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带解析(一)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该船在行驶时,水下20米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其低噪音控制指标已达全球最高级别。下列关于“低噪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噪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低噪音不能传递能量
C.液体中不能传播噪音 D.科考船“低噪音”是从声源处减弱了噪音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卡片在梳子上划动得越快,听到的声音就越响
3.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冰的熔化现象
D.“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4.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 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cm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165cm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9.6s
5.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
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
B.严冬,窗户上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外侧
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瓶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液化石油气是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钢罐中的
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小芳同学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红色蜡烛A,再另取一只未点燃的红色蜡烛 放在玻璃板后面,与A的像重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纸板在蜡烛B附近可以承接到蜡烛A的像
B.小芳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反射
C.红色蜡烛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所以看起来是红色
D.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蜡烛A的大小
7.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8.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是水,B是空气
B.图乙中,人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了凹透镜的汇聚作用
C.图丙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如图是端午节举行传统的划龙舟比赛,龙舟上的指挥者稳稳地站在龙舟上指挥着队员们进行划水表演,这里“指挥者稳稳地站在龙舟上”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河水 B.岸上的观众 C.比赛终点 D.龙舟
1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s时乙的速度比甲快
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相遇时,他们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
11.“入座即静,入座即学”中的“静”是通过在______减弱噪声的;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产生的。
12.下列是与光学知识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立竿见影②潭清疑水浅③一叶障目.其中_____(填序号)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_____解释.
13.童话世界里也有很多物理知识。图甲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______一些(填“平”或“凸”)。象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面”或“后面”),因此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______(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乙图中小红帽能分辨出说话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丙图中白雪公主手上的毒苹果______(填“发出”、“反射出”或“折射出”)诱人的红色光,使她上当受骗。
14.在生活中的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吹气”和“哈气”往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夏天对着热水“吹气”,能使热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使水温度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15.在用手机拍照时,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手机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这类透镜在生活中用于矫正_____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16.掌握基本技能
(1)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17.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现象;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说明黑板和字都在发生 ______(“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18.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在BC段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______,此时物质是______态;在第15min,该物质是_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______°C,凝固点是______°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min。
19.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树枝和树叶上有一些水珠,如图所示。甲图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的,乙图中透过树叶上的水珠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则通过________(选填“甲”或者“乙”)图中的水珠看到的是物体的实像。
20.小华乘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物是____的.如图所示的 s-t 图象反映了游船在某段江面上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可得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____ m/s,它在3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___ m.
三、作图题
21.(1)请完成光路图
(2)甲乙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实心球是由两种不同物质制成的,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图中画出了甲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你画出乙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四、实验题
2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钢尺做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1)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从实验可观察到.钢尺振动越慢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_________ 。
(2) 让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拨动钢尺,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从实验可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 _________ 。
(3) 用手握住钢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 而产生的。
(4) 该同学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声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___________ 。该同学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下面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比较好的是 _________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若另一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 。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
响度
听不见声音
听不见声音
听不见声音
2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温度计此时的示数是______℃;
(2)小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温度/℃
…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但温度______;
(3)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的小水滴。
24.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小明选用一个空的易拉罐,在其底部中央开一个小圆孔,并将其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将点燃的蜡烛按图示的位置放置在小孔的前方.
(1)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 ______ (选填明亮/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中,小明利用此装置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成的是 ______ (选填正立/倒立)的像,此成像的原理是 ______ 。
(3)小明增大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在半透明膜上成的像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勤于思考的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其他条件与(2)中保持相同,再观察烛焰的像,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 ______ (选填会/不会)改变。若他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则在半透明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 ______ (选填一/两)个。
2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2)如图,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3)如图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 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
(4)若实验时间过长,蜡烛会变短,光屏上的像将会向______(选填“上”“下”)移动;
(5)进行实验时,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______成完整的烛焰的像。(选填 “能”“不能”)。
26.探究用钢尺进行的相关的实验.
(1)用无磨损的钢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此物体长________cm;
(2)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现钢尺_____,同时发出声音;
(3)保持(2)中钢尺_______不变,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会发现钢尺振动变______,声音的音调变高。实验中应用了_________法;
(4)如果将(3)中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因为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
解析.D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故C错误;
D.科考船“低噪音”是从声源处减弱了噪音,故D正确。
故选D。
2.A
解析.A
【详解】
A.由A图知道公路两侧设置透明板墙可以让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减小噪声污染,故A说法正确;
B.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力敲鼓,增大鼓膜的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说法错误;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手机悬吊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越来越少,手机的铃声会越来越小,故C说法错误;
D.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用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越大,音调高,故D说法错误.
3.B
解析.B
【详解】
A.雪是气态的水蒸气形成的固态小颗粒,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气态的水蒸气形成的固态小颗粒,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
D.露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C
【详解】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0.24cm,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身高一般为165cm,故C符合题意;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时间约为16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D
【详解】
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在较低温的天气里,能容易熔化,故A错误;
B.严冬,室内的温度比室外的温度高,窗户把室内室外隔开,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上温度较低的冰冷窗户,会放热凝华成“冰花”,所以结在玻璃的内侧,故B错误;
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由于瓶内的高温水蒸气流动出来后,遇上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故C错误;
D.一般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中的,故D正确。
故选D。
6.D
解析.D
【详解】
A.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用纸板在蜡烛B附近承接不到蜡烛A的像,故A错误;
B.小芳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是光穿过玻璃板进入眼睛的,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红色蜡烛吸收其他色光,反射红光,所以看起来是红色,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蜡烛A的大小一样,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A
【详解】
由图中可知,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经透镜的折射作用后光线会聚,由此可判定此透镜为凸透镜;
因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a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他将射向OP的外侧,又因为a不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左侧,所以此时OP小于焦距.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b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将会偏离主光轴射出,又因为b不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右侧,所以此时OQ大于焦距.
故A正确.
8.C
解析.C
【详解】
A.甲图是光的折射光路图,可以看出,入射角大于折射角,A介质应该是空气,B是水,故A错误;
B.乙图中,凹透镜是发散透镜,它没有汇聚作用,故B错误;
C.丙图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光的折射,形成了七色光带,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C正确;
D.丁图中,漫反射也是光的反射的一种,同样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D
【详解】
龙舟在水中行进时,龙舟上的指挥者相对于河水、岸上的观众、比赛终点,位置都在变化,相对于龙舟位置不变,所以,“指挥者稳稳地站在龙舟上”所选择的参照物是龙舟,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C
【详解】
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2~4s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第3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B错误;
C.0~4s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
故C正确;
D.4s时甲乙相遇, 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声源处 振动
【详解】
[1]“入座即静,入座即学”中的“静”是通过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
12.② 折射
【详解】
①立竿见影.是影的形成,根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潭清疑水浅.是折射光成像,根据的是光的折射定律;
③一叶障目.是看见物体的原因,根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13.凸 前面 近视眼镜 音色 反射出
【详解】
[1][2][3]由图可知.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能力强,在陆地上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所以应佩戴近视镜使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
[4]我们能辨别不同的发声体是根据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来判断的。
[5]红苹果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了其它颜色的光,它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14.水蒸发吸热 液化放热
【详解】
[1]夏天对着热水“吹气”,加快了热水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使蒸发加快,因蒸发吸热,故水的温度下降。
[2]冬天对着手“哈气”,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因液化放热,故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15.实像 远视
【详解】
[1]在用手机拍照时,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物体位于2倍焦距之外,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因成像位于视网膜后的远
解析.实像 远视
【详解】
[1]在用手机拍照时,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物体位于2倍焦距之外,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因成像位于视网膜后的远视眼。
16.00 -2
【详解】
(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
(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
解析.00 -2
【详解】
(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
(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17.折射 漫
【详解】
[1]“潭清疑水浅”的原因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时,会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所以人眼会看到位置偏高的虚像。
[2]黑板和黑板上的字的表面凹凸
解析.折射 漫
【详解】
[1]“潭清疑水浅”的原因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时,会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所以人眼会看到位置偏高的虚像。
[2]黑板和黑板上的字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线照到黑板和字上会发生漫反射,光线被反射到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见黑板上的字。
18.不变 固液共存 固态 45 45 3
【详解】
[1][2]由图可知,在BC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由图可
解析.不变 固液共存 固态 45 45 3
【详解】
[1][2]由图可知,在BC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由图可知,在第15min,该物质恰好全部凝固完成,所以此时物质处于固态。
[4][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图可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属于晶体,则该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都是45°C。
[6]由图可知,该物质在3min时开始熔化,6min时熔化完成,所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
19.甲
【详解】
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甲
【详解】
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0.运动 1 30
【详解】
[1]小华乘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物相对于游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
[2]由图可知,游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解析.运动 1 30
【详解】
[1]小华乘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物相对于游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
[2]由图可知,游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游船做匀速运动,则图象中任取一点可计算游船的速度,为.
v===1m/s;
[2]由图象可知,游船在3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0 m.
三、作图题
21.(1);(2)
【详解】
(1)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此时入射角等于45°,故此时的反射角也等于45°,即此时反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又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解析.(1);(2)
【详解】
(1)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此时入射角等于45°,故此时的反射角也等于45°,即此时反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又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从焦点射出,故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因甲乙两球的大小完全相同,即体积相同,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故由可知,甲的密度是乙的两倍,即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乙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题
22.低; 大; 振动; 机械闹钟; B; 泡沫塑料> 锡箔纸>衣服。
【详解】
(1)[1] 钢尺振动的快慢表示频率大小,振动越慢说明频率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解析.低; 大; 振动; 机械闹钟; B; 泡沫塑料> 锡箔纸>衣服。
【详解】
(1)[1] 钢尺振动的快慢表示频率大小,振动越慢说明频率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2] 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大;
(3)[3] 用手握住钢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4]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机械闹钟,因为机械闹钟方便调节,可以持续发声;
[5] A方案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响度变化不很明显时记录距离变化误差较大,B方案现象明显,误差较小;
[6] 听不见声音的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所以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塑料> 锡箔纸>衣服。
23.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杯底 B 95 98 吸热 不变 液化
【详解】
(1)[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由图可知,实验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
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杯底 B 95 98 吸热 不变 液化
【详解】
(1)[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由图可知,实验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杯底。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读数方法正确的是是B。
[3]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示数为95℃。
(2)[4]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温升到98℃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98℃。
[5][6]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用来维持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
(3)[7]烧杯口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高温水蒸气上升时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4.黑暗 倒立 光的直线传播 变小 不会 两
【详解】
(1)[1]如果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成像不清晰,所以,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解析.黑暗 倒立 光的直线传播 变小 不会 两
【详解】
(1)[1]如果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成像不清晰,所以,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2][3]实验探究的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所以在透明膜上成的是倒立的像。
(3)[4]由数学中三角形相似知识可知,小明增大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在半透明膜上成的像将变小。
(4)[5]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只与成像物体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不变。
[6]若他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经过两个孔分别成像,则在半透明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两个。
25.同一高度 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0.0 缩小 上 能
【详解】
(1)[1][2]因为凸透镜成像时,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在实验前,
解析.同一高度 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0.0 缩小 上 能
【详解】
(1)[1][2]因为凸透镜成像时,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在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3]由图可知,凸透镜位于10.0cm处,光屏位于20.0cm处,凸透镜的焦距为
(3)[4]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4)[5][6]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苍蝇落到凸透镜上,挡住部分折射光,影响蜡烛像的亮度,不会影响蜡烛像的完整性,因为整个物体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光能透过透镜而折射后会聚成像,所以屏上仍能成完整的蜡烛的像。
26.40 振动 振幅 快 控制变量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
即此
解析.40 振动 振幅 快 控制变量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5.40cm-1.00cm=4.40cm
(2)[2]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
(3)[3][4][5]保持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变快,音调会变高,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4)[6][7]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将(3)中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不能听到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