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9531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 书 书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年月,頁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胡世明 所謂遥領,即擔任某地軍、政等職務的官員,未親臨其管轄之地任職,而發生的人、地分離的現象。一般而言,大致可將其分爲兩類。其中一類即任職者“管轄”之地不在己方疆域或勢力範圍之内的遥領。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序云:“三國土壤既分,輿圖復窄,州郡之號,類多遥領。吴有犍爲之守,蜀存京兆之名。武都一郡,土歸西國,而名列扶風;房陵一區,實隸當塗,而虚領益土。近而易混,驟每不詳。”洪氏所指即這類情形。漢末三國是這類遥領現象大量出現并盛行的一個重要時期。此時王朝國家出現由統一走向各政權分裂割據的局面正是其出現并盛行的重要歷史

2、背景。需要指出的是,還有一類遥領,即其所涉政區雖在疆域或勢力範圍之内,而居職者并不或不能前往就地實任。就現存史料來看,漢末三國時期的遥領以前一類爲主。由於遥領尤其是上述前一類遥領,與正常的地方官員莅地治民現象不同,且兩者又史念海先生在論述漢末三國時期的遥領問題時曾云:“遥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别於國内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也。”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年,第頁。史先生主要指的是下面提到的第一類情形。不過,正如胡阿祥先生所言,遥領官職除了刺史(包括州牧)、郡守(包括王國相)之外,還有節度使和縣令等。胡阿祥: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期,第

3、頁。以往的研究較少留意這一時段州郡以外的遥領,兹舉幾例加以説明。例如,蜀漢曾有吴壹、傅僉曾先後任關中都督。詳見 三國志 卷四五 蜀書楊戲傳 楊戲所撰 季漢輔臣贊 陳壽自注,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初平三年(),曹操以程昱爲壽張令。次年曹操征徐州,使程昱與荀彧留守甄城,而不久張邈等叛迎吕布,郡縣響應,曹操衹剩下甄城、范和東阿三個縣。詳見 三國志 卷一四 魏書程昱傳,第頁。所以,程昱曾一度遥領壽張令。(清)洪亮吉撰,(清)謝鍾英補注: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第册,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建安十二年(),曹操拜田疇“爲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見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田

4、疇傳,第頁。正始九年()冬,李勝出爲荆州刺史,次年正月高平陵之變起,他未及赴任而被司馬懿誅殺。見三國志 卷九 魏書曹真傳附子爽傳 裴松之注引魏略,第頁。類似這種任職者不赴職的實土遥領,非本文的研究對象。不易直接區分,故而往往容易導致人們對歷史時期疆域政區的誤判。所以,通過對該現象的研究,就能够有助於避免或解决這一問題。另外,遥領的設置有其深刻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它與當時的職官制度、行政區劃,乃至統治者的戰略思想等有着密切的關聯。通過對此進行研究,不僅有助於梳理和把握它的發展脉絡,而且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發掘和探究此現象背後的歷史信息,從而加深對各方勢力或政權之間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關係的理解

5、。對於漢末三國時期的遥領,前賢多有不同程度的揭示和研究。如清人趙一清、錢大昕、洪亮吉、洪飴孫、楊晨,以及今人盧弼都對其有所揭示或辨析。相對而言,當今的一些學者,如史念海、胡阿祥、周振鶴、汪清、陳健梅諸位先生對遥領的研究要更爲深入。總的來説,他們多是將遥領作爲一種特殊政區制度來研究,并依據各自的研究對象述及遥領的設置情况,其中部分學者對其設置的特點、成因及意義也有不同程度的揭示。在諸多研究中,胡阿祥先生 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一文對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遥領、虚封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該文中,作者主要依據是否具有争奪和彰顯正統地位這一標準,對漢末三國時期的遥領、虚封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

6、,作者還對東晉十六國北朝遥領與虚封及其分類進行了深入研究,還涉及魏晉南北朝遥領、虚封的正統觀念與實踐等問題。因此,無論是在方法論還是研究發現上,該文對中國古代遥領與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推進。毋庸置疑,前人對漢末三國時期遥領的研究,已取得巨大的成績。但尚有值得繼續探討的餘地。例如,對於曹魏、蜀漢、孫吴三方所置部分州郡長官是否屬遥領及部分遥領的始置和存續時間等問題還可繼續商討。此外,三方所置遥領存在着差異。那麽具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清)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年(中華再造善本),卷一四第頁下、卷四三第頁上、卷四七第頁下、卷五二第頁上、卷五五第頁上、卷五

7、六第頁下。(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頁。(清)洪亮吉撰,(清)謝鍾英補注:補三國疆域志補注,第、頁。(清)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宋)熊方等撰,劉祜仁點校: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清)楊晨:三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標點:三國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頁。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第頁。胡阿祥:孫吴特殊政區制度考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年第期,第頁。胡阿祥: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第頁。周振鶴:遥領、虚封與僑置:虚幻畸形的地方行政區劃(上),中國方

8、域 行政區劃與地名年第期,第頁。復見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頁。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年,第頁。復見汪清、武欣:三國時期“遥領州”制度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第頁。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年,第頁。體差異情况怎樣?又爲何有此差異?它與當時各方所面臨的内外形勢究竟關係如何?而且前人對三方遥領建置所依據的政區名稱也留意較少。下文筆者擬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以期能豐富和深化對相關問題的認識。一、遥領的判定及有關時間問題考辨 清人萬斯同在漢將相大臣年表中對遥領已有提及。不過,該表認爲建興八年()魏延領凉州牧

9、、吴壹領荆州刺史。其實,建興五年魏延已任凉州刺史。而且,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衆參劾李嚴時,魏延仍是凉州刺史,吴壹已領荆州刺史。故建興八年魏延并未升任凉州牧。史載:“建興八年,(吴壹)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瑶,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據任乃强先生考證,魏延與吴壹擊破魏將費瑶、郭淮應在建興九年諸葛亮圍祁山時,陳壽之誤在於將作戰一事載於建興八年出師之時。故吴壹領荆州刺史在建興九年,即與他因功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同時。曹魏曾有楊阜、趙顒、黄權領益州刺史。史念海先生在述及三國時期的遥領、虚封問題時曾舉遥領數例,其中便有益州刺史黄權。胡阿祥先生認爲楊阜、黄權任益州刺史是遥領。汪清先生則認爲趙顒、

10、黄權任該職屬遥領。欲判斷其是否爲遥領,則需確認三人任此職期間曹魏一方是否據有益州下轄之郡縣。史載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三月開始西征張魯,至是年七月“巴、漢皆降”。不久,曹操部將張郃爲張飛所敗,三巴失守。同年十二月曹操從南鄭還軍,留夏侯淵屯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殺夏侯淵,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清)萬斯同:漢將相大臣年表,(宋)熊方等撰,劉祜仁點校: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第頁。依據漢制,刺史秩六百石,州牧爲兩千石。萬斯同在 漢將相大臣年表 中云建興五年魏延領丞相司馬、凉州刺史(第頁)。萬氏依據的是蜀書魏延傳 之記載,其所言不誤。不過,該表章武元年()左將軍馬超條并不見領凉州牧的記載

11、(第頁)。若僅翻閲該表,便會産生蜀漢設職遥領凉州始於建興五年的錯覺。章武元年馬超領凉州牧見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馬超傳,第頁。三國志 卷四 蜀書李嚴傳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公文上尚書,第頁。三國志 卷四五 蜀書楊戲傳,第頁。(晉)常璩撰,任乃强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頁。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第頁。胡阿祥:孫吴特殊政區制度考論,第頁。復見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年,第頁。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第頁。復見汪清、武欣:三國時期“遥領州”制度探析,第頁。三國志 卷一 魏書武帝紀,第頁。據有漢中。與此

12、同時,劉備又遣孟達、劉封攻取漢中東邊由原漢中郡析置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隨着延康元年()七月孟達降魏,黄初二年申耽、申儀降魏,東三郡盡陷於魏。入魏後,諸郡遂東屬荆州。至於楊阜、趙顒、黄權任益州刺史時間,史載:“太祖征漢中,以阜爲益州刺史。還,拜金城太守,未發,轉武都太守。”由是可知,楊阜領益州刺史在建安二十年三月,而在曹操從南鄭還軍之前,即他被任命爲金城太守之前,漢中郡和東三郡皆爲曹操掌控。因此,從建安二十年三月至十二月,以該年七月曹操取得漢中爲節點的前、後兩段時間,楊阜爲益州刺史先屬遥領,後則不是。趙顒是曹操從南鄭還軍時接替楊阜任益州刺史的人,他與夏侯淵一起被曹操安排屯駐漢中。故趙顒任益州

13、刺史不屬於遥領。蜀書黄權傳載:“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咸賀而權獨否。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劉備死於黄初四年()。司馬懿始任大將軍爲太和四年(),青龍三年()改任太尉。故黄權始領益州刺史在黄初四年至青龍三年之間。而此時原屬益州又重歸曹魏的東三郡已屬荆州。因此,黄權任益州刺史是遥領。關於蜀漢越巂太守是否屬遥領及有關時間問題,胡阿祥先生在舉例論證“雖在疆域之内,但統治實力不達之處”也有如遥領的情形時,曾引 蜀書張嶷傳“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禄、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餘里,其郡徒有名而已”的記載,説:“這樣的狀况,自建興三年()諸

14、葛亮南征斬越巂夷王高定以後,一直延續到延熙三年()越巂太守張嶷招慰新附,誅討强猾,蠻夷畏服,郡界悉平,復還舊治纔告結束;换言之,其間的十五年,蜀漢越巂太守之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關於申儀降魏之事,三國志卷四蜀書劉封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黄初中,儀復來還,詔即以兄故號加儀,因拜魏興太守,封列侯。”(第頁)華陽國志卷二載:“黄初二年轉儀爲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見(晉)常璩著,任乃强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第頁。按,魏興郡即原西城郡,歸屬曹魏之時改名。三國志 卷二五 魏書楊阜傳,第頁。關於趙顒,見 三國志 卷三二 蜀書先主傳,第頁。三國志 卷二五 魏書楊阜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 列女傳 稱

15、趙昂爲“故益州刺史”(第頁)。即趙昂終於益州刺史之任。而趙顒同樣如此。在趙昂爲益州刺史之前,他先爲羌道令,建安中轉爲參軍事,後又與同鄉楊阜起兵趕走了馬超。排比趙昂的仕宦經歷,及楊阜、趙顒、嚴幹、黄權先後任益州刺史的時間等,頗疑趙顒與趙昂爲同一人,“趙昂”可能是真正的名字,而“趙顒”是蜀漢官方的誤記。當然,一人有多名也未可知。三國志 卷四三 蜀書黄權傳,第頁。見 三國志 卷三 魏書明帝紀,第、頁。越巂郡,遥領而已,并不具備實際的統治力。”據華陽國志記載及任乃强先生考證,焦璜是龔禄的前任,章武三年於任上被殺,非遥領也。龔禄於建興三年被任命爲越巂太守,住安上縣,後隨諸葛亮南征,待當年諸郡平定撤軍還復

16、郡治後,爲當地蠻夷所害。延熙初張嶷再次被任命爲越巂太守,隨安南將軍馬忠南征平叛,延熙五年乃還舊郡。關於張嶷始領越巂太守的時間,任乃强先生輯補常志原文曰“延熙初”,注文則依據蜀書張嶷傳“在官三年,徙還故郡”及“在郡十五年,乃徵詣成都。是歲延熙十七年也”的記載,推定張嶷於延熙二年赴郡。按,蜀書後主傳載:“(延熙)三年春,使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所以任説有誤,始、訖當各算一年。那麽,張嶷應於延熙三年領越巂太守,且於同年赴郡,因延熙五年“徙還故郡”,則在此期間是爲遥領。綜上,可知胡阿祥先生所引 蜀書張嶷傳 之記載有舛誤,而 資治通鑑 所載越巂“郡界悉平,復還舊治”在延熙五年。從建興三年至延熙五年,

17、這之間的十七年,除龔禄在越巂有過極爲短暫的統治之外,越巂太守之於越巂郡皆爲遥領。關於甘寧任西陵太守是否爲遥領,及其始任時間問題,前人看法多有不同。清人吴增僅認爲西陵郡是建安十九年孫權分江夏郡之陽新、下雉二縣置,尋省。胡阿祥、孔祥軍認爲甘寧任西陵太守爲遥領。陳健梅基本認同吴增僅的觀點,但又認爲西陵郡的始置時間并非吴氏所説的建安十九年,而是建安二十四年。按,甘寧因隨魯肅鎮益陽時拒關羽有功而拜西陵太守,當時孫權與劉備之間正爆發第一次荆州之争。因此,甘寧任西陵太守確爲吴增僅所説的建安十九年。若甘寧西陵太守確爲遥領,則陽新、下雉兩縣似當理解爲甘寧的奉邑。而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尋陽、陽新作爲奉邑賜予了吕蒙。陽

18、新上一年授予甘寧做奉邑,而次年又賜予吕蒙,這種可能性極小。另外,三國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胡阿祥: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第頁。復見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頁。(晉)常璩撰,任乃强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第、頁。三國志 卷四三 蜀書張嶷傳,第、頁。三國志 卷三三 蜀書後主傳,第頁。(清)吴增僅撰,(清)楊守敬補正:三國郡縣表補正,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頁。胡阿祥:孫吴特殊政區制度考論,第頁。又見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頁。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第頁。另見

19、氏著從政區建置看吴國在長江沿綫的攻防策略 以吴、魏對峙爲背景的考察,第頁。三國志 卷五五 吴書甘寧傳,第頁。三國志 卷五四 吴書吕蒙傳,第頁。志 在記載孫權賜予部將奉邑時常用“以爲奉邑”“賜爲奉邑”“割爲奉邑”或“食縣”等幾種明確的表述形式。吴書甘寧傳既言“領陽新、下雉兩縣”,則它們就應是西陵郡屬縣。故而甘寧并非遥領西陵太守。關於周瑜遥領江夏太守,吕範遥領桂陽太守及程普遥領零陵太守的時間,陳健梅認爲是興平二年()孫策討伐黄祖之時。留略領東海太守的時間,她認爲是孫吴建興二年()。實際上,孫策討伐黄祖在其建安四年擊破劉勛後不久。故上述前三遥領太守的任命應在建安四年。而留略領東海太守應以吴書孫亮傳記

20、載的五鳳二年()爲是。關於吉茂遥領武陵太守的時間,陳健梅認爲是建安二十二年。按,吉茂死於景初二年(),他任武陵太守至早在建安二十二年,至晚在他任酇相之前。而酇國共存在三段時間,分别是建安二十二年至黄初三年、黄初四年至七年、青龍三年至正始九年。故吉茂生前酇國省過兩次,分别是黄初三年、黄初七年。那麽,他最晚黄初七年任酇相。因此,從建安二十二年至黄初七年,吉茂皆可能任酇相。因無法確知他始任酇相的時間,則其始領武陵太守亦在此期間。此外,除前文提到程昱曾一度遥領壽張令外,尚有一些前人有所忽略的遥領,現補苴於此。如,興平二年,曹操以“(薛)蘭、(李)封破,從平兖州諸縣有功”,任命李整爲青州刺史。當時曹操并

21、未據有青州,所以直到建安三年曹操擒殺吕布之後,臧霸等諸豪霸歸降,曹操纔“以(臧)霸爲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禮東莞、(孫)觀北海、(孫)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10。即便如此,但其時屬青州的北海郡尚不爲曹操所有。因此,在建安四年曹操、袁紹對峙,曹操進軍黎陽之時,曹操順便“使臧霸等入青州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10參見高敏:孫吴奉邑制考略,中國史研究年第期,第頁。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第頁。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第頁。三國志 卷四七 吴書吴主傳,第頁。三國志 卷四八 吴書孫亮傳,第頁。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第頁。三國志 卷二三 魏書常林傳 裴松之注引 魏

22、略,第頁。三國志 卷二 魏書武文世王公傳,第、頁。從東漢及曹魏的封爵制度來看,無論被封爲“贊侯”,還是“贊公”和“贊王”,曹衮、曹尋的封地應該都是等縣的“贊國”。但東漢及曹魏時期的縣級政區中有酇縣,而無“贊縣”或“贊國”。因此,他們的封地應是酇國,傳記原文中的“贊”字當爲“酇”字的訛寫。三國志 卷一八 魏書李典傳,第頁。三國志 卷一八 魏書臧霸傳,第頁。破齊、北海、東安”。故李整任青州刺史,孫觀任北海太守之初,皆爲遥領。再如,嚴幹曾任益州刺史。“超破,爲漢陽太守。遷益州刺史,以道不通,黄初中,轉爲五官中郎將。”曹操破馬超在建安十六年,魏文帝黄初年號行用了七年,“黄初中”應是黄初四年。如前所述,

23、建安十六年至黄初四年之間,曹魏一方先後有楊阜、趙顒任益州刺史。趙顒在建安二十四年被劉備所殺,所以,嚴幹爲益州刺史的時間最早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趙顒死後。而此後曹操已經喪失對漢中地區的控制,雖然不久後東三郡又重歸曹魏,但已劃入曹魏荆州。故嚴幹任益州刺史也是遥領。又如,興平元年曹操以程昱爲東平相,屯范縣,建安五年以董昭爲魏郡太守,建安十四年拜閻行爲犍爲太守,皆爲遥領。又如,建安十九年,孫權以劉備得益州而索要荆州未果,而設置的荆州“南三郡長吏”。“南三郡”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時由劉備占據。故而當孫權任命的三郡太守就地赴職時便遭到關羽阻攔和驅逐。孫權并未因此罷休,於是便遣吕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

24、兵兩萬奪得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從當時形勢來看,在孫權奪得三郡之前,至少在關羽阻攔并驅逐他們之前,“南三郡長吏”應屬遥領。至於孫權是否以鮮于丹、徐忠、孫規分别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太守,史書失載。不過,對比建安四年孫策討伐黄祖之時任命周瑜爲江夏太守、吕範爲桂陽太守、程普爲零陵太守以及建安十五年孫權以步騭爲交州刺史圖取交州來看,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類似的情况還有建安初孫策以孫輔爲廬陵太守,在孫輔“撫定屬城,分置長吏”之前屬遥領。還有景初二年魏明帝派司馬懿攻遼東時,又“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其事先所置此二郡守也是遥領。二、魏、蜀、吴三方遥領州郡建置之比較及其差異成因探析

25、基於前述對漢末三國時期部分遥領的判定及有關時間問題的討論,現將曹魏、蜀漢、孫吴三方所設遥領州牧、刺史的情况分别列表如下: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 三國志 卷一 魏書武帝紀,第頁。三國志 卷二三 魏書裴潜傳 裴松之注引 魏略,第頁。三國志 卷四七 吴書吴主傳,第頁。三國志 卷五一 吴書孫輔傳,第頁。三國志 卷三 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頁。表一曹魏、蜀漢、孫吴三方遥領州牧、刺史設置情况表曹 魏蜀 漢孫 吴遥領任職者及其始任時間青州刺史李整(興平二年)冀州牧董昭(建安四年)冀州牧賈詡(建安四年)益州刺史楊阜(建安二十年)益州刺史嚴幹(建安二十四年後)益州刺史黄權(見上文)平州刺史田豫(太

26、和六年)交州牧孫壹(甘露二年)司隸校尉張飛(章武元年)司隸校尉諸葛亮(章武元年)凉州牧馬超(章武元年)凉州刺史魏延(建興五年)凉州刺史姜維(延熙六年)交州刺史李恢(章武元年)荆州牧劉備(建安十四年)荆州刺史吴壹(建興九年)雍州刺史吴壹(建興十二年)兖州刺史鄧芝(建興十二年)兖州刺史胡濟(延熙十一年)兖州刺史宗預(景耀元年)冀州刺史張翼(景耀二年)并州刺史廖化(景耀二年)交州刺史孫輔(建安年間)交州刺史步騭(建安十五年)益州牧劉璋(建安二十四年)益州刺史劉闡(黄武二年)益州牧陸抗(永安三年)徐州牧賀齊(黄武二年)徐州牧全琮(黄龍元年)徐州牧丁奉(永安三年)幽州牧孫韶(黄龍元年)幽州牧文欽(五鳳二

27、年)豫州牧諸葛瑾(黄龍元年)豫州牧陸凱(永安元年)青州牧朱桓(黄龍元年)青州牧公孫淵(嘉禾二年)青州牧諸葛誕(太平二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三國志 卷一四 魏書蔣濟傳 裴松之注引司馬彪 戰略,第頁。劉備自領荆州牧在建安十四年劉琦死後,劉備入蜀尤其是建安二十四年荆州被孫權奪得之後算是遥領,稱帝後當停領此職。三國志 卷五一 吴書孫輔傳 載:“策西襲廬江太守劉勛,輔隨從,身先士卒,有功。策立輔爲廬陵太守,撫定屬城,分置長吏。遷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繫之。”(第頁)孫策擊劉勛在建安四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欲南取荆州,劉表之子劉琮率衆投降。同書吴主傳載:“是時曹公

28、新得表衆,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第頁)孫輔“遣使與曹公相聞”概在此時。是故孫輔始領交州刺史最晚在建安十三年。孫輔遥領交州刺史當與漢末交州的局勢有着密切的關聯。建安二年漢廷遣張津爲交阯刺史,建安八年他與交阯太守士燮上表朝廷求立交阯刺史部爲交州。見(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卷六 州部交州 引晉人黄恭所撰 交廣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頁,及晉書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不久,張津被部將區景所殺,劉表遂遣賴恭代之爲交州刺史。而交州土著豪族士燮却親附曹操,但又與之遠隔千里。且賴恭又與劉表所遣蒼梧太守吴巨失和,後被吴巨逐出交州。參三國志卷四九 吴書士燮傳,第頁。與張

29、津不同,賴恭刺史之職由劉表私署,而孫權與劉表素有怨仇。孫輔當時在廬陵,廬陵南與交州相接,所以孫權很有可能利用張津死後交州的混亂局面來圖取交州。衹不過孫輔暗中通曹東窗事發,且當時曹操大軍壓嚮荆州,因而後來取交州的使命就由步騭來完成了。總之,孫輔始領交州刺史很可能在張津死後,即最早在建安八年,晚至建安十三年。三國志 卷三一 蜀書劉璋傳載:“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吴。權復以璋子闡爲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第頁)雍闓反叛概在蜀漢建興元年,劉闡始任益州刺史當在此時,即孫吴黄武二年()。三國志 卷六 吴書賀齊傳 載:“黄武初,魏使曹休來伐會洞口諸軍遭風流溺休等憚之,遂引軍還。遷後將軍,假節領

30、徐州牧。”(第頁)曹休出洞口在黄武元年秋九月,至次年三月撤退。故賀齊始領徐州牧概爲黄武二年。三國志 卷五一吴書孫韶傳載:“自權西征,還都武昌,韶不進見者十餘年。權還建業,乃得朝覲加領幽州牧、假節。”(第頁)孫權都武昌在黄初二年,還建業在黄龍元年()秋九月。故孫韶始領幽州牧在黄龍元年。續表 曹 魏蜀 漢孫 吴青州牧濮陽興(元興元年)冀州牧步騭(黄龍元年)兖州牧朱然(黄龍元年)説明:該表括號中的始任時間,在 三國志中無明確表述者,則依現有記載大致推測,并以脚注形式附記之。除表中羅列情况外,劉備還曾遥領過豫州牧、司隸校尉。由建安二十四年群下推他爲漢中王的表奏中見他仍領此職。他始領豫州牧在建安元年歸順

31、曹操之時。曹操以之爲豫州牧,當初尚屬實任,後來劉備脱離曹操是爲遥領。劉備遥領司隸校尉在建安十六年,是劉璋表推。此外,孫權也遥領過徐州牧,建安十四年由劉備上表所推。由於這些職位非自置,而由其他割據勢力表推用以籠絡、示好任職者,而後雙方交惡,故未列入表中。資料來源:(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標點:三國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由表一可知,孫吴設置的遥領州牧、刺史數量最多,其次是蜀漢,曹魏最少。就各方所置遥領涉及州的個數而言,孫吴、蜀漢最多,各涉及個州,曹魏涉及個州。這主要與各方實際控制地域範圍的大小緊密相關。孫吴、蜀漢兩方割據的地域範圍相對較小,因而能設置的遥領州牧、刺史

32、就多,而曹魏情况正好相反。就設置頻次來看,黄龍元年、章武元年分别是孫吴和蜀漢設置遥領州牧、刺史最多的一年。自古以來,一個王朝或政權肇建之時,多會對有功之臣進行封官拜爵。而孫權、劉備分别於黄龍元年和章武元年稱帝,所以這兩年遥領州牧、刺史的設置就多。總體而言,孫吴遥領州牧、刺史的設置多集中於孫權統治時期,蜀漢則多集中於後主劉禪時期。這與他們在位時間較長有關。從官職的設置來看,曹魏一方以刺史居多,有人,另人爲州牧。董昭以勸張楊部下薛洪、河内太守繆尚歸降曹操而獲任冀州牧。賈詡勸張綉於曹操、袁紹在官渡對峙的關鍵時刻降曹而功拜冀州牧。孫壹以孫吴宗室的身份北降曹魏獲拜交州牧。即三人獲任皆與歸降之事有關。而曹

33、魏一方的實土州,也多置刺史,州牧并不常設。這反映出曹魏一方對外人歸降之事的重視。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授之以高位,可“醻其來情”,而更重要的作用則在於以此來“招携致遠”。蜀漢與曹魏一樣,多置遥領刺史。馬超領凉州牧,是因爲其能勇冠西州、“信著北土”,而且他在劉備集團中屬後來的降人,入蜀之前就“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督凉州軍事”。諸葛亮稱其“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故而劉備對其特别重視。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 三國志 卷四 魏書三少帝紀 裴松之注,第頁。三國志 卷三六 蜀書馬超傳,第頁。三國志 卷三六 蜀書馬超傳,第頁。三國志 卷三六 蜀書關羽傳,第頁。與曹魏、蜀漢

34、遥領的設置多是刺史相比,孫吴所設則多爲州牧。那麽,爲何孫吴遥領的設置多是政治地位更高的州牧呢?質言之,這與曹、劉、孫三氏各自的家世出身及三方割據勢力所處的歷史、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關聯。三方之中,曹操占據中原,以丞相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本爲實力最爲强大者。之後,曹丕又通過“漢魏禪代”建立了曹魏政權,因而具有無與倫比的政治影響力和號召力。而劉備父子則自恃“帝室之胄”,又標榜以“興復漢室”爲己任,所以在政治影響上也具有很大的優勢。相比之下,富春孫氏不過是江南一般的豪室。孫策南渡時還衹是袁術的部將,而袁術又以私自僭越而臭名昭著。加之孫權統事之初資歷尚淺,所以“孤微發迹”的孫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與號

35、召力就相對有限。基於這一現實,於是在政權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孫氏就不得不加大對各類人才的籠絡力度。因而依據自身實際情况,“超常”地授予臣下以及外來投靠勢力首領以較高的官職,提高其政治地位和待遇就成爲孫氏政權籠絡人才、凝聚人心策略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對比孫吴、蜀漢部分將領所任官職,就不難發現這一點。依漢制,“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吴有車騎將軍朱然領兖州牧、衛將軍全琮領徐州牧、前將軍朱桓領青州牧、後將軍賀齊領徐州牧。蜀漢則是車騎將軍吴壹領雍州刺史、衛將軍姜維領凉州刺史、左將軍吴壹領荆州刺史。即在軍職等級相同甚至爲同一軍職的情况下,孫吴將領的遥領官職是州牧,蜀漢則爲刺史。

36、清人趙翼在論述“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時曾謂:“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而實際上,在具體的用人策略方面,孫吴確與其他兩方有很大不同,但“以意氣相投”并不足以完全概括孫吴政權的用人策略,上述遥領的設置即可窺見一斑。當然,曹魏、蜀漢遥領的設置多爲刺史,并非説明他們忽視人才的籠絡,而不過是反映了他們在州一級地方長官的官職設置方面相對保守。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爲自東漢建武十八年光武帝“罷州牧,置刺史”以來至東漢末年,刺史臨部是一種常態,而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三國志 卷四六 孫破虜討逆傳 陳壽評,第頁。前賢有關曹、劉、孫三方政治影響力與號召力强弱的論述頗多

37、,此不備舉,代表性論述可參王夫之讀通鑑論:“蜀漢之義正,魏之勢强,吴介其間,皆不敵也。”(明)王夫之著,舒士彦點校: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孫氏政權提高部下政治地位和待遇的表現,仍可見於世襲領兵制的推行,以及孫氏賜予部分將領奉邑,賜予部分將領及其家屬田客和土地。而這是孫吴特有的現象。續漢書百官志 注引蔡質 漢儀,見 後漢書 志第二四,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後漢書 卷一 光武帝紀,第頁。末的州牧是朝廷爲鎮壓黄巾起義而不得不設置的。劉備定國號爲“漢”,曹操以漢相自居,曹丕又代漢自立,他們自然要盡可能地效仿東漢的傳統

38、。上述爲三方所設遥領州牧、刺史的情况,下文是在前人研究及上文討論的基礎上,對三方遥領郡國守相的設置情况予以列表,如下:表二曹魏、蜀漢、孫吴三方遥領郡國守相設置情况表曹 魏蜀 漢孫 吴遥領任職者及其始任時間東平相程昱(興平元年)廣陽太守曹仁(建安二年)北海太守孫觀(建安三年)魏郡太守董昭(建安五年)丹陽太守蔣濟(建安十四年)犍爲太守閻行(建安十四年)武陵太守吉茂(見前文)帶方太守劉昕(景初二年)樂浪太守鮮于嗣(景初二年)襄陽太守關羽(建安十四年)弘農太守楊儀(章武元年)越巂太守龔禄(建興三年)越巂太守張嶷(延熙三年)扶風太守張翼(建興十二年)漢陽太守法邈(章武元年之後)江夏太守周瑜(建安四年)桂

39、陽太守吕範(建安四年)桂陽太守(建安十九年)零陵太守程普(建安四年)零陵太守(建安十九年)廬陵太守孫輔(建安四年之後)廬江太守孫河(建安五年)廬江太守徐盛(黄初年間)廣陵太守孫韶(建安九年至黄初二年十一月)巴東太守顧徽(建安年間)長沙太守(建安十九年)沛相凌統(建安十九年)漢中太守周泰(建安二十四年)永昌太守韓當(建安二十四年)襄陽太守潘璋(黄武元年)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 三國志 卷五五 吴書徐盛傳 載徐盛領廬江太守在曹操派邢貞封孫權爲吴王之後,夷陵之戰劉備軍敗之前(第頁)。覈之同書吴主傳,可知徐盛領廬江太守在黄初二年十一月至黄初三年閏六月之間(第頁)。三國志 卷五一 吴書孫韶

40、傳 載孫韶爲廣陵太守在孫河死後,孫權爲吴王之前。而孫河死於孫翊之後不久,且大概同年(第頁)。查同書 吴主傳,可知孫韶爲廣陵太守在建安九年至黄初二年十一月之間(第、頁)。三國志 卷五二 吴書顧雍傳 裴松之注引 吴書 載顧徽被派往曹操那裏打探敵情後被孫權授予巴東太守之職。顧徽返回後向孫權匯報曰:“敵國隱情,卒難探察,然徽潜采聽,方與袁譚交争,未有他意。”(第頁)袁紹於建安七年死後,曹操纔與袁譚、袁尚交争,至建安十年正月徹底擊破袁譚。故顧徽始領巴東太守當在建安七年至十年之間。三國志 卷五五 吴書韓當傳 載:“又與吕蒙襲取南郡,遷偏將軍,領永昌太守。”(第頁)“吕蒙襲取南郡”當指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吕蒙

41、奪取荆州。故韓當領永昌太守亦在此時。三國志 卷五五 吴書潘璋傳 載:“劉備出夷陵,璋與陸遜并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衆,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第頁)據該書卷三二 蜀書先主傳可知馮習死於章武二年夏,即吴黄武元年(第頁)。故潘璋領襄陽太守當在黄武元年。續表 曹 魏蜀 漢孫 吴彭城相朱桓(黄武元年)冠軍太守韓當(黄武二年)犍爲太守陳化(黄武年間)儋耳太守陸凱(赤烏中)珠崖太守聶友(赤烏中)東海太守留略(五鳳二年)清河太守朱育(太平三年之後)説明:該表括號中的始任時間,部分在 三國志 中無明確表述者,則依據現有記載大致推測,并以脚注形式附記之;孫權所置南三郡長吏,姓名失載,以“”表示

42、。資料來源:(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標點:三國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年。胡阿祥: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期。陳健梅:孫吴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年。陳健梅:從政區建置看吴國在長江沿綫的攻防策略 以吴、魏對峙爲背景的考察,中國史研究年第期。由表二可知,三方遥領郡國守相設置數目的差異與三方所設遥領州牧、刺史的差異略有不同,爲孫吴居多,曹魏次之,蜀漢最少。至於孫吴、蜀漢遥領、虚封建置較多的原因,胡阿祥先生有相對宏觀的論述,此處不贅。故本文衹就孫吴遥領郡國守相設置較多的原因稍作具體的補充,并分析其特點。其實孫吴遥領郡國守相的大量建置與

43、孫氏政權早期面臨的内外形勢有關。建安五年孫策死後,孫權統事,“是時惟有會稽、吴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七輯)三國志 卷四七 吴書吴主傳 載:“(黄武四年)六月,以太常顧雍爲丞相。”裴松之注引吴書曰:“以尚書令陳化爲太常(陳化)爲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問曰:吴、魏峙立,誰將平一海内者乎?權以化奉命光國,拜犍爲太守,置官屬。頃之,遷太常,兼尚書令。”(第頁)由此可知,陳化領犍爲太守應在黄武四年六月前不久。早前孫權因拒絶向曹魏納子任質,以至從黄武元年開始至黄武二年雙方交兵不斷。黄武三年九月曹丕又率軍至廣陵,臨江而還。在此期間雙方互派使節友好往來的可

44、能性極小。吴書吴主傳載黄武元年“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絶”(第頁)。由此不難推測孫權最後一次遣使至魏應在黄武三年九月之後。吴書吴主傳 在記載曹丕出廣陵時裴松之注引 吴録 云:“是歲蜀主又遣鄧芝來聘,重結盟好。權謂芝曰:山民作亂,江邊守兵多徹,慮曹丕乘空弄態,而反求和。議者以爲内有不暇,幸來求和,於我有利,宜當與通,以自辨定。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用致嫌疑。孤土地邊外,間隙萬端,而長江巨海,皆當防守。丕觀釁而動,惟不見便,寧得忘此,復有他圖。”(第頁)因黄武二年蜀漢派鄧芝使吴,吴、蜀雙方恢復了盟好關係,而此後魏、吴又互相遣使往來,蜀漢一方恐雙方盟好關係有變,所以又派鄧芝前來重結盟好,孫權便對

45、鄧芝説明其中的原委,以釋嫌疑。據此可知,孫權在黄武三年九月曹丕退軍之後的確遣人與曹魏進行了聯絡。那麽孫權派遣至曹魏的使者是誰呢?從孫權的解釋及陳化使魏的經歷可大致確定黄武三年九月之後孫權派往曹魏的使者應該就是陳化。所以,陳化始領犍爲太守的時間應在黄武三年九月之後,黄武四年六月之前。胡阿祥:孫吴特殊政區制度考論,第頁。另見氏著 魏晉南北朝之遥領與虚封述論,第頁。并見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頁。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爲意,未有君臣之固”。這不僅是孫權統事之初,而且也是孫策死前不久孫氏政權所面臨的形勢。因其如此,所以孫氏要外擴勢力範圍

46、,對内鎮撫山越,并加緊對各類人才的籠絡利用。孫氏遥領郡國守相的建置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孫氏已據數郡之地,故争奪長江上游荆、益二州作爲屏障就勢在必行。孫策渡江之前,張紘便建議他“收兵吴會,則荆、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孫策深以爲然。之後,魯肅亦勸孫權立足江東向長江上游進取:“剿除黄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夫荆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甘寧亦曾向孫權進言:“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圖之之計,宜先取黄祖一破祖軍,鼓行而

47、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孫權亦深表贊同。至於益州的戰略地位,兩漢之交李熊勸公孫述在此割據稱帝時曾曰:“蜀地沃野千里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地方數千里,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荆、揚。”清人顧祖禹則直言:“蓋蜀者,秦、隴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誠攻取之先資也。”對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孫吴統治者必定是知曉的。除了前述甘寧等人建議孫權取益州之外,赤壁之戰後周瑜亦曾自薦與孫瑜一同規取巴蜀。當時孫權據有荆州部分之地,獲得了進一步向西發展的條件,因此應允了周瑜的請求。衹因後來周瑜途中暴卒而不得不暫時終止行動

48、,而益州終爲劉備所得。總之,立足江東,逐漸向長江上游進取,是孫氏政權早期的基本軍事方略。既向上長江上游進取,那麽作爲創業之主的孫策、孫權必定與盤踞當地的勢力發生衝突,在未争得敵對勢力所占地域之前便會設職遥領該地,以激勵將士效死力争。如孫策建安四年討伐黄祖設江夏、桂陽、零陵三郡太守,建安二十年孫權與劉備争奪荆州設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吴三方遥領諸問題新探 三國志 卷四七 吴書吴主傳,第頁。三國志 卷四六 吴書孫破虜討逆傳 裴松之注引 吴曆,第頁。三國志 卷五四 吴書魯肅傳,第頁。三國志 卷五四 吴書魯肅傳,第頁。三國志 卷五五 吴書甘寧傳,第頁。後漢書 卷一三 公孫述傳,第頁。(清)顧祖禹撰,賀次君、

49、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 卷六六四川方輿紀要叙,北京:中華書局,年,第頁。“南三郡長吏”等。因孫權時期向上游進取主要與劉備發生衝突,故而所設遥領郡國守相主要針對劉備,例如設置荆州“南三郡長吏”及漢中太守周泰、永昌太守韓當、犍爲太守陳化。孫亮時遥領郡國守相設置减少,僅東海、清河兩遥領郡,又針對曹魏。這應與當時孫吴國内形勢趨於穩定,吴蜀業已聯盟抗曹,并締約“參分天下”有關。因而總的來看,孫吴所設遥領郡國守相在涉及的地域上,以荆、益二州的數量和頻次最多。這種情况主要存在於孫策時期及孫權稱帝之前。授予遥領官職也是孫氏政權對各類人才籠絡利用的一種方式。表二中,除孫河、孫韶爲孫氏宗族以外,周瑜、吕範是南渡

50、的江北大族,陳化至少也是自江北南渡的士人,顧徽、朱桓、陸凱屬江南舊有大族。他們的投靠和支持對孫氏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壯大至關重要。而程普、凌統、周泰、韓當、潘璋等則是經孫氏培養成長起來的一類將領,他們都參與了征伐山越的軍事行動,同時爲孫氏政權的開疆拓土衝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故而陳壽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因此在政權草創之時孫氏兄弟必然要對他們進行籠絡,獎勵其功績,授予以高官,保持其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孫吴遥領郡國守相的任命以上述這幾類人爲主,而時間上也集中於孫權稱帝之前。當然,表一中孫吴遥領州牧、刺史的任命也以上述這幾類人爲主,此處不再展開叙述。三、論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