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1.下列每组中都有一个字音或字形不正确,请找出来,并改正。
(1)僵硬(jiāng) 联系(xì) 凄惨 花雷 ( )改为( )
(2)珊瑚(shān) 曲折(qǔ) 辩论 沮丧 ( )改为( )
(3)绚丽(xuàn) 漂泊(bó) 阻栏 花圃 ( )改为( )
(4)踉跄(qiāng) 磨坊(fáng) 耽搁 骆驼 ( )改为( )
2.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掺和(he) 急遽(jù) 藤蔓(màn) 鸿毛(hónɡ)
B.鸿鹄(hú) 眩晕(xuàn) 褴褛(jiān) 徘徊(huái)
C.收敛(liǎn) 嘟囔(nanɡ) 鄙夷(bǐ) 盘盂(yú)
D.蜜饯(jiàn) 机杼(shū) 演绎(yì) 抽噎(yē)
3.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触动 压抑 精致 不可计数
B.荒唐 厌烦 机械 应接不暇
C.玲珑 书藉 繁殖 心旷神怡
D.脊背 彩排 树梢 理所当然
4.对下列毕业赠言运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A.用智慧描绘生命的画板,用勤奋书写人生的坎坷,用汗水浸润青春的旅途。相信你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排比)
B.那以往的同窗生活,像一串串糖葫芦,那迷人的甜和酸,怎么不让我回味无穷呢?(比喻、反问)
C.为什么如此不舍?因为明天就要离开您——我最敬爱的老师。衷心祝福您永远年轻,永远幸福!(设问)
D.敬爱的老师,您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我们永远感激您!(比喻)
5.找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他兴冲冲地冲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消息。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C.菜园里种了扁豆、西红柿、黄瓜、土豆等蔬菜。
D.泰山是我国五大名山。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项是( )
A.我完全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B.我又笑问:“怎么好法”?
C.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跳绳、踢毽子、拔河……等等。
D.王强是我们班的“小飞人”,每次跑步总是第一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今年四十岁,已到而立之年了。
B.“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D.《祖父的园子》一文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回忆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活动,表达了“我”对祖父的依恋和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怀念。
8.重新排列句子,把它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
①山腰上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②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像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③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④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黄澄澄的,正报告着丰收的喜讯。
⑤一条小溪从我们村里静静地流过。
⑥小溪的一边是果园。秋天,硕果累累。
A.⑥⑤②④①③ B.③⑤①④②⑥
C.⑤③④⑥①② D.⑤③⑥④②①
9.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
(3)、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
(4)、我们失去了一个奖杯,但收获了同学的友谊,收获了宝贵的真情。(仿写)
我们失去了_________,但收获了_________,收获了_________
我们失去了_________,但收获了_________,收获了_________
10.日积月累。
(1)《寒食》《十五夜望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什么节)的传统习俗。你还知道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3)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4)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诗人在这句古诗中赋予了墨梅________________品格。
(5)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让我们了解了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______桑娜等。其中最令你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11.看看下面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样?快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
(1)、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确定题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图上画着一只小老鼠,它正玩着电脑游戏,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小老鼠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猜想大花猫可能会对小老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老鼠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图写话。
文言文阅读。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子罕弗受( ) (2)以示玉人( )
(3)故敢献之( ) (4)皆丧其宝也( )
13、翻译下列句子: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不我,皆丧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着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 )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故事开始的时间是_________,送报少年最终被__________录取,录取的时间是__________,把故事推向高潮。
20、给文中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2、儿子说的“你那观念早过时了!”中的“那观念”是什么观念?用波浪线画出来。
2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的儿子有哪些“少爷做派”。
_____________
24、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简单说说。
_____________
25.作文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如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 雷 蕾 qǔ qū 栏 拦 qiāng qiàn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能够辨别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声调等,联系课文所学的词语。要求学生在平时书写过程中尽量做到整洁美观,没有错别字。
(1)雷——蕾 花蕾:含苞待放的花。也称为“花咕朵”。
(2)qǔ——qū 曲折:弯曲、复杂的。
(3)栏——拦 阻拦:阻止。
(4)qiāng——qiàng 踉跄:形容走路不稳,四处跌撞的样子。
2.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
A “掺和”的“和”应读huo,“藤蔓”的“蔓”应读wàn;
B “褴褛”的“褴”应读lán;
D “机杼”的“杼”应读zhù。
3.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项“书藉”应改为:书籍。
4.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D这句中把老师的恩情与山、海作对比。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睛】
5.C
解析:C
【详解】修改病句的方法:
①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②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③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④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病句的几种类型:(1)用词不当。(2)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 (4)词序混乱。(5)重复啰唆。(6)前后矛盾。 (7)不符事理。(8)归类不当。 (9)指代不明。
A选项重复罗嗦,去掉“兴冲冲”或“冲”。B选项词序混乱,将“克服”和“善于发现”位置对调。D选项指代不明,在名山后面加“之一”。
6.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A.有误,不是疑问或反问,将问号改为句号。
B.有误,将问号放进双引号里。
C.有误,删去“等等”。
D.选项正确。
7.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A 错误。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不惑之年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B 正确。由“睁、摇”等可知这是动作描写,由“两眼睁的的溜圆”可知这是神态描写。
C 正确。《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篇选自老舍先生所著书籍《骆驼祥子》的文章,则是在人物外貌描写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对祥子的身材、体型、衣着、脸部等方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朝气、自信、积极、乐观的车夫形象。
D 正确。《祖父的园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8.D
解析:D
【详解】略
9.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在腊八那天,没有一家不熬腊八粥。 童年 经验 成熟 冬天的雪花 春的气息 夏的果实
【详解】1.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
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即: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两个句子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只要……就……”相连。
即: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本题考查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句子中要有两个否定词,如:“……非……不可”“没有……不……”“……不能不……”“……不得不……”,变换前一定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要求把肯定词改写为双重否定词,并注意改变末尾的标点符号。
即:在腊八那天,没有一家不熬腊八粥。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题干中失去了“奖杯”,收获了“同学的友谊”收获了“宝贵的真情。”失去和收获是相对的。
10. 寒食节 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若有人知春去处 孰为汝多知乎?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向世俗献媚,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 沉着镇静 善良的 《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 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鱼汤让给战友,关心战友。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古诗和课文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写。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节。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这首诗描写了中秋节。
结合自身积累,写出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诗句。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这句诗描写了重阳节。
(2)“唤取归来同住”出自宋代词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原句为: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意思是:春天回到哪里了?四处一片沉寂,没有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哪儿了,记得喊它回来与我们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可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知晓它的意思呢?看吧,一阵风起,黄鹂鸟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3)“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出自《两小儿辩日》。原句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因此,诗人在这句古诗中赋予了墨梅不向世俗献媚,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5)《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伤。《穷人》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因此,我们了解了沉着镇静的李大钊和善良的桑娜夫妇。
根据题目要求,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个让最难忘的人物,并说明原因。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这篇课文讲述了老班长尽心尽力低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为老班长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鱼汤让给战友,关心战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
11.示例:被吓着的小老鼠 惊心一刻
(2)、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大花猫正张着大嘴 一屁股坐下
(3)、你这只可恶的小老鼠,今天碰上我,你死定啦 吓得一溜烟逃了
(4)、示例:
一天夜晚,小老鼠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它悄悄地从鼠洞里钻出来找吃的。它在房间里左寻右找都没有找到可以吃的食物。后来,它发现书桌上有一个黑“盒子”,心里暗喜,断定里面肯定装着美味的食物。
可当它兴致勃勃地打开“盒子”的盖儿时,可怕的一幕出现了—一只睁着大眼,张着大嘴的大花猫正美滋滋地望着它呢!小老鼠又惊又怕,张大嘴巴一屁股坐下,然后连忙爬起来,慌不择路地奔回鼠洞……
12、 接受 出示 所以 丢失
13、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14、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5、因为他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分析】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12、本题考查的是字义的辨析。
“子罕弗受”的意思是:子罕不接受。其中“受”的意思是:接受。
“以示玉人”的意思是: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其中“示”的意思是:出示。
“故敢献之”的意思是:因此才敢献给你。其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
“皆丧其宝也”的意思是:都失去了宝。其中“丧”的意思是:丢失,失去。
1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字词“以”的翻译是“认为”,“若”的翻译是“假如”,“皆”的翻译是“都”,翻译后要读读句子是否通顺。
1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宋人因为琢玉的人说这块玉石是宝,所以才想把他送给子罕。原文为: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由“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可以看出子罕他因为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玉。这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16、 地位 历史 文化内涵
17、 默默奉献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 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
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歌颂了蜜蜂勤劳无私、甘于奉献的品格。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可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可知,此海报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由海报图片可知,此海报倡导大家在饭桌上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句话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四个“通过……”的句式,将小孩、老人、孤独的人、相守的人通过筷子诉说着的人生和情感写出来,这样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20、 送报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 北京大学 8月底
20、:“,!”
22、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着他能不能早起床!
23、高考后天天睡懒觉;看电视打发时间;自视甚高,看不起送报少年。
24、北京大学?这孩子真的太让我吃惊了。之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少年,我以为他为生活所迫,早早放弃学业,挣钱养家,却不曾想到他居然是个有远大抱负的孩子。能考上北京大学,这孩子在学业上得是多么优秀啊!这样有抱负、有志气,他一定前途无量!
【分析】
20、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仔细阅读文章分析。
文章大部分的描写都是与送报少年有关,因此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送报少年。
从文中开头“放暑假的时候”可知,故事开始的时间是放暑假的时候。
从文中最后1段“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可知,送报少年最终被北京大学录取。
从文中倒数第2段“转眼到了8月底”可知,录取的时间是8月底。
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结合句子意思分析。
“狠狠地一摔”后面是儿子所说的话,故用冒号;“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是儿子所说的话,故用双引号;“换份干的来”后面的话还没有说完,故用逗号,表示一般性停顿;“这份不能看”一句话已经表达完,故有句号。
22、本题考查从文中寻找关键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
结合文中第5和第6自然段的内容,可知“那观念”指的是“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着他能不能早起床!”。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仔细阅读在文中找出答案。
从文中第5段的“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可知,儿子的“少爷做派”有高考后天天睡懒觉;看电视打发时间。
结合第8自然段儿子所说的话可知,儿子的“少爷做派”还有自视甚高,看不起送报少年。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及想象,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作者没有想到这个天天早起送报的少年居然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所以当作者得知后十分惊讶。可围绕少年的吃苦耐劳、优秀、前途无量这些角度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5.范文:
记住这一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阳光调皮地透过窗帘的缝隙,溜进屋内,在我的床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企图唤醒梦中人。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启程了!
“惟妙!”妈妈匆匆走进我
解析:范文:
记住这一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阳光调皮地透过窗帘的缝隙,溜进屋内,在我的床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企图唤醒梦中人。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启程了!
“惟妙!”妈妈匆匆走进我的房间,扯起嗓门,“妈妈有事得出去,你得乖乖在家写作业——记好了,电视一个指头也不许碰!”话音刚落,她便冲了出去。
我乖乖地抓起作业本,又揪起笔,在本子上“刷刷”地走着,对电视则是“望而止步”。别以为我不想看电视——对电视里那些精彩的节目,我就像羊儿对青草一般“垂涎三尺”。可是家中的“霸王”妈妈清楚地立下了指令,借我一万个胆子,我也没胆去与电视“做朋友”!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随意地看了眼手表——10:00。“呀!”我像弹簧一般从椅子上蹦起来。“这……那……现在我最爱的节目正在播出呢!”我习惯性地操起电视遥控器,可妈妈的“命令”又回响在脑海里。“那——”我心如乱麻——虽然想看电视,但又怕被批评。
“看电视吧!作业可以过一会儿写,可电视又不能常常看!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一个邪恶的声音对我振振有词地“劝告”。我竟点点头:“对!再说,妈妈出去有事,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的!”于是,我听信了“小恶灵”的话,津津有味地观看起了电视节目。
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咚!”啊,妈妈来了!我惊吓的程度不亚于鼠见了猫,手忙脚乱地关了电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在桌前。心“怦怦”直跳,妈妈应该什么都不会发觉吧?
妈妈悄无声息地进来了,她摸了摸电视——烫得像炭,又看看我——在旁若无人地写作业。“看电视了?”“没——有!”
暴风雨前的宁静。
“你看看你,啊?不仅不用功,还学会撒谎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知不知道为了你,妈有多累?你……你……太不像话了!”妈妈脸都青了,咆哮着,像一头发怒的狮子。
“要记住:业荒于嬉。你平时再用功,一旦放纵了自己,平时的用功统统付之东流。”妈妈又放缓口气。
我一声不吭,但心里彩色电视像被在抽打。同时,我也把几个字塞入心里:业荒于嬉。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我放纵自己时,鞭打着,警醒着我。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让我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它容易让考生追寻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题目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
审题立意
“记住这一天”,显能是不平常的一天,对自己有重大意义,深刻印象的“这一天”,是自己的成长吗?是家庭的变化吗?是社会的发展吗?……是“这一天”显示出自己的认识选得不秀了新的关键性的体验与转折?
误区指导
有些考生,想不出有些什么日子是“不同反响”的。说实话,要想出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确实不容易。或许有些考生会开始胡乱编造了,结果写出一篇虚假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实在是写作的大忌。
思路点拨
考生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表面看写“这一天”,其实是写“这一天的事”或者“这一天的情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文体选择
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