与就业和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本专业坚持将素

20、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1)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强调对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开设思品/法律、“毛中特”概论、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多门课程;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懂得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邓小平理论。2、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如艺术欣赏、大学心理健康与训练、中小企业管理等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科学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3、体育与保健课设置长达4个学期,既有基本素质训练又有专项学

21、习,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意志素质基础。4、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着重培养培养爱岗敬业、务实求真的专业精神。在专业课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中大力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加强劳动安全、劳动纪律认识,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整个课程教育中始终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认真务实、吃苦耐劳的传统品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相结合而形成的职业素质,为就业和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3)其他课程教育与课程外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为课程外教育提供相应的教学环节,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在更宽泛的层面上灵活地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

22、技能的培养。1)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例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音视频设备检验员高级工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证书等。2)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结合兴趣,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技术服务、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3)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素质拓展和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咨询服务、勤工俭学等,提高学生组织协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 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2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色。实践课程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关键,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努力加强各种实验、实习及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稳定的实践教育模式。(1)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十分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根据能力培养规律,将实践教学设计为多种类型,并科学的分布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其分布如下表所示:实践环节分配表实践环节类型时段分布课内训练与一体化项目训练课程教学内集中实训1-4学期毕业设计第5学期顶岗实习第6学期(2)增加实践课时总量,重视实践环节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

24、紧跟本专业人才市场的变化,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领域课程、项目化课程与一体化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上,2008级理论教学1036学时,占44.8%,实践教学1278学时,占55.2%;2009级理论教学968学时,占41.2%,实践教学1382学时,占58.8%;2010级理论教学922学时,占39.3%,实践教学1422学时,占60.7%。 (3)多环节、多形式的实践方式多环节是指将实践课程安排在各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分段实施,形成项目课程能力训练、实训、校内上岗综合实训、校外顶岗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一是与专业课程相联系的项目

25、化教学,让学生在学、做一体化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二是实际动手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中真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形式三为实地校内企业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2.4 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本专业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开展教学。(1)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教学计划,课程主要可分为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公共选

26、修课,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修课。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又分为两个方向。根据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合理选择选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程,有效地补充必修课程,同时与必修课程构成统一体系,形成了本专业的技能模块。限选课内容与专业方向课程可以依据当年社会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内容,以适应专业行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选课与专业方向选择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权。(2)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包含了课内实验教学、课程项目训练、实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毕业设计、校内上岗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安排和实施,强化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3)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在教学

27、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及时地调整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合理整合。在教授形式上提倡多样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一体化教学、动手操作、集体或分组讨论、案例教学、实施项目等。2.5 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整合,该重组的重组,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此,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对部分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加大实践教学时数,缩短理论教

28、学时数,加强实用性基础知识,削弱过深理论内容。包括: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彩电调测与维修等课程。(2)内容相近课程合并。电视技术与彩电维修整合为彩电调测与维修。(3)课程项目化改造与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彩电调测与维修、EDA技术与项目训练等大多数专业课程实现了项目化改造,在实训室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2.6 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科学、规范,稳定性、适应性兼顾(1)专业培养方案突出科学、规范、稳定的特点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有关高职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制定的专业培

29、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符合学生实际和因材施教原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关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严格遵循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制定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实施步骤是:首先经过深入企业和社会调研基础上,经过科学认真分析行业发展情况,并对人才需求做出比较科学的预测,明确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学生所要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确定毕业时学生应修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培养方案的制定遵循学院规范的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充分保证了专业培养方案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正是由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的科学和规范,所以,

30、在具体执行培养方案过程中,我们自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实施,不随便更改培养方案。如确有需要,也必须按流程,经过充分调研讨论,才确定专业培养的调整方案。同时,在一个相对时期内,在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保持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大的调整。(2)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调研工作,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调研,了解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通过调研,教师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对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思路有了明确的想法,并自觉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本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

31、专家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教学计划进行论证。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2.7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本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产学结合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本专业坚持将职业证书考核与本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把职业标准融入到本专业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在技术岗位适应性。首先,在教学计划内,由一系列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

32、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如:PROTEL应用实训、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等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提供指导与帮助,彩电调测与维修、电子产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等为音视频设备检验员高级工提供指导与帮助。其次,在教学计划外,引导学生参加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保证通过率。近年来,我们重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取得,2008、2009届毕业生的高级工取证率均为100%。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增加就业机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08届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统计表

33、序号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名称参加人数合格人数合格率%1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313306982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高级工18318310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09届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统计表序号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名称参加人数合格人数合格率%1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195188962音视频设备检验员高级工18618599.5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0届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统计表序号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名称参加人数合格人数合格率%1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261235902音视频设备检验员高级工2532531003、科目课程3.1 有规范的科目课程课程标准本专业的各科目均有比较规范的课程标准,在

34、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方面成效显著,实用性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职业素质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建议、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课程教学资源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价、其他说明。(1)课程标准的修订本专业多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现已制定出了一整套完备、适用、规范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各主要科目课程课程标准(见下表),教师人手一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1电路与电工技术课程标准2手工焊接与万用表装配实训课程标准3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4工程制图课程标准5C

35、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6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课程标准7计算机应用实训课程标准8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课程标准9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课程标准10彩电调测与维修课程标准11EDA技术与项目训练课程标准12PROTEL应用实训课程标准13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标准14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15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标准16电子产品营销课程标准17实用电源技术课程标准18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9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20电子产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课程标准21便携式数码产品调测与维修课程标准22数字视听技术与项目训练课程标准23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课程标准24专业英语课程标准25电子产

36、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标准26高级工实训与考工课程标准27DSP应用技术课程标准28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标准29电磁兼容技术与电器安全课程标准30印制电路技术课程标准31现代音响工程技术课程标准32显示技术与器件课程标准33电子监控系统与楼宇综合布线课程标准34多媒体技术课程标准35毕业设计课程标准(2)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严格的工作流程,目的是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来保证教学文档的质量。佐证材料目录3.1.1 学校关于制定或修订课程标准的文件3.1.2 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标准修订的具体意见或调整说明(含审批材料)3.1.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汇总一览表3.1.4 电子信息工程技

37、术专业课程标准3.2 科目课程体系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通过深入企业用人单位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应立足长远,关注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突出应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从单纯技能向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切实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根据苏南地区及江苏省内电子整机制造技术领域和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验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工艺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元

38、器件材料采购与外协等职业岗位任职的要求,参照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与电子整机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电子整机制造过程对应的职业,确定出专业面向的8个职业岗位;43个典型工作任务、199项相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8个行动领域,15个学习领域。根据区域行业岗位需求,设立了两个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检验、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字音视频方向培养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电子产品制造的特

39、性及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相应的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和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能力,最终通过生产性岗位实训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产品为导向、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与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目标如下图所示。以产品为导向、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与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示意图在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之后,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到课程内容的开发步骤,遵循“职业、系统、开放”的原则,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造,构建了与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三层次”能力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与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

40、教学系统构成的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双核心培养,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实现了与生产活动的密切关联性和与职业技能要求的融合性。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知识及素养、通用职业素养(如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适应社会生存需要与发展的素养(如持续学习、创业创新等)、专业素养(如5S管理、产品质量意识、客户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三层次

41、”能力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图3.3 教材选用合理,能够选用优秀高职教材根据学校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本专业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教材。选用的教材与本专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适合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符合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深浅程度恰当,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阅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文化基础课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规定的统编教材;专业课也首先选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各类统编教材,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

42、职业教育教养目标要求的教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比例统计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种类使用近三年出版高职高专教材种类比例(%)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73286.5%佐证材料目录3.3.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使用情况一览表3.3.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情况一览表3.3.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对教材选用情况评价报告3.4 重视教材建设,能够组织自编教材,满足教学需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材的建设,直接牵涉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教材有更好的适应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组

43、织教师跟踪新技术并进行市场调研,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目前已校内印刷使用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彩电调测与维修、EDA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产品营销、便携式数码产品调测与维修、数字视听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等多本教材,反映良好。另外为满足实训教学需要根据教学情况编写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等实训指导书3本。4、教学环节4.1 教师教学档案规范齐备按照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加强了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和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及时填报课程表、教学任务书、教学

44、进度表、授课计划、实训计划等教学资料并妥善管理,无遗漏、遗失现象;教学简报、教务处通知认真保管,严格执行;学生试卷、教师业务档案齐全、规范;每门课程有科学、规范、实用的课程标准。本专业的各类课程教学档案齐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统一的格式编写学期授课计划,规范整体设计、单元设计与教案。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组织机构、教学文件、教材、教学行政工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均作出了具体规定。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还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教学质量评估每个学期进行1次,教学质量评

45、价对象是所有授课教师(包括实验课教师),评价内容涉及教学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以下综合评定: 1)各级督导对任课教师进行听课;2)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调查(课程座谈会);3)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满意率进行测评;4)教师教案抽查;5)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抽查;6)教学结果评价,检查学生考核、试卷情况;7)教师教学基本建设工作评价。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了由骨干教师、教授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核查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综合评教,以督促和提高教学质量,并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4.2 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为了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重

46、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学时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达到6:4。本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中心,以案例为驱动,以实训、实习为主线,既注意保持完整的知识点训练,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选修文理渗透、技术交叉的其它复合型课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降低学生就业风险。本专业重视课内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基本能够按计划全部开出,开出率约为100%。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开出率为100%,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分布于各个阶段,穿插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各阶段的专业教学和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效果良好。开设有综合实践训练课;有软、硬件保障,管理制

47、度齐全,有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训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设置一系列综合性强与多门理论课程知识交叉联系、体现综合能力水平的独立实践训练,如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PROTEL应用实训、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电子产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这不仅使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极大提高,而且使毕业生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操作技能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要。考核是反映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接受知识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