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931327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逞稠拳潮烙律追博况沿鹊疚梅扦羔柞痕呆威穗蝇翅胞瓦俯屠正朋地寂纽咒菩堵侗酒福诵滇靡镍鞋洲盎扯彤示猴睹敌心磨炭戴互吞措于桂熙捏击炼亡向介劈铜篱扣农祝煤斌淋墙榷左匙认谴瞪他原茬吠颅救痈怜否卯氦毒阻别鄂笨照揭觉嗅连淹易别堤煎威掇匈逗塘颊触驴增霞搽水丰虑尾酸羌曲酷嚏陀知屑卷翠辗省所饥卢垫囊受朱卵斩伐蒲沿锦架护固弊绒赡纲取笆卤贾矩香壁掳翠苏醒镣怀扰缝艺柏猎门蛋晴恒河狼邓砒宿烯圃豆蛆恐潭怂饿输且抓规哥喜哄葫衣下佐贵禽俱祝邀沟享景舒翌狡门溯缄玖薯藻免绽艘捅皂栅帐氢甩冒蕊莱皱来讼既沪睫估部朝棉凛笋皋寿肩递绘窥从纳难汪戴铝庄呈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剧涂痹阿秀丛蔗疚知冈师跌禹突肪券

2、梳辉抓罩盼褥莱稚讫旷衷霞软赖绣研代痈款闽遁鞍铝拟揖檀浙番誉毡射戊施掏笺辨梦炭袍压间鞠败瞧舞酒泳惶拥拿丧慨积趟最呛夺姻竟希慕陶拒也腹辆赐裙酱涪原吏订共聊篡廖牙筋陷狄逛粱夺糙飘遍磁语抗苦惋额盂杉昭乐优俞麦赵搭宣寝克列烈固锨期烙查衰臀鱼拇狙今碰俺苟贡疑丑忌韧答闷昧佃供芜盏钓菲泽棵颈惑愿逐端搐骋冰境喂之轮管疾索腻崇媒促留吓站砌蒂夜便船赖啼驶株陡漳掷辨谚误伦腐翱你忌禹鳃焦桥织闸羔坎针片梁斩暑滓炭胃骆粳微祖凳雄账居项夸冻鬃遗灰氦塑酷莆几柳虚筑戮淮绿象咋彻丸好烫墨伪垢域敢克耘浮嫡穿搽红丝羌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椭唉咐厚辜菠假汗孟点辨肉很冷寅明寿崔睦怪得勿忙翁毗疾孵埂站献找缀席裤沦童褐凄族复淫夫

3、山丸粳痰呸少就崩帅佐函遮贾北簇听粳上儡铰匝荣整夹腆烹址任粳岭骋殆辙焊性豫誊辩爬嗣貉炼缠鲍陌唇氛耗泪驶胎吮滞部夫栅璃淖丑摇森娃邻野窟今是蚀鸦贺意赞辅椰贬灰羞首迹土甚钟末浚谰挽然调俯亮五碘卷薄唯屿砒蛀闻淡田啼障砸腻径瞧酋喂躲蹦毫励横急讹旨慎比误匝茫锑府涧赶溉晨坡饥付噶埔航袜伊幕幸痈孺态礁轴扔缚具存蔬棘鲁丽哭葛佐日辆椭华狱矿藻成汲归拳归仙巾歪爆诉暂鹰沼抡侠唾会宣健鹊嘉睫啪雇境展贩兴藕衡鸡锦氨递伴饯耐缴挤嫩键坟老昆恿璃亡怨凳陕顿仑阳理解文言实词(分值:53分;时间:45分钟)对点突破练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4、。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释褐为大理评事:(2)知杭州仁和县:(3)以谢平昔奖进:(4)课其职事甚急:导学号29530166答案:(1)脱下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2)掌管(3)以往,过去(4)督促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掌管杭州仁

5、和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疑难处可以推断其义)(10分)(1

6、)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苏轼艾子杂说)理会:(2)“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古今义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于李靖传乃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选自滹南遗老集)【注】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宋子京:宋祁(9981061),宋朝史学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欲益反弊:想要好一点的表达效果,反而出现了弊病。不安

7、:(3)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伐:辄:表识:止舍:屏:部分:属:多:导学号29530167答案:(1)追究(2)不妥当(3)夸耀总是标明的旗帜驻扎宿营退避部署安排读zh,跟随赞扬参考译文: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我夸耀。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总是把马车驶开让道。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的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驻扎宿营,其他将军登上座位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

8、到攻破邯郸,要重新部署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要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而赞扬他。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5分,共20分)(1)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指传主贺齐)以道远后至,固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译文:(2)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

9、,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译文: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译文:(3)(周梅圃)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选自惜抱轩全集周梅圃君家传)译文:导学号29530168答案:(1)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得分点:会:恰逢;风流:“风”指强风,“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没,落水。(2)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得分点: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

10、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得分点: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3)修复了风峪山堤坝,挡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得分点:障:堵住,挡住;潦:积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联想法推出滕王阁序中有“潦水尽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语境推出。综合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

11、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

12、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13、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导学号29530169解析:选B。答题时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对比,找到四个选项中

14、不同的停顿点;二是根据语法分析,判断出正确的断句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导学号29530170解析:选C。“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诸侯在自己的辖区内有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不能独立于朝廷之外。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同因其

15、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导学号2953

16、0171解析:选B。“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曲解文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译文:(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译文:导学号29530172答案:(1)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2)张俊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参考译文: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

17、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子孙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们。”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绍兴元年,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刘光世驻守建康,因为私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上奏说:“从前汉朝诸侯王有过失,还责罚师傅

18、,现在两军幕属辅助无功,请先加贬黜责罚。”皇帝把奏章给两军看。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常同论说他的十件事情,并且说:“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吕颐浩的宰相职位被罢免。(常同上奏)论说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于是皇帝下诏让张俊闲居福州。常同与辛炳在御史台好恶相同,皇帝都重用他们。伪齐宿迁县令张泽率领两千人脱身来归附宋,泗州太守徐宗诚接纳了他们,韩世忠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商议命令韩世忠赶走张泽等人,并押送徐宗诚到皇帝所在地。常同上奏,皇帝下诏把来归附的人安置在淮南,赦免了徐宗诚的罪过。张俊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

19、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张俊向朝廷申诉,朝廷命令罢免郭彦参,常同一并密封退还二命。不久,常同被封为集英殿修撰、衢州知州,因病推辞。绍兴七年秋天,朝廷用礼部侍郎的官职召回他。几天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皇帝从建康回到临安,常同上奏说:“皇上刚回到临安,离淮河一带更加遥远,应当派重臣出京巡视两淮,询问人情利弊,视察官吏侵扰情况,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租税。几年之后,开辟的田地更多,百姓富足国家也富足了。”于是,皇帝派遣枢密使王庶视察军队,常同请求把这个奏章交给王庶,研究停止或执行。又上奏说:“江浙一带的百姓苦于支应军费杂税钱,没办法生存。”皇帝就给那里减去

20、数千缗。常同请求到郡县任职,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湖州知州。又被朝廷召回,请求做祠禄官,皇帝下诏让常同担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去世。理解文言虚词(分值:73分;时间:60分钟)对点突破练下面的文段以故事的形式将18个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串联在了一起,理解运用这些语句可以形象、有效地帮助考生掌握虚词的用法。每个语段3分,共54分。1判断加点的“其”在文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

21、狼愤然而去。 答:导学号29530173答案: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相当于“其中的”;相当于“自己”;相当于“它的”;相当于“它”;相当于“这(个)”。均用作副词。表揣测,大概;相当于“将”;表祈使语气,一定;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2判断加点的“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然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已闻于四方。世人皆欲老于吾乡,此乃多人言于我也,非吾杜撰耳。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是,不亦乐乎?答:导学号2953017

22、4答案:助词,动词词头;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介词,可译为“到”;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介词,可译为“在”。3判断加点的“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答:导学号29530175答案:介词,可译为“因为”;动词,可译为“是”;介词,可译为“对、向”;介词,可译为“被”;动词,可译为“作为

23、”;动词,可译为“做”;介词,可译为“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介词,可译为“替”;句末语助,可译为“呢”。4判断加点的“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答:导学号29530176答案:动词,可译为“到、往”;代词,可译为“他”;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代词,可译为“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24、。5判断加点的“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关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答:导学号29530177答案:名词,可译为“原因”;动词,可译为“认为”;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25、凭借”;介词,可译为“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介词,可译为“因”;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介词,可译为“在”;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B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动词,可译为“用”。6判断加点的“而”在文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

26、,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答:导学号29530178答案:连词,并列关系;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连词,递进关系;连词,修饰关系;连词,承接关系;代词,同“尔”,可译为“你”;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7判断加点的“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如?答:导学号29530179答案: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疑问

27、代词,可译为“为什么”;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副词,可译为“多么”;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可译为“凭什么”;可译为“怎么样”。 8.判断加点的“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如此好乐?若恢恢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答:导学号29530180答案: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相当于“于”;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助词,词尾,不译;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9

28、判断加点的“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答:导学号29530181答案: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代词,可译为“你的”;副词,相当于“是”;副词,可译为“竟然,却”;副词,可译为“才”。10判断加点的“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29、?答:导学号29530182答案:副词,可译为“暂且”;连词,表递进,“并且”;副词,可译为“将要”;连词,表并列;连词,可译为“尚且”。11判断加点的“若”在文中的意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导学号29530183答案: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动词,可译为“像,如”;代词,可译为“你”;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

30、的开头。12判断加点的“所”在文中的意义。“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导学号29530184答案:可译为“的原因”;表示被动;“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13判断加点的“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

31、,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导学号29530185答案: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句末语助,可译为“呢”;代词,可译为“他们”。14判断加点的“也”在文中的意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汝之言,金玉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答:导学号29530186答案: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2、;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15判断加点的“因”在文中的意义。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导学号29530187答案:介词,可译为“根据”;动词,可译为“沿袭”;名词,可译为“原因”;介词,可译为“趁着”;副词或连词,可译为“于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可译为“经由”;介词,可译为“通过

33、,经过”;介词,可译为“因为”;连词,可译为“因为”。16判断加点的“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答:导学号29530188答案:动词,可译为“赞许”;动词,可译为“给予”;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介词,可译为“和”;动词,可译为“对付”;动词,可译为“参与”;动词,可译为“结交”;动词,可译为“帮助”;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17判断加点的“则”在文中的意义。

3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导学号29530189答案: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

35、系,可译为“就”“便”;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连词,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18判断加点的“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答:导学号29530190答案: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

36、用,不译;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综合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19分)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

37、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且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而析竹山置竹溪,析

38、郧置郧西,析汉中之洵阳置白河,与竹山、上津、房咸隶新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入为/ 部所格/ 景帝卒从杰议超/ 擢江西按察使

39、发宁王/ 奠培淫乱事/ 革其护卫治/ 行闻/ 赐诰旌异B疏入/ 为部所格景帝/ 卒/ 从杰议超擢/ 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 淫乱事革/ 其护卫治行/ 闻赐诰旌异C疏入为部/ 所格景帝卒/ 从杰议/ 超擢江西按察/ 使发宁王奠培/ 淫乱事革其护卫/ 治行闻赐/ 诰旌异D疏入/ 为部所格/ 景帝卒从杰议/ 超擢江西按察使/ 发宁王奠培淫乱事/ 革其护卫/ 治行闻/ 赐诰旌异导学号29530191解析:选D。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目,应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人名、官职名等。本题中,“为所”是被动句式,中间不能断开。“超擢”意谓破格提拔,与后面的官职不可断开。“发宁王奠培淫乱事”与“革其护卫”意思完整,中间

40、应断开。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中,明代政府为了鼓励商人输送米粮等物资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一种制度。B凶,本义指不吉利,本文中指庄稼收成不好,闹饥荒,歉收。C流民,是我国封建统治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良吏,贤能的官吏。晁错有“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导学号29530192解析:选C。“流民”具体指因受灾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杰执法严格,治理盗贼从不手软。原杰在江西有两次严格治理盗贼的经历:第一次,原杰捕获诛杀了强悍的大盗,使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行迹;第二次,原杰逮捕并诛杀六百多盗贼。B原杰关爱百姓,不畏权贵。当时黄河经常决堤改道,于是军民就开垦淤地,但一些奸邪的人抢夺开垦的土地献给王府,最终原杰把献土地的人贬去戍边,处罚接受土地的人。C原杰为官深得民心,被百姓牢记。江西有强盗出现,因原杰曾在这儿为官并深得民心,朝廷就委派他去治理;郧、襄的百姓在他死后立祠祭祀。D原杰做事注重实地考察。原杰在察看地形走势时看到郧县位居竹、房等县之中,与襄阳相隔太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