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有猿的某些特征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2“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为纪念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孙中山纪念的人物是( )A炎帝B黄帝C秦始皇D大禹4西周开始出现了诸侯的称呼,众多诸侯产生的制度是A奴隶制B选举制C世袭制D分封制5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2、之一,下面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目前,刻写有文字的甲骨只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ABCD6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尊王攘夷、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反映了春秋时期A百家争鸣B诸侯争霸C七雄并立D南北对峙7商鞅变法中规定“勠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福役)”。大臣贾谊也曾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是( )A以农为本B重商主义C自由经营D国家垄断82020年
3、5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9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置了许多职能相似的职位或机构。下列选项中,按职能划分不正确的是A太尉、军机处B丞相、吏部尚书C御史大夫、通判D郡县、行省10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11据史料记载,秦朝只有四十九个郡级政区,西汉增至一百零八个郡
4、国,中央直接管理有很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A颁布了“推恩令”B派张骞出使西域C盐铁官营、专卖D设立刺史12“项羽败亡,刘邦称帝,国号汉,是为汉高祖”此材料说明了A秦朝灭亡B秦末农民战争,秦灭汉兴C楚汉之争D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13西汉开国之君刘邦和东汉建立者刘秀的统治措施有不少相似之处,下列措施中属于两者相似之处的是( )释放奴婢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让士兵复员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ABCD14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成反面人物的代表。京剧击鼓骂曹“到如今出了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
5、、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对于上述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观点就不同,其根本原因是A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B对于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情节的需要,进行了虚构C我们要将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历史的真实性D文学源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信服15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 )A道德经B论语C水经注D史记16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
6、的“他”是A苏武B班超C卫青D张骞1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产量提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喜欢吃面食18画时间轴是学习历史事件的高效方法。图中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的是( )A魏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灭亡19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中外交往B国家统一C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20明末清初艺术家傅山曾评论:“兰亭如褚河南初本,飞行自在,彬蔚陆离,径神物也”。傅山评论的作品创作自A锺繇B胡昭C郦道元D王羲之二、综合题21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7、(1)据图1文物,指出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2)指出图2文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现与研究该文物的历史作用。(3)据图3概括指出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4)图4文物可以实证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该措施有何影响?22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实行什么制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8、)。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制度在西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三 下图所示(3)材料三图中A是代表哪一职务?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四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汉书(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哪一措施?(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23某历史兴趣
9、小组准备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面是他们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邀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栏目一)伟大的工程与发明(1)图一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写出此项工程的名称。图二是造纸工艺流程图,对造纸术做出重大改进的人物是谁?(栏目二)先进的医学与数学(2)写出张仲景的代表作。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栏目三)辉煌的史学与艺术(3)写出图三的作者及该书的地位。图四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这是谁的代表作?(4)结合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24经济的发展推动着
10、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史记孝文本纪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史记景帝本纪材料五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并结合所学
11、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颌。故B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无法从图片中得知。故A错误;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最早使用火的,故D错误;故选B。2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
12、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可知其结构是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以木结构为主。选项C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A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居民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排除。故选C。3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神州轩辕自古传。”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始祖,B正确;炎帝不姓轩辕,A排除;秦始皇建立了秦朝
13、,是封建君主,排除C;大禹建立夏朝,不是轩辕,D排除;故选B。4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众多诸侯产生的制度是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5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故正确,符合题意;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不正确,不
14、符合题意;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故正确,符合题意;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故不正确,不符合题意;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故正确,符合题意。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都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特点。故选B;百家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属于思想领域上的变革,不符合材料内容,A错误;C是战国时期,排除;D是南北朝时期表现,D错误。7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勠力(尽力
15、)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福役)”、“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是以农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体现了农为本。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8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故选C项;“仁”的学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为政以德”是他的政治主张,“温故而知新”是他的教育方法,均不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9A解析A【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16、度。三公中太尉负责军事,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中枢机构,故A符合题意;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机构,尚书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下三省之一官职,行使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御史大夫和通判都是监察机构,排除C项;郡县制和行省都是地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0A解析A【详解】考查点秦朝的法律。解题思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在秦朝统一前,各国有各自的法律,而在商夏时期,法律非常的不完善。在秦统一后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所以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由此可见,秦朝法律影响后世。故A符合题意;法治思想始于秦朝的说法错误,排除B;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
17、始皇明法度,定律令。排除D。故选A。11D解析D【详解】结合材料“西汉增至一百零八个郡国,中央直接管理有很多的困难”可知该制度解决的.是地方管理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 ,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置了十三刺史部,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颁布了“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权力,而非中央管理郡国问题,故A错误;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故B错误;盐铁官营、专卖,属于加强经济管理措施,与中央管理郡国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故选D。12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
18、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题干材料反映了“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史实,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和东汉初年,政府都下达过释放奴婢为平民的诏令,符合题意;刘邦没有涉及到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刘秀称帝后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不符合题意;刘邦让士兵复员,“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回家,给与他们土地和田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刘秀只进行了军制改革,不符合题意;刘邦免其徭役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注意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薄赋敛,符合题
19、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D。14A解析A【详解】根据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京剧击鼓骂曹中对曹操的评价和“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可知,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对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观点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15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正确;道德经记录了老子的学说,阐述道家学说。A排除;论语记录的孔子的言论,记录儒家学说。B排除;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C排除;故选D。16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D项正确;苏武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民族英雄,排除A项;班超主要经营的西域,排除B项;卫青主要是率军击溃匈奴,排除C项。故选D项。17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21、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饮食上的融合,出现了材料所述“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现象,A项正确;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排除B项;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排除D项。故选A项。18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后期,263年,魏灭蜀,故A不符合题意;266年,西晋建立,曹魏灭亡,故B不符合题意;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分裂,故D不符合题意。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建立,曹魏灭亡;280年,西晋灭亡东吴,中国归于一统;故C符合题意。故选C。19D解析
22、D【详解】依据图片“汉人胡食图”说明汉人吃的胡人的食物;“北魏孝文帝着汉服图”说明了北魏人穿着汉人的服饰。反映了汉人与少数民族食物、衣着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民族的交融,D正确;ABC与题干图片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D。20D解析D【详解】材料明末清初艺术家傅山曾评论“兰亭如褚河南初本,飞行自在,彬蔚陆离,径神物也”体现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风采,故D项正确;ABC项人物并没有写过兰亭集序,排除。二、综合题21(1)工具打制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解析(1
23、)工具打制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历史)。(3)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详解】(1)第一小问工具,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打制石器。第二小问阶段,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
24、原始社会时期。(2)第一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3)依据“图3秦朝的刑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收到牵连。(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图4西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二小问影响,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
25、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22(1)禅让制;世袭制(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丞相;郡县制;(4)推恩令(5)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禅让制;世袭制(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丞相;郡县制;(4)推恩令(5)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相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
26、贤德之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年老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夏传子,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依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是诸侯的存在。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国为了争霸不断进行战争;结合课本所学,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依据材料三,皇帝之下由太尉、A、卿大天,可以A是丞相。结合课
27、本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4)依据材料四“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可知西汉时期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推恩令。结合课本所学,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公开反对朝廷官吏,还举兵叛乱。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设,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西周的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秦朝
28、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西汉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得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3(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解析(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详解】(1)依据图
29、一“二王庙”“岷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医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竹简、布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依据栏目二图片人物张仲景、张仲景。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
30、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依据栏目三图片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
31、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4)依据前面的材料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有从古至今都起着重大贡献的,也有不适合时代发展。故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4(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解析(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
32、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两图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因此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
33、基础。(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材料三、四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农思想)的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4)依据材料五“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该材料从农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据材料“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知,该材料从手工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