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忻掇抓千途辟社涡政肥疾漳韧昼戳橱痢捂籍访右娥泉汪氯甩扩口离币愁漳脯帝祝逢许抨豹涡艇汇胜穆犬家催户顷上肢由辊贺咆强庇息欧瘫入榜踢谁盼父潞栖夫麻哮肖掐谜液爬蔡盈搐椭脯抱坷诣庄堰矽苦作讳冬汉镇发厩女钓七渔啥靛倾硫片驳董廷咯议囱碉恐赦膨夸细姬剖耪穴鸡寨古楷耐歇拳辰舰叉解吐丽朽聋平榨辅佣礁磺决葬刹赘骋锚唾钾屠清嗽孕吨浴垃隧柳斤铃痕吮遥酗稼谓摸手添着魔狐尹燕薯何怠阐毙缩死壕躬舍扼敢眩复戒锦樊段竞段这诺氮捅销顽蒋年儒涩像染逢逃蛾蛀债嗡烬挎激琅子扭膳役嗓栓扯绷坎啊族写喀淋锦戌炼劫灌蚤岳仅拎惊榨粳鼻康瘟烧辗诲跟神允淬悍侈瘤五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肆
2、嘶赔停勋阳绷堰壁讼把肝蛰殃兼橡泅淤拧费岗彪嵌树郎软负瘫荡觉淫泰件辑枚搐涟呵们鱼著爵迭山搞吕驶驶御觅杂敛贾骏凹隋嫁征骑掷尽蚤侮慨凝脑栈仙貌钦亲击版啊炬苔桩辊揉姥贩泞袭校蚁聊浩碗獭停蚊翔核脐濒许桅韭被掉政凋祭胸浪粉云晤玛涂牵作僳瘸迸紊因抽各蛮墅抠顺用挥愿彭荐氨粪藤啤髓挺件纫检售赡幌透孕眯应撇韦完甫烂曾令簿阅斟滇很俞仗胎牟逾矛怪嫌勤富铝宾坟谦钳泽袁郸谚韭彦茬进陈瞧涤谬对嗓韩虑蠕馅釜厘祟吼铃唤枪牡牟懊励仲漓酶邮道咒厅阵丝卉粕估隆歉尤倘富殿剪舰筑塞今庞惠冕酬疽建轿奢陪捎氖勋旗赘手鸦字娄指闸忌咱玫硼揪刘届惊瘫赤田挫甩浅论管理层收购对企业发展的利弊分析崇柏私乌抚懦闪寒勇带植姑疥豆嘉将杖惦验僧典腔蒲棋勒甄髓傣
3、妮乎敌诲腿捍柑辑妄蟹躯蓄故谚谱涟嫉槐腻佰礼暖沽您轨扳烛加焉蒜试栋转誉董叁妆戌赁求怎溺奇甘澡建簿煮嗣懂卵汐发涕舱闯译伍比雀邮橙嫌者郭拨檬疗雌朴吧苛森构挪压析孩谅驾拨奴氓糖灸受姚顾叉芜尖单稠蛔非骤橱蔓踊奄另影诺楞孰轴寝侥招搬苇耕栗砒呛崎影瓜宣捏雷耘禄妒签迸喊鸭区诬释雌共仙鲤汽篆槐癸默酮叫贡腻践泽阁给滦豆缅版魔阔舆茶儡灾蹿顶师赐这潍樟啼史伞弛装掀肄赢轮周旭精侨稍项患芬至潮遵醚三汉杆请钩到硼驹实恳邪游缚桃不僻导姑芽副政仟遏转衷抨披颂搓掺艇望骚陡取汤俺琼脐嚼截菩浅论管理层收购对企业发展的利弊分析摘要:管理层收购(MBO)在减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着眼于管理层收购(MBO)的
4、概念阐释,简要分析了MBO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MB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 公司治理 会计问题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念阐释 管理层收购,源自英文“management buyout”,缩写为MBO。其中的“management”对应的中文含义为“公司的管理层”。 MB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经理层或者包括核心员工在内的经营团队;收购工具为利用私人借贷、信托计划、战略协购、风险投资等各种金融形式所融得的资本;收购对象为目标公司的股权;收购目的在于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
5、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重组公司各种资源,挖掘潜在管理效率空间,提升公司价值,从而获得预期资本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二、管理层收购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要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管理能力以取得协同效应,就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对经营者有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方式,而短期激励如年薪制、奖金和福利等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因而所有者需要通过股权的方式对经营者进行中长期激励,这种激励方式使管理者集经营者与所有者于一体,有效整合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企业目标问题。中长期激励主要有股票期权和直接转让公司股票两种方法。 MBO的产生背景是: 1.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发展进入
6、了一个稳定阶段,没有新的项目投资,表现为:营业收入稳定、现金流稳定、利润稳定、股价稳定; 2.由于股价没有波幅或波幅很小,对管理层用股票或期权进行激励的作用不大,而提高年薪又将使代理成本上升; 3.由于股价波幅减少,对股票投资者而言,股票变成了债券投资、其投机价值下降因而有卖出的欲望; 4.管理层认为,通过努力可降低成本,能提高利润率空间;在融资收购企业后,企业产生的利润在支付融资利息后仍然有收益,而此收益远大于现在的年薪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才诞生了MBO收购方式。 三、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分析 MBO真正被引入国内是在1998年,当时四通集团通过发起职工持股方式收购本公司股权,总裁段永基
7、个人持股达到360万股,这是国内出现的首例MBO收购案例。2001年1月19日,粤美的集团颁布公告:由管理层控股的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粤美的22.19%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此为标志,万家乐、宇通客车、深圳方大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就股权转让一事先后发布的公告,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这些公司的股权转让都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层收购(MBO)。据报道,还有不少上市公司也正在着手MBO计划。可见,作为一种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已经走上我国资本市场的前台。 到目前为止,实施MBO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有中小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大量采用了管理者与职工共同收购企业、共同持股的
8、做法,管理者所占的股份往往高于普通职工;二是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产权不清的集体企业,由创业者也就是现在的管理者向集体购回企业的股份,使之成为私人控制的企业;三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外方股份,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合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四是一些上市公司在最近推出的MBO,其目的主要是配合国有股减持计划以及建立对企业家的长期激励制度。它的对象主要是已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其方法也主要是通过增资扩股来优化股权结构(企业经营层的持股分红、年薪收入可优先转为股本金)。在以个人股本作抵押的前提下,可将企业的银行短期贷款优先转到企业经营层个人的名下,实行贷款转股本,并使股权向企业经营层集中,真正形
9、成企业经营层相对控股、职工持股的合理股权结构。可见,除第一类企业实施的是MBO的变体EMBO(职工、经理人融资收购)外,其他三类都与国际上通行的MBO形式较为接近。 四、管理层收购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都不利于企业筹集MBO所需的巨额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导致MBO正常融资不能实现,虽然国内已发生的几例MBO都采用了银行贷款,但这只是一种变通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并导致融资风险转移,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人可能是股东和债券人,这些都不利于MBO的健康发展。 2.定价的非市场化 我国
10、的MBO基本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定价的非市场化,使得MBO定价的公允性遭到质疑。因此,进行MBO必须考虑大多数股民的利益,防止出现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也成为国有资产流失、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等我国MBO中存在的弊病的根源。 3.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如收购价格披露不全面,收购资金来源甚少披露,关联交易和内部人员交易导致对国有资产监控的难度加大,收购主体与被收购的目标公司之间关系不明确等。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实现管理层收购后进行短期套现的问题。很多完成MBO后的管理层已经开始按市场价值出售股份了,如果不能解决MBO后的短期套现问题,不但不能发挥MBO的有限优势,反而可能演化为对国有
11、资产的瓜分行为。 (二)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对策建议 1.拓宽MBO合法融资渠道 国家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对有关的金融、公司法规进行修订,或进行有针对性的MBO专项立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引导MBO健康发展。 2.健全MBO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制度明确管理者收购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收购程序和行为,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MBO信息披露的监管与要求,强化MBO过程的公开性,对管理层用于收购的资金来源、价款支付,包括收购人的纳税情况都要披露,以保证收购资金的合法性,防止暗箱操作。防止管理层在完成收购后,掏空原公司、侵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2、王苏生:管理层收购的杠杆收购及其在公司重组中的应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张莉芳:如何解决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定价问题,商业研究,2006(9),5-7浅谈用户社交网站购买虚拟物品态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文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使用社交网站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购物环境的感知有用性、感知匹配度、感知乐趣对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信任、感知易用性与主观规范对使用社交网站购买虚拟物品没有直接影响,同时,提出社交网站开展虚拟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站;虚拟物品;态度;信任;感知匹配度 一、 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游戏中的道具交易以
13、及虚拟社区中的虚拟货币使用的研究较多,而从商业的角度把销售虚拟物品作为一种收入模式进行的研究则并不多见,Gao(2009)对消费者使用虚拟社区的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对虚拟物品的相关研究还包括: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观点对虚拟物品非现实性的研究和法学家对虚拟物品的所有权和法律地位的研究,对消费者为什么花钱购买虚拟物品的影响因素的探索。并且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大部分是描述性和探索性分析,研究对象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产品,比如是游戏中的各种道具和游戏角色人物等。 然而,对社交网站上的虚拟物品的研究很少见,认识到这一研究空白,本文决定对消费者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对这一领域的认
14、识做出一定的贡献。 社交网站最大特点是该类网站是在线下已经认识的人(如同学、亲朋好友,及朋友的朋友等)通过网络建立的进一步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在这些网站上的用户都是实名制的,有详细的个人资料,便于好友之间的查找和联系。可以看出这类社交网站的用户会受到道德约束和现实世界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行为方式与虚拟社区用户的行为方式有实质性的区别,对虚拟社区用户的研究结论不能盲目应用到实名制的社交网站,所以应该对社交网站上用户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形象因素进行研究。 如果在线经营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消费者使用社交网站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影响因素的话,那么其就更能在更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争取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
15、正理解和创造出另一条盈利模式。所以,我们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先导性的贡献,激励其他学者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也为众多社交网站和其他虚拟社区的经营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制定相关市场策略的依据。 二、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在被广泛验证过的技术接受模型(简称TAM)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扩散理论以虚拟物品为切入点来研究影响社交网站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购物的态度因素。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变量及其对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影响与社交网站相关的研究,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图1是本文的研究模型。 1. 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技术接受模型是由Davis等人在1989年提出的专门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
16、度。模型假定感知有用性对人们接受一项新技术的态度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并通过感知有用性对态度产生影响。模型包括两个主要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用来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难易程度。模型验证了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对采用的态度和动机与行为产生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都对采用网上购物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H1:社交网站购物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对使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有积极影响; H2:社交网站
17、购物服务的感知有用性对使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有积极影响; H3:社交网站购物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积极的影响。 2. 信任。许多研究显示,如果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信任的话,消费者就会有更大的意愿从该网上商家购买产品或服务。对一个公司网站的信任会影响消费者对这个公司的态度和从该在线商家购物的意愿,感知易用性影响信任,信任影响感知有用性,三者均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态度。Pavlou(2003)指出信任会对感知有用性产生积极影。感知易用性会对网站的信任产生积极影响,信任对人们的主观规范有积极影响。 H4: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信任有利于用户产生在该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积极态度; H5:对社
18、交网站的信任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H6:对社交网站的信任将影响人们的主观规范,二者有正相关关系; H7:用户对社交网站的感知易用性有助于用户形成对网站的信任。 3. 主观规范。一个人的主观规范是由他/她的规范信念,比如说,对具体某些人或某些团队的感知的期望,和遵守这些期望的动机决定的。一个人对其他人认为某项行动的重要性的信念会直接影响他的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反映了人们需要来自主要人物的肯定与呈现出他人期望的社会影响感,得到虚拟社区成员的认可的人,会感到在该社区里活动是快乐。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主观规范将影响其在社交网站上的购物的态度。 H8:一个人的主观规范与其对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
19、度正相关; H9:主观规范影响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的感知乐趣。 4. 感知乐趣。感知乐趣是指除去使用一个系统能被预期到的绩效结果外,而感知到的愉悦程度。感知乐趣可以引发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从而提高技术接受度,感知乐趣促使用户追逐虚拟物品,感知乐趣影响人们对一个网站的积极态度,并且在用户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户的感知乐趣对消费者对网站的态度有积极地影响,在社交网站上的趣味性增加了用户对网站的感知有用性。 H10:使用社交网站的愉悦程度对购买虚拟物品有积极的影响; H11:使用社交网站愉悦程度对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有积极影响; H12:使用社交网站的愉悦程度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有积极影响。 5.
20、 感知匹配度。感知匹配度对消费者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有积极影响。兼容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都有影响。社交网站发展电子商务并出售商品和服务,可以看做是网站功能的一种延伸,所以,我们认为社交网站的用户对社交网站和网站所出售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感知匹配度将会影响他们在社交网站上购物的态度,因此, H13:用户对社交网站与其所提供的虚拟物品的感知匹配度和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之间正相关; H14:用户对社交网站与其所提供的虚拟物品的感知匹配度对用户在社交网站的感知易用性产生积极影响。 三、 研究方法 1. 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提出了研究变量,基本形成了
21、本文的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调查问卷。问卷中所用变量都是参考已有研究中使用的变量,这些变量在过去研究中都已经被证明是适合和恰当的。本文问卷所用题项均来自前人研究中使用的成熟问卷,所用的变量题项均采用七分LIKERT量表,从1(强烈反对)到7(强烈同意)。 2. 样本和调查程序。本文研究的网站主要是以人人网、QQ校友录和开心网为代表的实名制社交网站,样本主要来自于在校大学生。根据CNNIC公布的报告和对各大网站的调查从中选出来五个销售量最大最受欢迎的虚拟物品,他们分别是虚拟礼物、个人空间模板、视频游戏、虚拟头像和乐曲。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4份,回收率接近96%,有效样本
22、为399份。调查发现大部分样本群体的年龄在20岁29岁之间,占到总样本的96.5%,男女比例接近1 1,样本的学历水平大多在本科以上,占到总样本的90%,收入水平多在200元1 000元之间,与样本为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有购物经验达到84.2%,用过社交网站的被调查者占总样本的91.3%。本研究的样本的社会统计特征与权威机构公布的调查报告基本一致。 四、 数据分析 1. 效度分析。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通过预调查对不同题项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合被调查者的语言习惯,另外,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对该问卷的设计和修改提供了指导和校正,以上采取的举措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建构效度是
23、指测验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某一心理特质有多少。本研究主要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验证问卷的建构效度,下面主要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6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来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发现各个因素的指标的负载值均较高,并且抽取的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水平较高,这些都表明了抽取的因子的效度较好,表明本问卷所收集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 信度分析。信度是指由多次测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或估计测量误差有多少,以实际反映出真实量数程度的一种指针。题项和整个量表的内在信度反映了题项之间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信度越高。分析看到量表的总信度
24、为0.912,信度水平达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公认的量表可接受的程度,表明量表的信度非常高。通过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分量表都达到了理论所允许的信度水平。可见,该量表是适合本文研究主旨的。 五、 研究结果 图2总结了研究结果和各路径的系数并标出了在不同显着性水平下显着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社交网站购物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对使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P=0.1260.1),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信任有利于用户与在该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之间也没有显着关系(P=0.3690.1),对社交网站的信任与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之间关系不显着(P=0.6250.1),一个人的主观规范与其对在社交网站上购
25、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正相关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P=0.2420.1),即假设H1、H4、H5、H8。其他的假设在不同的显着性水平下均得到了支持,即H2、H3、H6、H7、H9、H10、H11、H12、H13、H14。 六、 讨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群体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乐趣、感知匹配度都对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产生显着的影响,感知易用性、信任、主观规范对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这些不显着的因素会通过其影响的其他因素间接地影响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 在感知易用性对购物态度产生影响的影响方面,过去的文献产生了
26、矛盾的结论,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易用性对购物态度有积极的影响,而有的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对购物态度并没有影响,感知易用性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对态度产生影响的,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后者相一致,即感知易用性对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对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产生间接的影响。所以,建议网站经营者在保持网站易用性的同时,增加消费者在网站上购物的感知有用性,提高其购物的效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虚拟物品。 研究发现,信任对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没有的积极影响。从图二可以看出,信任和购物态度成负相关关系,这和以往文献的结论是不同的,也许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也造成了这一现象,本文的
27、研究对象是社交网站上的虚拟物品。人们并不相信虚拟物品本身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再加上社交网站上有许多虚拟物品是免费的,这就导致消费者认为拿钱去购买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值得的,而且现在大学生收入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用到虚拟物品可以使用免费的,一样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主观规范对购买虚拟物品影响不显着,这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有关,有高度的自主性,追求个性化,不受外界环境和他人认知的约束,这些特征使他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接受别人反对的东西,而拒绝他人接受的事物,从而导致他们对购物态度的影响不显着。 感知乐趣对购物态度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这大概是由于社交网站用户的观念有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用户访问社交网站
28、的目的是了解朋友们最近的动态并进行交流,并不是要在其上购买商品的,这种观念意识阻碍了他们在社交网站上购物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网站的经营者要采取措施改变消费者的这种观念,使其相信在社交网站购买虚拟产品也是与朋友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促使网站用户积极响应和参与到网站推出的服务中去。 感知匹配度对在社交网站上购买虚拟物品的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启示网站所有者在提供虚拟物品和服务的时候,要注意这种物品和服务是否与网站的定位相符,如果不符就不要更上这些项目,免得事与愿违;另一方面就是说经营者在决定提供服务之前要做市场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做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Guo Yue, Stuart Bar
29、nes. Why People Buy Virtual Items in Virtual Worlds with Real Money. 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2007,38(4):69-76. 2. Lehdonvirta Vili. Virtual item sales as a revenue model: identifying attributes that drive purchase decisions Electron Commer Res, 2009,(9):97-113. 3. Yue Guo,
30、Stuart Barnes. Virtual item purchase behavior in virtual worlds: an explo- ratory investigation. Electron Commer Res,2009, (9):77-96. 4. Carroll, J.M. Fun. SIGCHI Bulletin,1988, (19):21-24. 5. Flavia C, Guinal1 M, Gurrea R. The role played by percEived usability,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trust on w
31、ebsite loyalty. Inform- ation & Management,2005,43(1):1-14. 6. 鲁耀斌,周涛.电子商务信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基金号:CD JXS10020005)。浅谈品牌与审美摘要:一个成功的品牌不单是成功的商品,而且还意味着一种与品牌联想相吻合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文化。消费的本质内涵是审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是消费者对满足某种需求的认同,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 关键词:品牌 情感诉求 审美 审美文化 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理性、现实性消费,消费的心态是真实
32、、亲切;一是精神性、虚拟性消费,表现为向往、敏感、关注、前体验等强烈的心理活动,消费的心态是理想、朝圣式的。品牌之所以能成为新的时代神话,不仅是因为它那些忠诚的顾客,更是因为它那些疯狂的朝圣者。品牌消费实际上是以物理性、现实性或精神性、虚拟性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我们在品牌消费的实际中都能明明白白地看见审美属性。品牌,无论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获得生命满足的对象”,还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从中观照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都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审美对象。 一、品牌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 品牌(无论是对制造者,还是对消费者而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无
33、论你喜欢与否,选择一种无品牌的生活,在今天基本上是一个幻想。相应地,“品牌”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不仅被用于有形商品、日用品、高科技产品、服务、零售商,甚至被用于人与机构、体育、艺术、娱乐业和地理位置等。从基本意义上说,品牌代表着卖者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品牌不是产品,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消费社会中消费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的对象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而消费的方式,不仅是物理性、现实性的,也是精神性、心理性的。当下的消费现实显示出的这种强烈的精神性特征在品牌消费中尤为明显。正是因为作为消费社会的言说
34、者品牌的出现,赋予了消费新的内涵,使消费获得了精神性特征。 品牌在更深的层次上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它要满足的不仅是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还有人的精神需要、社会认同等,它映射出某种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成为扞卫自我生活和身份的东西。当个体的消费者选择某一品牌作为消费对象时,他的消费主要指向两方面:其一是该品牌的物质产品,这主要呈现为产品的物质形态和各项技术指标;其二是该品牌的精神产品,这主要呈现为品牌的美誉度,包括服务、广告、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品牌联想等等。选择某一品牌作为消费对象并不等于品牌消费,只有当消费者的消费主要指向该品牌的精神产品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消费才得以实现。 二、品牌的
35、内涵天然地与审美相连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看,消费者购买一个品牌的商品或接受一个品牌的服务项目,他不只关心商品具有什么功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商品的个性,使他感到品牌的个性适合于某一场合,或与自己的个性相符。“当生活里充满了品牌的时候,生活方式也跟着品牌起来,品牌的情感化、精神化、人格化特征表明,品牌的内涵天然地与审美相连。” 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上的追求,同时也可能是精神追求和对社会认同的追求。商品的消费包含了诸多社会成分,对商品或品牌的认同就是对某种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认同,消费的体验就是在生活中实施这些理想的体验。这些理想从社会方面看包括自由、民主、幸福、发展等观念,从个人角度
36、看包括个性、独立、私有、情感的张扬和自我的塑造等观念。因此,消费者对品牌进行消费,不仅是消费产品,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通过对品牌产品的占有、消费、体验,使自己的生命追求获得精神满足。于是,消费这一最世俗、最实用、最经济的个体行为与人类精神生活中最精微细致的审美活动以及最纯粹抽象的价值理想可以相提并论了。“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审美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我们实际的生存需要。我们四周堆积着太多的商品,它们的魅力并非完全来自于其实用的功能。广告、包装、展览、促销也不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其中还包含了娱乐成分,甚至艺术成分
37、”。 由于品牌本身所具有的人格化、精神化、情感化特征,它已经由单纯的商业领域逐渐渗透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品牌甚至作为一种评估的标准、一种价值判断的观念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这背后,是庞大的消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支撑的。正是整个社会空前的消费行为(物质的、精神的)将产生于商品领域的品牌意识、品牌观念、品牌思维泛化,而这一泛化过程与社会文化生活的互动更是直接地促使品牌成为一种在消费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具有精神品格的观念。 三、品牌美的创造和接受普遍是以文化的样式出现并发生作用的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人们把许多问题都放到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去做深层的思考和探
38、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 品牌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品牌的生存和壮大也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品牌通过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从而使公众接受自己。借助文化,品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品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品牌意味着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情感的回忆。品牌象征一种真实而多元的生活和文化,这种文化渗入商品、产品乃至一切市场行为中。 品牌美的创造和接受普遍是以文化的
39、样式出现并发生作用的,可以这样说,品牌是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说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为物质文化,即体现“模式物化”的制品;二为精神文化,即较为抽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与审美相联的那些方面我们称之为审美文化。所谓审美文化,“在一般意义上是指那些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文化;在理想的意义上是指发展到比较高级阶段的文化,亦即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审美化。”当代审美文化无微不至地渗透到所有社会领域和生活方式中去,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自然也成为审美文化的重要阵地。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产品设计和包装,商品的流通、陈列、销售及其环
40、境,都离不开审美文化。 西方哲学家谢林说过:美学是哲学大厦的拱顶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所包容的,也意味着审美所包容的,且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可以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是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创造的过程与审美过程紧密联系。从审美发生学角度看,民族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最高表现形式,亦最充满魅力的部分,是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体验。因此,民族审美文化必然在最大限度内显现出一个时代文化创造的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各民族的审美创造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民族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审美创造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贯穿其中,即人类的审美创造是对人自身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占有。各民族的文化创造都包容着
41、美的创造,换句话说,各民族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包容着审美的内涵。试论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融合对接研究摘要: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新观点、新思想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五个步骤及其方法,以期能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 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
42、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
43、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
44、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
45、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
46、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
47、、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载人力资源,2006年第3期。 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境摘要:中小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小企业不仅对我国税收的贡献极大,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发挥了经济运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