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2444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视听 2023.10|shitinge聚焦互联网迷因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生成路径以“发疯文学”为例饶丽君摘要:网络流行语已经衍生出多种形式。作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发疯文学”深受网友的追捧。“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过程中演变出文本、图片和视频三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契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形成了相应的迷因效应。其经历了复制、变异和选择三个演变过程,逐步生成多种类型、适合多种场景下使用的形式,成为网民狂欢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关键词:迷因理论;“发疯文学”;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网

2、络狂欢的盛况。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亚文化被创造,同时不断地被解构和重构,形成千姿百态的网络生活景观。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生活中,对网络文化产生相应的影响。加之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网民在其中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病毒式的传播在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由此也极易产生爆款内容,网络文化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被重塑,“发疯文学”也应运而生。“文学”的产生诠释了互联网生态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学、传播

3、学与语言学多个学科交叉形成的文本形式。而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化现象之一,“发疯文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百度指数显示,“发疯文学”在2021年9月爆红于网络,之后经过演变,产生了依托于经典著作 红楼梦 中以林黛玉说话方式为主要形式的1.0版本“发疯文学”。该版本带有曲折回转的情绪拿捏,而后来发展的“发疯文学”则迈向更加直白犀利的2.0版本,掀起了一轮轮的网络狂欢热潮。本文结合迷因理论对“发疯文学”的传播过程进行梳理,对“发疯文学”进行分类处理,探析互联网环境下“发疯文学”的传播机制。一、迷因及其发展过程迷因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 中提出的概念。道金斯认

4、为迷因可与基因作为对等物,基因拥有复制、变异、吞噬的能力,而迷因则是社会中大量复制现象、行为、语言和文化的概念。迷因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这一单词由希腊文mmma演变而来,本意为“模仿的东西”,由此迷因也拥有另一个名称,即模因。牛津英语词典将其收录后给出的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的方式而得到传递。”苏珊 布莱克摩尔在道金斯的基础上对迷因理论进行内容上的充实,将迷因分为了基于内容复制的基因型迷因和基于形式复制的表现型迷因。英国学者凯特 迪斯汀在道金斯迷因理论的基础上审视语言模式,提出语言迷因论,分析出了迷因的进化理论需要经过复制、变异和选择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对本

5、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互联网环境的易得性以及低成本性,为迷因效果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温床,因此迷因理论的内涵和形式得到不断扩展和延伸。互联网迷因的表现形式随着媒介的多样性不断创新,如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游戏等。同时,各种类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和融合,形成一些“跨界合作”。用户通过“短、平、快”的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极大地满足了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我呈现的情感需求,而网络135|RADIO&TV JOURNAL 2023.10shitinge聚焦迷因也由此极易形成病毒式传播。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一种模式,“发疯文学”因其情绪化、无逻辑、傻瓜式复制的特点,在多个社交平台迅速扩散和传播,同时突破网络流行语

6、的界限,向表情包以及视频方面进行延伸。二、“发疯文学”的分类“文学”是一种网络流行语的特殊形式,“文学”的内容依照“”的含义而定。比如“凡尔赛文学”是一种使用者通过委婉方式表达不满或向外界不经意展示自己优越感的语言形式;“废话文学”是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具体交际环境所说的一种言语,它不能充分提供交际双方所要了解的目标信息;而“发疯文学”则是指用户在内容上颠覆中文语句既有的搭配规则和使用语境,营造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是一种充沛的情感表达方式。经过互联网长时间的解构和重构,“发疯文学”也衍生出了不同表现形式的版本。(一)文本结构文本结构形式的“发疯文学”是原始形态,通过无逻辑、无意义的文字的组合,

7、达到“发疯”的目的。“发疯文学”最早起源于2021年一个网友在和客服多次协商退款无果后发给客服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初衷是表达自身的不满,通过无厘头的语句组成消解严肃的对话环境,以达到自身退款的目的。文本结构式的“发疯文学”适用于多种网络场景,包括与人聊天、回复评论、发表言论等,其中包含的情绪也复杂多样,如愤怒、不满等。2022年6月13日,某何姓公众人物对于某条微博造谣进行“发疯文学”式回复,引发大量关注。微博用户纷纷效仿、转发,甚至有网友对其文本结构进行相应改编,可以套用于多种情境之下。文本结构式的“发疯文学”由于其易传播、变异性强以及情绪饱满的特点,再经过大量网友的解构和重构,已然成为风格独

8、特的线上交流元素之一。(二)图文结构图文结构的“发疯文学”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便是表情包。戏谑的图片加上“发疯文学”式的文本内容,从视觉层面看,更加具有冲击力。表情包是一种以图像文本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文化现象,被广泛运用于网络生活中,“发疯文学”式表情包应运而生。表情包可以看成是一种网络语言与符号词的合成品,以某些要素画面作为模板,借用某些文本形式,如与“发疯文学”合成产生新的意义和情感。表情包是“拼贴”和“重构”的结合,讲究画面和文字的共同作用,将两者结合更能引发新的意义、新的解读。“发疯文学”的文本结构层面本就含有各种宣泄文本,能充分表达情绪,再加上图片文本,强化了表情包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宣泄

9、情绪、自我表达的功能。(三)视频结构视频结构类的传播内容相较于前两种情绪更强、传播性较弱、制作成本较高,虽说“发疯文学”本身并没有过多的逻辑形态可言,但对于视频的制作需要满足一定程度上的视频思维,才能使得作品出圈,满足用户对于“发疯”的自我满足。“林黛玉发疯文学”是该分支下较为火爆的视频内容产品,是以影视剧中林黛玉的怼人话语作为蓝本,通过二次创作,在内容上颠覆中文语句既有的搭配规则和使用语境,营造一种“发疯”氛围。作为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人物,林黛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视频剪辑使得“林黛玉语言”更具完整性、流畅性,情绪宣泄感也更加明显,再加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三、“发疯文学”

10、的传播机制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发疯文学”从诞生之初到2.0版本的发酵,不断经历平台、用户的助推。不同的平台和用户所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同时衍生出不一样的版本和形式。分析“发疯文学”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探究各环节对“发疯文学”流行过程产生的影响。(一)“四通八达”的平台渠道各大传播平台是承载网络文化的重要渠道,“发疯文学”的兴起及发展也不例外。“发疯文学”起源于网友催淘宝客服退款的过程,之后搬运至微博等平台,得到网友们的争相模仿,衍生出“催发货”等多个版本。微博平台属于广场式的开放平台,受众众多。一些网友搬运“催发货”图片至微博,并发起话题“客服看了以后连夜发货”引爆热搜,“发疯文学”由此破圈

11、。后续与其相关联的话题不断涌现,如“林黛玉发疯文学”“虞书欣读发疯文学”等,掀起多轮关于“发疯文学”的网络狂欢,为“发疯文学”的含义流变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后,以“发疯文学”为话题的标签不仅在微博进行传播,还在以图片传播为主的小红书平台上进行相应的传播。小红书中的话题主要以收集“发疯文学”的帖子进行传播,引导网友在帖子下方进行“发疯文学”文案的再搜集,同时为网友提供“发疯文学”的相应素材整理,便于网友寻找表达心境的“发疯文学”,契合了小红书种草式的社交媒体平台属性。由此可见,不同属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发疯文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赛博空间所流行的“发疯文学”是多个平台共同助力的结果。

12、(二)“形态各异”的内容模式“发疯文学”内容主体以文本为主,由大量情绪化、136视听 2023.10|shitinge聚焦无逻辑的句子组成,其句子含义并无深刻内涵,以情绪的宣泄为主。正是由于其内容的无厘头和疯狂化,网友争相模仿,借以吐槽自身生活,发泄心中郁结。文字版本的“发疯文学”是最初形态,其作为最易得的结构模式,可以轻易传播到各大平台。随着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表情包版本和视频版本的“发疯文学”。相比于文字版本,表情包和视频的易得性逊色不少。表情包一般在网络上下载或是与好友聊天时被保存,但其使用场景较窄,含义的可变性没有文字版本高,只能用于适合该表情包的场景,其模仿性

13、需要网友拥有专业技能才可实现。而视频版本的“发疯文学”对于受众模仿的门槛就更高了,其创作者在自己的生活里寻找创作“发疯文学”的素材,才更能让所对应的受众群体感受其中的情绪变化,如抖音中“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话题所呈现的视频结构,大学生群体更能明白其中滋味。内容的框架结构是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发疯文学”在内容结构上不断创新,在内容含义上不断演变,在传播过程中逐步扩大传播范围,蔓延到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三)“相互交织”的参与主体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是上班族或在学校就读的年轻人。作为网络文化之一,“发疯文学”的内容大抵与参与主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受众的模仿传播以外,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的参与使得“发

14、疯文学”进一步引爆话题流量。首先,在微博平台上拥有987.5万名粉丝的微博大V“推图鹅”发布关于“客服看了连夜都发货”的话题,掀起了“发疯文学”的一波浪潮,而后与之相关的“林黛玉发疯文学”由另一微博大V“当红炸鸡小陈”主持话题,持续提升话题热度。其次,某何姓公众人物对于某条微博造谣进行“发疯文学”式回复,热衷娱乐八卦的一众网友在娱乐消遣的同时也感受到“发疯文学”的魅力,不仅加速了内容的转发、点赞和评论,也进一步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热情。最后,“发疯文学”逐步演变结构形式,其参与主体越来越集中于某一特殊群体,如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同时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乐于追求网络中的新鲜事物,使

15、得相关的“发疯文学”也就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模式。传播主体的相关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内容丰富程度。相互交织的网络关系推动着“发疯文学”的模仿和传播,从而加快促成这一网络迷因的快速传播与流行。四、迷因视域下“发疯文学”的传播生成路径“发疯文学”从开始传播到不断衍化的各个版本,都在经历模仿、变异和选择这三个过程。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具有更强的能动性、选择性以及创造性,所形成的迷因效应就在不断加强。(一)模仿传播:“发疯文学”强势出圈迷因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就是经过复制和模仿,而“发疯文学”式迷因便形成于网络用户对纯发泄式文本内容的模仿狂欢。“发疯文学”始于买家对于卖家的退款催促,之后发展出了“催发货”

16、语录,“客服看了以后连夜发货”的话题一度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单上。相关数据显示,该话题阅读量达到2.5亿次。“发疯文学”的文本结构充斥着情感色彩,从“配不上”到“小心翼翼”,从“不配发货”到“生活不顺”,看似是在聊发货,实则情感输出强烈,对客服的劝服也在步步紧逼,最终实现发货这个目的。物品发货这个生活场景在互联网生活中屡见不鲜,而“催发货”这个动作实则是买家的生活痛点之一。“发疯文学”能有效使这个动作成功完成,引得网络用户纷纷效仿。大众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情境将自己生活中的压力进行消解,实现个人情绪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的协调。在“客服看了以后连夜发货”微博话题下,大量网友模仿“发疯文学”催促发货,并

17、发表催促发货的微博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网友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进行情感上的自我消解,实现个人情绪的调适。关于“发疯文学”的话题发酵逐渐延伸,小红书、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都逐渐掀起关于“发疯文学”的网络狂欢。小红书关于“发疯文学”的话题浏览量达3385万次,多条帖子都在收集“发疯文学”内容文本,其中某单篇内容收藏、点赞数总和达十几万次。这些内容创作、复制、传播的过程将“发疯文学”扩展到多个平台,促成一系列的语言迷因并引起受众争相模仿。(二)变异传播:网络场景的“混合”使用由“催退款”发展而来的“发疯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逐步将使用场景应用于更广泛的交流空间。苏珊 布莱

18、克摩尔在 迷因机器 中提出关于迷因重构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基因型迷因,另一种是表现型迷因。“发疯文学”式迷因符合基因型迷因特征,其文本内容以情绪发泄为主,但形式有所差别,所使用的场景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理查德 道金斯用基因与迷因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存在相似之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存在变异的可能,迷因也是如此。在传播过程中,“发疯文学”衍生出一种表达自身状态的视频形式,其中抖音平台中相关话题阅读量达7.3亿次。视频创作者通过对日常事件进行拍摄剪辑,配上对应视频画面的“发疯文学”,比如视频内容为137|RADIO&TV JOURNAL 2023.10shitinge聚焦插在湖中央的一

19、根杆子,配上的文字和语音为“你躲在水里干嘛,是不是想偷我的外卖啊”。其拍摄内容以及文本内容并无很强烈的逻辑性,但就是通过这样无厘头的内容拼凑进行情绪流露和发泄,不仅搞笑荒诞,还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化为互联网迷因,有效释放压力、缓释心情,而该形式也得到众多用户的追捧和认可。此外,由于“发疯文学”的语句含义并不固定,给了文本内容含义流变的机会,而具体的表达还要依托于实际使用的网络生活场景。比如网友利用社交平台聊天时,会发送“为什么不回复消息?是我们的关系在你眼里不值一提了吗”;抱怨上学(上班)时,会提及“人不上学(上班)也能活?硬撑罢了!还不给我满上”。每种网络场景下的“发疯文学”在形式结构上都是混

20、乱、无序且长篇大论的,要达成的目的也会随着不同的运用场景而有差异,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以及对情感共鸣的寻求。(三)选择传播:“发疯文学”的再创造“发疯文学”的使用人群主要是活跃的年轻用户,他们常常在互联网空间构建轻松诙谐的话语场景,在内容选择上偏向趣味化、娱乐化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因为需求开始寻求媒介的力量,无论该需求被满足与否,受众都将在未来的媒介使用行为中受到影响。因此,能否满足受众需求是衡量媒介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在经过场景化使用后,“发疯文学”已经不满足于“催退款”“催发货”这样的目的性,而是被用于更加纯粹的情感宣泄。由于网络用户在“发疯文学”的使用上更倾向于情感的

21、释放,慢慢演变出纯情绪发泄式的“发疯文学”。网络迷因在网友的二次创作下不断流变,更新的频率极快,在迷因效果达到顶峰时,其流行性便会慢慢下降。同样的刺激在多次重复后,用户对其的敏感程度便会下降。“发疯文学”的再创造使其出现2.0版本,以“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为标签的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都能捕捉到新一轮的狂欢。例如“大学生养狗”,该表现形式是学生通过用纸箱组装成小狗模样,代表自己养狗状态,为了模拟养狗真实状态,使用牵引绳将“纸箱狗”拴在寝室门口,抑或是带到操场进行“遛狗”行为,他们将这些动作以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发展成“发疯文学”的一个部分。五、结论与反思“发疯文学”兴起以

22、来,从文字版本逐步转向图片、视频版本。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出,“在狂欢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平民。”年轻一代的成长离不开网络亚文化,习惯于用“狂欢”式的言语对严肃事件进行戏谑搞笑式的解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角色,一起狂欢,一起形成趣味性的话语偏好。一些年轻人以娱乐精神驱使“发疯文学”在传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中产生迷因式效应。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表达上班、上学以及生活中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更易引起其他人的情感共鸣。“发疯文学”实际上也是年轻人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状态的一种抵抗和消解,通过在网络上表现“疯魔”来探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点。在将互联网文化作为放松消遣方式的同

23、时,必须警惕某些不良文化的野蛮生长,防止“娱乐至死”现象的发生。媒介化平台的发展使得话语权去中心化,让用户自主性加强,网民凭借自身创造力,打造出一轮又一轮的“狂欢”。迷因现象在庞杂的互联网环境中随处可见,每一场流行的背后都能看见迷因的影子。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生态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共同维护健康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注释:Dawkins,R.TheSelfishGeneM.NewYork:OUP,1976:17-18.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李娜,吴林.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的

24、模因论解读J.戏剧之家,2021(26):182-183.刘晨.从“绝绝子”到“废话文学”:互联网对语言与表达的影响研究J.作家天地,2022(20):95-97.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9):126-131.熊江武.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J.现代视听,2019(07):45-48.蒋睿萍,张静.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21):232-23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朱心语.狂欢语言与网络迷因:短视频博主个性化语言的构建与流行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09):111-113.(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