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B-TrunC TM 001-2014 V2.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docx

上传人:se****n5 文档编号:1893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B-TrunC TM 001-2014 V2.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B-TrunC TM 001-2014 V2.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TrunC TM 001-2014 V2.0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 Test Methods for Uu-T Interface of LTE based 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B-TrunC) System (Phase 1) 2016年8月 声明:本文件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制定,未来联盟可继续编制完善。本文件版权完全属于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未经许可,不能复制本文件中的任何部分。版权限制适用于所有媒体的复制方式。. 版本修订记录 版本 主要修订内容 日期 V1.0.0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6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5/03/20 V1.0.1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7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5/04/9 V1.0.2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18至27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5/10/16 V1.1.0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28至29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1/20 V1.1.1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0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1/29 V1.1.2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3.5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5/19 V1.34 编辑修改 2016/06/14 V1.35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5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6/24 V1.351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5.5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6/30 V1.36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6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7/24 V2.0 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技术组第37次会议讨论,修改完善 2016/08/17 前 言 本标准是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制定的《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1) TR 001-2013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总体技术要求 (2) TR 002-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端到端流程 (3) TR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空中接口 (4) TM 001-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 (5) TR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6) TM 002-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7) TR 005-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8) TM 003-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9) TR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10) TM 004-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网络设备测试方法 (11) TR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12) TM 005-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13) TM 006-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与网络互操作测试方法 (14) TR 008-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技术要求 (15) TM 007-201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设备测试方法 (16) TM 009-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调度台与系统IOT测试方法 (17) TM 008-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产品认证测试集 (18) SC 001-2015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标准澄清文件 (19) TM 010-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终端设备射频测试方法 (20) TM 011-2016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基站设备射频测试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霞艳、郑伟、蔡杰、陈迎、毛磊、韩冰、郭太丽、赵洪坤、张志辉、万强、杨宝国、潘磊、陈钢。 目  次 72TU版本修订记录U72T I 72TU前 言U72T II 72TU1 范围U72T 1 72TU2 规范性引用文件U72T 1 72TU3 缩略语U72T 1 72TU4 概述U72T 2 72TU4.1 测试内容U72T 2 72TU4.2 测试配置U72T 2 72TU4.3 测试仪表要求U72T 2 72TU4.4 测试的前提条件U72T 3 72TU4.5 测试环境U72T 3 72TU5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U72T 4 72TU5.1 带宽与帧结构U72T 4 72TU5.2 资源分配U72T 15 72TU5.3 下行功率分配U72T 16 72TU5.4 多天线技术U72T 17 72TU6 MAC层测试U72T 19 72TU6.1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映射U72T 19 72TU6.2 DL-SCH上组呼数据传输U72T 19 72TU6.3 终端PDCCH搜索空间能力上报(G-RNTI MACCE)与基站对群组搜索空间的控制U72T 30 72TU7 RRC协议基本功能测试U72T 33 72TU7.1 系统信息广播U72T 33 72TU7.2 集群寻呼U72T 36 72TU7.3 RRC连接建立U72T 40 72TU7.4 无线承载的建立与释放U72T 44 72TU7.5 安全过程U72T 48 72TU7.6 集群业务信道TTCH的建立与配置U72T 51 72TU7.7 组呼释放U72T 51 72TU7.8 测量配置与报告U72T 52 72TU7.9 移动性管理U72T 55 72TU7.10 集群下行直传U72T 84 72TU7.11 迟后进入U72T 84 72TU7.12 半持续调度测试U72T 85 72TU8 分组数据业务测试U72T 92 72TU8.1 Uu接口测试U72T 92 72TU8.2 多天线技术测试U72T 93 72TU8.3 承载与QoS测试U72T 93 版本修订记录 I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 概述 2 4.1 测试内容 2 4.2 测试配置 2 4.3 测试仪表要求 2 4.4 测试的前提条件 3 4.5 测试环境 3 5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5 5.1 带宽与帧结构 5 5.2 资源分配 16 5.3 下行功率分配 17 5.4 多天线技术 18 6 MAC层测试 20 6.1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映射 20 6.2 DL-SCH上组呼数据传输 20 6.3 终端PDCCH搜索空间能力上报(G-RNTI MACCE)与基站对群组搜索空间的控制 31 7 RRC协议基本功能测试 34 7.1 系统信息广播 34 7.2 集群寻呼 37 7.3 RRC连接建立 41 7.4 无线承载的建立与释放 45 7.5 安全过程 49 7.6 集群业务信道TTCH的建立与配置 52 7.7 组呼释放 52 7.8 测量配置与报告 53 7.9 移动性管理 56 7.10 集群下行直传 85 7.11 迟后进入 85 7.12 半持续调度测试 86 8 分组数据业务测试 93 8.1 Uu接口测试 93 8.2 多天线技术测试 94 8.3 承载与QoS测试 94 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接口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空中接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一阶段)空中接口物理层、MAC层和RRC层协议功能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基站、终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2572-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基站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 循环前缀 Cyclic prefix C-RNTI 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 DwPTS 时分双工专用的特殊子帧中的下行部分 Downlink part of the special subframe (for TDD operation) eNodeB (eNB) 演进型NodeB Evolved NodeB EPC 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vloved Packet Core E-UTRAN 演进的UTRAN Evolved UTRAN GP 保护周期 Guard Period (for TDD operation) G-RNTI 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Group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 IP 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LTE 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 MAC 媒体访问控制 Medium Access Control PDCC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SC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RB 物理资源块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RB 资源块 Resource Block RRC 无线资源控制 Radio Resource Control TCCH 集群控制信道 Trunking Control Channel TP-RNTI 集群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Trunking Paging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 TTCH 集群业务信道 Trunking Traffic Channel UE 用户设备 User Equipment UpPTS 时分双工专用的特殊子帧中的上行部分 Uplink part of the special subframe (for TDD operation) 4  概述 4.1  测试内容 对宽带集群业务,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空中接口的测试内容包括: ——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 MAC层测试; —— RRC层测试。 本标准中,测试项目中如无特别说明,则该测试项目同时适用于基站、终端;如项目中有明确说明,则该项目的适用性按该说明确定。 4.2  测试配置 本标准中,基本功能等测试所需的基本环境配置如图1所示。 图1测试组网图 4.3  测试仪表要求 4.3.1  协议测试仪 协议测试仪支持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Uu接口、Uu-T接口的监测,支持对各层协议栈的解码,可以精确到位域级别。 4.3.2  测试终端 可连接计算机记录并显示移动台发送和接收的信令序列。 4.4  测试的前提条件 测试前,应满足: —— 被测设备安装完毕,硬件软件全部工作正常,数据正确配置并正常运行; —— 辅助测试设备硬件软件全部工作正常,已完成各种逻辑数据的正确设置; —— 辅助测试无线环境正常工作。 4.5  测试环境 在正常测试环境下进行测试时,测试条件应该介于下述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如表1所示。 表1正常测试环境条件范围 条件 最低 最高 大气压 86 kPa 106 kPa 温度 15℃ 30℃ 相对湿度 20 % 85 % 电源供电 厂家给出的标称值 振动 可忽略 5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5.1  带宽与帧结构 5.1.1  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 5.1.1.1  接入5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1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5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可选、终端可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8G专网频段上,在5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5MHz系统带宽;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5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5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2)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5MHz(即取n25);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4)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1.2  接入10MHz系统带宽小区(1.4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2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4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10MHz系统带宽小区(1.4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4G专网频段上、10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10MHz系统带宽;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10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10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2)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10MHz(即取n50);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4)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1.3  接入10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3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10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8G专网频段上、10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3)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10MHz系统带宽; 4)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4: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10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5: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6: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5) 配置的10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6)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10MHz(即取n50); 7)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8)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1.4  接入20MHz系统带宽小区(1.4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4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4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20MHz系统带宽小区(1.4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4G专网频段上、20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20MHz系统带宽;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20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20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2)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20MHz(即取n100);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4)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1.5  接入1.4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5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1.4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可选、终端可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8G专网频段上、1.4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1.4MHz系统带宽;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1.4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1.4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2)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1.4MHz(即取n6);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4)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1.6  接入3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编号:5.1.1.6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系统带宽的小区(1.8G专网频段) 测试分项:接入3MHz系统带宽小区(1.8G专网频段) 项目适用性:基站可选、终端可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1.8G专网频段上、3MHz系统带宽的小区中能够正常驻留、注册、进行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3MHz系统带宽;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带宽为3MHz,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3MHz系统带宽小区能正常运行; 2) 小区广播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中dl-Bandwidth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NRRBR为3MHz(即取n15);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4)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2  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1.4G专网频段、20MHz系统带宽) 5.1.2.1  上行/下行配置0(子帧配置:DSUUUDSUUU)、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测试编号:5.1.2.1(可选)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0(子帧配置:DSUUUDSUUU)、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项目适用性:基站适用、终端适用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UDSUUU;支持DwPTS:GP:UpPTS=3:9: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0,特殊子帧配置5;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上行/下行配置0、特殊子帧配置5,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0(配置0),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5(配置5);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5.1.2.2  上行/下行配置0(子帧配置:DSUUUDSUUU)、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编号:5.1.2.2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0(子帧配置:DSUUUDSUUU)、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UDSUUU;支持DwPTS:GP:UpPTS=10:2: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0,特殊子帧配置7;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上行/下行配置0、特殊子帧配置7,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0(配置0),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7(配置7);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5.1.2.3  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测试编号:5.1.2.3(可选)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项目适用性:基站适用、终端适用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DDSUUD;支持DwPTS:GP:UpPTS=3:9: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5;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5,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1(配置 1),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5(配置5);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5.1.2.4  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编号:5.1.2.4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DDSUUD;支持DwPTS:GP:UpPTS=10:2: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7;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系统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7,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1(配置1),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7(配置7);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5.1.2.5  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测试编号:5.1.2.5(可选)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项目适用性:基站适用、终端适用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DSUDDDSUDD;支持DwPTS:GP:UpPTS=3:9: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5;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NodeB系统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5,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2(配置2),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5(配置5);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 5.1.2.6  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编号:5.1.2.6 测试项目:UE接入不同帧结构的小区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UE在指定E-UTRAN的“5ms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DSUDDDSUDD;支持DwPTS:GP:UpPTS=10:2:2的特殊子帧配置”的小区能够驻留、注册、进行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测试条件: 1) eNodeB和配合测试终端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7; 2) UE用户已签约。 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NodeB系统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7,选择配置20MHz系统带宽;使配置生效,E-UTRAN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UE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并完成驻留、注册等过程; 步骤3: UE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单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 1) 配置的小区能正常运行;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为sa2(配置2),specialSubframePatterns为ssp7(配置7); 2) UE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 3) UE能在该小区正常进行语音单呼、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和分组数据传输业务。 备注:-- 5.2  资源分配 测试编号:5.2 测试项目:资源分配 测试分项:PDSCH的集中式Type 2资源分配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eNodeB能采用Type 2对PDSCH进行集中式资源分配,用于TP-RNTI加扰的PDSCH和G-RNTI/SPS G-RNTI加扰的PDSCH。 测试条件: 系统带宽20MHz,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步骤: 步骤1:小区内UE1发起集群组呼,UE2接收组呼; 步骤2:eNodeB采用集中式Type2资源分配指示方式; 步骤3:监测DCI内相应分配信息,包括分配的资源块、集中式/分散式VRB分配指示方式和相关信令。 预期结果: 系统显示,eNodeB可以根据需要为集群组呼分配资源,并可以通过集中式Type 2资源分配指示方式指示UE接收。 备注:集中式Type 2:DCI1A用于接收TPCCH,TCCH/TTCH。基站或终端宜提供采用集中式资源分配的验证方法。 5.3  下行功率分配 测试编号:5.3 测试项目:功率控制 测试分项:集群组呼下行功率分配 项目适用性:基站必选、终端必选 测试目的: 验证E-UTRAN支持按照3GPP TS 36.213 的5.2节基本方式分配集群组呼业务下行RE的功率。 测试条件: 1) eNodeB和配合测试终端硬件、软件工作正常; 2) 系统带宽20MHz,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步骤: 步骤1: E-UTRAN小区正常工作; 步骤2: UE进行语音组呼、可视组呼等集群基本业务; 步骤3: RRC参数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中p-t可取值为-6dB,-4.77dB,-3dB,-1.77dB,0dB,1dB,2dB或3dB。 预期结果: 1) 检查RRC参数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Trunking中是否包含p-t;且包含的参数值是否与步骤3中配置的相一致。 备注:-- 5.4  多天线技术 5.4.1  TP-RNTI/G-RNTI扰码初始化PDSCH的单天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系统集成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