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回顾与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述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1048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顾与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述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回顾与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述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回顾与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述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10 59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近代留学教育应运而生,是为近代教育中精彩的一章。留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留学教育指本国学子前往他国接受教育,又指外国学子来到本国接受教育。狭义的留学教育专指前一种形式。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留学教育,指中国学子去国外继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技术和文化等。自 1872 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以来,中国留学教育至今已有 150 余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留学生带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转型。因此,研究中

2、国近代留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意义,有助于恢复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原本面貌,厘清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当今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随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研究十分壮观。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留学教育问题为有识之士所关注。申报 大公报 民国日报 教育杂志 中华教育界等报刊和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留学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文章,刊登了一些留学生的回忆录、访谈录、名录和统计数字等。1927 年,舒新城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留学史的专著,开创了留学教育研究的先河。舒新城叙述了 18701926 年的中国留学历史,论述了留美、欧、日、

3、法等情况,以及留学的资格、经费、管理、奖励、思想变迁等,总结了留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倡“以研求学术以改进本国文化为留学的唯一目的”(1),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与启示。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末,相关史料的专题述评回顾与展望: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述评王凌超 徐坚俊摘要:留学教育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始于民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所沉寂。自1980 年起,随着思想不断解放、新史料的逐步涌现,相关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与日俱增,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既有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

4、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概况,也有围绕留学生、留学教育政策和留学教育思想等专题展开讨论,全面又细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壮丽图景。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研究视角狭窄,缺少比较研究和理论运用;研究内容扁平,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史料挖掘与运用不够,缺乏对外文和一手资料的利用,忽视对史料的考证;研究方法单一,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需要在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深挖多方史料、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着力,以推动研究的拓宽与深入。关键词: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留学生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6-5982(2023)10-0059-1

5、060挖掘和编纂稀少。大陆学者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研究几乎空白。仅在一些通史中涉及留学教育史,如舒新城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这其中包括了派遣学生出洋留学、留学生勤工俭学等内容。(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上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相继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如林子勋回顾了我国清末的留学教育概况,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认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所得者仍远多于所失”(3)。1980 年以后,随着留学大潮的出现以及思想的解放,广大学者重新对留学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史料整理和编纂工作有所进展,如刘真、王焕琛编的留学教育:中

6、国留学教育史料;陈学恂、田正平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林清芬编的抗战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史料各省考选留学生;周棉编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等为研究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亦逐渐复苏,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纷纷参与研究,南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研究所(中心),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纷纷问世,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程度不断深入。21 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相关史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李滔编的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李景文编的民国教育史料丛刊、越生文化编的中国近代

7、教育文献丛刊、蒋纯焦编的近代留学史研究资料汇编(全 62 册)等都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学术会议频繁召开、国内外学者广泛交流,研究进入了新一轮热潮,国内外研究团体和个人的成果日益丰硕,挖掘和运用了更多史料,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更为多元,为研究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此,本文拟梳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未来研究的蓬勃发展。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学术论文和专著的系统检索、整理和阅读,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概述性研究和专

8、题性研究两个方面。(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概述性研究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概述性研究主要是将留学教育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从总体上对其进行梳理,为之后研究的具体和深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全局性研究全局性研究体现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该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颖之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分为三个阶段,分述了留学欧美、日本和法国的情况,指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促进了国际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4)黄新宪论述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各个时期留学教育的特征与规律,认为留学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都令人瞩目。(5)常晓虹介绍了倡导留学教育的重要人物,根据派遣数量的集中趋势梳理了近代

9、留学教育发展历程,比较了留学日本与留学美国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6)孔繁岭探究了留美、留欧、留日、留法、留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论述了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教育。(7)谢长法探讨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前后我国留学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轨迹,论述了留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认为近代留学生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8)刘志强和张学继梳理了中国近代留学政策的演变,陈述了留学美国、欧洲、日本的概况,阐述了留学生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技术、艺术和教育的影响,指出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影响巨大。(9)一些研究成果聚焦于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留学教育。研究清末的留学教育较多,如

10、李树雪分析了晚清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本土化的过程,总结了晚清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科学本土化的影响。(10)李喜所回顾了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论述了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政治、军事、思想、风俗、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11)孙晓云论述了清末留学教育的兴起,总结了清末留学教育舆论中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了留学教育舆论高涨的根源和影响。(12)而研究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较少,如李喜所系统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面貌,包括留学政策、各类留学生的派遣及其留学生活、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等。(13)何洪艳梳理了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这一时期的

11、留学教育政策,归结了该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和影响。(14)2023.10 612.区域性研究一些研究者针对国外的留学去向以及国内某一留学生源地,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行了区域性研究。(1)针对不同留学国家。根据留学去向,研究者分别探讨了留美、留日、留欧等类型的留学教育。关于留美教育,美籍学者有所研究,如圣约翰大学的李又宁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留美史研究,描绘了中国留美教育的 80 年历史。(15)国内对留美教育的研究也较多,如李喜所和刘集林率先开始全面研究近代中国留美教育,重点研究了自容闳赴美留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百年间的中国留美教育,探讨了近代留美生对中国科技、教育、社会科学等的影响。(16)叶

12、定颖以 18801937 年间留美女性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近代女性留美教育的启动、初兴和曲折发展的历史脉络。(17)关于留日教育,元青和王建明介绍了近代海军留日教育的概况,肯定了留日海军学生对辛亥革命、发展东北海军和发展海军学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8)董成军剖析了清末留日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论述了清末留日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形式和特点,总结了清末留日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19)付玉阐释了清末女子留学教育的背景,梳理了 18991911 年中国女性留日教育活动的历程及其特征,论述了清末留日女性群体对中国女子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20)关于留欧教育,主要包括留德、留英、留法和留

13、苏教育。如孟虹讨论了留德教育的缘起、中国人在德国学习的概况。(21)刘晓琴考察了晚清、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留英教育,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英学生及其组成状况,概述了留英生对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总结了中国近代留英教育的特点。(22)张洪祥和王永祥论述了留法教育中的勤工俭学运动史,分析了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生活。(23)郝世昌和李亚晨讲述了中国近代留苏教育的准备,考察了留苏学生的选拔、派遣,以及留学生在苏联和回国的各类活动。(24)此外,一些研究者比较了不同国别的留学教育。如蒋纯焦认为,留美和留日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了许多不同的特点,并从发展

14、概况、政府管理、学生学业、学生团体、历史影响五个方面比较了中国近代的留美和留日教育。(25)朱智斌和容乐指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使留美与留欧教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并比较了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在倡导人、留学教育目的、留学前准备、留学内容以及留学生归国后的成就等方面的区别。(26)姚琦比较和分析了赴欧美与赴日留学的动因、规模、特点和影响。(27)(2)针对国内不同留学生源地。部分研究者论述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留学教育。如王爱华介绍了近代山东的留美、留欧、留日教育,比较了山东留学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探讨了山东留学生的社会贡献以及近代山东留学教育的历史意义。(28)孙新丽论述了 1876

15、1928 年的直隶留学教育,总结了学生留学欧洲、美国、日本的途径和特点,评价了直隶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政治和科技的作用和影响。(29)黄梁梳理了近代广西留学教育开展的背景,分析了近代广西留学教育政策出台和演变的过程,介绍了近代广西留学生的基本概况和总体特征,评价了近代广西留学教育的作用。(30)(二)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专题性研究经过梳理和总结,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留学生研究、留学教育政策和留学教育思想等专题。1.留学生研究留学生是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谋求现代化的“排头兵”,是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对留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研究历来是研究重点,而且逐步趋于多元化。(1)

16、留学生群体。研究者对不同的留学生群体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如王奇生分析了中国近代留学归国学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社会、思想、教育、学术、文学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31)李喜所论述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如首批留美生,早期留欧生、留日生、留美生和留法勤工俭学生等群体的情况。(32)田正平探讨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影响。(33)周棉论述了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留学生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34)吴汉全和王中平论述了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现代学术发展、马克思主义介绍和传播等方面的影响。(35)杨莉利用战时留学生数据库,比较了全面抗战时期出国留

17、学生在 1943 年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群体特征,认为留学教育政策与经济资助对留学生的选62拔、派遣以及日后发展的影响巨大。(36)近代留学女子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孙石月考察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出现、兴起和发展的历程,罗列了近代留学女子的贡献,总结了近代女子留学的经验和教训。(37)周萍萍回顾了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历史,分析了留日女学生的群体结构、在留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女子教育观及其传播途径,总结了留日女学生归国后对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38)金莲红和李玉莲比较了近代中国和朝鲜女性赴日留学的起源、留日状况和归国后的教育文化活动,认为中国和朝鲜留日女性对两国女性的个

18、体生命自觉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贡献。(39)国外学者对留美群体研究较多。如有国外学者研究了近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问题,围绕留美幼童这一具体事件展开。(40)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教授叶维丽关注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留美学生,探析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经历,透视了几代留美生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的思想和实践轨迹。(41)国内学者对留美生的研究也不少,如林辉从留美学生的基本特征、留学状况与社会影响等角度研究了中国近代留美学生的群体特征与规律。(42)彭小舟介绍了近代留美生的学习情况和社会活动,概述了归国留美学生的规模及其在教育界的地位等,论述了该群体对美国教育思想传播、中美教育交流等方面的推动

19、作用。(43)米惠华考察了清末民初留美生的专业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归国就业状况,认为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留美生的就业能力,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推动作用。(44)对于留日群体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探讨了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原因、在日本的生活、从事的翻译和政治活动等。(45)大里浩秋和孙安石整理了 11 篇日本学者研究近现代中国留日学生史的论文,呈现了中国留日学生史的研究动态。(46)国内学者杨真珍梳理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分析了留日学生的特点,包括留学目的、学习经历和研习科目,探讨了清末留日学生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47)此外,国内外学者有

20、开展合作研究,如徐志民、孙安石、大里浩秋等围绕留学生和救国的主题,论述了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勾勒了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48)对于留欧群体的研究也不少,如刘晓琴叙述了英庚款退赔的过程、留学生的选拔,并对留英学生群体的年龄、省籍及其与国内大学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49)李团结论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的派遣,以及这些学生对军事近代化的影响。(50)单刚和王英辉刻画了 20 世纪留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论述了该群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贡献。(51)法国学者王枫初展现了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在法国学习、生活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经历,分析了留法学生对中法文化交流和中国

21、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影响。(52)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留学群体,如梁中美从数量、学位、年龄等方面概述了清末贵州留日学生,从教育观念、教育队伍、教育管理、教学内容和教育设备近代化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贵州留日学生对贵州教育近代化的贡献。(53)杨晓军从年龄构成、留学科目和职业结构总结了豫籍留学生群体的特征,指出该群体存在凝聚力不强、革命思想不坚定和理论水平有限等问题。(54)成婷分析了近代广西留学生群体形成的背景和特征,考察了广西留学生群体与近代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关系,全面评价了广西留学生群体。(55)此外,有研究者考察了不同学科的留学群体,如江国华和韩玉亭介绍了晚清和民国初期法科留学生

22、概况,分析了法科留学生对中国法学教育近代化和法制近代化的作用。(56)戴磊论述了林业留学生在近代中国林业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总结了林业留学生推动林学学科建设和促进林业科学研究走上正轨等方面的贡献。(57)(2)留学生个案。具体深入的留学生个案研究逐渐增多,多侧重于容闳等社会影响较大的人物,如刘中国和黄晓东以发展、文明和富强为线索,突显了容闳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中的贡献。(58)李永贤介绍了容闳的留学经历,探讨了容闳的派遣留学生“教育计划”,肯定了容闳为中国近代教育和中美交流所作出的贡献。(59)研究者也关注其他领域的留学生人物。如马健芳探讨了马君武、雷沛鸿留学回国后对近代广西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

23、的贡献。(60)李林考察了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状元夏同龢的留日史事,包括留学课程、师资阵容、考察活动、毕业考试等。(61)哈恩忠叙述了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金雅妹)的留学经历。(62)邹振环介绍了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伍光建早年留学英国的经历,阐释了他回国任职南洋公学2023.10 63期间为推动留英教育所作出的贡献。(63)肖菊梅以庚款留美生钟鲁斋为个案,分析了其在教学论研究的经历、主要贡献和影响。(64)2.留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国政府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随后形成了系统的留学教育政策体系。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政策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探究。(1)不

24、同时期的留学教育政策。关于清末时期留学教育政策的研究较多,如陈琼探讨了清末留学生的派遣、管理、奖励和录用,留学经费筹措等政策。(65)冯开文从选派、管理和录用三方面论述了晚清的留学政策,概述了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过程。(66)刘学琴论述了洋务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留学政策的出台原因、内容特点和实施效果,总结了清末留学政策演变的利弊得失。(67)研究者对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政策的关注相对较少,如冉春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整体政策流变的特点,分析了国民政府留学教育决策原因,介绍了国民政府对地方留学选派、团体及学校留学选派、驻外留学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归国留学生的任用等措施。(68)薛冰梳理了民国时期的留

25、学教育选派、在外留学生的监督管理、归国留学人员的管理以及留学经费等政策,分析了影响政策演变的多种因素,总结了留学教育政策的特征及其不足。(69)(2)不同区域的留学教育政策。一些研究者重点关注了中国某一地区的留学教育政策,如余子侠和乔金霞总结了近代湖北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考察了一般公费留学、管理留学生和选送干部留学等留学教育政策,并从中总结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70)淳于淼泠和潘丽霞全面且清晰地勾勒了重庆近代以来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涉及不同时期留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实施。(71)吴梦琦分析了民国时期云南留学教育的选派、经费拨给、留学生管理和奖助等政策,并从不同维度总结了民国时期

26、云南留学教育政策的特征。(72)金富军梳理了近代清华大学留学政策的演变,涉及留学生考试选拔,留学生选习科目设置,对留学生思想、经费、学业、生活和归国服务的管理等。(73)(3)某项具体的留学教育政策。留学教育政策范围较广,涉及留学生的考选、派遣、管理、奖励、任用,以及留学经费管理等方面,一些研究者着重探讨了留学教育的某项具体政策。如张亚群梳理了中国近代留学选拔考试的发展历程,概括了留学选拔考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74)元青介绍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和各省份制定的留学派遣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各类政策的特点,总结了政策对后来留学运动和留学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75)冉春

27、归结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学经费管理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公派留学经费的管理情况。(76)魏善玲全面论述了国民政府对海外留学生的救助政策,具体考察了国民政府救济海外留学生、接运海外留学生归国、安置归国留学生的多种举措。(77)(4)留学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对不同国家的留学政策进行了比较,如李丽比较了中日的留学政策的共性和特性,对造成两国不同留学政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概括了两个时期留学教育政策的影响。(78)研究者也对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留学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如胡国华对比分析了政府在洋务留学和庚款留美这两个时期对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任用政策的不同。(79)张新颖比较分析了清末、民国时

28、期的留学选派、管理以及考核录用政策,总结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规律和利弊得失。(80)3.留学教育思想(1)重要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大部分研究者探讨了重要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首先,对清末重要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探讨较多。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留学教育,形成了系统全面的留学教育思想,引起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如刘继强探析了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内容,总结了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作用,并指出了其中的局限。(81)高艳和唐春介绍了张之洞留学教育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贡献。(82)容闳的留学教育思想也是研究的重点。如李卫国论述了容闳提倡通过留学驾驭培养新式人

29、才的思想,并分析了容闳和清廷官员在对待留学教育问题上思想观念的差别。(83)朱锐阐释了容闳留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留美幼童计划的实践,分析了容闳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84)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其他清末名人的留学教育思想,如董春和周谊阐述了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留学教育宗旨是储备人才和自强求富,重视留学生的培养和选拔,慎选监督和教习,严格管理留学生,重视留学生的实习等。(85)严亚明梳理了清末维新派陈炽的留学教育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主64张发展留学教育;通过留学教育培养洋务运动所需各类专业人才;重视留学人才的选拔和录用;鼓励官员通过留学提高素质和能力等。(86)付佳论及清末官员林绍年

30、对兴办留学教育的思考,从林绍年的爱国情怀、改革滇省留学的个人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其留学教育主张的缘起,陈述了林绍年对留学教育的价值认识,重点分析了其“本中之本”的留学教育观。(87)少数研究者比较了清末不同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如朱孔京比较了容闳和沈葆桢两人留学教育思想的异同,分析了造成他们思想差异的原因,总结了两人留学教育思想对留学教育实践的影响。(88)其次,部分研究者讨论了民国时期重要人物的留学思想。如韩秀珍介绍了中国近代教育家杨昌济的留学教育思想:学好外国文化的前提是学好本国文化,学习外国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学习外国须结合中国的国情。(89)舒志定解读了胡适的留学教育思想:留学的目的是

31、促进本国的教育,创造新文明;留学教育不可废,须从慎选留学和增设大学等方面改进。(90)吴洪成和宋云青介绍了民国初期袁世凯的留学教育思想,即提倡留学教育需培养个性且具有独立精神、主动关心国家政治的国民。(91)曹金祥从留学目的、留学保障、留学类别、留学管理和留学条件等方面探究了傅斯年的留学教育思想,并指出傅斯年的留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92)(2)某些群体的留学教育思想。一些研究者从宏观上梳理了某些群体的留学教育思想,如熊春林探究了湘湖洋务教育思想者的留学教育思想:重视和倡导留学教育,注重留学生的选拔和管理,着眼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造技术,评价了湘湖洋务教育者的留

32、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留学教育的实施和扩大的作用。(93)钟伟概述了早期维新派的留学教育思想,指出早期维新派意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主张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专门技术等。(94)朱孔京阐释了清末的留学教育思想,包括容闳培养完全“西化”人才、洋务时期培养军事和民用人才、维新时期挽救民族危亡、新政时期培养新式人才的留学教育思想。(95)二、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不足随着我国留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具有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我们反思与改进。(一)研究视角狭窄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参与。目前

33、主要的研究者来自历史学和教育学领域,其他领域的学者较少涉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已有研究从学会、报刊、杂志、留学生博士论文、学生团体、教育文物、留学指南手册、毕业文凭等角度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但研究视角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比较研究较少,目前多为不同时期、不同留学国等层面的比较,缺少从不同地域、学科、专业等方面对留学教育的比较。此外,理论视角较为缺乏。目前有研究者运用目的论等理论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问题进行探究。然而,较多研究者缺乏理论意识与理论思维能力。一些研究者排斥各类理论,认为理论是后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系统、抽象和概括性的表述,并不能充分解释在特殊

34、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已经发生的各类留学教育史实;另一些研究者对理论的选择和理解能力不够,使用理论较为生硬,对留学教育问题的理论剖析较为浅显。或是将理论的运用沦为一种噱头,对研究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二)研究内容扁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研究内容多有重复,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从研究时段来看,研究者更多地探讨了清末的留学教育,但对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呈现“重清末轻民国”的特点。从国别来看,留日和留美研究是焦点,留欧研究较为缺乏。区域性研究也尚属不足,一些省份的留学教育有待挖掘,各市、县、学校等区域的留学教育也亟需加强。关于概述性研究,学界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把握,包

35、括梳理留学教育产生的原因,总结各个历史阶段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陈述留学各国的概况,介绍留学教育相关政策、思潮,论述留学生群体或个人的特征、事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留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等。但忽视对留学教育发展规律、存在问题的总结。关于专题性研究,已有专题仍有深入的空间。对于留学生研究,多为留学生群体研究,以国别、2023.10 65省域、民族、学校、学科、专业、性别等为界限,侧重于留学生群体特征、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等。但是对群体的内在思想、精神特质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关注不够,对群体的产生、演进和成熟的过程关注也不足。个案研究相对较少,多关注容闳等著名的留学人物,对

36、不同领域的留学生代表人物关注较少;对于留学教育政策研究,停留于政策背景介绍、原因分析、特点概括和影响评价等较为单薄和静态的层面,对政策从拟定到推行的复杂和动态过程缺乏深入挖掘,对政策背后隐藏的深层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留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侧重于重要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而对某些群体的留学教育思想、某一时期的留学教育思潮缺少研究。不同人物留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内涵特征和作用影响等也有待梳理。(三)史料挖掘和运用不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料数量庞大,遍及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收集、整理和利用起来较为困难。其一,研究者使用的史料多为国内的文献,对国外的留学教育相关史料挖掘不够,对外文文献关注较少;其二

37、,对第一手资料的挖掘、整理与运用不够。立足于第二手资料的研究较多,多数研究引证的资料相对单一,对观点的佐证力度不够。目前,尚有大部分史料被忽视,如对中国近代留学生名录、通讯录和留学指南丛书等重视和利用不足;其三,缺少对相关史实的匡补和考证。一些研究者忽略对史料真实性的考察,难以确保史料的可信度;其四,围绕中国近代留学教育问题,综合和高效运用各类史料有待加强。一些研究多为各类史料的简单堆砌,史料与论述相脱节,缺少对史料的甄选、组织、总结和解读,未能突出研究问题的重点,读起来索然无味。(四)研究方法单一纵观已有成果,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未呈现出多学科交融性的特点,缺乏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大胆借鉴与

38、恰当运用。目前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和传统,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考证法(又称考据法),较少运用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叙事法、统计分析法、历史计量法、口述史研究法。少数研究者虽然尝试使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对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入,操作不熟练,运用新方法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问题的分析和阐释需要提升,采用新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待商榷。三、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展望回顾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成果,总结和反思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今后,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研究进入新高度。(一)拓展研究视角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涉及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39、、教育、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呈现多学科交汇融合的趋势。一方面,教育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需要积极参与研究,开展跨学科对话,从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比较等角度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备广阔的研究视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注重阅读经典著作,尤其是思想性强的学术著作,多阅读理论类的学术论文,学会梳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归纳理论的框架和内容,运用理论解决研究问题。通过阅读和思考,主动借鉴和迁移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例如,可以结合现代政治管理理论、现

40、代化理论、跨文化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冲突理论和博弈理论等理论,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问题进行系统、合理与生动的阐释,以克服简单堆积史料、研究缺乏思想深度等弊端。值得注意的是,对理论的借用不在于形式照搬,而在于根据研究问题,将合理的理念、观点和理论框架等有机地融入具体的研究中,提升理论的支撑,做到“史论结合”。(二)丰富研究内容学术研究贵在创新,研究内容应避免同质化,实现研究对象的多元化,细化和深化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在研究时段上除了关注清末,还应多关注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区域性研究要逐步加强,从不同国家、省、市、学校等区域着手。在全局性研究方面,除了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

41、整体把握,思考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因素、总体趋势和历史作用等,更需重视对留学教育规律和局限等的探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细致化、具体化是必然的趋势。专题性研究66需开拓新专题,加强对于留学生、留学教育政策和留学教育思想等专题的深入研究。留学生研究除了注重群体研究,也需加强个案研究,多关注女子等特色群体的留学教育,考察不同领域留学生个人的经历和事迹,分析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留学教育政策研究顾及静态的政策文本以及动态的政策运转,考虑留学教育政策在拟定、讨论、出台、实施和修订等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更全面和生动地呈现留学教育政策的运转状况;留学教育思想研究不仅要

42、梳理不同时期的留学教育思潮,也要分析不同群体和个体的留学教育思想,分析其思想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和不足等。(三)深挖多方史料史料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的根基,基于大量原始一手资料的研究能使历史鲜活可感。在基本厘清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概况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深入挖掘、认真鉴别与合理使用史料。首先,全面、细致地挖掘国内外存留的关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原始档案、地方志、年鉴、法令章程、报刊和杂志、校史、名人文集、书信、日记、传记、年谱、回忆录、通讯录、名录、各类统计数据等基本史料,获取更多一手史料,保证论证的说服力。借助信息技术,可尝试建设留学教育类的专门数据库,方便更多研究者能在线上随时查阅所需史料。此

43、外,口述史料也不容忽视。目前仍有大量的留学生及其家属在世,需要加强对口述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其次,对史料进行仔细考证与核实,对史料进行互补和印证,提高论证的可信度;最后,利用确切的史料,在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解读和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呈现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原貌,并透过史料直击研究问题的本质。(四)创新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有效使用有助于解决研究问题,亦能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性与科学性。为更好地阐述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各类问题,可展开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根据研究问题合理地选择考证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历史计量法、口述史研究法等具体研究方法。

44、另外,积极推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借鉴和引入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新方法,对中国近代各类留学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考察,使史料的组织更为系统,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可信性和推广性。多学科方法的恰当运用将使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总括而言,研究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不仅能重现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原貌,还能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思考当今中国的留学教育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对推动我国留学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也有所裨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研究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得显著的进展,研

45、究广度和深度有所突破,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征。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我们需要在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深挖多方史料和创新研究方法上做出努力。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学术界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捕捉研究前沿和热点,实现资源共享,碰撞思维火花,提高研究的综合水平。总之,我们需要提高问题意识,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研究方法等方面齐头并进,以期勾勒出一幅真实、立体和生动的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图景。注释:(1)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 1927 年版,第 271272 页。(2)参见舒

46、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3)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华冈出版有限公司 1976 年版,第 602 页。(4)参见颖之:中国近代留学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5)参见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6)常晓虹:近代的留学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6 期。(7)参见孔繁岭:中国近代留学史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8)参见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9)参见刘志强、张学继:留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10)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

47、近代科学的本土化,山西大学 2003 年硕士学位论文。(11)参见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 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12)孙晓云:清末社会舆论中的留学教育研究,江2023.10 67苏师范大学 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13)参见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 民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14)何洪艳:民国时期留学教育及其影响,教育教学论坛2014 年第 24 期。(15)参见美李又宁:留美八十年,纽约天外出版社 1999 年版。(16)参见李喜所、刘集林: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7)叶定颖:中国近代女性留美教育发展史研究(18801937)

48、,南京师范大学 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18)元青、王建明:近代中国海军留日教育及其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19)董军成:清末留日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 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20)付玉: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研究(18991911),上海师范大学 2021 年硕士学位论文。(21)孟虹:中国人的留德教育,世界教育信息2004 年第 11 期。(22)参见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23)参见张洪祥、王永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24)参见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

4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25)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26)朱智斌、容乐: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27)姚琦: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本留学教育比较分析,教育评论2016 年第 11 期。(28)王爱华:近代山东国外留学教育探究,山东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29)孙新丽:清末民初直隶留学教育探究,河北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30)黄梁:近代广西留学教育述论,山东大学 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31)参见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87219

50、49,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32)参见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 年版。(33)参见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34)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河北学刊1996 年第 5期。(35)参见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36)杨莉:全面抗战时期出国留学生群体特征之转变基于战时留学生数据库的比较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 年第 3 期。(37)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 年版。(38)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