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学第八版.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893089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第八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医学第八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医学第八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医学第八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医学第八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学中医学1薛霁薛霁 上篇上篇 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单击画面翻页2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是世界的本原。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故天地成于之元气,万物秉于天。故天地成于之元气,万物秉于

2、天。汉汉董仲舒董仲舒4一、一、元气的主要内容元气的主要内容(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5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云气云气”;后后概概括括提提炼炼为为:自自然然界界一一切切有有形形的的具具体体事事物物,均均由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成。无形之气变化而成。中中医医学学认认为为元元气气是是天天地地间间自自然然存存在在的的精精微微物物质质,为为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6 元元气气,即即原原气气。乃乃先先天天之之精精化化生生,后后天天营营养养滋滋生生,藏藏于于脐脐下下“丹丹田田”,借

3、借“三三焦焦”通通路路敷敷布布全全身身,推推动动脏脏腑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精精气气,即即精精。是是一一种种构构成成人人体体生生命命和和精精神神的的物物质质。(一)(一)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7(二)(二)气的基本特征气的基本特征 1.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2)(2)气的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气的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的存在形式。形态的存

4、在形式。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方式形成的各种占有相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方式形成的各种占有相对固定空间。对固定空间。(3)(3)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8 2.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2)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变化。(3)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方面方面 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9 3.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

5、遍、最重要的现象。)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10 1.1.概念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2)形气转化: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间的的)形气转化: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间的的相互转化。相互转化。2.2.形气转化形式形气转化形式 化:指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即化:指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即“量变量

6、变”。变:指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即变:指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即“质变质变”。(三)(三)气化与形气转化气化与形气转化11二、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一)(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1.万物万物(包括人类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的本原为气。2.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3.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12(二)(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2.气维持各部分

7、,形成统一整体。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3.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13(三)(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1.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者,人之根本也。2.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3.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4.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14第

8、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15一、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2.2.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3.3.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属性的特点

9、16(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光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光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太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静无太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静无声为阴。声为阴。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 阴阳最初的涵义简单而朴素,仅指物体对日光的阴阳最初的涵义简单而朴素,仅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阴阳的文字结构可窥见一斑。向背。阴阳的文字结构可窥见一斑。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17 阴阳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

10、物或现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是对自然界相关相关事物或现象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对立双方属性属性的的概括。概括。18(二)(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阳天、上、外、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动、升、兴奋、亢进阴地、下、内、北夜秋冬凉寒湿润重晦暗静、降、抑制、衰退事物、事物、现现象阴阳属性象阴阳属性归类归类表表 19(三三)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属性的特点1.1.阴阳的抽象性阴阳的抽象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

11、方面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2.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具有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具有的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不具有相互关联的基的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不具有相互关联的基础条件,无从划分彼此间的阴阳属性。础条件,无从划分彼此间的阴阳属性。203.3.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

12、和现象的象的分类归纳。如:天为阳,地为阴;热为阳,冷为阴;分类归纳。如:天为阳,地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男为阳,女为阴等。4.4.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属性的划分,取决于阴阳双方在其性质、位置、趋势等属性的划分,取决于阴阳双方在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改变时,比较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改变时,比较的结果往往也随之发生改变。的结果往往也随之发生改变。21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

13、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阳阳 体体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侧腰腰背背 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阴阴 体体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侧胸胸腹腹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2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4、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素问.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23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4二、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转转化化 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消消长长 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依依存存 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对对立立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251.1.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的相互对立 对

15、立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制约制约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牵制、掣肘、约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牵制、掣肘、约束的关系。束的关系。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262.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互用的关系。互根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

16、前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提和条件。互用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化。”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273.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消长此长彼亦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此消彼亦消: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1)含义含义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增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保

17、持动态平衡。和消减的变化之中,保持动态平衡。(2)原因)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此长彼消: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284.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

18、在根据。消长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29 热极生寒热极生寒 阳证转化为阴证阳证转化为阴证 重阳必阴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寒极生热 阴证转化为阳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重阴必阳重阴必阳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30达达到到相相对对的的动动态态平平衡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转化31三、阴阳学

19、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形体组织、脏腑经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形体组织、脏腑经络。可根据其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络。可根据其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份。个部份。如可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以脏腑分阴阳;以如可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以脏腑分阴阳;以经络系统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等。经络系统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32阳 表 上 左 外侧腰背 背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阳经 阴 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

20、经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归类表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归类表 33(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1.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2.说明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的本质标志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的本质标志34阴阳阴阳失调失调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

21、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35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36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1 1)阴阳偏盛(胜)损及对方。)阴阳偏盛(胜)损及对方。(2 2)体内阴阳之正气的任何一方,由于种种原因)体内阴阳之正气的任何一方,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虚

22、损不足,致使对方受累的病理现象。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累的病理现象。37阴阳转化(病理状态)阴阳转化(病理状态)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完全可能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下,完全可能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重”和和“极极”都是转化的必备条件。都是转化的必备条件。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8(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疾

23、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失调。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39阳阳阳阳阴阴阴阴色泽色泽色泽色泽 鲜明鲜明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晦暗晦暗 声息声息声息声息 高亢宏亮高亢宏亮高亢宏亮高亢宏亮低微无力低微无力低微无力低微无力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热、动、燥热、动、燥热、动、燥热、动、燥 寒、静、湿寒、静、湿寒、静、湿寒、静、湿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数、浮、大、洪、数、浮、大、洪、数、浮、大、洪、数、浮、大、洪、迟、沉、小、细、迟、沉、小、细、迟、沉、小、细、迟、沉、小、细、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24、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里、内、下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阴阳属性归类阴阳属性归类401.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1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属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属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性方药)(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25、)(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体现在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体现在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性能两大方面。药物性能两大方面。41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补其其不不足足 (2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

26、阳俱损时,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属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此属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42(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

27、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明张景岳张景岳 432.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寒性或凉性药物寒性或凉性药物属阴属阴,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性或热性药物温性或热性药物属阳属阳,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44(2 2)分析五味:)分析五味:五味:五味: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辛、甘属阳属阳;酸、苦、咸酸、苦、咸属

28、阴。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45(3 3)升降沉浮:)升降沉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属,属阳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其性沉降沉降,属,属阴阴阴阴阳阳四四 气气寒、凉寒、凉热、温热、温五味五味酸、苦、咸酸、苦、咸辛、甘(淡)辛、甘(淡)升

29、降浮沉升降浮沉沉、降沉、降升、浮升、浮46(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若能保持与天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若能保持与天地间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却防病延年。地间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却防病延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47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认为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

30、种基本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质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从而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从而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48一、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行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

31、质要素的运动变化。“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动变化的规律。49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强调的是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强调的是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关系和运动形式,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二)五行学说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概念50二、二、五行学说的基

32、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1.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木的特性: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木”。(一)(一)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512 2.火曰火曰炎上炎上火的特性: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现象,都归属于“火火”。523.3.土爰稼穑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现象,都归属于“土土”。534.4.金曰从革金曰从革金的特性: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

33、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现象,都归属于“金金”。545.5.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水”。55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虽然来源于对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总概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义的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为抽象的涵义。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

34、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56(二)(二)事物的五行归属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学说是古代天人相应思想的基础,是用以五行学说是古代天人相应思想的基础,是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理论基础。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将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性,将事物和现象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事物的五行特点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属性。因而需要认识到,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因而需要认识到,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于木、火、土、金、水本身。57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态、

35、性质、作用中,找出能够即是从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中,找出能够反映其本质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相比较,反映其本质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即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即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属。常用的归类方法常用的归类方法58人体与自然界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人体与自然界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谷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

36、角平旦酸 青 麦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徵日中苦 赤 黍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宫日西甘 黄 稷 化 湿 中 长夏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商日入辛 白 谷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羽夜半咸 黑 豆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发 恐 唾 志 呻59(三)(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辱关系五行的生克乘侮辱关系1.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 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规

37、律和次序:6061 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62土 水克63五行生克示意图五行生克示意图图2-3 五行生克示意图643.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化,生化、变化。制,制约、克制;化,生化、变化。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 生克协调配合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关系。克克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生我”、“我生我生”和和“克我克我”、“

38、我克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四个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65 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能克火,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能克火,从而维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其他四行以此类推。从而维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其他四行以此类推。五行制化示意图五行制化示意图664.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相乘: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木

39、乘土木乘土土乘水土乘水水乘火水乘火火乘金火乘金金乘木金乘木相乘次序:相乘次序:木木水水金金土土火火乘乘67 五行某被克一行自身虚衰,被克行乘虚而侵。如五行某被克一行自身虚衰,被克行乘虚而侵。如土虚木乘。土虚木乘。五行某克一行过度亢盛,致使被克行相对为弱而五行某克一行过度亢盛,致使被克行相对为弱而被乘。如木旺乘土。被乘。如木旺乘土。相乘原因:相乘原因:68相侮: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克。木侮金木侮金金侮火金侮火火侮水火侮水水侮土水侮土土侮木土侮木相侮的次序:相侮的次序:木木水水金金土土火火侮侮69 五行中某一被克行本身太过,使克行相对为弱

40、,五行中某一被克行本身太过,使克行相对为弱,反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也称木火刑金。反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也称木火刑金。五行中的某克行本身过度虚弱,致使被克方相对五行中的某克行本身过度虚弱,致使被克方相对过强,强者克制弱者。过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如金虚木侮。相侮原因:相侮原因:70五行相乘相侮示意图五行相乘相侮示意图71 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小结:小结:相乘与相侮均为异常克

41、制;相乘与相侮均为异常克制;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为反向克制。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为反向克制。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时出现。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72三、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肝性条

42、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特性。73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

43、相克关系。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克: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木克土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土克水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金克木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水克火水克火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 相生:相生: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44、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水生木 74(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母病及子(顺传):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如肾病及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如肾病及肝,多称肝,多称“水不涵木水不涵木”。子病犯母(逆传):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到母脏,如心病及肝。如心病及肝。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无论一脏受病还是多脏受病,本

45、脏的病可以传至他脏,无论一脏受病还是多脏受病,本脏的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的病也可以影响本脏。他脏的病也可以影响本脏。1.相生关系的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75 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木旺乘土土”和和“土虚木乘土虚木乘”。相侮:相侮:指反克为病。指反克为病。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

46、金木火刑金”。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76 五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传变有一定规律,但临五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传变有一定规律,但临床病证的传变规律并非均按五行生克的次序进行。床病证的传变规律并非均按五行生克的次序进行。临床不宜机械套用五行生克传变规律认识疾病传临床不宜机械套用五行生克传变规律认识疾病传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析,具体疾病具体分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析,具体疾病具体分析治疗。析治疗。比如火土生,本来是指心火温煦推动脾土,而临比如火土生,本来是指心火温煦推动脾土,而临床实际上认为主要是肾发挥

47、着温煦推动脾土的作用,床实际上认为主要是肾发挥着温煦推动脾土的作用,五更泄泻则是脾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的病理五更泄泻则是脾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的病理状态。状态。77(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1.用于诊断疾病用于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确定五脏的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推断病情推断病情肝病色青而脉弦,为色脉相符肝病色青而脉弦,为

48、色脉相符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属克色之脉,为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属克色之脉,为预后不佳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为预后较好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为预后较好 782.2.用于治疗疾病用于治疗疾病(2)(2)确定治则与治法确定治则与治法 (1)(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根据相生根据相生(母子关系母子关系)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清心火以治

49、肝火旺。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清心火以治肝火旺。79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相乘、相侮是异常相克,反映的强弱关系。相乘、相侮是异常相克,反映的强弱关系。抑强: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抑制功能过亢之脏;扶弱:扶助功能虚弱之脏扶弱:扶助功能虚弱之脏 如抑木扶土法,指通过抑制如抑木扶土法,指通过抑制肝木和健脾胃的方法,治疗肝气犯胃。肝木和健脾胃的方法,治疗肝气犯胃。80相生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8182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