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951844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摘要: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消耗的能源也与口俱增,利用发动机余热发电不仅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个很好的节能途径。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在逐年增长,伴随着汽车使用所产生的大量尾气污染者大气环境,所以,环保问题日趋严峻。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发电,同时解决汽车用电量紧张的问题。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本课题是基于汽车尾气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提高温差电模块热电转换效率和集热器集热效率,以提高尾气总的回收利用率。关键词:温差发电;环保;效率;Development

2、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automobile exhaus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Abstract: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our national economy.Energy consumption by vehicles is increa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industry. Power generation u

3、sing engine waste hea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energy problem and also a good way of saving energy.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our national economy.Energyindustry.consumption by vehicles is increa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Power generation using en

4、gine waste heat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Keywords: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iciencyII目 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11.3前人的研究成果举例.21.4本论文的工作.2第二章温差发电理论基础.42.1温差发电基本效应. 42.1.1赛贝克效应. 42.1.2珀尔帖效应.42.1.3汤姆逊效应.52.1.4焦耳效应.52.1.5傅立叶效应.62.1.6开尔文关系式.62. 2温差发电的性能

5、衡量标准.62.2.1热电转换效率.72.3温差发电的发展及应用.92.3.1温差发电模块.9III第三章高效分段级联温差电单偶优化设计.103.1温差发电的半导体材料.113.2高效分段温差电单偶仿真优化.113.2.1模型建立.113.2.2优化仿真.123.2.3优化结果.123.2.4结论.123.3高效分段一级联温差电单偶仿真优化.123.3.1模型建立.133.3.2优化仿真.143.3.3结果分析.163.4小结.16第四章集热器仿真设计.174.1换热原理简介.174.1.1换热器概述.174.1.2对流换热概述.184.2不同翅片的集热器仿真.18V4.2.1仿真模型.194

6、.2.2四种不同齿片的集热器模拟结果.234.2.3结果分析.334.3实验模型仿真.344.3.1实验模型简述.344.3.2实验模型模拟结果.354.3.3结果分析.36第五章结论.36参考文献.38致谢.40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能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导致能源非常紧缺,成为限制某些地区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能源储量总体比较丰富,但由于我国历来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剩余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因此节约能源是当务之急1。如果将汽车排气余热转换为电能并用于推动汽车,将可以减少燃油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能源。温差发电正是一种利用余热废热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很有效方式,

7、目前温差发电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研究,而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消耗的能源与日俱增,所以车辆的节能备受关注。因此,利用发动机余热发电不仅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个很好的节能途径。依目前技术来看,汽车的动力转换效率仅40%左右,燃油中有多达60%左右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中发动机排气所带走的热量占燃料燃烧热量的30%-45%左右,用于冷却的热量占30%左右,这些能量绝大部分以余热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3。另外,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压力大,温度高,排气温度可达800左右。如果将这些浪费的热量用来进行温差发

8、电,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会提高热效率,同时温度降低也会使排气压力减少,从而降低汽车噪声电平,使汽车消音器的结构更加简化紧凑。因此,利用汽车余热发电可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汽车尾气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是巨大的能源浪费,倘若将这些能量的好好利用利用起来,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4。1.2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塞贝克效应于182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受热电转换效率低的制约和成本高的限制,温差发电技术主要应用尖端领域。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相关研究,温差发电技术在德国已被作为战略技术得到了大力支持。温差发电是将余热废热转换为电能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德国大众汽车公

9、司研究中心研制的一种排气温差发电器可以回收12%的热量,西班牙研制的排气温差发电器可以回收36%的热量5。 由于我国的能源短缺,利用率也较低,因此,节能降耗非常必要,温差发电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尤其在低品位热能利用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6。温差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转换的绿色能源,对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半导体温差发电的如图1所示。它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构成回路,当半导体的一端处于高温状态,另一端置于低温状态时,两端便形成温差,从而产生直流电压(塞贝克效应)7。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工作原理是将热电模块布置在废气通道箱体和冷却水通

10、道之间,在发电片的两端分别产生冷源和热源,两端之间的温度差随即产生电能。图1半导体温差发电原理示意图1.3前人的研究成果举例 国内,东北大学董桂田以国产解放牌汽车CA141为例进行了排气余热的温差发电研究8。该车发电机输出功率为350W,额定电压为14V,额定电流为25A。 理论计算表明,当高温热源为600,低温热源为200,使用1060个蹄化铅热电偶(此条件下个热电偶产生的温差电动势为0.232V)时,只要有26660J/s的排气余热就可转换得到与原发电机输出相等的电量。通过试验测得该车发动机在要求的最低转速时流量和温度均能满足理论计算的要求。由此说明利用汽车尾气余热的温差发电具有实用性。

11、1.4本论文的工作(1)通过查阅关于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理解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各部分的构造以及结构配置尽可能的找出影响温差电模块热电转换效率和集热器集热效率的因素。(2)在影响温差电模块性能各个参数一定的条件下,采用ANSYS热分析软件中的热电藕合模块对分段和级联两种基本结构进行模拟仿真。(3)性能恒定的条件下,增大温差是提高热电转换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寻求散热性能较好的散热器和集热性能较好的集热器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主要对连续平直翅片等四种不同翅片结构的集热器进行模拟,得到其集热性能和传热阻力并进行比较。第二章 温差发电理论基础2.1温差发电五个基本效应 温差发电指的

12、是半导体热电材料的两端存在温度差时,而产生的热电效应,进而在半导体热电材料两端产生电动势的现象9。温差发电的五个基本效应:塞贝克效应,珀尔贴效应,汤姆逊效应、焦耳效应和傅立叶效应。2.1.1赛贝克效应 塞贝克效应,它是温差发电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现象是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的。原理如图:UAB(T2-T1) (2-1)式中, A,B两种不同的导体 T1,T2为结点U回路中的电动势,单位:V; AB两种导体材料的相对塞贝克系数,单位:V/K ; T1,T2结点1, 2处的温度,单位:K。 图2-1塞贝克效应示意图2.1.2珀尔贴效应 珀尔贴效应是法国物理学家珀尔帖(C.A.Peltier)在18

13、34年发现的与塞贝克效应相反的现象。原理如图2-2所示图2-2珀尔贴效应示意图 2.1.3汤姆逊效应 汤姆逊效应就是在有温度梯度的导体中通电,周围环境和导体之间将会进行能量交换的效应。原理如图2-3所示图2-3汤姆逊效应示意图2.1.4焦耳效应焦耳效应是在通电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热量,即QJ=IR=I2lS式中,QJ焦耳热; I通过导体的电流; R导体的电阻; 导体的电阻率; l导体长度; S导体横截面积。2.1.5傅里叶效应 傅立叶效应为: 2.1.6开尔文关系式 综和上式可得一一开尔文关系式 (2-6)式称为开尔文第一关系式,(2-7)式称为开尔文第二关系式,开尔文关系式被称为热电效应的基本关

14、系式。2.2温差发电的性能衡量标准表征温差发电性能的参数主要是指热电转换效率。2.2.1热电转换效率温差发电器的热电转换效率定义为:式中, 一一温差发电器的工作效率; P一一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单位:W; QH一一温差发电器从热源吸收的热量,单位:W。 由珀尔帖效应知,温差发电器在单位时间内抽取的珀尔帖热为NPTHI;另外,由于冷、热端温差的存在,器件热端向冷端进行热传导的热流量为K(TH-TC);又电流I流过电阻为R温差电偶时,单位时间内在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IR2,由于该焦耳热等量地传到器件的热端和冷端,所以单位时间内返回热端的焦耳热为0. 5 IR2,综上可得,发电器热端从热源吸收的热

15、量是珀尔帖热、传导热和焦耳热三部分的总和,建立热平衡方程得:式中,QH,一一温差发电器热端吸收的热量,单位:w; NP一一半导体器件的赛贝克系数,单位:v/x ; TH, Tc一一热端和冷端温度,单位:K; K一一半导体器件总的导热系数,单位:W/K; I一一回路电流,单位:A; R一一半导体器件的内阻,单位:综合上式,可得半导体温差发电器的工作效率为: 式子可简化为: 由(2-23)式可以看出,对于材料一定,温差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是m的函数。若令d/dm=0,则可求得当负载电阻RL和温差电器件内阻R的比值满足以下关系时,温差发电器具有最大的工作效率,其值为:而当m=RL /R=1,即温差

16、发电器取得最大输出功率时,其工作效率为: 比较取得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工作效率的条件m=RL/R=1和:可以看出,两者同时取到最大值的可能性不大对于这一条件,因与热电材料的Z值有关,难以实现。所以应讨论取得最大输出功率时的工作效率。2.3温差发电的发展及应用2.3.1温差发电模块温差电偶臂是温差电模块中最小的单位,有P型和N型两种10。温差电单元是由一对P, N型温差电偶臂组成。温差电偶普遍采用的是图2-5所示温差电偶结构。图2-5温差电偶结构1一温差电偶臂2一导流片第三章 高效分段级联温差电单偶设计3.1温差发电的半导体材料 目前,在温差发电材料的研究中,已经实际应用于于热电器件的绝大部分是半

17、导体热电材料11。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优值较高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表3.1所示. 3.2高效分段温差电单偶仿真优化由上分析可知,热电转换效率主要决定于温差电材料的优值Z12。确保获得最大的z值,从而提高了温差电偶的热电转换效率本文采用ANSYS软件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基于P型BiSbTeZn4Sb3CeFe4Sb12.N型Bi2Te3CoSb:分段温差电单偶。 3.2.1模型建立低温用较成熟的Bi2Te3材料,高温用新型材料P-Zn4Sb3, P-CeFe4Sb12, N- CoSb3,其中P型Bi2Te3用制备的高优值ZT材料BiSbTe。分段温差电单偶模型中,P型元件由三段组成,N型元件由两

18、段组成,模型如图所示。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分别由商用参数n=2pc/p=0.1, r= /c =0.2得到.(pc,c分别为接触电阻率和接触热导率,p,取各种材料的平均值)。划分的网格如图图3-2有限元网格划分图3.2.2优化仿真 利用ANSYS软件对温差电元件长度比例、截面比、负载电阻等分别进行优化,先对热端为973K进行优化。3.2.2.1长度比例优化 设P型温差电元件三种材料(BiSbTe Zn4Sb3CeFe4Sb12)的长度分别为LP 1,LP2, LP3, N型温差电元件两种材料(Bi2Te3CoSb3)的长度分别为LNl 。 LN2。优化结果为:LP 1: LP2: LP3=1.0

19、 : 0. 5 : 3. 5 , LN1: LN2=0. 3 : 4.7。此时转换效率为14.8%,输出功率为3.36W(截面比尚未优化)。3.2.2.2截面比优化 P型温差电元件截面为5mm x WP, N型温差电元件截面为5mm x WN,其中WP=5mm保持不变,只对WN进行优化。优值Z的定义式已由(2-8式给出,当满足(2-11)式时,Z取得最大值。由于LP=LN,所以由(2-11)式可以算出P,N型温差电元件截面比(pP, pN,P, N均由平均值得到),求得AN/AP=0. 82。所以,WN的理论优化值为4.1 mm,此时转换效率为15.05%,输出功率为3.03W。而WN的实际优

20、化值为3.4 mm,此时转换效率为15.1%,输出功率为2.72W(长度比已优化)。转换效率与N型元件截面边长的变化关系如图。图3-3转换效率与N型元件截面边长的变化曲线3.2.2.3负载电阻优化 当温差电元件的长度比和截面比都取优化值时,算得理论匹配负载电阻R为8. 82m。经过优化,当R为7. 8m时,效率取得最大值15.18%,此时输出功率为2.78W。转换效率与负载电阻的变化关系如图。图3-4转换效率与负载电阻的变化曲线3.2.2.4接触电阻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当接触电阻按商用参数n=2pC/p=0.1给出时,接触电阻率PC为8. 7 x 10-7 m,与温差电材料的平均电阻率p( 1.

21、74 x 10-5 .m)相比很小,所以对效率的影响不大13。完全不考虑接触电阻时,转换效率为15.66%,接触电阻只使效率降低了0.48% 。提出只有当单个电偶臂的接触电阻小于20.cm2时,转换效率才不会降低太多。其测得的接触电阻小于5. cm2。若取5. cm2,可算得接触电阻率PC为1.25 x 10-6.m,优化后的转换效率为15.15%,与采用商用参数得到的转换效率非常接近。因此降低接触电阻可以提高转换效率。3.2.2.5高优值P型BiSbTe 采用制备的高优值ZT材料P-BiSbTe得到的最大理论转换效率为15.66%,当接触电阻按商用参数给出时,转换效率为15.18%,当单个电

22、偶臂的接触电阻为150.Cm2时,转换效率为12.88%。当用中的P-Bi2Te3时,得到三种情况下的转换效率分别为15.13%, 14.67%, 12.43%,效率分别降低了0.53%,0.51%, 0.43%。可见,高优值ZT材料P-BiSbTe并没有使效率提高。3.2.3优化结果 用同上的方法对热端分别为其他三个温度进行优化。由图可以看出,随着热端温度降低,分段温差电元件低温端材料长度比例逐渐增大,P型元件尤为明显14。当热端温度为673K时,P型温差电单偶只分两段。当保持P型截面不变的条件下,只对N型截面进行优化,在热端温度为973K, 873K, 773K时,优化的N型截面并无大的变

23、化,这是由于高温端材料的热导率较大,起到主导作用,当热端温度降低时,得到的平均热导率无大的改变,由(2-11)式算得的理论截面比也基本相同,因此得到了几乎相同的优化截面比。而当热端温度降到673K时,P, N型截面比变化很大,这是由于不再使用高温材料。又因P型温差电元件的平均热导率相对N型小很多,由(2-11)式可得到P型截面积是N型截面积的近2倍,实际优化后达2.27倍,如表3-10 图3-5不同温度时的分段温差电元件优化结果图3.2.4结论 1.由于较大的接触电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转换效率,所以应设法减少接触效应的影响。 2.模拟计算时采用平均值,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最大

24、的转换效率,还要考虑输出功率的变化。3.若能更好的N型低温材料,效率将会有很大提高。3.3高效分段一级联温差电单偶仿真优化 为了在大的温度范围内得到更高的热电转换效率,目前已发展了分段和级联两种结构,在低温298K、高温973K的条件下效率可达到15%。图3-6 (a) , (b)分别是分段和级联温差电元件结构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热电材料均可用于级联结构15。由此,采用分段与级联相结合的折中法是较好的选择。3.3.1模型建立 高中低温材料分别用较成熟的SiGe, PbTe, BiTe材料,其中P型Bi2Te3制备的高优值ZT材料BiSbTe。中低温材料Bile, PbTe采用分段结构,高温

25、材料SiGe与中低温材料进行级联。模型如图3-7所示:(a) 分段温差电元件 (b)级联温差电元件图3-6分段温差电元件与级联温差电元件结构示意图图3-7分段一级联温差电单偶模型 所建模型中,划分的网格如图3-8 。3.3.2优化仿真 由于材料的热电特性是温度的函数,根据所选材料,取其优值最高的温度间,P-Bile, P-ZnSb, N-Bile, N-PbTe的温度区间分别为298K-498K, 498K-673K,298K-373K, 373K-673Ko P-Site, N-Site温度区间均为673K-973K。先对中低温分段结构进行优化,然后将其与高温材料组成的级联结构进行优化。3.

26、3.2分段结构优化 将(3-1)式和(3-2)式作为依据,分别对长度比和截面比进行优化(Pp, PN,p , N均由平均值得到)。优化中分段结构总长度5mm,截面5mm x 5mm。优化结果为:LP1: LP2 =3.25 :1.75 , LN1: LN2=0.6 : 4.4,AP : AN=5 : 4. 8, RO1=13 m ( LP1 .LP2分别是P-BiTe,P-ZnSb的长度,LN1 ,LN2分别是N-BiTe N-PbTe的长度)。此时转换效率为10.88%。优化结果如图3-9 。3.3.2.2高温材料温差电单偶转换效率 当高温材料SiGe的冷端温度为673K、热端温度为973K

27、,长度为10mm时,对P,N型截面比和负载分别进行优化后(AP : AN=3.3 : 5 , Ro2=19.6 m,转换效率为4.37%。优化结果如图3-10。3.3.2.3整体结构优化 将分段结构和高温温差电单偶看作两个部分以级联的方式连接起来16。由于级联结构在热路上是串联的,由(3-1)式为依据,两部分的导热系数已知(均采用平均值),温度范围确定,长度已定,因此可以求出截面优化比。假设分段结构的P, N型截面一定,分别为5mm x 5mm, 5mm x 4.8mm,由此得到高温温差电单偶的P, N型截面优化值分别为5mm x 3.9mm, 5mm x 4. 5mm。当两部分的优化负载值分

28、别为Rol=13 m, Ro2=19.6 m时,整体结构的转换效率为14.66%。优化结果图如3-113.3.3结果分析 1.整体结构的转换效率小于两部分单独优化的转换效率之和15.25%,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两部分连接时增加了绝缘导热层和接触层,由于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的影响,使总的转换效率降低。 2.整体结构截面优化时,高温温差电单偶的P, N型截面优化比值为3.9:4.5,而单独的高温温差电单偶P, N型截面优化比值为3.3 : 5,整体结构的截面优化比值没有达到单独的高温温差电单偶截面的最优比值,因而会降低总的转换效率。 3.当不同的热电材料兼容性较差时,易采用级联结构;当部分兼容、部分不

29、兼容时,可采用分段、级联相结合的方式。3.4小结 本章简单介绍了温差电材料的现状、发展及前景,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功能梯度材料进行分段和级联两种结构的模拟仿真和优化。通过对分段温差电单偶模型的分段元件长度比、截面比及负载电阻分别进行优化后,得到在冷端温度为298K,热端温度为973K, 873K, 773K,673K时的转换效率分别为15.2%, 13.8%, 12.1%, 10.6%。第四章集热器仿真设计4.1换热原理简介4.1.1换热器概述我们称能够使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及以上流体以一定方式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为热交换器或换热器(heat exchanger)17。4.1.2对流换热概述 物体表面

30、与流体之间的热交换称为对流换热,简称放热。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多,一般用对流换热计算公式一一牛顿公式来表征:Q=St (4-1)式中,Q一一对流换热的热流量,单位:W; S一一壁面换热面积,单位:mam ; 放热(或换热)系数,单位:W . m-2-1; t 一一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温度差,单位: 我们称1 /(S)为对流换热热阻,单位为lW。提高换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法:增大换热面积和增大单位面积传热系数。4.2不同翅片的集热器仿真 本文对不同形状翅片的板式换热器进行了仿真,得到齿间距、齿高、流道长度、进口温度等因素对进出口温降和压降的影响,并对已有条件下建立的实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4.2.1仿

31、真模型 本文拟采用的余热温差发电装置示意图如图4-1所示。对于其余三个翅片采用一个流道即可,但平锯齿翅片需至少两个流道,原因如图4-2所示。所有结构均采用双流道。实验拟采用2KW的柴油发动机,排气量约为2.1 g/s,实验模型截面为32mm*40mm。所以,当齿间距为2 mm时尾气流速为4.0 m/s,齿间距为5.5 mm时尾气流速为3.16m/s(截面和排气量一定,齿间距越小,即齿越多时流速越大,仿真时间距在2 mm到5.5 mm之间变化)。雷诺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e=4AlX,当量直径,单位:m; A一一流体流过的截面面积,单位:m2; X一一流体的湿周长,单位:m; U一一流体流速

32、,单位:m.s-1; P一一流体密度,单位:kg.m-3; 一一流体粘度,单位:k.m .S-。 仿真时尾气假设为理想空气,300的空气密度为0.615kg/m3,粘度3.14x10-5kg.m-1.s-1。齿间距为2mm时,当量直径为3.76x10-3m,又气体流速为4. 0 m/s,此时的雷诺数为295;齿间距为5.5 mm时,当量直径为9.4x10-3m,又气体流速为3.16m/s,此时的雷诺数为582,其他情况时雷诺数在这两者之间。已知雷诺数2320时为层流,故仿真时采用层流模型。仿真采用ANSYS软件中的流固藕合模块。由于流体与固体的物性参数相差较大,属于病态的共扼传热温度和压力求解

33、器均采用预条件共扼残差法PCCR。流体入口采用速度入口条件并给定初始温度,出口采用自由出口条件且压力设为0(以求得进出口压力降),两壁为绝热边界,上下壁与铝导热板和热电模块相接触,热电模块冷端直接加对流系数以简化模型,减少计算量。通过仿真可以得到流体出口温度,算出流体进出口温降,温降越大,集热效果越好,即模块热端从热源吸收的热量越多。同时,进出口压降越小流体受到的阻力越小,排气越顺畅。4.2.2四种不同齿片的集热器模拟结果4.2.2.1连续平直翅片图4-3为连续平直翅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温度分布很均匀,这是因为加连续平直翅片时不容易引起流体扰动。图4-4, 4-5表明,气体入口温度不同时,进

34、出口温降或集热效率与齿间距之间的关系变化趋势相同,在齿间距D=2.9 mm时集热效果较好,D2.9 mm时齿间距越大集热效果越差;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温降就越大,但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集热效率相差不大。图4-6表明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压降就越大。4.2.2.2非连续平直翅片 图4-7为非连续平直翅片温度分布图,翅片断开处温度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这是因为非连续平直翅片引起了流体扰动。图4-8, 4-9的结论同连续平直翅片,即在齿间距D=2.9 mm时集热效果较好,D2.9 mm时齿间距越大集热效果越差;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温降就越大,但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集热效率相差不大。由图4-10可知入口温度越

35、大进出口压降就越大,且齿间距越小差别越明显,随着齿间距增大压降迅速减小。图4-11、4-12表明,翅片切开长度越小,集热效率越大,同时进出口压降也越大。这是因为翅片切开长度不同时,虽然翅片总的换热面积相同,但由于翅片切开长度较小时翅片断开面较多,流体经过断开面时会引起扰动,所以翅片切开长度越小越有利于加强换热。4.2.2.3锯齿翅片图4-13为锯齿翅片温度分布图,同非连续平直翅片,锯齿翅片温度分布也具有不均匀性,这是因为翅片交叉断开处引起了流体扰动。图4-14到4-18的结论同非连续平直翅片,即在齿间距D=2.9 mm时集热效果较好,D=2.9 mm时齿间距越大集热效果越差;入口温度越大,进出

36、口温降就越大,但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集热效率相差不大;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压降就越大,且齿间距越小差别越明显,随着齿间距增大压降迅速减小;翅片切开长度越小,集热效率越大,同时进出口压降也越大。4.2.2.4波纹翅片 图4-19为波纹翅片温度分布图。由图4-20, 4-21可以看出,波纹翅片进口温降或集热效率与齿间距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前三种有所不同,波纹翅片D=3.3mm时集热效果较差,D3.3mm时同前三种一样,齿间距越大集热效果越差,且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温降就越大,但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集热效率相差不大。由图4-22可知,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压降就越大,且齿间距越小差别越明显,随着齿间距增大压降

37、迅速减小。4.2.2.5四种翅片模拟结果比较 由图4-23可以看出,齿间距较小时,波纹翅片的集热效果比其它三种要差,随着齿间距的增大,波纹翅片的集热效果明显优于这三者;就连续平直翅片、非连续平直翅片和锯齿翅片相比较而言,连续平直翅片集热效果最差,锯齿翅片居中,非连续平直翅片最好;齿间距较小时,锯齿翅片集热效果与非连续平直翅片较接近,齿间距较大时,锯齿翅片集热效果与连续平直翅片较接近。图4-24为连续平直翅片、非连续平直翅片和锯齿翅片进出口压降比较(波纹翅片的进出口压降比这三种大很多,不适合在同一坐标下比较),可以看出非连续平直翅片压降最大,连续平直翅片次之,锯齿翅片压降最小。由图4-25可知锯

38、齿翅片的总体性能最好,连续平直翅片和非连续平直翅片居中,且比值接近,波纹翅片总体性能最差。图4-26为四种翅片的进出口温降随气体入口温度的变化情况,表明温降与入口温度近似成线性关系。4.2.3结果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 1.连续平直翅片、非连续平直翅片、锯齿翅片集热效果在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随齿间距变化趋势相同,均在D=2.9mm时达到最大,在D2.9mm时随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趋势趋于平缓; 2.波纹翅片与前三种相比,集热效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理想,且由于形状复杂导致压降很大,其集热性能随齿间距的变化趋势与前三种有所不D=3.3mm时集热性能最差,当D较小时集热性能差于前三种,D较大时集热性

39、能优于前三不中; 3.对非连续平直翅片和锯齿翅片的翅片切开长度L不同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L较小时集热性能较好,相应地传热阻力也较大(不同翅片切开长度条件下,总的翅片换热面积是不变的,L较小时翅片个数增加,由于流体每经过一个断开的翅片时都会引起扰动,所以扰动次数增加,从而导致换热能力增强,扰动次数增加也必然导致传热阻力增大); 4.四种翅片的进出口压降在不同入口温度条件下变化趋势相同,均是齿间距越小压降越大,且入口温度越大进出口压降也越大(因为温度升高时气体密度减少,当入口处气体质量流量和截面都不变时,气体流速增大,导致传热阻力增大),因齿间距较小压降很大,所以差别也更加明显; 5.就前三种

40、翅片相比,非连续平直翅片集热性能最好,锯齿翅片次之,连续平直翅片最差,且齿间距较小时,锯齿翅片集热效果与非连续平直翅片较接近,齿间距较大时,锯齿翅片集热效果与连续平直翅片较接近。同时,锯齿翅片传热阻力最小,连续平直翅片居中,非连续平直翅片最大,就所需翅片面积来说,锯齿翅片较连续平直翅片节约50%的材料,非连续平直翅片节约25%的材料; 6.综合考虑集热性能和传热阻力,锯齿翅片的总体性能最好,连续平直翅片和非连续平直翅片居中,且比值接近,波纹翅片总体性能最差。 从以上分析知,本人考虑选用非连续平直翅片。4. 3实验模型仿真4.3.1实验模型简述 由上图选择非连续平直翅片集热器。该集热翅片尺寸40mm*40mm*20mm,其中,底厚4mm,齿高16mm,齿厚1.2mm,齿间距为2.6mm。考虑到图4-27结构的底厚,有流体通过的截面实际尺寸为40mm*32mm,仿真建模时截面尺寸以40mm*32mm为依据。仿真模型如图4-28所示。 4.3.2实验模型模拟结果4.3.3结果分析由上面曲线图可知: 1.不同翅片高度下,进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