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若二次根式有意义,则的值不可以是( )
A.3 B.2 C.1 D.0
2.下列各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
B.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D.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4.在一次汉字听写大赛中,10名学生得分情况如下表,则这10名学生所得分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所得分数(单位:分)
80
85
90
95
得分人数
3
4
2
1
A.85和82.5 B.85.5和85 C.85和85 D.85.5和80
5.如图1,点F从菱形ABCD的顶点A出发,沿A→D→B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B,图2是点F运动时,△FBC的面积y(cm2)随时间x(s)变化的关系图象,则a的值为( )
A. B. C. D.2
6.如图,在中,,平分,将连续翻折两次,C点的对应点E点落在边上,B点的对应点F点恰好落在边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7.如图,有一个圆柱,底面圆的直径AB=,高BC=12cm,P为BC的中点,一只蚂蚁从点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到点的最短距离为
A.9cm B.10cm C.11cm D.12cm
8.如图,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5,则AD的长是( )
A.5 B.5 C.5 D.10
二、填空题
9.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0.菱形的周长为,它的一个内角为,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
1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那么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
12.如图,点E是矩形纸片ABCD的边BC上的一动点,沿直线AE折叠纸片,点B落在点位置,连接C.若AB=3,BC=6,则线段C长度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_____.
1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点(-4,-9),则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
14.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若,,则AC的长为______.
15.如图,在△ABC中,∠ACB=90°,边BC在x轴上,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2,6)和(7,0).将正方形OCDE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E落在AB边上时,点D的坐标为 ________.
16.如图,△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于D点,交边AC于E点,若△ABC与△EBC的周长分别是40cm,24cm,则AB=_______cm.
三、解答题
17.计算:
(1);
(2);
(3)解方程组;
(4)解方程组.
18.如图,一架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OA上,这时AO=3m,∠OAB=30°,梯子顶端A沿墙下滑至点C,使∠OCD=60°,同时,梯子底端B也外移至点D.求BD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补充: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19.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若小方格边长为1
(1)判断△ABC是什么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AC边上的高.
20.如图,在矩形AFCG中,BD垂直平分对角线AC,交CG于D,交AF于B,交AC于O.连接AD,BC.
(1)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2)若E为AB的中点,DE⊥AB,求∠BDC的度数;
21.观察下列等式:
①;
②;
③;
……
回答下列问题:
(1)仿照上列等式,写出第n个等式: ;
(2)利用你观察到的规律,化简:;
(3)计算:
22.振兴加工厂中甲,乙两组工人同时加工某种零件,乙组在工作中有一段时间停产更换设备,更换设备后,乙组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5倍.两组各自加工零件的数量y(件)与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求甲组加工零件的数量y与时间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出图中a的值及乙组更换设备后加工零件的数量y与时间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O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顶点A、C在坐标轴上,B(8,4),将矩形沿EF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
(1)求点E的坐标;
(2)点P从O出发,沿折线O-A-E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到达终点E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PCE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关系式,井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PA =PE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P、E、 G、 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出, 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
24.如图,点,过点做直线平行于轴,点关于直线对称点为.
(1)求点的坐标;
(2)点在直线上,且位于轴的上方,将沿直线翻折得到,若点恰好落在直线上,求点的坐标和直线的解析式;
(3)设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当为等边三角形时,求点的坐标.
25.如图,△ABC中,BA=BC,CO⊥AB于点O,AO=4,BO=6.
(1)求BC,AC的长;
(2)若点D是射线OB上的一个动点,作DE⊥AC于点E,连结OE.
①当点D在线段OB上时,若△AOE是以AO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OD的长.
②设DE交直线BC于点F,连结OF,CD,若S△OBF:S△OCF=1:4,则CD的长为 (直接写出结果).
26.在正方形ABCD中,AB=4,点E是边AD上一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结BF.
(1)如图1,当点E与点A重合时,则BF的长为 .
(2)如图2,当AE=1时,求点F到AD的距离和BF的长.
(3)当BF最短时,请直接写出此时AE的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可得,再解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得:,
解得:,
四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
2.D
解析:D
【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定则可.
【详解】
A、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应先认真分析所给边的大小关系,确定最大边后,再验证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分别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A、∵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选项B不符合题意;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
∴选项C符合题意;
D、∵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或中间位置上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根据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
解:表格中数据已经排序,中位数是第5个数据85与第6个数据85的平均数=;
重复次数最多的数据是85,所以众数是85 .
故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中位数和众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定义是解题关键.
5.B
解析:B
【分析】
通过分析图象,点F从点A到D用as,此时,△FBC的面积为a,依此可求菱形的高DE,再由图象可知,BD=,应用两次勾股定理分别求BE和a.
【详解】
解:过点D作DE⊥BC于点E,
由图象可知,点F由点A到点D用时为as,△FBC的面积为acm2.
∴AD=a,
∴BC•DE=AD•DE=a•DE=a,
∴DE=2,
当点F从D到B时,用s,
∴BD=cm,
Rt△DBE中,BE=,
∵ABCD是菱形,
∴EC=a-,DC=a,
Rt△DEC中,a2=22+(a-)2,
解得a=,
故选:B.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菱形性质和一次函数图象性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函数图象变化与动点位置之间的关系.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设∠ABC=∠C=2x,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BDE=∠BDC=∠FDE=60°BD=DF,BC=BE=EF,在△BDC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列出方程,求出x值,可得∠A,再证明AF=EF,从而可得AD =BC+BD.
【详解】
解:∵AB=AC,BD平分∠ABC,
设∠ABC=∠C=2x,则∠A=180°-4x,
∴∠ABD=∠CBD=x,
第一次折叠,可得:
∠BED=∠C=2x,∠BDE=∠BDC,
第二次折叠,可得:
∠BDE=∠FDE,∠EFD=∠ABD=x,∠BED=∠FED=∠C=2x,
∵∠BDE+∠BDC+∠FDE=180°,
∴∠BDE=∠BDC=∠FDE=60°,
∴x+2x+60°=180°,
∴x=40°,即∠ABC=∠ACB=80°,
∴∠A=20°,
∴∠EFD=∠EDB=40°,
∴∠AEF=∠EFD-∠A=20°,
∴AF=EF=BE=BC,
∴AD=AF+FD=BC+BD,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翻折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连接,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的长,即蚂蚁从点爬到点的最短距离.
【详解】
解:如图:展开后线段的长度是圆柱中半圆的周长,
圆柱底面直径、高,为的中点,
,
在中,,
蚂蚁从点爬到点的最短距离为,
故选:.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根据题意画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A
解析:A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OB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D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详解】
解:因为在矩形ABCD中,AO=AC=BD=BO,
又因为∠AOB=60°,所以△AO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O=AB=5,
所以BD=2AO=10,
所以AD2=BD2﹣AB2=102﹣52=75,
所以AD=5.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矩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属于基本题型,熟练掌握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9.
【解析】
【分析】
由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
∴,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所学的知识,正确的得到.
10.A
解析:
【解析】
【分析】
由菱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出
,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由勾股定理求出OA,可得BD,AC的长度,由菱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
【详解】
如图所示:、
∵AB= BC= CD= DA,
,,
∵菱形的周长为12,
∴,
∴,
∴
∴,
∴菱形的面积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1.25或16
【解析】
【分析】
分两种情况考虑:若4为直角边,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若4为斜边,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分别求出斜边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即可.
【详解】
解:分两种情况考虑:
若4为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得:斜边为=5,此时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25;
若4为斜边,此时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16,
综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为25或16.
故答案为:25或16
【点睛】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分类讨论利用勾股定理算出第三边是解题关键.
12.A
解析:3﹣3
【分析】
连接AC,当A、、C共线时,C的值最小,进而解答即可.
【详解】
解:如图,连接AC.
∵折叠,
∴AB=A=3,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90°,
∴AC=,
∵C≥AC﹣A,
∴当A、、C共线时,C的值最小为:3﹣3,
故答案为:3﹣3.
【点睛】
本题考查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作出正确的辅助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3.
【分析】
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利用待定系数法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解方程组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解得:
所以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题的关键.
14.A
解析:6
【分析】
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可得,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
【详解】
解:在矩形ABCD中,,
,
,
,
又,
.
故答案为6.
【点睛】
此题考查矩形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利用了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
15.(2,2)
【分析】
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再求得点C的坐标,由此可得正方形的边长,可求得点E和点D的坐标,再根据平移可得点E的对应点的纵坐标,进而求得点E的对应点的坐标,从而可求得答
解析:(2,2)
【分析】
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再求得点C的坐标,由此可得正方形的边长,可求得点E和点D的坐标,再根据平移可得点E的对应点的纵坐标,进而求得点E的对应点的坐标,从而可求得答案.
【详解】
解: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2,6)和(7,0).
∴,
∴,
∴y=﹣x+,
∵∠ACB=90°,边BC在x轴上,
∴C点的坐标为(﹣2,0),
∴正方形OCDE的边长为2,
∴E(0,2),D(﹣2,2),
设点E沿x轴平移后落在AB边上的坐标为(a,2),
则点D沿x轴平移后的对应点的坐标为(a﹣2,2),
∵y=﹣x+,
∴2=﹣a+,
∴a=4,
∴a﹣2=2,
∴当点E落在AB边上时,点D的坐标为(2,2),
故答案为:(2,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关系式,正方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根据向右平移可得对应点的纵坐标不变是解题的关键.
16.【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可得AE=BE;然后根据△ABC的周长=AB+AC+BC,△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可得△ABC的周长-△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可得AE=BE;然后根据△ABC的周长=AB+AC+BC,△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可得△ABC的周长-△EBC的周长=AB,据此求出AB的长度是多少即可.
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E=BE;
∵△ABC的周长=AB+AC+BC,
△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
∴AB=△ABC的周长−△EBC的周长,
∴AB=40−24=16(cm).
故答案为16.
三、解答题
17.(1);(2);(3);(4)
【分析】
(1)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各项,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即可;
(2)先结合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去括号即可;
(3)利用代入消元法求解即可;
(4)利
解析:(1);(2);(3);(4)
【分析】
(1)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各项,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即可;
(2)先结合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去括号即可;
(3)利用代入消元法求解即可;
(4)利用加减消元法求解即可.
【详解】
解:(1)原式
;
(2)原式
;
(3)
由②可得:,
将代入①得:,
解得:,
∴,
∴原方程组解为:;
(4)
由①×4-②×3可得:,
解得:,
将代入①可得:,
解得:,
∴原方程组解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掌握基本解法,并熟练运用乘法公式是解题关键.
18.3﹣(m)
【分析】
先在Rt△OAB中,OA=3m,∠OAB=30°,求出梯子AB的长,在滑动过程中梯子的长是不变的,再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出△AOB≌△DOC,即可求出BD长.
【详解】
解:在Rt
解析:3﹣(m)
【分析】
先在Rt△OAB中,OA=3m,∠OAB=30°,求出梯子AB的长,在滑动过程中梯子的长是不变的,再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出△AOB≌△DOC,即可求出BD长.
【详解】
解:在Rt△ABO中,∵AO=3m,∠OAB=30°,
∴AB,
∵∠OCD=60°,
∴∠ODC=30°,
在△AOB和△DOC中,
,
∴△AOB≌△DOC(AAS),
∴OA=OD,OC=OB,
∴BD=OD﹣OB=3﹣(m).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求出的长是解题的关键.
19.(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直接判断;
(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
【详解】
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
解析:(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直接判断;
(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
【详解】
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得,AB=,BC=,
AC=,
∴AB2+BC2=AC2,
∴∠B=90°,
∴△ABC是直角三角形;
(2)设AC边上的高为h.
∵S△ABC=AC•h=AB•BC,
∴h=.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20.(1)见解析;(2)60°
【分析】
(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D=CD,AB=BC,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到CD=AB,即可求证;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BA=60°,即可求解.
【详
解析:(1)见解析;(2)60°
【分析】
(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D=CD,AB=BC,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到CD=AB,即可求证;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BA=60°,即可求解.
【详解】
(1)证明:
∵BD垂直平分AC,
∴OA=OC,AD=CD,AB=BC.
∵四边形AFCG是矩形,
∴CG∥AF,
∴∠CDO=∠ABO,∠DCO=∠BAO,
∴△COD≌△AOB(AAS),
∴CD=AB,
∴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2)∵E为AB的中点,DE⊥AB,
∴DE垂直平分AB,
∴AD=DB.
又∵AD=AB,
∴△ADB为等边三角形,
∴∠DBA=60°.
∵CD∥AB,
∴∠BDC=∠DBA=60°.
【点睛】
此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涉及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矩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熟练掌握相关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1.(1) (2分)
(2)(3分)
(3)-1(3分)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以观察出:第n个等式:;
(2)由(1)中的结论可得结果;(3)由(1)中的结论将式子化简,然后
解析:(1) (2分)
(2)(3分)
(3)-1(3分)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以观察出:第n个等式:;
(2)由(1)中的结论可得结果;(3)由(1)中的结论将式子化简,然后其中的有些数可以互相抵消,最后化简即可.
试题解析:
(1)根据题意可以观察出:第n个等式:;
(2)根据(1)的结论可得:;
(3)原式= .
考点:分母有理化.
22.(1)y=70x;(2)a=320,y=100x﹣280
【分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2)利用乙的原来加工速度得出更换设备后,乙组的工作速度即可.
【详解】
解:(1)∵
解析:(1)y=70x;(2)a=320,y=100x﹣280
【分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2)利用乙的原来加工速度得出更换设备后,乙组的工作速度即可.
【详解】
解:(1)∵图象经过原点及(6,420),
∴设解析式为:y=kx,
∴6k=420,
解得:k=70,
∴y=70x;
(2)乙3小时加工120件,
∴乙的加工速度是:每小时40件,
∴乙组在工作中有一次停产更换设备,更换设备后,乙组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5倍.
∴更换设备后,乙组的工作速度是:每小时加工40×2.5=100(件),
a=120+100×(6﹣4)=320;
乙组更换设备后,乙组加工的零件的个数y与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为:y=120+100(x﹣4)=100x﹣280.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函数关系式以及数形结合.
23.(1);(2)或;(3)存在,点Q坐标为:,,
【分析】
(1)设AE=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得:,解出可得结论;
(2)分两种情况:P在OA或AE上,分别根据三角形面积列式即可;
(3)先根据分别
解析:(1);(2)或;(3)存在,点Q坐标为:,,
【分析】
(1)设AE=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得:,解出可得结论;
(2)分两种情况:P在OA或AE上,分别根据三角形面积列式即可;
(3)先根据分别计算PA和PE的长,分类讨论,当PE为边时,如图4,过G作GH⊥OC于H,设OF=y,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得y的值,利用面积法计算GH的长,得G的坐标,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移规律可得Q的坐标;当PE为对角线时,借助中点坐标法即可求得点Q的坐标,综上即可得出点Q所有可能性.
【详解】
解:(1)在矩形ABCO中,B(8,4),
∴AB=8,BC=4,
设AE=x,则EC=x,BE=8-x,
Rt△EBC中,由勾股定理得:EB2+BC2=EC2,
∴
解得:x=5,
即AE=5,
∴E(5,4);
(2)分两种情况:
①当P在OA上时,0≤t≤2,如图2,
由题意知:,,,,
∴S=S矩形OABC-S△PAE-S△BEC-S△OPC,
=8×4-×5(4-2t)-×3×4-×8×2t,
=-3t+16,
②当P在AE上时,2<t≤4.5,如图3,
由题意知:
∴S=
综上所述:
(3)存在,由PA=PE可知:P在AE上
当PE为边时,如图4所示,过G作GH⊥OC于H,
∵AP+PE=5,
∴AP=3,PE=2,
设OF=y,则FG=y,FC=8-y,
由折叠得:∠CGF=∠AOF=,OA=CG,
由勾股定理得:FC2=FG2+CG2,
∴(8-y)2=y2+42,
解得:y=3,
∴FG=3,FC=8-3=5,
∴,
∴×5×GH=×3×4,
解得:GH=2.4,
由勾股定理得:FH,
∴OH=3+1.8=4.8,
∴G(4.8,-2.4),
∵点P、E、G、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且PE=2,
∴Q(4.8,-2.4)或(6.8,-2.4).
当PE为对角线时,如图5所示:过点G作交CF于点H
由上述可知:,,,设
由中点坐标法可得:
解得:
∴点
综上所述:点Q的坐标为:,,
【点睛】
此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勾股定理、中点坐标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24.(1)(3,0);(2)A(1,);直线BD为;(3)点P的坐标为(,)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点B、C关于点M对称,即可求出点C的坐标;
(2)由折叠的性质,得AB=CB,
解析:(1)(3,0);(2)A(1,);直线BD为;(3)点P的坐标为(,)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点B、C关于点M对称,即可求出点C的坐标;
(2)由折叠的性质,得AB=CB,BD=AD,根据勾股定理先求出AM的长度,设点D为(1,a),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即可求出点D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BD.
(3)分两种情形:如图2中,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连接BQ,PA.证明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构建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即可.如图3中,当点P在第三象限时,同法可得△CAQ≌△CBP,可得∠CAQ=∠CBP=30°,构建方程组解决问题即可.
【详解】
解:(1)根据题意,
∵点B、C关于点M对称,且点B、M、C都在x轴上,
又点B(),点M(1,0),
∴点C为(3,0);
(2)如图:
由折叠的性质,得:AB=CB=4,AD=CD=BD,
∵BM=2,∠AMB=90°,
∴,
∴点A的坐标为:(1,);
设点D为(1,a),则DM=a,BD=AD=,
在Rt△BDM中,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
∴点D的坐标为:(1,);
设直线BD为,则
,解得:,
∴直线BD为:;
(3)如图2中,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连接BQ,PA.
∵△ABC,△CPQ都是等边三角形,
∴∠ACB=∠PCQ=60°,
∴∠ACP=∠BCQ,
∵CA=CB,CP=CQ,
∴△ACP≌△BCQ(SAS),
∴AP=BQ,
∵AD垂直平分线段BC,
∴QC=QB,
∴PA=PC,
∴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解得,
∴P(,).
如图3中,当点P在第三象限时,同法可得△CAQ≌△CBP,
∴∠CAQ=∠CBP=30°,
∵B(-1,0),
∴直线PB的解析式为,
由,解得:,
∴P(,).
【点睛】
本题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构建一次函数,利用方程组确定交点坐标,属于中考压轴题.
25.(1)4;(2)或8.
【分析】
根据BA=BC,分别用勾股定理求出CO和AC的长.
①分情况AO=OE和AO=AE,画出图形,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
②分情况
i)当D在线
解析:(1)4;(2)或8.
【分析】
根据BA=BC,分别用勾股定理求出CO和AC的长.
①分情况AO=OE和AO=AE,画出图形,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
②分情况
i)当D在线段OB上时,如图3,过B作BG⊥EF于G,根据同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之比,得到,再根据平行线性质∠BDG=∠BFG,得到BD=BF=,最后使用勾股定理求出结论
ii)当D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4,过B作BG⊥DE于G,同理计算可得结论.
【详解】
解:(1)∵AO=4,BO=6,
∴AB=10,
∵BA=BC,
∴BC=10,
∵CO⊥AB,
∴∠AOC=∠BOC=90°,
由勾股定理得:CO===8,
AC===4;
(2)①分两种情况:
i)如图1,当AO=OE=4时,过O作ON⊥AC于N,
∴AN=EN,
∵DE⊥AC,
∴ON∥DE,
∴AO=OD=4;
ii)当AO=AE=4时,如图2,
在△CAO和△DAE中,
,
∴△CAO≌△DAE(AAS),
∴AD=AC=4,
∴OD=4﹣4;
②分两种情况:
i)当D在线段OB上时,如图3,过B作BG⊥EF于G,
∵S△OBF:S△OCF=1:4,
∴
∴
∵CB=10
∴BF=
∵EF⊥AC,
∴BG∥AC,
∴∠GBF=∠ACB,
∵AE∥BG,
∴∠A=∠DBG,
∵AB=BC,
∴∠A=∠ACB,
∴∠DBG=∠GBF,
∵∠DGB=∠FGB,
∴∠BDG=∠BFG,
∴BD=BF=,
∴OD=OB﹣BD=6﹣=,
∴CD===;
ii)当D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4,过B作BG⊥DE于G,
同理得,
∵BC=10,
∴BF=2,
同理得:∠BFG=∠BDF,
∴BD=BF=2,
Rt△COD中,CD===8,
综上,CD的长为或8.
故答案为:或8.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全等的综合题,关键是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和性质、平行线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三角形面积、勾股定理等,知识解答有难度.
26.(1);(2)点F到AD的距离为3,BF=;(3)2
【分析】
(1)连接DF,证明△ADF≌△CDA,得出CDF共线,然后用勾股定理即可;
(2)过点F作FH⊥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H,FH⊥BC
解析:(1);(2)点F到AD的距离为3,BF=;(3)2
【分析】
(1)连接DF,证明△ADF≌△CDA,得出CDF共线,然后用勾股定理即可;
(2)过点F作FH⊥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H,FH⊥BC交BC的延长线于K,证明△EHF≌△CDE,再用勾股定理即可;
(3)当B,D,F共线时,此时BF取最小值,求出此时AE的值即可.
【详解】
解:(1)如图,连接DF,
∵∠CAF=90°,∠CAD=45°,
∴∠DAF=45°,
在△CAD和△FAD中,
,
∴△CAD≌△FAD(SAS),
∴DF=CD,
∴∠ADC=∠ADF=90°,
∴C,D,F共线,
∴BF2=BC2+CF2=42+82=80,
∴BF=,
故答案为:;
(2)如图,过点F作FH⊥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H,FH⊥BC交BC的延长线于K,
∵四边形CEFG是正方形,∴EC=EF,∠FEC=90°,
∴∠DEC+∠FEH=90°,
又∵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90°,
∴∠DEC+∠ECD=90°,
∴∠ECD=∠FEH,
又∵∠EDC=∠FHE=90°,
在△ECD和△FEH中,
,
∴△ECD≌△FEH(AAS),
∴FH=ED,
∵AD=4,AE=1,
∴ED=AD-AE=4-1=3,
∴FH=3,即点F到AD的距离为3,
∴∠DHK=∠HDC=∠DCK=90°,
∴四边形CDHK为矩形,
∴HK=CD=4,
∴FK=FH+HK=3+4=7,
∵△ECD≌△FEH,
∴EH=CD=AD=4,
∴AE=DH=CK=1,
∴BK=BC+CK=4+1=5,
在Rt△BFK中,BF=;
(3)∵当A,D,F三点共线时,BF的最短,
∴∠CBF=45°,
∴FH=DH,
由(2)知FH=DE,EH=CD=4,
∴ED=DH=4÷2=2,
∴AE=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要作辅助线构造全等的三角形,在正方形和三角形中辅助线一般是垂线段,要牢记正方形的两个性质,即四边相等,四个内角都是9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