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州市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61726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州市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犇看拼音,写词语。 牪qí zhì   jiǎo bàn   tái xiǎn   jīng huáng   kǔ xíng 牪     牪yā pò   biàn lùn   dān ge   huā ruǐ   xī shuài 牪     二、选择题 2.犇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牪A.和煦(xù)       乞丐(gài)     湖畔(pàn)       自残形秽(kuì) 牪B.虔诚(qián)     绚烂(xún)   煽情(shān)       声名卓著(zhuó) 牪C.冶炼(yě)       濒临(bīn)     衔接(xián)     惘然无措(wǎng) 牪D.教诲(huì)     殷切(yīn)     徘徊(huí)       顶礼膜拜(mó) 三、选择题 3.犇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牪A.娇阳似火   成群结队   自愧弗如   卧床不起 牪B.见微知著   优哉游哉   不可思义  怒气冲冲 牪C.一视同仁   死得其所   零七八碎   哄堂大笑 牪D.雨雪霏霏   弱小无力   捶头丧气   赴汤蹈火 四、选择题 4.犇与句子“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牪A.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这样说过。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牪C.那蔺相如是甚等样人,怎能与老夫相提并论?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选择题 5.犇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牪A.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牪B.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牪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水平。 牪D.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六、选择题 6.犇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牪A.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牪B.这场汇集了民间绝技、传统工艺和民歌民乐的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了节日的享受。 牪C.不知道是谁回过头说了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牪D.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七、选择题 7.犇下列歇后语不是源自《三国演义》的一项是(    ) 牪A.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B.阿斗的江山——白送 牪C.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D.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八、选择题 8.犇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应填的一组句子是(       ) 牪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的行李和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__________;梦游东南,______________;游走大漠,______________;探访名山,_________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牪①       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牪②       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牪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九、选择题 9.犇仿照示例写句子。 牪示例:幸福是什么?救灾战士说:“幸福就是从废墟中救出劫后余生的人们。” 牪幸福是什么?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幸福是什么?农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幸福是什么?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选择题 10.犇积累填空。 牪(1)本学期,我认识了不少优秀人物,有______的鲁滨逊,______的汤姆·索亚,______的李大钊,以及______的老班长。 牪(2)于是——洗手的时候,_______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默默时,_______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_______过去…… 牪(3)《寒食》中诗人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牪(4)于谦《石灰吟》中表现诗人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牪(5)当看到朋友不专心读书时,我会告诉他:“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 牪(6)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牪(7)苟日新,_______,_______。 牪(8)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此不为_______。 牪(9)读书须用意,_______。 牪(10)良药______,忠言______。 十一、选择题 11.犇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字,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语。 牪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62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选择题 12.犇文言文阅读。 牪滥竽充数 牪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②三百人。南郭③处士④请为⑤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王立⑧。好⑨一一听之,处士逃。 牪——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牪【注释】 牪①宣王:齐国国君。使:派、让、请。竽(yú):古代乐器名,有点像现在的笙(shēng)。②必:一定、必须。 牪③南郭:复姓。 牪④处(chǔ)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牪⑤请:请求。为(wèi):给、替。 牪⑥说(yuè):同“悦”,高兴。 牪⑦廩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与……相同。 牪⑧立:继承了王位。⑨好:喜欢、喜好。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牪(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使:________ 必:________ 牪(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字,宣王说之。       为:________ 说:________ 牪(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_________逃:________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句的意思。 牪(1)南郭处士( )__________   (2)好一一听之( )_________ 14、联系全文想想“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以下几个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牪(1)从南郭处士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 牪(2)从齐宣王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选择题 13.犇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牪端午 牪材料一: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牪 牪材料二: 牪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牪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牪③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等。香囊做成不同的形状,以五色丝线缠绕,结成一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牪16、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璐璐想去1号教学楼,参加____________活动,吟诵屈原的作品。 牪17、材料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 牪18、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牪(1)端午节还有“踏青节”这个别称。( ) 牪(2)过端午节,并不是只为了纪念屈原。( ) 牪(3)端午节这天,璐璐特意请了一天假去参加庆祝活动。( ) 牪19、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及相关风俗?选一个写一写。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选择题 14.犇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牪拥你入怀 牪她病了,去医院诊断,是绝症。 牪医生要她务必及时入院治疗,否则顶多只能再活一年。她拒绝了。那笔庞大的治疗费足以压垮大多数中国家庭,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单身母亲,一个月只挣800元钱。 牪她的女儿才八岁,念小学二年级,很聪明,读书也用功。上学期还拿了三好学生奖状,得了几支圆珠笔与一大摞作业本。 牪她回了家,女儿还未放学。她泪流满面。家里穷,相片还是女儿周岁照的。那时女儿的父亲还在南方做生意,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不仅埋葬了他,还在她肩上添了一大笔债务。这些年,她与女儿相依为命,尽管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母女俩的生活还是经常徘徊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边缘。 牪如今,她要走了,女儿还能指望谁?她想:与其把女儿留在这个世界孤苦无依,不如带她一起离开人世。 牪她抹掉眼泪,出了门。寒风凛冽,像一把三棱尖刀,捅入喉咙,并在里面搅了搅。她吐出了一口痰,痰里有血,腥的。她买了很多菜,拎回家,做出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有鱼有肉,还有女儿最喜欢吃的小鸡炖蘑菇。女儿回来了,兴奋地大叫,忙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 牪她心如刀绞,坐下来,不停地为女儿夹菜。女儿吃得很开心,没有注意到隐藏在她眼角的泪。 牪这天晚上,她早早上床,把女儿搂入怀里,使劲地亲吻女儿的额头。她紧闭门窗,旋开了煤气阀。这种死法应该是最安静的吧!她默默想着,就听见女儿喊她,“妈妈,妈妈!” 牪“怎么了?”她问。 牪“妈妈,我今天考试了。语文、数学都是一百分。”女儿得意地说。 牪“真乖!”她差点哽咽出声。 牪□妈妈□你上次说我考了一百分□你就答应我一个愿望□女儿仰起脸□一双眼睛因为期待而闪闪发亮□ 女儿撅起小嘴□妈妈□你不会耍赖吧□ 牪“妈妈不耍赖。”她用枕巾一角塞入喉咙,身子痉挛。她已经没法控制泪水了。这种液体似乎能烫伤人,脸上火辣辣的。 牪“那你以后再也不准哭,好吗?”女儿声音迟疑了一下。 牪“妈妈不哭!”她急急忙忙地用枕巾拭泪。 牪女儿天真地对妈妈说:“如果你实在想哭,忍不住,那也得等我长到能把你搂入怀里时再哭。” 牪“好的,妈妈一定做到。”她哇地一下哭出声。她松开女儿,下床,关了煤气,打开了窗子。 牪20、在文中的“□”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牪20、将画“﹏﹏﹏”的句子改为转述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__ 牪22、“搂入怀里”在文中共出现_____次,从中我们可感受到这对母女间_____的感情,“搂入怀里”在文中起_____作用。 牪23、文章中的妈妈陷入绝境,先后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第一种是______,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她当时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是_________,促使她改变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而且很优秀。 牪24、请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牪________________ 十五、选择题 15.犇习作。 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叹。请你以此为题,向大家介绍你的这段经历。 牪提示:(1)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人名。(2)写清楚过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低于400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牪【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牪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旗、藓、惶、辩、耽搁、蕊、蟋蟀”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二、选择题 2.C 解析:C 牪【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使用。 牪A.自惭形秽huì 牪B.绚烂xuàn 牪D.徘徊huái 牪故答案为C。 三、选择题 3.C 解析:C 牪【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牪A项“娇阳似火”应改为:骄阳似火。 牪B项“不可思义”应改为:不可思议。 牪D项“捶头丧气”应改为:垂头丧气。 四、选择题 4.C 解析:C 牪【详解】略 五、选择题 5.D 解析:D 牪【详解】此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牪A项否定词使用不当造成不合逻辑。“避免……不再发生”就是“让……发生”,不合逻辑。 牪B项语序不当,应为“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牪C病在于用词不当。应该改为“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能力。” 六、选择题 6.C 解析:C 牪【解析】略 七、选择题 7.D 解析:D 牪【详解】略 八、选择题 8.B 解析:B 牪【详解】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牪结合“踏访古村落”可以想到"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梦游东南”可以想到”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游走大漠”可以想到“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探访名山”可以想到“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牪故选B答案。 九、选择题 9.     幸福就是用知识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幸福就是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幸福就是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入睡 牪【详解】考查了句子的仿写。 牪例句形式为“幸福就是什么”,仿写时注意。 牪幸福是什么?老师说:“幸福就是让我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牪幸福是什么?农民说:“幸福就是生活平安、快乐。” 牪幸福是什么?我说:“幸福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十、选择题 10.     坚强乐观     勇于冒险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日子从水盆里     饭碗里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     遮挽的手边     春城何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到用时方恨少     树欲静而风不宁     日日新     又日新     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字值千金     苦口利于病     逆耳利于行 牪【详解】考查课内背诵与默写。 牪(1)考查人物形象。 牪鲁滨逊是具有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悲观、绝望,也不对生活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去战胜困难,用自己的行动来达到目的。鲁滨逊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鲁滨逊身上体现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敢于冒险的“硬汉子”的特征。 牪汤姆·索亚是美国文豪马克·吐温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波莉姨妈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栅栏,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栅栏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栅栏。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足智多谋,还非常有正义感,他破坏了杀人犯乔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牪《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这一天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时年38岁。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过程,展现了共产党员李大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牪《金色的鱼钩》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与赞颂。 牪(2)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牪部分原文: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牪(3)出自唐代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牪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牪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牪(4)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牪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牪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牪(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这一句是在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 牪(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牪(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该章为《大学》的第三章,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 牪(8)出自《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1.为人处事不可以断章取义地对待问题,不然是得出不来结果的,我们要用全面的目光来对待事情。2.知识是不分年纪,不分界线的。3.宇宙空间是无穷大的,专业知识也是无尽多的,学海无涯。就算是博学多才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因此 我们要不断学习。 牪部分原文: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牪(9)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解释:读书须用心,能下苦工夫,才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 牪(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好药虽然很苦,让人难以吞咽,却能让病痊愈;忠诚的话虽然有点让人听了不舒服,却能帮助人们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句贤文是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十一、选择题 11.消灭错别字、规范书写,任重而道远。 牪【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续写。 牪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做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透彻理解全文旨意。如果原文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做到中心事件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围绕中心事件来续写,或对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十二、选择题 12.12、     派、让、请。     一定。     替、给。     同“悦”,高兴。     喜欢、喜好。     逃跑。 13、     chǔ     南郭先生     hào     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听 14、讽刺了无才无德的人,靠招摇撞骗,最终会得到难堪的下场。 15、     人要有真才实学。     做事用人要严谨。 牪【分析】译文 牪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3、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和句子的分析。 牪“处”有两个读音,可以读“chǔ”,也可以读“chù”,念“chǔ”的时候,表示居住、办理等含义,基本与人的行为有关;念“chù”主要表示地方和单位。综合可知在这里念“chǔ”。 牪“好”在句子中翻译为“喜好”、“热爱”,所以应该念“hào”。 14、这道题考查成语的含义。“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述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用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用作自谦的话。讽刺了无才无德的人,靠招摇撞骗,最终会得到难堪的下场。 15、这道题主要考查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需要从南郭处士和齐宣王两个角度回答。 牪(1)从南郭处士的角度:南郭处士没有真才实学,利用了齐宣王不会检查的缺口,成功混入“皇家乐队”,并得到了很多赏赐。但是这种行为属于欺诈,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不能够骗人的道理。 牪(2)从齐宣王的角度:在这件事上,齐宣王在用人前没有注意考查,给了南郭处士这一类人可趁之机,这也告诉我们在用人前需要好好筛查。 十三、选择题 13.牪16、诗词天地 牪17、     别称     由来     庆祝活动 牪18、     ×     √     × 牪19、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牪【分析】 牪16、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牪由材料一可知,在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中,璐璐想去1号教学楼,参加诗词天地活动,吟诵屈原的作品。 牪17、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牪材料二第①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的别称,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牪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由来,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牪材料二第③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等。 牪1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牪(1)本题叙述错误。“踏青节”是清明节的别称,端午节的别称有: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牪(2)本题叙述正确。 牪(3)本题叙述错误。由“如今,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可知,端午节那天为假期,璐璐不需要请假去参加庆祝活动。 牪19、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日以及风俗的识记。 牪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等。 牪将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及相关风俗写出来即可,如: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十四、选择题 14.牪20、“   , ,   !”   ,   。   ,“   , ?” 牪20、女儿天真地对妈妈说,如果妈妈实在想哭,忍不住,那也得等她长到能把妈妈搂入怀里时再哭。 牪22、     2     深厚     贯穿全文 牪23、     与女儿一起死     与其把女儿留在这个世界孤苦无依,不如带她一起离开人世。     不能和女儿一起死,要勇敢地活下去     女儿太懂事了,而且很优秀 牪24、身患绝症的单身母亲不堪重重压力,准备和女儿一起自杀。后来,女儿的天真烂漫、乖巧孝顺打动了她,所以母亲决心坚强地活下去。 牪【解析】 牪20、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注意引号的标注,不能遗漏,还要根据语气,补充正确标点。因为“你就答应我一个愿望”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所以这里运用“感叹号”,而“你不会耍赖吧”这里表示小女孩的疑问,所以结尾可以加入“问号”。 牪20、考查直述句、转述句的变换。要注意掌握方法:①改人称;②变标点:“:”改为“,”;去掉双引号。本题在改写时要注意人称“你”改为“妈妈”。 牪22、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出现了两次“搂入怀里”,第一次是“这天晚上,她早早上床,把女儿搂入怀里,使劲地亲吻女儿的额头。”第二次是“女儿天真地对妈妈说:‘如果你实在想哭,忍不住,那也得等我长到能把你搂入怀里时再哭。’”第一次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第二次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两处内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对母女间“深厚”的感情。而文章围绕“搂入怀里”进行叙述,在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牪23、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文章内容“如今,她要走了,女儿还能指望谁?她想:与其把女儿留在这个世界孤苦无依,不如带她一起离开人世。”可知母亲害怕自己离开人世后女儿会受苦,所以想要与女儿一起死。而最终使她改变决定的,则是女儿的懂事和优秀,可以通过女儿的语言分析出。 牪24、考查概括故事内容,可以运用要素串联法进行概括。注意主人公是一位单身母亲和她懂事可爱的女儿。而事情的起因则是单身母亲身患绝症,她担心自己离开人世后女儿会受苦,所以想要带女儿自杀,但是后来女儿的天真烂漫、乖巧孝顺打动了她,所以母亲放弃了自杀。 十五、选择题 15.例文: 牪听君一席,胜读十年书 牪“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人生需要常常聆听,我受益于聆听之处有很多很多,但其中有一席话,却让我在聆听之后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牪那年,我十岁,刚读小学三年级。我 解析:例文: 牪听君一席,胜读十年书 牪“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人生需要常常聆听,我受益于聆听之处有很多很多,但其中有一席话,却让我在聆听之后有“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牪那年,我十岁,刚读小学三年级。我转学到了这个陌生的班集体,因为性格内向,导致我一直无法融入到这个集体。久而久之,孤独的我成绩不断下滑,也越来越自卑。您的出现,像明灯,像阳光,及时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改变了我的一生!那天,下着暴雨,天空阴沉沉的,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窗外的大风大雨与我当时的心情像极了。我当时情绪低落,您察觉出我的怪异,便撑着伞,把我拉到了教室外面,和我谈话。 牪在外面,你用手指着风雨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小草说:“你知道为什么它在风雨中还能挺直腰杆,不会倒下吗?”“不知道。”我摇了摇头。“因为它自信,它相信自己不会因为这么点风雨而倒下,还因为它心中有个不变信念,它坚信只要自己不倒下,就会看见风雨过后绚烂的彩虹,懂了吗?”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继续对我说:“你要学习小草的坚强与自信,不要被小小的困难给吓倒。你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而自卑,其实你不比别人差,不比别人笨,只要你肯下功夫,肯努力,我相信,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彩虹!你要记住,人活在这世上,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不断地向困难宣战,之后再尽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第一次失败了没关系,要继续努力,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战胜它的。” 牪短短的一席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受用不尽。是这席话,让我找回了遗失已久的自信;是这席话,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这席话,我才没有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自我;因为这席话,我才能独自在黑夜中前行;因为这席话,我才能在失败后擦干眼泪,重新站起;因为这席话,我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因为这席话,我才能抛开所有烦恼,大步向前。 牪感谢您——我的老师,感谢您金子般宝贵的话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牪【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回忆一下,你听到谁说的一句(一段)话,让你有了“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先想一想,然后写一篇习作,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听“君”一席话,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君”是谁?他的一席话应该是有分量的,能引领我们前行的,朋友、老师、长辈等都可以的。选择好人物就是良好的开始,可以回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人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有没有说过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话语,让我们有所感悟,思想和行动上发生了转变。如果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人,那么就可以围绕和他之间的故事来写了。 牪针对这个文题来讲,生活中的素材还是较为广泛的,如一味地追求外在美,穿衣打扮处处要和别人攀比,后来,爸爸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人更应该注重内在美。学习中的素材也很多,如书写不规范,老师和家长多次提醒都不起作用,直到考试时扣了书写分,教训惨痛,才如梦初醒。在老师一席话的教育下,“我”终于明白写好字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并坚持不懈地练习,才会有所成效。 牪写好这篇作文,我们除了要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出波折,还应注意环境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环境描写能起到渲染氛围,暗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牪开头可以运用引用式,引用名言引入下文。 牪中间可以围绕中心介绍具体事件,写清楚事件的人物、起因、经过等。 牪最后结尾点明中心,突出这句话对自己的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