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4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复习卷(附答案)大全
1.算式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等号前面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等号后面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后两个数相乘,根据运算律的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详解】
A.乘法交换律的特点是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乘法结合律的特点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C.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乘法结合律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下列甲骨文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D
【解析】
【分析】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据此画出选项对称轴选择即可。
【详解】
A.,是轴对称图形。
B.,是轴对称图形。
C.,是轴对称图形。
D. ,不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的辨别,可以用画对称轴法判断。
3.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0cm、30cm,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 )。
A.10cm B.15cm C.50cm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
30-20=10(厘米)
30+20=50(厘米)
10厘米<第三边<50厘米
三个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15厘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从( )看到的图形是。
A.左面 B.右面 C.上面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先分别画出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然后再选择即可,从左面看,可看到2层,第一层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二层最左边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从右面看,可看到2层,第一层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二层最右边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可看到3排,第一排可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二排最中间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第三排最中间可看到1个小正方形;依此画图并选择。
【详解】
A.从左面看:;
B.从右面看:;
C.从上面看:;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对三视图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把4.03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
A.4.030 B.4.300 C.4.003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再结合小数的性质,在4.03末尾添上一个0即可,不影响小数的大小,只改变小数的计数单位由两位小数变为三位小数。
【详解】
根据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再结合小数的性质可知,
把4.03改写成三位小数是4.030,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小数的性质及意义,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12.5里面有( )个0.1。
A.5 B.125 C.12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12.5的计数单位是0.1,它的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2,十分位上是5,根据对计数单位的认识选择即可。
【详解】
5个0.1是0.5,20个0.1是2,100个0.1是10,因此12.5里面有125个0.1。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对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下面图形的周长是( )cm。(单位:cm)
A.16.8 B.22.3 C.27.3 D.29.4
答案: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求这种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把右上角的边向右和向上平移后,就是一个长方形,可以运用公式求出周长。
【详解】
右上角的边向右和向上平移后得到的图形是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
,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求解,熟练掌握相关周长计算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太和镇某小学植树小分队10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5棵树,女生每人栽了3棵树,一共栽了42棵树。男生有( )人。
A.8 B.6 C.4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假设10人全部是男同学,则一共植树10×5=50(棵),这比已知的42棵多了50-42=8(棵),又因为1个男同学比一个女同学多植树5-3=2(棵),由此可得参加植树的女同学有8÷2=4(人),则男同学有10-4=6(人)。
【详解】
假设10人全部是男同学,则女同学有:
(10×5-42)÷(5-3)
=8÷2
=4(人)
男同学有10-4=6(人)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用假设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
9.三个数的平均数是5,如果再加上13,那么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 )。
A.6 B.7 C.10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三个数的平均数是5,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这三个数的和是5×3,再加13就是这四个数的和,用这四个数的和除以4,即可得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详解】
(5×3+13)÷4
=(15+13)÷4
=28÷4
=7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原三个数的和,根据平均数的概念解答。
10.在括号里填上“>”“<”或“=”。
0.45( )0.362 9.1( )9.10
2.5平方分米( )205平方米 6.59吨( )659千克
解析: > = < >
【解析】
【分析】
(1)根据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比较即可。(2)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即可。
(3)(4)化成通一单位再比大小。
【详解】
0.45(>)0.362 9.1(=)9.10
2.5平方分米(<)205平方米 6.59吨(>)659千克
【点睛】
小数的大小与小数位数的多少无关,比较时从高位起逐位比较。
11.0.5里面有( )个0.1;( )里面有26个0.01。
解析:0.26
【解析】
【分析】
首先分清楚这个数字在小数的什么数位上和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它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5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0.1,0.5里面有5个这样的计数单位;26个0.01就是0.26,由此求解。
【详解】
0.5里面有(5)个0.1。(0.26)里面有26个0.01。
【点睛】
此题考查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解答时一定要看清楚数位和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12.( )的8倍是312;除数是25,商是12,余数是9,被除数是( )。
解析:309
【解析】
【分析】
求312是几的8倍,可以理解为把312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求被除数,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解答即可。
【详解】
312÷8=39
12×25+9
=300+9
=309
【点睛】
本题考查根据除法的意义进行整数除法的计算,明确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100粒小麦的质量大约是5克。照这样推算,100000000粒小麦的质量大约是( )吨。
解析:5
【解析】
【分析】
先求出计数单位“百”与“亿”之间的进率是1000000,所以100000000粒小麦的质量大约是5000000克。因为:1吨=1000000克,所以:5000000克=5吨。
【详解】
100000000÷100×5
=1000000×5
=5000000(克)
5000000克=5吨
所以,100000000粒小麦的质量大约是5吨。
【点睛】
熟练掌握各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某文具店进行促销活动,一种中性笔买5支赠1支。这种中性笔每支1.28元,王老师买了12支这种中性笔,花了( )元。
解析:8
【解析】
【分析】
根据买5支赠1支,可以得出王老师买12支这种中性笔只需要花10支的钱,进而算出10只笔的价格即可。
【详解】
根据买5支赠1支,可以得出王老师买12支这种中性笔只需要花10支的钱,
(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小数与整十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是5厘米,另一条边长4厘米,围成这个三角形至少需要( )厘米长的绳子。
解析:13
【解析】
【分析】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是5厘米,另一条边长4厘米,因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要求围成这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绳子,则应让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尽量小,因4+4=8厘米,大于另一条边5厘米,符合条件;据此解答。
【详解】
5+4+4
=9+4
=13(厘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确定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进而求出它的周长。
16.小马虎做乘法计算时,把其中一个因数42看成了24,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了270。正确的积应该是( )。
答案:630
【解析】
【分析】
先用42减去24计算出少的另一个因数的个数,然后用270除以少的另一个因数的个数,从而计算出另一个因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乘42即可。
【详解】
42-24=18
270÷
解析:630
【解析】
【分析】
先用42减去24计算出少的另一个因数的个数,然后用270除以少的另一个因数的个数,从而计算出另一个因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乘42即可。
【详解】
42-24=18
270÷18=15
15×42=630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积的变化规律,先计算出另一个因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五年级一班有38名同学,期末考试有2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语文平均分数为75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后各得94分。这个班期末语文考试平均分是( )分。
答案:76
【解析】
【分析】
期末考试时共38-2=36人参加考试。语文平均分数为75分,则期末考试时语文总成绩为36×75=2700分。再加上补考的两位同学的语文成绩,求出实际语文总成绩。再除以同学总
解析:76
【解析】
【分析】
期末考试时共38-2=36人参加考试。语文平均分数为75分,则期末考试时语文总成绩为36×75=2700分。再加上补考的两位同学的语文成绩,求出实际语文总成绩。再除以同学总人数,求出期末语文考试平均分。
【详解】
(38-2)×75
=36×75
=2700(分)
(2700+2×94)÷38
=(2700+188)÷38
=2888÷38
=76(分)
则这个班期末语文考试平均分是76分。
【点睛】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问题的解题关键是确定总数量及其对应的份数。
18.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一共是25平方米.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空白部分的面积一共是________
答案:45平方米 20平方米
【解析】
【分析】
(1)题意可知,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5份,也就是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 即把大正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大
解析: 45平方米 20平方米
【解析】
【分析】
(1)题意可知,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5份,也就是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 即把大正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大正方形面积=阴影部分面积(25平方米),根据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用除法即可求出大正方形面积.(2)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空白部分占其中的4份,也就是空白部分面积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 即把大正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大正方形面积=空白部分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已求出,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即可求出空白部分面积.
【详解】
(1)5÷9=;25=45(平方米)
故填:45平方米
(2)4÷9=;45=20(平方米)
故填:20平方米
19.直接写得数。
15×4= 8-3.6= 54+38= 27+43=
320÷8= 3-0.3= 0.8+2.7= 3.6+2.7=
9-4.36= 30×62= 91÷7= 6.6+3.4=
答案:60;4.4;92;70;
40;2.7;3.5;6.3;
4.64;1860;13;10;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解析:60;4.4;92;70;
40;2.7;3.5;6.3;
4.64;1860;13;10;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2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2.56+5.8= 27-0.82=
答案:36;26.18
【解析】
【分析】
依据小数加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解答。
【详解】
12.56+5.8=18.36
解析:36;26.18
【解析】
【分析】
依据小数加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解答。
【详解】
12.56+5.8=18.36
验算:
27-0.82=26.18
验算:
21.脱式计算。
答案:64;12.62;
82;1792
【解析】
【分析】
(1)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即可。
(2)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3)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4)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详
解析:64;12.62;
82;1792
【解析】
【分析】
(1)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即可。
(2)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3)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4)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详解】
(1)13.35+9.26-10.97
=22.61-10.97
=11.64
(2)16.71-(2.8+1.29)
=16.71-4.09
=12.62
(3)(635-512)×14÷21
=123×14÷21
=1722÷21
=82
(4)112×[(422-198)÷14]
=112×[224÷14]
=112×16
=1792
22.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26.7千米,这时还剩下17.6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答案:3千米
【解析】
【分析】
公路的全长=已经修好的+剩下的,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26.7+17.6=44.3(千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44.3千米。
【点睛】
此题考查了小数的加法运算,找准数
解析:3千米
【解析】
【分析】
公路的全长=已经修好的+剩下的,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26.7+17.6=44.3(千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44.3千米。
【点睛】
此题考查了小数的加法运算,找准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23.下面是某图书批发市场3月份的图书销售情况统计表,但是不小心被弄污了,你能算出科技类图书的销售量吗?
种类
小说类
辅导类
科技类
合计
数量/万册
11.5
6.82
21.33
答案:01万册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总销售量减去小说类和辅导类图书的小说类之和,就是科技类图书的销售量。
【详解】
21.33-(11.5+6.82)
=21.33-18.32
=3.01
解析:01万册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总销售量减去小说类和辅导类图书的小说类之和,就是科技类图书的销售量。
【详解】
21.33-(11.5+6.82)
=21.33-18.32
=3.01(万册)
答:能,科技类图书的销售量是3.01万册。
【点睛】
正确地从统计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甲、乙两人同时各加工零件120个,甲每小时加工15个,比乙每小时多加工3个,当甲完成任务时,乙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答案:96个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甲加工完零件需要几小时,然后求出乙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最后用甲加工完零件需要的时间乘乙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据此解答。
【详解】
(15-3)×(120÷15)
解析:96个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甲加工完零件需要几小时,然后求出乙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最后用甲加工完零件需要的时间乘乙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据此解答。
【详解】
(15-3)×(120÷15)
=12×8
=96(个)
答:乙加工了96个零件。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依次求出需要的量即可解答。
25.下面是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回收废纸情况统计表,请根据表中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解决问题。(单位:千克)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女生
10
10
9
15
男生
15
10
22
25
(1)第( )组回收废纸的数量最多,是( )千克。
(2)男生平均每组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列式解答)
答案:统计图见详解
(1)四;40
(2)18千克
【解析】
【分析】
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结合统计表的信息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即可。
(1)先分别用每个组的男生回收的重量加每个组的女生回收的总量计算出每
解析:统计图见详解
(1)四;40
(2)18千克
【解析】
【分析】
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结合统计表的信息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即可。
(1)先分别用每个组的男生回收的重量加每个组的女生回收的总量计算出每个组的回收的总重量,然后进行比较即可。(2)将每个组男生回收的重量加起来,然后再除以4即可。
【详解】
(1)第一组:10+15=25(千克)
第二组:10+10=20(千克)
第三组:9+22=31(千克)
第四组:15+25=40(千克)
40>31>25>20,因此第四组回收的数量最多,是40千克。
(2)15+10+22+25=72(千克)
72÷4=18(千克)
答:男生平均每组回收废纸18千克。
【点睛】
熟练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平均数的求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春润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统计如下:
(1)完成上面的统计图。
(2)最受五、六年级学生欢迎的是( )组。
(3)参加( )组的两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大。
(4)六年级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比五年级多( )人。
答案:(1)见详解;
(2)电脑;
(3)电脑;
(4)10;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把数据和相应的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画图即可;
(2)观察条形统计图,那个条形最高说明喜欢的学生最
解析:(1)见详解;
(2)电脑;
(3)电脑;
(4)10;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把数据和相应的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画图即可;
(2)观察条形统计图,那个条形最高说明喜欢的学生最多,电脑组的两个条形统计条最高;
(3)观察条形统计图,看那两个条形相差最多说明相差人数最大,,电脑组的两个条形统计条相差最大;
(4)各年级小组人数相加然后让六年级人数和减去五年级人数和即可;
【详解】
(1)画图如下:
(2)最受五、六年级学生欢迎的是(电脑)组。
(3)参加(电脑)组的两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大。
(4)六年级:
25+12+8+20
=37+8+20
=45+20
=65(人)
五年级:18+10+12+15
=28+12+15
=40+15
=55(人)
65-55=10(人)
答:六年级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比五年级多10人。
【点睛】
本题考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7.把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铁丝框架拆了,围成一个最大的等边三角形,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答案:24cm
【解析】
【分析】
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18×4=72cm,求围成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应再除以边的数量3,是72÷3=24cm。
【详解】
18×4÷3
=72÷3
=24(cm)
解析:24cm
【解析】
【分析】
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18×4=72cm,求围成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应再除以边的数量3,是72÷3=24cm。
【详解】
18×4÷3
=72÷3
=24(cm)
答: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24cm。
【点睛】
此题考查了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周长的求法,要熟练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