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2481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2023/52023/513新闻与传播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述评 郭芙蓉 姜晓曼【摘 要】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与交往困境,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要理论命题引发学界热议。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内容分析法,综合研判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发现,国内学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时代意蕴,及与“普世价值”本质区别,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内在关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未来,既要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各个范畴之间是否存在及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全人类共同价

2、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又要深入探究如何在跟“普世价值”的话语论辩中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话语权,如何掌握跨文化的价值传播规律,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度及影响力。【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述评;CiteSpace;可视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郭芙蓉,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姜晓曼,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意识形态风险及规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8D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研究缘起、文献检索及研究工具简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

3、在国际重要场合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世界各国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在多个重大外交场合向全世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仅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的论述就多达十九次,频率之高,足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对解决全球治理与交往困境的时代之问的深刻关切,对人类繁荣共生的美好生活实现路径的积极探索。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向全世界发出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并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

4、这一重要举措更为突出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做到的真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中国为全球共同发展、解决142023/52023/514新闻与传播研究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以及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又一理论贡献。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当前需要进一步厘清关于该议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一)研究数据中国知网(简称CNKI)是国内综合性和权威性都较高的中文全文数据库之一,中国知网中检索出的相关学术文本构成了本研究的文献来源。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1月30日。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词对CNKI进行文献检索获得296条检

5、索结果,再对结果进行研读之后,手动剔除读后感等19篇不相关文献,最后共得到有用文献277篇。(二)研究工具CiteSpace是信息可视化工具,能够对“某一限定领域的文献集进行计量分析”2,学界经常通过它生成科学知识图谱以把握某一研究领域中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和未来趋势。本研究首先将277篇有用文献以“Refworks”文本形式导入CiteSpace 5.8.R3,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再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研判研究现状及趋势,以期为学界进一步开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二、“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一)发文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聚焦和描绘某一主题在知网数据库的年度发文量

6、,可以判断该主题研究的起始历程及走势。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1年,国内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研究的文献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该阶段,“全人类共同价值”还不是一个特定的、能够被独立使用的范畴,这一阶段零星的研究显示,学界主要从谋求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探究中国对外关系的价值定位。2012年至2015年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首次向全世界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有关这一主题的研 究才日渐增多。如图1所示,2021年至2022年,学界的发文数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二)从关键词时间线的可视化分析其演进脉络陈悦、

7、陈超美等在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用来分析某一研究主题的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演进趋势。本文使用CiteSpace 5.8.R3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生成时间线演进图谱,如图2所示。学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经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起始探索期(2012年至2016年)。这一时期的文献研究数量不多,但是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主要研究的关键词有“中华文明”“全球化”“中国方案”“价值哲学”“普世价值”等。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受到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图1“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年度发文量152023/52023/515

8、新闻与传播研究深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再次表现出中国智慧,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开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剂良方,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是2008年之后开始进入中国,在网站、报刊传播,并借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等重大事件大肆从学术领域向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蔓延渗透。自此以后,尤其是2012年至2016年“普世价值”成为中国学界批判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不断揭开其虚伪的政治图谋。其二,快速发展期(2017年至2022年)。这一时期的文献发文量逐渐增多,主要是受到国

9、家领导人积极倡导这一理念的影响,学界表现出很强的学术主动、理论自觉和责任担当。2022年发文量达154篇。在这期间,全人类共同价值先后被写入党的历史决议文献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研究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这一问题也连续两年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的研究指南。“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一全新的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重大理论命题。(三)研究者、研究机构及其合作的可视化分析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均是代表某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通过可视化软件生成该学科领域研究者、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有助于发现某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及其之间的合作情况

10、。使用CiteSpace 5.8.R3对研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作者进行分析,设置节点类型为“Author”,选择合适的参数生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作者的合作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共有130个节点,形成了31条连线且连线之间较细,网络密度为0.0037。这一结果显示,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暂未形成较为密集的网络结构,多数还处于“散兵作战”态势,极小一部分学者之间形成合作研究的关系。依据普莱斯定律进一步统计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M=0.749Nmax,Nmax代表研究者的最高发文量为20,计算出M约为3.35,表示最低发文量为4篇及以上的研究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核心图2“

11、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演进时间线图谱162023/52023/516新闻与传播研究作者。同时,表1对该主题的研究作者的发文量进行从高到低排序,显示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其中张士海和刘同舫的发文量最高,各为20篇;凌海青发文19篇,张玉容、李永胜发文18篇,麻磊发文17篇,韩升发文7篇,汪亭友发文6篇,林伯海发文5篇,吴志成发文4篇。接着使用CiteSpace5.8.R3对该主题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机构的合作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谱中有111个节点和0个连线,网络密度为0,这也同样表明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目前尚缺乏学术合作。而且目前学术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12、哲学学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涉及较少。对研究机构发文量从高到低排序得到表2,其中,山东大学发文量为26篇,居首位;其次是浙江大学,为21篇,再次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为19篇。因此,从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及其发文量的可视化分析可见,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整体协同发力,做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叙事与实践叙事,共同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和影响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四)从关键词共现及其聚类分析看其研究聚焦点表2“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表1“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作者发文量排名序号作者发文量(篇)序号作者发文量(篇)1张士海2014桑建泉

13、32刘同舫2015陈文旭33凌海青1916方世南34张玉容1817易佳乐25李永胜1818石云霞26麻 磊1719郝宇青27韩 升720邢丽菊28汪亭友621易 刚29林伯海522曹玉涛210吴志成423邓 勇211沈湘平324郑汉根212张三元325韩 梁213田鹏颖326段晋云2序号研究机构发文量(篇)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62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194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5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57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8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49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310

14、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214辽宁大学法学院215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图3“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图4“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172023/52023/517新闻与传播研究关键词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核心观念的凝练表达,关键词共现是指一个词在两篇以上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一般可以反映出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趋势及热点主题。首先,运用CiteSpace 5.8.R3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选

15、择合适的参数生成“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图谱中显示共有145个节点,197条连线,密度为0.0189,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说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主题呈分散状态。再依据普莱斯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统计该研究主题的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为M=0.749Nmax,Nmax代表关键词共现频次的最大值,为42,计算出M约为4.8,表示最低频次大于或等于5的共现关键词是高频关键词。再导出关键词统计表,进行从高到低的频次排序,得出表3所示的前20位关键词,结果显示前13位关键词为该主题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中国方案”“共同价值”“国际传播”“习近平”“中华文明”“价值哲学”“伦理旨趣

16、”“全球治理”“普世价值”“意识形图5“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表3“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频次前二十位关键词(频次5为高频关键词)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首次出现年份1中国方案420.0220042共同价值390.6820163国际传播260.0720044习近平250.2420175中华文明230.0220046价值哲学20020047伦理旨趣18020048全球治理160.0920199普世价值110.14200910意识形态70.08201811价值共识60.11201612多边主义50.02202113全球化50.04200414新时代40.02202215世界历史4020211

17、6价值观30.02201917价值体系30.01201618价值30.04200419人类进步30202220人民民主302021182023/52023/518新闻与传播研究态”“价值共识”“多边主义”“全球化”。这也说明学界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重点主题聚焦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丰富内涵及国际传播战略战术等。关键词的中心性可以反映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中心性超过0.1可被视为关键节点。如表3所示,“共同价值”中心性数值最大,为0.68;其次是“习近平”,为0.24;“普世价值”和“价值共识”中心性也较大,分别为0.14、0.11。因此,学界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围绕

18、着“共同价值”“习近平”“普世价值”“价值共识”等几个关键节点展开,研究热点也较为明确。说明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中,与“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是研究热点中的热点。关键词聚类说明该关键词是核心主题。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献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出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一般而言,聚类Q值大于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值大于0.5,则显示此次聚类分析是合理的。如图6所示,聚类Q值为0.6927,大于0.3,聚类S值为0.9581,大于0.5,意味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文献综述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选取“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前8个关键词聚类,分别是“#0共同价值”“#1中国方案”“

19、#2社会主义”“#3意识形态”“#4世界各国”“#5全球化”“#6民主”“#7国际传播”。通过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高中心性关键词、聚类关键词以及文献深度研读,归纳发现当前研究的聚焦点如下:其一,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解读。如有的学者指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最广大人类的共同利益,反映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共识,进而从“和平观”“发展观”“公平观”“正义观”“民主观”和“自由观”等六个方面解读。3有学者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图6“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192023/52023/519新闻与传播研究由”看作三组范畴来分别论述

20、其价值意义。4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外交观价值层面的凝练表达。5还有学者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含括的几个价值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证,认为其内部六大核心要素具有严密逻辑支撑,其是“唯一可以超越当今世界文化同质与异质对立逻辑的普遍性价值”6。还有的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习近平世界责任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7沈湘平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解读可以从存在论的角度着手,中国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的是追求全人类的美好生活与幸福。8其二,主要论述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学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诉求自身话语权提升

21、的体现,是全世界国家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风向标。9也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和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10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得以形成,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传播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形成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体系。11桑建泉和陈锡喜从历史确证、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确定了其世界意义,他们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现实性与理想性、思想内容与思维方法辩证统一的历史确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应对时代问题的叙事重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已有世界价值观解决方

22、案的反思叙事,是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凝练叙事,是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导向叙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化解人类健康危机、化解全球经济发展危机、化解多样文明交往危机的价值引领。”12目前国内学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的价值意蕴的论证成果相对较丰富,为在实践层面探究如何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和认同提供价值层面的理论铺陈。其三,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进行本质比较,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现实危害性的研究仍是热点议题。张新平、刘栋指出,“普世价值”是一种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工具性价值观,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普世价值”逐渐凸显出其内在本质特征,表现为内容主张上的绝对特性、具体实

23、践上的排他特性和价值追求上的虚伪特性。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包装“普世价值”作为话语工具迷惑众人,实则推行文化霸权、打压其他国家价值观;“普世价值”还是西方国家推行政治霸权的战略工具,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普世价值”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奴役其他国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的资本逻辑工具,不断攫取其他国家的剩余价值和利益。13段光鹏、王向明也从对“普世价值”批判的视角出发,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共识,因而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内提倡这种共识,该共识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14(五)从关键词突变图谱的呈现分析其研究热点关键词突变图谱能够显示突变词持续的时

24、间和强度,一般情况下,可以用突变关键词来判断热点话题的演变情况及识别研究前沿,预判未来研究趋势。突变关键词激增的一致性使得现在仍在快速变化的关键词更有可能在明年继续其趋势。通过使用CiteSpace5.8.R3生成“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共现图谱,再进行突变词检测,显示特定时间内的关键词的突变图谱,如图7所示,共检测到25个突变关键词,图中深色标志代表突变关键词的热点爆发周期。图谱显示突变关键词“中国方案”“伦理旨趣”“价值哲学”热点爆发周期长达12年,“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热点爆发周期长达11年。与前文分析的演进脉络、研究聚焦点基本一致。结合图7关键词突变图谱,研判“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主

25、题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主要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本质区别的论战持续。“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影响恶劣。202023/52023/520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学界积极发文批判与揭露西方强行推行“普世价值”的险恶用心,并把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写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正视听。但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大概率地会遭到某些西方大国的蓄意曲解,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认同造成消极影响。对此中国学界应有基本预判“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论战和理论斗争势必成为研究重点。一些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

26、人类共同价值强烈回应并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开放和共享的价值,而“普世价值”是封闭和排他的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实践的真实价值,而“普世价值”是难以实践的虚假价值。15现在对“普世价值”本质的揭露与批判已经形成批判共识。从根本上来说,“普世价值是西方瓦解非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16,是一种虚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17更有学者认为,普世价值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价值观,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注定是要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资产阶级推崇的普世价值也必然会被更高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或其他“共同价值”所取代。18需要警惕的是,西方某些媒体可能会针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制造各种话语陷阱

27、,中国学者要以正视听。第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关系研究。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尊重多样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寻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19有学者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内部的三对核心范畴着手,从时代认知层面、制度建构运行层面和目标目的层面分别阐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意义。20“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根基性意蕴”21。林伯海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肯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交往主体的普遍性

28、和平等性以及交往方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功能是将国际社会团结在价值观的共识中,从而有效解决民族国家、中心国家、国际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和应对文明冲突等多重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善”的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非一种纯粹思辨的价值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营造可实践的场域,只有当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现实的主体,界定时代的边界,并赋予其真正的实践对象时,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成为一种“真”的价值。2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适时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可持续发展战

29、略的主动承诺,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多数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价值支撑。张鷟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与否决定了全球性问题是否能有效图7“全人类共同价值”关键词突变图谱212023/52023/521新闻与传播研究解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彰显着中国对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决心。23有学者建议“变革治理价值,推动西方普世价值转向全人类共同价值。”24也有学者从新型全球正义伦理的角度,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塑造全球伦理共识,有利于化解全球价值冲突,为国际行为提供了可靠的责任行动逻辑。25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还需论证

30、,以彰显其世界意义。三、未来可以继续拓深的研究点展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命题的研究相比,有关“全人类共同价值”各个层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各范畴间是否存在及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如图5、图6所示,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可视化分析再结合文献深度研读可知,当前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解读是研究聚焦点。有的学者就是通过阐释六个核心范畴的各自涵义来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的学者则把“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作为三组范畴分别论述。比如有学者从中国史出发,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内部的三组范畴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对应起来

31、,认为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分别对应中国古代“仁”“公”“和”的思想。26全人类共同价值包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个范畴单独拿出来看,每一个范畴都是较为常用的,且为人们所熟悉。但将其放在一起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可能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学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涵的解读,多数还停留在表面、直观概念的孤立论证,而六个范畴、三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样态,尚需进一步从学理阐释清楚。应从历史与现实双重逻辑的视角讲透中国学者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独特理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二)继续汇聚学科力量,概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显著特征

32、如图6所示,排位第二的关键词聚类是“社会主义”,显示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围绕“社会主义”展开的成果也较多。再结合文献深度研读发现,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研究成果较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显著特征方面仍需学界进一步努力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是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显著特征的提炼与总结,还处于探索阶段。既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传统的根基,挖掘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又要借鉴、吸收、消化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可被全人类理解的共同视域与意义框架。同时,要立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百年奋斗史

33、,向世界表明中国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其真诚、真实与可信的态度和立场。鉴于话语言说对象、传播对象的全球性、文化多样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道义性、现实紧迫性、文明共通性等显著特征,亟须深入阐释。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吸引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的论证提供更有利的价值和文化传统的支撑。(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论证对文献的深度研读发现,国内学界已初步阐释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区别。张国启认为,习近平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视域。27学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

34、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学者叶险明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指出,“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为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跳脱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价值”的构成部分,不是超越“共同价值”的最优秀价值。28事实上二者之间差异222023/52023/522新闻与传播研究性明显。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叙事指向不同,前者主要是面向全人类,后者则是立足国内。其次,任务与价值作用不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的是凝聚人心,寻求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培育旨在解决全人类共同关切的

35、问题,实现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底色与属性的认定无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社会主义底色和属性,如何处理?在理论研究中,是挖掘其中社会主义元素还是要忽略、绕过?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中,如何减少因意识形态差异而产生的传播阻力和文化壁垒?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四)在与“普世价值”的论辩中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话语权研究根据图3和图4所示,目前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对此问题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其他人文学科对此问题研究还较少。如图5、图6所示,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

36、可视化分析再结合文献深度研读可知,与“普世价值”进行本质比较,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现实危害性,是重要研究焦点。学界需要与“普世价值”的话语交锋、竞争与较量中,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力度。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出的中国政治智慧和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价值共识,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平道路。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学术话语仍要重点思考如何走出中国,在国际学术期刊和重要主流媒体或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上发声传播,否则自说自话,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其中要注重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双重角度,讲深讲透讲活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过程中的中国榜样故事。事实上,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及其

37、国际认同的研究需要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学界应多做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国际受众所属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创新话语传播形式与风格,力争用精品力作打动人心,用中国学术话语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五)加大全人类共同价值向外传播力与提升国际认同的实证研究如图7所示,图谱显示突变关键词“国际传播”热点爆发周期长达11年,这显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既是研究热点又是难点。结合文献进一步深度研读发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方法较单一,大多数局限于抽象的哲理思辨,话语形式创新,传播效果的量化反馈、传播效度的衡量指标等方面研究较为欠缺。冯博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

38、“全人类共同价值”言论进行数据提取与分析,研究发现:“国外社交媒体用户对其认同呈现不稳定趋势,而跨文化背景是阻碍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因素之一。”29国内学界对于发挥海外网络青年、中国驻外的企业等社会传播主体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作用的研究重视度不高,对海外受众缺乏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战略设计。未来需要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大数据等研究方法,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效果的前反馈和后反馈研究,以期及时调整传播策略。运用跨文化比较分析法和跨文化传播规律,探究“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价值观的话语重叠空间。“我们的理论研究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使中国的价值追求与国际社会的价

39、值共识尽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话语”30,但如何发掘利用重叠的话语空间和历史记忆,仍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贡献力量。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四个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足见这一议题研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也向中国学者提出更多研究使命要求。本文主要对CNKI的相关文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对其他来源的文献,如出版的重要著作,以及国际学界对这一议题研究概况尚未做进一步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研究中应予以弥补。232023/52023/523新闻与传播研究参考文献:1 习

40、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2.2 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3 黄琦.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6):30-35.4 郇庆治,赵睿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价值基础及其时代拓展J.党政研究,2021(6):81-90.5 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2):165-169.6 邢丽菊,鄢传若斓.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内涵、特征与弘扬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22(1):52-66.7 储著源.论习近平世界责任观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

41、科学版),2017(1):9-17.8 沈湘平.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J.哲学研究,2022(4):5-14.9 邓勇,王凤祥.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要论述的三维阐释J.学理论,2022(2):1-4.10 冯俊.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9):19-23.11 张磊.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文化软实力,2020(4):11-16.12 桑建泉,陈锡喜.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历史确证、理论创新与价值引领J.浙江社会科学,2022(3):4-11.13 张新平,刘栋.论“普世价值”的工具性本质J

42、.思想教育研究,2019(6):52-56.14 段光鹏,王向明.价值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12.15 李学勇,林伯海.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回击与超越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3):82-88.16 汪亭友.从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看全人类共同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9):38-42.17 陈文旭,易佳乐.作为虚假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4):181-187.18 张夏,雷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兼论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J.思想教育

43、研究,2016(7):52-55.19 刘同舫.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伦理旨趣与中国方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1-9.20 郇庆治,赵睿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价值基础及其时代拓展J.党政研究,2021(6):81-90.21 曹玉涛,徐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根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8-14.22 林伯海.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79-88.23 张鷟.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J.社会主义研究,2021(6):140-147.24 殷文贵.批判与重

44、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J.社会主义研究,2021(5):163-172.25 阚道远.国际秩序变革视阈下的全球正义伦理转型兼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J.新疆社会科学,2022(3):94-102.26 穆斐,赵彦璞,陈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100-106.27 张国启.论习近平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话语特质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18(3):9-15.28 叶险明.“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关系辨析J.哲学研究,2017(6):3-12.29 冯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基于海外社交媒体脸书和推特的数

45、据分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2):34-46.30 高国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7-12.932023/52023/593英文简介NEWS RESEARCHVOLUME 467,NO.5,20231.In Search of excellent Sci-Tec Report:Analysis Golden Byte Award Criteria of Sci-Tec Reports on ToutiaoLIU Meng-zhi,LIU Hong-yu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ource media,

46、the content and the awarding words of the winning work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media bias and the industry standard of sci-tec reporting in Golden Byte Award.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is award focuses more on technology reporting on new media platforms,with more emphasis on co

47、rporate and industry reporting.The interview intensity,information value,dissemination range,depth of thinking and social value are the criteria of quality reporting.Keywords sci-tec report;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ism awards;the citation;industry report2.A Review of the Resear

48、ch on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Based on the Visual Analysis of CiteSpaceGUO Fu-rong,JIANG Xiao-manAbstract Based on the visual analysis of CiteSpace,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in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In

49、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various categories,their intrinsic relationships,but also need to explore in depth how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n the discourse debate with universal values,and how to master the laws of v

50、alue dissemination cross-culturally thu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Keywords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review;CiteSpace;visualization3.Dual Plots,Scene Embedment,and Internal Exploration:A Study of Narrative Models in Puzzle GamesLI Wei,G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