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连市大连市第三十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成语“曲高和寡”,“高”主要体现了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2.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 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美化环境
3.下列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D.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4.下列对时间、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1.5min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3m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50s
5.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6.下列哪个属于光的反射( )
A.树叶在阳光下成的影子 B.铅笔在玻璃后成的像
C.山的倒影 D.雨后形成的彩虹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越厚,焦距一定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C.图中虚线框内的透镜是凹透镜 D.白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8.物理月考成绩出来了,毫无悬念又一次雪崩。小皓认为这是上课时看不清黑板的缘故,他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他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9.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站台 B.铁轨 C.车厢的窗台 D.路边的树木
10.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15km/h B.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CD段汽车的运动方向与OA段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D.汽车在4h内运动的路程为30km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主要是由______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更尖细一些,可以______(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这是改变了“鸟哨”声音的______这一特性。
12.美丽的大自然中各种神奇景象均蕴含一定的物理道理,白昼变夜的日全食是因为光的_______形成的,若仙若幻的海市蜃楼是因为光的_______形成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3.放电影的银幕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的___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使影院里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并且白布能________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4.寒冬,开着暖气的汽车门窗关闭时,发现车窗玻璃的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5.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近视眼患者他看到物体的像是成在视网膜之______(选填“前”或“后”),他戴的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0.05m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读出下列测量工具的示数.
(1)______cm;
(2)______s;
(3)______℃。
17.一场大雨过后,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______反射远古缘故(填“镜面”或“漫”);水中鱼儿游弋,看到的是鱼的______(选填实像、虚像);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向上飞行时,它在湖水中像的大小将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18.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t=2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19.小明外出游玩用手机拍摄美丽的风景,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透镜,能想近距离拍摄一朵花时,摄像头应该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底片,在底片上能形成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0.同一水平路面上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两车运动6秒时,甲车的速度为______米/秒,甲、乙两车间的距离为______米。
三、作图题
2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º角,画出图中该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______;
(2)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______。
四、实验题
22.利用声现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小刚敲击一个音叉,如图1所示,现放大音叉的右臂,那么此音叉臂从最左端的A位置经过B位置到达C位置后,再由C位置再次经过B位置返回最左端,这样叫做振动一次。
(1)以下关于物体所做的机械运动,属于振动的是._______;(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
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C.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
D.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变“胖”变“虚”了
(2)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小刚从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录像中获知,音叉振动200次所用的时间是2s,则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____Hz;利用手机的某个应用可以显示瞬间的声音波形图,仅由该音叉发声时,保持手机和音叉的位置均不变,在相同的设置下,小刚先后两次用手机显示其声音波形图,截屏如图2,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发生了变化。
(3)图3中的分贝仪是检测噪声强度的仪器。根据小刚在(2)小题中手机先后截屏的声音波形图,可判断.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23.小亮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室温为20℃)
(1)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2)水中上升的气泡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选填“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3)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在时间段内水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沸水在冷却的过程中,开始阶段温度降低得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最后水温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
(4)若实验中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5)如下图是小明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你认为小明实验过程的不足______。
25.小兰和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可绕其上所在直线前后折转。
(1)实验时小兰让光束沿射入水中,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______方向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接着小兰让光束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当小芳将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时,在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小兰和小芳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入射角
0°
15°
30°
45°
60°
折射角
0°
11.3°
22.1°
35.4°
40.9°
26.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
(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直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
解析.A
【详解】
“曲高和寡”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乐曲的音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高”主要体现了声音的音调。故选A。
2.C
解析.C
【详解】
A.封闭的玻璃屏只安装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所以不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故A不符合题意;
B.封闭的玻璃屏起不到控制速度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能阻断噪声的传播,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封闭的玻璃屏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解析.A
【详解】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A正确;
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水变成了冰,是凝固过程,故B错误;
C.雪的形成是属于凝华现象,而凝华要放出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不冷,故C错误;
D.吹风扇感到凉快,是因为是吹风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吸热,从而使人感觉凉快,故D错误。
故选A。
4.D
解析.D
【详解】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3min30s左右,即3.5min,故A不符合题意;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比成年人身高略大,约2m,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与双人课桌长度相当,约为1.2m,故C不符合题意;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不到1min,约为50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解析.D
【详解】
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C
【详解】
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不符合题意
B.铅笔在玻璃后成的像是光的两次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解析.C
【分析】
(1)根据对凸透镜、凹透镜光学性质和对光线作用的了解,可对选项中的说法做出判断。
(2)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3)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详解】
A.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故A错误;
B.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
C.图中的入射光线的会聚点延后了,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故C正确;
D.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并不是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B
【详解】
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A.图A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故A不符合题意;
B.图B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故B符合题意;
C.图C中间厚边缘薄,不符合凸透镜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图D是多块凹透镜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解析.C
【详解】
ABD.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站台、铁轨、路边的树木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车厢的窗台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A
【详解】
A. BC段的平均速度是.
vBC===15km/h,
故A正确;
B.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 OA段汽车的路程增加,是向前运动的,CD段的汽车路程是减小的,则汽车是往回运动的,所以CD段的运动方向与OA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 汽车运动4h的路程为.
15km+15km+30km=60km,
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1.空气柱 向上推 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主要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3]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要使哨音更尖细一些,应该使音调更高一些,可以向上推活塞使空气柱变得短一些。
12.直线传播 折射液化
【解析】
白昼变夜的日全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若仙若幻的海市蜃楼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是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故答案为. 直线传播; 折射 ; 液化。
13.漫反射 反射各种
【详解】
[1]放电影的银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表面粗糙的白幕布,是为了发生漫反射,使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各位同学的眼睛,使观众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2]由于银幕是白色的,而白色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能使观众看到多彩的画面。
14.内侧 液化 放热
【详解】
[1][2][3]寒冬,开着暖气的汽车内部热、外面冷,玻璃是冷的,汽车内部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而放热,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
15.前 大于
【详解】
[1]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更明显,物体的像是成在视网膜之前。
[2]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
解析.前 大于
【详解】
[1]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更明显,物体的像是成在视网膜之前。
[2]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
16.43cm或2.44 275.5 37.1
【详解】
(1)[1]读取测量工具时要认清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其示数为2.4cm。
(2)[2]如
解析.43cm或2.44 275.5 37.1
【详解】
(1)[1]读取测量工具时要认清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其示数为2.4cm。
(2)[2]如图所示的秒表,大圈的指针是秒针,其分度值为0.1s,小圈的指针是分针,指针过半,度第二圈,此时的示数为4min35.5s=275.5s。
(3)[3]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示数为.37.1℃。
17.镜面 虚 不变
【详解】
[1]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水面非常平静,光在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2]我们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
解析.镜面 虚 不变
【详解】
[1]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水面非常平静,光在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2]我们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的特点可知,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向上飞行时,它在湖水中像的大小不变。
18.晶体 固液共存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在80℃不变,即为晶体。
[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6min结束,故第20min时该物质
解析.晶体 固液共存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在80℃不变,即为晶体。
[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6min结束,故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9.凸 远离 实像
【详解】
[1][2][3]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他相近距离拍摄一朵花时,此时物距应减小,像距应变大,所以摄像头应该远离底片,在底片上能形成倒立、缩小的实
解析.凸 远离 实像
【详解】
[1][2][3]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他相近距离拍摄一朵花时,此时物距应减小,像距应变大,所以摄像头应该远离底片,在底片上能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0.运动 2 6
【详解】
[1]由图可知,两车的速度不同,所以,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2]甲车的速度
[3]由图可知,两车运动6s时,甲、乙两车间的距离
解析.运动 2 6
【详解】
[1]由图可知,两车的速度不同,所以,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2]甲车的速度
[3]由图可知,两车运动6s时,甲、乙两车间的距离
三、作图题
21.【详解】
(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度,则入射角为60度,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及反射角的大小也为60度,所以作图如下.
解析.
【详解】
(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度,则入射角为60度,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及反射角的大小也为60度,所以作图如下.
(2)[2]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先过A、B两点分别作镜面的垂线,在镜后面的两垂线上分别取两点A'、B',这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分别与A、B两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镜中的像,所以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
22.AD 100 响度 减小
【详解】
(1)[1]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A符合题意;
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属于转动,故B不符合题意;
C.
解析.AD 100 响度 减小
【详解】
(1)[1]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A符合题意;
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属于转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属于抛体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2)[2]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
[3]由图2可知,两次声音的波形图形状相似,频率相同,振幅不同,由此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3)[4]由(2)可知,后截屏的声音响度小,则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减小。
23.由大变小 由小变大 100 需要 快 与室温相同(室温为20℃)
【详解】
(1)[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96℃。
(2)[2][3]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
解析.由大变小 由小变大 100 需要 快 与室温相同(室温为20℃)
【详解】
(1)[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96℃。
(2)[2][3]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得气泡体积变小。
(3)[4]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100℃。
[5]水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需要吸热。
[6][7]由图象可知水降温时先快后慢,最后保持在20℃不变,说明此时的室温为20摄氏度。
24.位置 等效替代法 虚 相等 实验次数少,结论不具普遍性
【详解】
(1)[1]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并且能够成像,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解析.位置 等效替代法 虚 相等 实验次数少,结论不具普遍性
【详解】
(1)[1]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并且能够成像,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3]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5)[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25.法线 不能 在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详解】
(1)[1]光束由空气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
解析.法线 不能 在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详解】
(1)[1]光束由空气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2)[2][3]因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兰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6.否 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3.50 1.4 1
【详解】
(1)[1][2]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
解析.否 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3.50 1.4 1
【详解】
(1)[1][2]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
(2)[3]从照片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纸锥移动的距离,E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3.00cm,F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6.50cm,则EF之间距离为
6.50cm-3.00cm=3.50cm
[4]从E至F点有7个时间间隔,故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
[5]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EF之间的实际距离
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