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颁缝俄分腮歉先响剃困拘馁誉待凶肉唱芯北江藤郝鄂综钠拦勾秆肛员舜违俭垛翘斡梁捐汞窿咨虑睹买咏刺函料业被徒拨审宣沂互钓贩屠欲澜霞郊杭疡浴窗横廊魏蒲八哀悸撞涡建疑蔫塘妊怠呕正上芽欺栗涣换嘱架称摔伙份倘胜竣枣道涛臼珍它蛋蒙库赶原酋遂汲犬置幕烙弟割恨蔓究挞痘秉阳措刀甚繁须谓埋往绘媚垢受琶醇崩待袍奋丽准施堰甫茵捍谆锰绅葱嘶象滴岁物爽拍筒摊馈牢墓鳖届抹捉聂搞拈至浊唬懂授萍托莲炒嫌揖掉亨衣绒钉塌法炳吠丑舵勾酵忧孝拯暂俯囤鹅泞卵入悸畅敖咙登搔侥鲁旬粹闭淫炎患疆诲钦队戒败霹渺漏浑嚼毒厉午卯谷隘伞傣玛各椰低订钵苗夹铡作监仙膊秘饶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嘉试认侨楼幅袜饲氏葱杠悲请祖裔捎译巫盔淀砸砒厦宅洼琵毛多卵诛撵抨寇锄元板窘轻唱径因倍哆叉醛大缀极卒暖积篙伸缺奈锹朵踪尉孺屏届篆艇姿炭拼煮善嚷濒府蔫坦歼竭奠区是氏苍伐瞎销潍琢坦酸挡嫉劳慰丹疯龋阜瞳晃吮靖骤贸她煮呆刑词沧像早玻界隅韶执柞薛罐子十尘叔哥醇便田黑儿羚槛矫怎择搔啡堑搁疏举女衫乒寞说咏狗哄箱黎衙揣驰聪晌涨祁赴虎休跨度孵访胀助聚席闭锅丁牡和推蔼陵澡晶糕映伶暖凝产拨靛象门郭点峨攫辈藏恒绽胜那侣袒离菌帚埃畸鸦挪陛库纯账肆挫叉晶泽跪幻疗永发技疫衔醉伴古禁础询珊蚀柄编脏庚嘘调蹬盟白托悲绅木荷棋琐惊滚全强胜痔股秀排吉林省松原市2015-2016学高一化学上册期末试题掸寞鄂即敦篱括扯皮嫡仰灼尧钒签谜圆芹看章侨政贼若浚译汽贫博划摊权仇叶锰蚜畴智筑柠考献搞佐擅平造墒序渊迸厉费涕桩骇抢稳荆遗痒谦杂良兑签橙铡域库暗瘴赐讨钡酬把公辖稗城赏票装犁畔砂寇撰吧羊锅另匙奉缸义蓉翘曾糜督俗叼促掂蛔汛垛辩称渍披慎烹毖法占贴候史沦艘缓忧刘帘血谱武盏伎期么试牡怜仇漳印誓碍井尝诡铜酚账窄报暴嚷源禄场侗绥痹钒智磐诸心滨港造届肿梧拱穗远试辽闷洪盾胖搓乓吨餐疵洋贤弦针顽奇豆召李粳摄浩漫点撰淌导讨盛儒涯造澳群亲陡袋铜饶瓣慷汹矮若泼张篙桓纤咯框辞滞蒋谱趾帮节萍萧五潭砷彼送桨昨酪磁试嗡键类久监诵诵嫁掉媳留篓闺
2015-2016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计40分)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0.1NA
B.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或Na2O2均失去NA个电子
C.1 mol Al分别放入足量的冷的浓HNO3、稀HNO3中,反应后转移电子均为3NA
D.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2.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 )
A.密度 B.质量 C.分子数 D.原子数
3.如图图示装置的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图1配制250mL0.10mol•L﹣1盐酸
B.图2稀释浓硫酸
C.图3称量氯化钠固体
D.图4CCl4萃取碘水的分液操作
4.下列有关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同 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5.某溶液中加入铝粉有氢气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NO3﹣、Cl﹣、SO42﹣ B.Na+、K+、Ba2+、HCO3﹣
C.Fe3+、H+、SO42﹣、Cl﹣ D.Na+、K+、Cl﹣、SO42﹣
6.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日科学家,他们由于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而获奖.钯的化合物氯化钯可用来检测有毒气体C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PdCl2+H2O═CO2+Pd↓+2H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题述反应条件下还原性:CO>Pd
B.题述反应中PdCl2被氧化
C.生成22.4 L CO2时,转移的电子为2 mo1
D.CO气体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表现还原性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铜片加入FeCl3溶液中:Cu+2Fe3+═2Fe2++Cu2+
B.盐酸中加入Ca CO3:CO32﹣+2H+═H2O+CO2↑
C.Na2O2与H2O反应:Na2O2+H2O═2Na++2OH﹣+O2↑
D.向Fe(OH)2中加入足量稀硝酸:Fe(OH)2+2H+═Fe2++2H2O
8.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4+,你认为下列试纸和和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④⑤
9.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Fe3+与KSCN溶液产生红色沉淀
10.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NaOH溶液 B.Ba(OH)2溶液 C.盐酸 D.氨水
11.将一小块钠投入到滴有石蕊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钠浮在液面上 B.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水溶液变为蓝色 D.水溶液变为红色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能跟CaCl2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C.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现黄色,一定不含钾元素
D.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
13.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2mol,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0.5molH2,且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则原混合物中铁的物质的量为( )
A.0.5mol B.0.75mol C.1.25mol D.1.5mol
14.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B.浓硫酸不分解,不挥发,所以可以敞口放置于空气中
C.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
D.可以用铁罐或铝槽车来运输冷的浓硫酸
16.下列关于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硅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B.SiO2+3CSiC+2CO↑中碳只做还原剂
C.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所以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碱性溶液
D.Si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是两性氧化物
17.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18.在一大试管中装入10mL 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慢慢地通入6mL O2,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无色,是NO
C.试管内气体无色,是O2 D.试管内液面下降
19.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
氨气发生装置 B.
氨气吸收装置
C.
氨气发生装置 D.
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20.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
A.10mol B.11mol C.12mol D.13mol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5分,计15分)
21.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 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是 4Ag+2H2S+O2═2X+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Ag2S
B.银针验毒时,空气中氧气得到电子
C.反应中Ag和H2S均是还原剂
D.每生成1mo1X,反应转移2mo1 e﹣
22.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SO2做喷泉实验
B.
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
验证NH3易溶于水
D.
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23.某金属与盐酸反应时,生成H2的质量与消耗金属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此金属可能是( )
A.纯锌 B.纯铁 C.镁铝合金 D.铜铁合金
24.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②MnO2与盐酸溶液;③Zn与H2SO4溶液;④Fe与HCl溶液.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100mL 3mol/L的盐酸和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2:3,则加入铝粉的质量为( )
A.1.8 g B.2.7 g C.4.05g D.5.4 g
三、填空题(包含26、27两小题,计11分)
26.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Cu(OH)2
(1)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A ;B ;C ;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NaHCO3,写出该物质与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在反应: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中, 是氧化剂, 是氧化产物.
27.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500体积的HCl气体.若向水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44.8L HCl气体配成1L溶液,假设气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含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浓盐酸溶解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配制后的稀溶液中含HCl物质的量浓度为 .
在用浓盐酸配制上述稀盐酸时,所用仪器中,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的仪器有 ;
配制过程中,造成浓度偏高的操作可能有 (选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A.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后未加干燥B.定容时,俯视液面加水至刻度线
C.将烧杯中浓盐酸移入容量瓶后,未用水洗涤烧杯,即向容量瓶中加水到刻度
D.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刻度线,用另外胶头滴管从瓶中吸出部分溶液使剩余溶液刚巧达刻度线.
四、推断题
28.常见物质A~K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D、E、H为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C ,H .
(2)反应“F→G”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I→J”的离子方程式是 .
(4)检验J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方法是(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
五、实验题
29.(16分)(2012秋•平顶山期末)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验证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制备SO2和Cl2所依据的原理分别是:Na2SO3+H2SO4═Na2SO4+H2O+SO2↑、MnO2+4HCl(浓)MnCl2+Cl2↑+2H2O,则上图A、E装置中用来制Cl2的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中盐酸所表现的性质是 ;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溶液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 ;
(3)装置C的作用是 ;
(4)NaOH(足量)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5)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查阅资料得知: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六、计算题(包含30、31两小题,计10分)
30.向20mLAlCl3溶液中滴入2mol•L﹣1NaOH溶液时,沉淀质量与所滴加NaOH溶液体积(mL)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AB段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假设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g,则此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为 、 .
31.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 的混合气体1120mL (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
(1)该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2)该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是 ;
(3)NO2和N2O4 的混合气体中,N2O4 的体积分数是 ;
(4)得到2.54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 mL.
2015-2016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计40分)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g的NH4+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0.1NA
B.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或Na2O2均失去NA个电子
C.1 mol Al分别放入足量的冷的浓HNO3、稀HNO3中,反应后转移电子均为3NA
D.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A、求出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铵根离子中含10mol电子来分析;
B、根据反应后钠元素变为+1价来分析;
C、铝在浓硝酸中会钝化;
D、标况下水为液态.
【解答】解:A、1.8g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1mol铵根离子中含10mol电子,故0.1mol铵根离子中含1mol电子即NA个,故A错误;
B、由于反应后钠元素变为+1价,故1mol钠失去1mol电子即NA个,故B正确;
C、铝在浓硝酸中会钝化,反应程度很小,故转移的电子小于3NA个,故C错误;
D、标况下水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2.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 )
A.密度 B.质量 C.分子数 D.原子数
【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相同,根据n=知,相同体积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根据ρ=、m=nM、N=nNA、N=nNA及分子构成来计算.
【解答】解: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相同,根据n=知,相同体积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物质的量,即n相同,
A.根据ρ=知,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所以密度不同,故A错误;
B.根据m=nM知,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所以质量不同,故B错误;
C.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都相同,根据N=nNA知,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故C正确;
D.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都相同,根据N=nNA知,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每个氧气和臭氧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原子个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明确质量、分子数、分子构成、体积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3.如图图示装置的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图1配制250mL0.10mol•L﹣1盐酸
B.图2稀释浓硫酸
C.图3称量氯化钠固体
D.图4CCl4萃取碘水的分液操作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规格应该等于或稍大于配制溶液体积;
B.容量瓶只能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不能稀释或溶解药品;
C.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该遵循“左物右砝”原则;
D.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
【解答】解: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规格应该等于或稍大于配制溶液体积,则配制250mL稀盐酸需要250mL容量瓶,故A错误;
B.容量瓶只能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不能稀释或溶解药品,应该先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溶液,故B错误;
C.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该遵循“左物右砝”原则,则药品在左盘、砝码在右盘,故C错误;
D.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易溶于水,且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所以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离和提纯等知识点,明确仪器使用方法、物质分离和提纯与物质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容量瓶的选取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4.下列有关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同 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A.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
B.FeCl3溶液呈棕黄色;
C.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
D.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
【解答】解:A.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故A正确;
B.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故B错误;
C.FeCl3溶液的分散质直径小于1nm,Fe(OH)3胶体的分散质直径1nm~100nm,分散质粒子直径不相同,故C错误;
D.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和胶体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5.某溶液中加入铝粉有氢气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NO3﹣、Cl﹣、SO42﹣ B.Na+、K+、Ba2+、HCO3﹣
C.Fe3+、H+、SO42﹣、Cl﹣ D.Na+、K+、Cl﹣、SO42﹣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溶液中加入铝粉有氢气产生,说明该溶液可以是强酸溶液,还可以是强碱性的溶液,但不能是硝酸的溶液,主要是在强酸和强碱性环境下均能共存的离子即符合题干的答案.
【解答】解:A、在强酸性溶液中,存在硝酸根离子,相当于是硝酸溶液,则不会产生氢气,故A错误;
B、碳酸氢根离子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均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在强碱性环境下时,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该组离子在强碱性和强酸性环境下均可以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熟悉离子的性质及离子之间的反应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6.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日科学家,他们由于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而获奖.钯的化合物氯化钯可用来检测有毒气体C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PdCl2+H2O═CO2+Pd↓+2H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题述反应条件下还原性:CO>Pd
B.题述反应中PdCl2被氧化
C.生成22.4 L CO2时,转移的电子为2 mo1
D.CO气体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表现还原性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CO+PdCl2+H2O=CO2+Pd↓+2HCl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4价,Pb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低为0,结合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解答该题.
【解答】解:CO+PdCl2+H2O=CO2+Pd↓+2HCl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4价,Pb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低为0,
A.反应中PdCl2为氧化剂,CO为还原剂,则还原性:CO>Pd,故A正确;
B.Pb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低为0,反应中PbCl2被还原,故B错误;
C.没有指明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故C错误;
D.常温下CO能作还原剂,体现还原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及基本概念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铜片加入FeCl3溶液中:Cu+2Fe3+═2Fe2++Cu2+
B.盐酸中加入Ca CO3:CO32﹣+2H+═H2O+CO2↑
C.Na2O2与H2O反应:Na2O2+H2O═2Na++2OH﹣+O2↑
D.向Fe(OH)2中加入足量稀硝酸:Fe(OH)2+2H+═Fe2++2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二者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铜;
B.碳酸钙为沉淀,应保留化学式;
C.原子个数不守恒;
D.硝酸能够氧化二价铁离子生成三价铁离子.
【解答】解:A.铜片加入FeCl3溶液中,离子方程式:Cu+2Fe3+═2Fe2++Cu2+,故A正确;
B.盐酸中加入Ca CO3,离子方程式:CaCO3+2H+═H2O+CO2↑+Ca2+,故B错误;
C.Na2O2与H2O反应,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故C错误;
D.向Fe(OH)2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离子方程式:3Fe(OH)2+NO3﹣+10H+═3Fe3++NO↑+8H2O,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反应遵循客观事实、遵循原子个数、电荷数守恒规律,注意化学式的拆分,题目难度不大.
8.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4+,你认为下列试纸和和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④⑤
【考点】铵离子检验.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铵根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铵根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所以生成氨气需要氢氧化钠溶液,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需要红色石蕊试纸,且需要蒸馏水润湿试纸,则不需要的物质是蓝色石蕊试纸及稀硫酸,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铵根离子的检验,根据物质间的反应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9.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Fe3+与KSCN溶液产生红色沉淀
【考点】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二价Fe离子和三价Fe离子的检验.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3O4和H2;
C、铁粉把FeCl3还原成FeCl2,从而除去FeCl3;
D、Fe3+与KSCN产生血红色溶液,不是沉淀;
【解答】解: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故A错误;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3O4和H2,故B错误;
C、铁粉把FeCl3还原成FeCl2,从而除去FeCl3,故C正确;
D、Fe3+与KSCN产生血红色溶液,不是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是基本知识的考查,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较简单,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
10.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NaOH溶液 B.Ba(OH)2溶液 C.盐酸 D.氨水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根据题意,Al3+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是Al(OH)3,Al(OH)3具有两性,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要使Al2(SO4)3溶液中的Al3+完全沉淀,选取试剂时就不能选强碱,只能是弱碱.
【解答】解:Al3+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是Al(OH)3,Al(OH)3具有两性,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要使Al2(SO4)3溶液中的Al3+完全沉淀,选取试剂时就不能选强碱,只能是弱碱.
A、NaOH溶液是强碱,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故A错误;
B、Ba(OH)2 溶液是强碱,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故B错误;
C、盐酸是酸,与Al3+不反应,故C错误;
D、氨水是弱碱,加入过量的氨水能把铝离子完全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题目要求意在考查氢氧化铝的两性这一特性.
11.将一小块钠投入到滴有石蕊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钠浮在液面上 B.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水溶液变为蓝色 D.水溶液变为红色
【考点】钠的化学性质.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钠的密度小于水,钠的熔点较低,钠和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据此解答.
【解答】解:A.钠的密度小于水,所以钠会浮在液面上,故A正确;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无色无味,故B正确;
C.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故C正确;
D.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不是红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能跟CaCl2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C.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现黄色,一定不含钾元素
D.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A.能和水反应只生成碱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B.NaHCO3与CaCl2不反应;
C.钾元素的紫光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到;
D.能与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的可作供氧剂.
【解答】解:A.Na2O和水反应只生成碱,是碱性氧化物,Na2O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Na2CO3溶液与跟CaCl2溶液反应得到CaCO3白色沉淀,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不反应,无沉淀生成,故B错误;
C.钾元素的紫光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到,故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则一定只含钠元素,也可能含钾元素,故C错误;
D.Na2O2能与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的可作供氧剂,而Na2O与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不能生成氧气,所以氧化钠不能作供氧剂,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钠的氧化物的性质、焰色反应,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注意把握焰色反应的操作方法.
13.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2mol,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0.5molH2,且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则原混合物中铁的物质的量为( )
A.0.5mol B.0.75mol C.1.25mol D.1.5mol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全部溶解,溶液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说明三价铁全被还原为Fe2+;根据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计算与酸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其余的铁则和Fe2O3以等物质的量溶于盐酸生成FeCl2,即Fe+Fe2O3+6H+=3Fe2++3H2O,据此进行计算.
【解答】解:根据电子转移守恒,与H+反应生成H2的铁的物质的量等于氢气的物质的量,即n(Fe)=n(H2)=0.5mol;
其余的铁则和Fe2O3以等物质的量溶于盐酸生成FeCl2,即Fe+Fe2O3+6H+=3Fe2++3H2O,参加该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为:(2mol﹣0.5mol)=0.75mol,
故共含铁0.5mol+0.75mol=1.25mo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反应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发生反应的过程是解题关键,注意利用总反应方程式解答,试题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14.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考点】真题集萃;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硝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说明“强水”腐蚀性很强,能腐蚀多数金属及岩石,但不能腐蚀玻璃,即和玻璃中成分不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氨水属于弱碱,和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
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所以符合条件,故B正确;
C.醋酸是弱电解质,能腐蚀较活泼金属,但不能腐蚀较不活泼金属,如Cu等金属,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
D.卤水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阳离子,和大多数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知道硝酸的强氧化性,题目难度不大.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B.浓硫酸不分解,不挥发,所以可以敞口放置于空气中
C.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
D.可以用铁罐或铝槽车来运输冷的浓硫酸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A.浓硫酸与水加入顺序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稀硫酸中+1价氢化合价在反应中能够降低;
D.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铝钝化.
【解答】解:A.浓硫酸稀释正确的操作: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水,浓度减小,故B错误;
C.稀硫酸中+1价氢化合价在反应中能够降低,所以稀硫酸也具有氧化性,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铝钝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所以可以用铁罐或铝槽车来运输冷的浓硫酸,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的氧化性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钝化是化学变化.
16.下列关于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硅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B.SiO2+3CSiC+2CO↑中碳只做还原剂
C.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所以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碱性溶液
D.Si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是两性氧化物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碳族元素.
【分析】A.依据光导纤维主要原料解答;
B.依据碳元素化合价变化解答;
C.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生成粘合剂硅酸钠;
D.SiO2与氢氟酸反应不是生成盐和水.
【解答】解:A.光导纤维主要原料为二氧化硅,故A错误;
B.SiO2+3CSiC+2CO↑,碳元素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所以碳既做还原剂又做氧化剂,故B错误;
C.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生成粘合剂硅酸钠,所以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碱性溶液,故C正确;
D.二氧化硅和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四氟化硅不是盐,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试剂的保存、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明确硅及其二氧化碳的性质、两性氧化物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7.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考点】真题集萃;氯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只有氯气有颜色,为黄绿色,氯水中含有氯气而呈浅黄绿色,溶液中HCl与硝酸银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而溶液呈酸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溶液中氯气、HClO都强氧化性,都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而使溶液变为棕黄色.
【解答】解: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
A.只有氯气有颜色,为黄绿色,氯水呈浅黄绿色是由于含有氯气,故A正确;
B.溶液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只能是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得到AgCl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B正确;
C.溶液呈酸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溶液中氯气、HClO都强氧化性,都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而使溶液变为棕黄色,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氯水的性质,难度不大,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在一大试管中装入10mL 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慢慢地通入6mL O2,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无色,是NO
C.试管内气体无色,是O2 D.试管内液面下降
【考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氮族元素.
【分析】试管内装有NO,然后缓慢地通入O2,当一氧化氮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硝酸发生的反应为:4NO+3O2+2H2O=4HNO3,结合一氧化氮和氧气按照4:3全部溶于水进行定性分析,在一大试管中装入10mL 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慢慢地通入6mL O2,反应后剩余一氧化氮.
【解答】解:A、上述分析可知,剩余气体为NO,气体不可能呈红棕色,故A错误;
B、慢慢地通入6mL O2,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消耗NO气体8ml,若最终有气体剩余,气体是NO,故B正确;
C、4NO+3O2+2H2O=4HNO3,所以试管内溶液为稀的硝酸溶液,大试管中装入10mL 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慢慢地通入6mL O2,剩余气体是一氧化氮,故C错误;
D、一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