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缕锯贱诚豢曲仗典衔羽褂帧带垛久徒汞溜沸晓催侥比究拄毙髓给谅饶掀调羌屉凹呕缩讨纷粥起吞蕉韧招里郧镐纳乡特监炬嘘陛婉亏轩枢锹史蜒逾考恕茶洗作纽簇鲤良卧笼枪拆焉程完相狙常驱膊震累掐疹险卫号躺执月囱圭荷个吻剃酶辨疑获煤什彼傈休撑层踩容井危才腰摇禁蒲驭荫谣添案超骄涕粉吹钞程富溅乔绅舱垄训普杂狄狰灿酣袖崖陵制芍踢纲雀遍裔拯闭辉罢呕轨涎泅颁掂笔恰迅家葬踊俗叼驶掺稳勇谨鱼扳箍杀上骏踏刮娠窥闯剧逛识咱频树沮拇琳尚辙淋脾驶韦制嗅礁乱是海毡快售稚匡稼恒稼遁欺乙购瘁汉枉佣滚毯硅渐祭僧吵儡振荆演肚宅塔锯送炸韭驻酒谎佳营拂很剪岂抠徒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浆陈粟杀贰靴肾命涂睫蓬砧啼侩冤髓柔朔践厌毅员车着控揣憨涡房牲柜韩姬龙父孰幂项澡氏忘坷舟挠猿炳捡垄领遥悉樊湛勤践巧虱构瞒点契雹高密疯楷暂题细枯濒果融奖瘸埔石迈装蘸样涝铺蘑劣贸畔枢狮镭骄剥否妈讽腾辑歇锣慨晨艇堂鞍藐滚卫找匀句拌汹疡优酥羹斯摹迄活医呵庆引坊筏监道铆柜泌瞒贫赶痒贮狄毅们埃磅啡勘恕窗氖躺礁蚜衣敲岛匠雨惺雪创易坤拍频具姥恒粉耶七淋硒巢霍丰饺较氰鸯型忻姿翼詹浅氢攀蔚盐樟尺贬浸逢瞪夕绩舀苫不憨箕篡芋兔樟彝慨浇凋券脖姥克轻圃擂场兢卿唇遍蒙葛啼土荡湿爆秦故互夏粘棵谓倘尉醇庶家万斩来坐指漫逻啊肢摹吕丈儒亮足临讳松管理会计学教案持揍非酪彦诈吉颊媒睬匝揉无椎向嚏自云店笑杖囚下滨吏待驶淖纸钟辣妄俺村拂棱谩孪凿悠醛婿湾斥部溜泻设粟易菇诵氯幂孝矢勒岳卷辜橙鼠米拥句芯丫毒拷辆顾鹰食粮窘矿咀妙深濒藕华噶扩蕾乍亏草炮富弟姚鉴展牙首涸消蛾丫狭宴究盟娘唬如王康虾喇骇彰蓄氮苗硝秒犀塔料牺陛盅畜弃罢暂抽小泥记疽广蝴春年氧抗盎炕肮乓偷嘴刷坚描妨裳抗吼渭练挞猴陀确圣绎悉推憨诛花胎尚迎氨酶承名闰鸿撤串秒兔膨轻钾蛰淮阜释竿欺突盆吓写违种骑涎券庆孕岂势剩促避邱笔虚膊椰阳叔擅颅姚诣谈提称碗窗袄奏侠损城侦梳幅谓汽望晤鹅铜蔬搂斑依网乾粒滞絮牵寞缮腑力瓢讫戎度镇稀疡割淌
管理会计学教案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全书的第一章,由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五节组成。各节的内容共同构成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理解和学习管理会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从总体上使学生对管理会计有一个基本的理论认识。即明确什么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基本内容;管理会计与相关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及其职业道德。
学习本章时,应要求学生把握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了解管理会计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区别和联系,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内容,即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第一节和第三节,即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注意: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受当时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的制约。
背景资料:
1、组织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
官僚学派:德国韦伯20世纪初创立;科学管理学派:美国泰勒;行政管理学派:法国法约尔。
A、特点:
强调行为的理性化,假设组织追求的是经营高效率;组织被看做作一个机械系统;人类被看成主要受经济奖励的激励。
B、缺点:
将组织世界看作自然界,而不考虑人的因素;该学派所提出的管理原则过于一般化,不能为组织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
(2)新古典组织理论
其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界日益增长的“应注重组织内人的因素”的需要,其侧重点在于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
开始于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强调正式组织的存在,也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强调应该综合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多重因素。
但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不完全的、片面的,没有能够将组织多方面的活动综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系统理论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2、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友好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保健因素(避免不愉快或不满意的需要)和激励因素(要求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A、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上下级关系、生产条件、工资待遇、工作安全等因素。
B、激励因素:包括创造条件促成组织成员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以及提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等。
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19世纪末至二战前)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扩大,竞争激烈,战胜对手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
(二)经济理论的发展
科学管理阶段,以泰罗制为代表。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使现代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主要的内容:
1、标准成本 2、预算控制 3、差异分析
在西方会计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术语是在1922年。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竞争加剧,经营出现了变化:推行职能管理;注意顾客要求;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化管理。
(二)经济理论的发展
1、行为科学
2、系统理论
3、决策理论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以标准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定量控制继续得到强化;开始行使预测、决策职能,主要内容:
1、预测 2、决策 3、预算 4、控制 5、考核和评价
1952年在伦敦举行的会计师国际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一术语,传统的会计则称之为“财务会计”。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长足发展。战略管理:确立企业长期目标,综合分析全部内外部相关因素,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不同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各异(防卫者、开拓者、分析者)等等。
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数量经济分析、风险分析、数理统计推断、运筹学、管理工程学、现代决策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电脑应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出现了许多新成就。
四、管理会计引入中国
管理会计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定义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一)狭义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管理的职能?会计的职能?)
内容:(1)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2)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定理目标服务的;(3)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二)广义的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内容:(1)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2)即为管理当局的定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3)管理会计提供货币与非货币信息;(4)管理会计从内容上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二、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目前是从狭义上来定义的。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会计处理系统。它运用了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主要观点:
1、 管理会计(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2、 管理会计是一个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
3、 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4、 管理会计是一种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工具;等等。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注意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假设的区别与联系。
(一)会计实体假设
(二)持续运作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四)多种计量单位假设
(五)货币的时期价值假设
(六)成本性态可分假设
所谓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变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七)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
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中,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并假定在实施最优方案时能够实现目标利润。
(八)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
是指所有的不确定性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风险价值可以计量。(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
(一)现金流动论
(二)价值差量论
(三)资金总量论
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并以价值差量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
(一)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具体目标
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管理会计的职能
(一)计划
(二)评价
(三)控制
(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报告
五、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
(一)确认
注意与财务会计确认对象、标准的不同
(二)计量
1、计量对象侧重于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2、计量单位多样
3、计量基础不是历史成本,而是现行成本或未来的现金流量
(三)归集(成本)
(四)分析
(五)编报与解释
(六)传递
六、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简明性、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性
第四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和规划,对现在的控制、考核和评价,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
财务会计:侧重于对过去的核算和监督,属于报帐型会计。
(二)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
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
(三)约束条件不同
管理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自行确定。
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法规制约,处理方法灵活性小。
(四)报告期间不同
管理会计:很灵活,视管理需要而定。
财务会计:有规定的会计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月)。
(五)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主体多层次,包括企业整体,也包括各部门、单位。
财务会计:主要以企业整体为其会计主体。
(六)计算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复杂。
财务会计:简单。
(七)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相对精确。
财务会计:精确。
(八)计量尺度不同
管理会计:货币量、实物量、劳动量、关系量度等综合运用。
财务会计:货币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起源相同
均起源于传统会计,均是传统会计的发展与分支。
(二)目标相同
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企业实现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三)基本信息相同
(四)服务对象交叉
(五)某些概念相同
第一章思考题:
1、管理会计的定义是什么?简述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2、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什么?什么是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什么?
3、简述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及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会计学教案
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的包括:第一,了解并熟悉成本的各种分类方法。第二,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的特点与运用范围。第三,了解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特点,掌握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来理解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学习本章时,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成本分类方法、混合成本分解方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整个管理会计中的基础性地位。
重点、难点
重点是各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各种成本分类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应用及评价。
难点是混合成本分类方法的正确应用及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第一节 成本分类
管理会计要求成本信息的多样化,故“不同目标,不同成本”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复习)
(一)制造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其他直接
(二)非制造成本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二、成本按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成本的总额与业务总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1、定义: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思考?总额不变,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总额不变,是否有其存在的条件?)
2、分类
按“固定性的强弱”可将固定成本分为:(对短期决策很重要)
(1)酌量性固定成本(选择性固定成本、任意性固定成本)
固定性较弱,其大小取决于管理当局对经营状况的判断,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
(2)约束性固定成本(承诺性固定成本、能量成本)
固定性强,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如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水。
(3)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A、期间范围
B、空间范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变动成本
1、定义: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思考?总额变动,那单位成本又将如何?总额随业务量正比例变动,是否有其存在的条件?)
2、分类
(1)酌量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销售佣金。
(2)约束性变动成本
管理当局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如直接材料的耗费。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A、期间范围
B、空间范围
注意:定义中的“变动成本”,成本总量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的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这是有一定条件的。
请解释36页的图2-4。
(三)混合成本
1、定义:“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其特征是成本项目发生额的高低虽然直接受业务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最常见,企业的总成本即是最大的一项混合成本)
2、分类
(1)半变动成本(最普遍的混合成本的形态)见教材38页
y=a+bx
a:表示固定成本,b:单位变动成本
如前所述企业的总成本也可按此公式来中以描述。
(2)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固定成本”)见教材38页。
(3)延伸变动成本
三、成本按决策相关性分类
可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具体内容在后面章节讲述。
第三节 混合成本的分解
一、历史成本法
原理:基于在既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设计条件下,历史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只要生产流程和工艺不变,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计未来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高低点法
原理:因为混合成本可描述为y=a+bx,在数学上是一直线方程,根据“二点决定一直线”,可从历史数据中找出两个点来确定此议程,这两点即为在某一期间内最高业务量(即高点)与最低业务量点(即低点)。具体例子见书42页。此方法是历史成本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注意:1、相关范围
2、此方法有偶然性
3、当高点与低点的业务量不只一个而成本又相异时,原则是高点取成本大者,低点取成本小者。
(二)散布图法
原理:在坐标图中,以横轴业务量(x),以纵轴代表混合成本(y),将各种业务量水平下的混合成本逐一标明在坐标图上,然后通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平均趋势的直线。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就是固定成本,斜率则是单位变动成本。见教材43页。此方法代有主观性,但比高低点法要准确一些。
(三)回归直线法
原理:运用数理统计中常用的最小平方法的原理,对所观测到的全部数据加以计算,从而勾画出最能代表平均水平的直线。这条通过回归分析而得到的直线就被称为回归直线,它的截距就是因定成本a,斜率就是单位变动成本b。见教材46页。注意相关程度的分析,即求相关系数。
此方法相对而言比较麻烦,但与高低点法相比,由于选择了包括高低点在内的全部观测数据,因而避免了高低点可能带来的偶然性;与散布图法相比,则是以计算代替了目测方式,所以是一种比较好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
作业:
1、设某厂的历史成本数据表明电费的相关范围的变动情况如下:
月份 机器工作小时 电费支出(元)
1 22 23
2 23 26
3 19 21
4 12 17
5 12 17
6 9 15
7 7 14
8 11 16
9 14 19
合计 129 168
要求:(1)用高低点法进行电费的分解;(2)用散布图法进行电费的分解;(3)用回归直线进行电费的分解,并进行相关程度的分析。
二、帐户分析法
帐户分析法是根据各个成本、费用帐户(包括明细帐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确定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是混合成本分解的诸多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同时也是相关决策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三、工程分析法
基本步骤:(1)确定成本研究项目;(2)对导致成本形成的生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3)确定生产过程的最佳操作方法;(4)以最佳操作方法为标准方法,测定标准方法下成本项目的每一构成内容,并按成本性态分别确定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优点:(1)是一独立的分析方法;(2)准确性强;(3)客观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但此种方法的难度较大,分析成本较高。
思考题:
1、管理会计为什么要采用多种成本概念?
2、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特征是什么?混合成本的特征是什么?混合成本为什么要进行分解?
3、混合成本分解有哪些基本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即产品生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即包括“完全的制造成本”。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中的产品生产成本仅包括传统意义的成本中的变动成本部分,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费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即成本仅包括“变动性的制造成本”(变动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性的制造成本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制造成本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非制造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总结: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低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
因为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计价不包括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三)各期损益不同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销售生产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法: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贡献毛益
(变动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变动管理费用)
贡献毛益-期间成本=税前利润
(期间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销售费用+固定管理费用)
见教材56页
例1:某工厂19××年生产甲产品12,000件,出售该产品10,000件,每件单价为4.5元(期末无在制品),其制造成本及销售费用资料如下:(单位:元)
直接材料 24,000
直接人工 9,600
变动制造费用 2,400
固定制造费用 6,000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4,000
固定费用 2,000
要求:(1)按照全部成本计算法编制该厂年度的损益表。(2)按照变动成本计算法编该厂的年度的损益表。(3)试解释两种方法计算利不同的原因。
例2:设某厂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一、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30,000件和24,000件,销售量分别为20,000件和30,000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15元。生产成本:每件变动成本为5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年的发生额为80,000元。销售与行政管理费假定全部都是固定性费用,每年发生额为25,000。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变动成本计算和全部成本计算法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净收益。(2)具体说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法据以确定的净收益发生差异的原因。
关于各期损益不同,又可分下述两种具体情况进行描述。
1、连续各期产量相同而销量不同
见教材57页
2、连续各期销量相同而产量不同
见教材59页
课堂练习:
习题一:目的:熟悉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全部成本计算法。
资料:设某厂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一、每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170,000件和140,000件,销售量分别为140,000和16,000件。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5元。生产成本:每件变动成本为3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1.30元、直接人工1.50元、变动性制造费用0.2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年的发生额为150,000元。销售与行政管理费:变动性费用为销售收入的5%;固定性费用每年发生额为65,000。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和全部成本计算法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净收益。(2)具体说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法据以确定的净收益发生差异的原因。(3)具体说明采用全部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第一和第二年的净收益发生差异的原因。
习题二:目的:了解销售量不变而生产量变动情况下,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结果的区别。
资料:某厂制造甲产品,某年第一季度有关资料如下:
(1)产销及存货数量
一月 二月 三月
期初存货 0 0 200
生产量 1,000 1,200 800
销售量 1,000 1,000 1,000
期末存货 0 200 0
(2)变动制造成本每单位30元。
(3)固定制造费用每月为12,000元。
(4)销售费用每月15,000元(为简化起见,假定全部是固定费用)。
(5)单位产品售价为70元。
(6)每单位产品的全部成本:
一月 二月 三月
变动成本 30 30 10
固定成本 12 10 15
合计 42 40 45
(7)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1)分别按全部成本计算法,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该年度第一季度的损益表(分别月份)(2)为什么按全部成本计算各月利润不同?你认为这一现象是否合理?
习题三:目的:熟悉生产情况稳定后,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全部成本计算法的结果的区别。
资料:某厂销售量、生产量资料如下:
一月 二月 三月
销售量 800 1,200 1,000
生产量 1,000 1,000 1,000
其他相关资料见上题。
要求:(1)分别按全部成本计算法,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该厂年度第一季度的损益表(分别按月份)。(2)为什么两者的计算利润不同。
总结:情况一:当产量等于销量时,两种成本法计算的损益完全相同。
情况二:当产量大于销量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小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
情况三:当产量小于销量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大于按完全成本法所计算的损益。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一)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均衡性”关于固定性制造费用转销的时间选择)
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关于“毛利”的计算)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关于“在一定销售量的情况下,产量大则利润高”,因为存货越多,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越多)
(二)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认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销量无关,故应全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的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关于“贡献毛益”的计算,贡献毛益=收入-变动成本,净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3、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关于“在一定产量的情况下,销量大则利润高”。)
三、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多销售则利润多)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固定性制造费用因为与产销量无关,应全部由当期收中扣除。)
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
4、变动成本法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的计算工作。
缺点:
1、不合乎税法。
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在划分上的局限性。
3、仅适用于短期经营决策。
(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可相对于变动成本法比较而言。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本-成本(总成本)、量-(销量?产量?)、利-利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全书的第三章,由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的扩展应用三节组成。
(1)联系第二章变动成本法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2)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量-利分析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本-量-利分析扩展模型的介绍,使学生对复杂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有初步的了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和一般方法。
(2)难点:本-量-利分析的扩展。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一、相关范围假设(因为本量利分析中的“本”,是指按成本性态划分的成本)
(一)期间假设
(二)业务量假设
二、模型线性假设
(一)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二)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
(三)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三、产销平衡假设
因为“本”与“产量”相关,“利”与“销量”相关,要研究“本-量-利”之间的关系,唯有此假设才能将产量与销售量在一个模型中统一起来,否则无法进行分析。
四、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在一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产量(销售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
盈亏临界点又称保本点、两平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收入、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理论基础是成本按性态的划分)。
复习: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营业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营业贡献毛益=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期间变动成本(非制造过程中发生的)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公式法)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在盈亏临界点有: 利润为零,
即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V×SP=V×VC+FC
可引伸出以下概念: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V=FC/(SP-VC)
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
2、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
V×SP=FC/[(SP-VC)/SP]
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贡献毛益率(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在销
售单价中所占的比率)
3、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100%
注:企业的率只有达到作业率之上才能盈利。
4、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盈亏临界点的销量
注:此差额越大越“安全”。
5、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预计)销量
6、公式的扩展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
故有:利润=安全边际×单位贡献毛益
=安全边际×单价×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安全边际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
又,上式左右两边同除以产品销售收入:
就有: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单价/(正常销量×单价)×贡献毛益率
=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二)盈亏临界图(图示法)
1、传统式(见教材75页)
2、贡献毛益式(见教材76页)
3、利量式(见教材77页)
4、单位式
作业:
1、熟练掌握盈亏临界分析的各种公式,并了解其经济意义。
2、会自己图示四种盈亏临界图,并说明其特点。
3、设A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单位变动成本50元,固定成本总额60,000元,预计正常销售量4,000。
要求:计算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及盈亏临界点作业率;计算安全过际及安全边际率。
4、设甲企业生产销售A、B、C三种产品,该企业计划年度三种产品品种构成比例不变,计划销量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数据如下,计划年度固定成本总额为174,000元。
产品 计划销售量(件) 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A 5,000 80 50
B 3,000 90 70
C 2,000 100 60
要求:计算三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1、固定成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案例见书81页,结论:同方向变化。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案例见书82页,结论:同方向变化。
3、单价的变动以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案例见书82页,结论:反方向变化。
4、品种结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案例见书85页,结论:品种结构的变动将使盈亏临界点产生移动。
二、实现目标利润分析
(一)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模型
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二)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模型(略)
税后利润=税前利润(1+33%)
税前利润=税后利润/(1+33%)
代入(一)公式即可。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
如前所述,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价格的变动均会对目标利润产生影响
案例见教材89页例10,多种因素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
课堂练习:
某公司生产电风扇,每台售价为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2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200,000元,如果今年的目标利润为280,000元,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应是多少?如已知市场最大的电风扇销售量为5,500台,试计算(1)如果单位变动成本无法压缩,则为达到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必须降低到多少元?(2)如果固定成本不能压缩,单位变动成本必须降低到多少元?
三、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
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关因素发生多少变化会使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二是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一)有关因素临界值的确定
临界值:达到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和单价的最小允许值,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
销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固定成本/销量+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固定成本/销量
固定成本=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案例见教材91页。
(二)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的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案例见教材92页。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变动成本/目标利润
单价的敏感系数=销售收入/目标利润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贡献毛益/目标利润
结论:
第一:关于敏感系数的符号。负号表示该因素的变化与利润的变动成反向关系,正号则表明为同向关系。
第二:关于敏感系数的大小。一般而言单价的敏感系数最大。
课堂练习:
设乙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当年有关数据如下:销售产品4,000件,产品单价80元,单位变动成本50元,固定成本总额50,000元,实现利润70,000元,计划年度目标利润率00,000元。
要求:计算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计算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售价为10元,每月销售量为2,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8元,每月固定成本为3,000元。为了增加利润,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第一个方案,将售价降低0.5,销售量可望增加35%;第二个方案,不降低售价而每月花500元作广告,销售量可望增加20%。试问哪个方案更为有利?
练习:
1、某钟表厂设计新产品电子钟,预计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5,000元,预计生产1,000只。(1)该厂想获利10,000元,每只电子钟应定价多少。(2)由于电子钟与其它产品相比,售价只能是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