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包括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等。2疾病:体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3诱因: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4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5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6高钠血症:指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7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8反常性碱性尿:酸中毒时尿液一般呈酸性,但在高血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
2、毒时,远曲小管上皮Na+-K+交换增强,导致肾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故称之为反常性碱性尿。9.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38oC ,PaCO240mmHg,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量。正常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10.碱剩余: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正常范围为-3.0+3.0mmol/L。11.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正常值为12+2mmol/L。12.缺氧: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以致机体发生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异常改变的病理过
3、程。13.血氧含量:指100ml血液实际所含的氧量,包括与Hb实际结合的氧和溶解在血液中的氧。14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出现青紫色,则称为发绀。15肠源性青紫:亚硝酸盐、过氯酸盐、硝基苯、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中毒,使血液中形成大量高铁血红蛋白,这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为肠源性青紫。16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称为发热。17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18内生致热源: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
4、,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源。19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20全身适应综合征: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21急性期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22热休克蛋白:指由应激原诱导生成或作为细胞固有组分的一组细胞内蛋白质,主要作用于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和移除,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起防御保护作用。23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和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引起的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
5、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24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25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26休克: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2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机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2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因子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惯犯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
6、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加,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的一个病理过程。29裂体细胞:可见为数众多的红细胞碎片,一些不规则的形状成盔形,这样的细胞为裂体细胞,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在DIC早期,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黏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不断冲剂,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因此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裂体细胞。31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于
7、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32向心性肥大:指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肌节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室壁增厚。33离心性肥大:指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肌节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扩张。34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成人在海平面条件下静息时,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补办有PaCO2高于50mmHg,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35限制性通气不足: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常见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气胸等。
8、36功能性返流:部分肺泡因病变而通气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掺入动脉血中,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功能性返流,又称静脉血掺杂。37肝性脑病: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38肝功能不全:各种致肝损伤的因素使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并使其代谢、解毒、分泌、合成、免疫等功能异常改变,机体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39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各种慢性肾疾病使肾单位进行性地破坏,以致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不足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的滞留,水、
9、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40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所伴随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又称肾性骨病。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等。其发病主要与CRF的高磷、低钙、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1,25-(OH)2VD3形成减少以及酸中毒等因素有关。二、简答题1 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脑死亡是指全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判断标准:(1)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2)自主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后仍无自主呼吸;(3)颅神经反射消失: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4)瞳孔散大、固
10、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2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说明。(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如充血性心衰;(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时,蛋白合成减少;(3)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炎性水肿;(4)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性淋巴性水肿。3 高钾血症时,为什么心肌自律性和收缩性会下降?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升高,复极化4相K+外流增多,Na+内流减少,自动除极慢而自律性下降。高钾血症时,K+浓度升高干扰Ca+内流,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收缩性下降。4 试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浆的缓冲作用:血浆中增多的氢离
11、子可被血浆缓冲系统的缓冲碱所缓冲,导致HCO3-及其他缓冲碱减少;(2)肺的调节:血浆氢离子浓度增高或pH降低,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明显增加,CO2排出增多,PaCO2代偿性降低;(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而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4)肾调节。5 试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2)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表现为抑制。6反常性碱性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酸中毒时尿液一般呈酸性,但在高血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时,远曲小管上皮Na+-K+交换增强,导致肾泌H+减少,
12、尿液呈碱性。7 试述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贫血患者虽然动脉氧分压正常,但毛细血管床中平均氧分压低于正常。这是由于贫血患者Hb减少,血氧容量减低,致使血氧含量也减少,故患者血流经毛细血管时氧分压降低较快,从而导致与组织细胞的氧分压差变小,使氧分子向组织弥散的速度也很快减慢引起缺氧。8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氰化物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机体内,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被还原成为带二价铁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传递电子的功能,以致呼吸链中断,引起的组织利用氧障碍。9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发热是由于致热源
13、的作用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除发热外还可以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生理条件下,例如剧烈运动时出现的体温超过正常值0.50C,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另一种是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即过热,这两种体温升高从本质上不同于发热,因此不能说体温升高都是发热。10发热激活物包括哪些物质?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1)外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2)体内产物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11什么是急性期反应蛋白?其生物学功能如何?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
14、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其生物学功能为:(1)抑制蛋白酶;(2)清除异物或坏死组织;(3)抗感染、抗损伤;(4)结合、运输功能。12何为应激原?可分为哪几类?凡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皆可成为应激原。可分为环境因素、机体内在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13简述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增加的生理意义。(1)促进蛋白质分解及糖原异生,补充肝糖原储备;(2)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3)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4)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4)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14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因素有哪些?(1)缺血时间的长短;(2)侧枝循环;(3)组织需氧程度;(4
15、)再灌注条件。15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是什么?缺血期组织含量氧量减少,作为电子受体的氧供不足,再灌注恢复组织氧供,也提供了大量电子受体,是氧自由基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生成: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儿茶酚胺自身氧化。16简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止原则。(1)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减轻缺血性损伤是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基础;控制再灌注条件,采用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纳及低钙液灌注可减轻再灌注损伤;(2)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适当补充糖酵解底物和外源性ATP;(3)清除自由基;(4)减轻钙超载。17什么是休克病人的“自我输血”,
16、其发生机制及意义如何?静脉系统属于容量血管,可容纳总血量的6070,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的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这种代偿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18什么是休克病人的“自我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19目前在休克治疗中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使用的原则是什么?一般在休克早期,需选择性的扩张微血管以减少微血管的过度代偿而强烈
17、收缩:在休克后期,可选择血管收缩剂,起轻度选择性收缩作用,特别对肌性小静脉或微静脉作用后可防止容量血管的过度扩张。对于特殊类型的休克如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使用缩血管药物是最佳选择。20DIC的临床特征。(1) 出血;(2)休克:(3)器官功能障碍;(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21试述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纤溶酶增加,使得纤维蛋白降解,同时纤溶酶还可水解凝血因子FV、FVIII、凝血酶、FXII等使之进一步减少;(3)FDP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22试述影响DIC发生
18、发展的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清除能力下降;(2不恰当应用纤溶抑制剂,过度抑制了纤溶系统,导致血液粘度增高;(3)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4)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孕妇和机体酸中毒病人;(5)微循环障碍。23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有哪些代偿活动?(1)心率加快:这是心脏快捷而有效的代偿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180次/分)可提高心输出量,并可提高舒张压而又利于冠脉的灌注;(2)心脏扩大:紧张源性扩张;(3)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括心肌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24心功能不全时心外代偿反应有哪些?(1)血容量增加:降低肾小球滤过滤,增加肾
19、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2)血流重分布;(3)红细胞增多;(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25简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机制。(1)蛋白质的破坏;(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3)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4)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26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有哪些?(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4)心室顺应性降低。27试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用力呼吸时,呼气性呼吸困难加重的机制。慢阻肺病人,由于小气道阻力增大,用力呼气时小气道压降更大,等压点上移;或肺气肿病人,由于肺弹性回缩力降低,使胸膜腔内压增高,致等压点上移。等压点上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导
20、致小气道受压而闭合,使肺泡气难以呼出,因而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28简述血氨升高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氨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血氨升高时,NH3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脑组织不能将氨转变成尿素,脑内氨浓度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生化紊乱。氨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浓度及其相互间的平衡。对神经无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总之,氨中毒学说认为血氨升高从上述多环节干扰脑的代谢,引起脑功能障碍,导致肝性脑病。29肾性高血压发生的机制。(1)钠水潴留;(2)肾素分泌增多;(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30试述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1)肾EOP生成减少;(2)体内蓄积毒物抑制骨髓造血;(3)毒物破坏红细胞;(4)毒物
21、抑制血小板功能所致的出血;(5)肾毒物损伤肠,抑制肠吸收铁、蛋白等造血原料。三、论述题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和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在原因、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哪些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上的差别?病理生理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原因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 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水血清Na+ 大于150mmol/L 小于13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 大于310mmol/L 小于280mmol/L主要失水部位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口渴 明显 早期:轻度、无脱水征 无 明显外周循环衰竭 早期:轻度、无 早期可发生尿量 减少 早期不减少,中晚期减少尿钠 早期较高,严重时减低 极低治疗 补水为主,
22、补钠为辅 补生理盐水为主2急性低钾血症和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均可出现肌肉无力,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1)相同:骨骼肌兴奋性降低。(2)不同:低钾血症时出现超极化阻滞:即血清钾细胞内外浓度差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与阈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 严重高钾血症时出现除极化阻滞,即血清钾细胞内外K+比值静息电位太小(负值小)钠通道失活动作电位形成障碍兴奋性降低。3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肾血流的重分布。
23、4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试分析其发生机制。剧烈呕吐长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其原因如下:(1)H+丢失:剧烈呕吐,使胃腔内HCl丢失,血液中HCO3-浓度升高;(2)K+丢失:剧烈呕吐,胃液中K+大量丢失,血K+降低,导致细胞内K+外移、细胞内H+内移,使细胞外液H+浓度降低,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加、重吸收HCO3-增多,引起缺氧性碱中毒;(4)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剧烈呕吐可造成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引起及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高。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泌K+、加强HCO3-重吸收。以上机制共同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5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
24、尿液的变化。高钾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互为因果。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外液K+增多时,K+与细胞内H+交换,引起细胞外H+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这种酸中毒时体内H+总量并未增加,H+从细胞内逸出,造成细胞内H+下降,故细胞内呈碱中毒,在肾远曲小管由于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引起反常性碱性尿。 低钾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互为因果。低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引起细胞内K+向细胞外转移,同时细胞外的H+向细胞内移动,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此时,细胞内H+增多,肾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6临床上测到PH正常,能否肯定该病人无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1)酸碱平衡正常;(
25、2)存在代偿性酸中毒或代偿性碱中毒;(3)存在一种酸中毒和一种碱中毒,两者PH变化相互抵消而正常。6.慢性肾衰患者剧烈呕吐,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39,PaCO25.86kPa(44mmHg)HCO3-26mmol/L,血Na+142mmol/L血Cl-92mmol/L,试问患者存在哪些酸碱失衡?根据pH 升高、 PaCO2 低于正常,提示有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时,HCO3-也应代偿性下降,但病人HCO3反而高于正常,提示合并代谢性碱中毒;AG=141-94-28=19 mmol/L,合并有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同时有型呼衰和缺氧,因根据病史有外呼吸功能障碍,Pa
26、O2, PaCO2 不增高。7缺氧可分为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氧变化特点是什么? 缺氧类型 PaO2 CO2 CO2max SO2 A-V低张性 - /-血液性 - 循环性 - - - - 组织中毒性 - - - - 8试述缺氧时红细胞中2,3-DPG增多使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及意义。机制为:2,3-DPG 和脱氧血红蛋白结合,可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空间构型,降低与O2 的亲和力;2,3-DPG 是一种不能透出红细胞的有机酸,其浓度升高使红细胞内pH 值下降,通过Bohr 效应,而使红细胞结合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氧离曲线右移。意义:2,3-DPG是红细胞内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缺氧时,糖酵解加强,酸性物
27、质蓄积,2,3-DPG生成增加使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下降,引起氧离曲线右移,是Hb结合的氧释放供组织利用。然而当肺泡氧分压下降至8kPa(60mmHg)以下,处于氧离曲线陡坡段时,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使之失去代偿意义。9试述体温上升期的体温变化及其机制。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之增加。因此热代谢特点是调定点高于体温,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10.试述全身
28、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和分期及特点对大多数的应激反应,在撤除应激原后,机体可很快趋于平静,恢复自稳态。但如果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 为机体防疫机制的快速动员期,使机体作好充分的准备。 抵抗期 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增强,防御贮备能力被消耗,对其它应激原抵抗力下降。衰竭期 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显现,应激性疾病出现,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11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兴奋的基本外周效应有哪些?外周效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GC 增加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GC 升高是应激时血糖增加
29、的重要机制,它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并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的脂肪动员起容许作用; GC 对许多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具有抑制作用,并稳定溶酶体膜; 是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的必需因素。GC 的持续增加也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GC 升高对免疫炎症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 造成生长发育的迟缓、行为异常。造成性腺轴、甲状腺轴的抑制; 代谢改变。12热休克蛋白的来源和功能有哪些?HSP指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 被称为“分子伴娘”。应激时增多的热休
30、克蛋白在蛋白水平起防御、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抵抗能力。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何生理和病理意义?系统功能 防御意义 不利影响心脏 加快心率, CO 心肌耗氧 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组织血供血流 心脑骨骼肌血流 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造成腹腔器官缺血 重分布 皮肤腹腔器官肾 如诱发应激性溃疡血压 外周小血管收缩 诱发原发性高血压呼吸系统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肺泡通气量血液 血小板数目增加 有利于机体 血液应激综合征 系统 黏附聚集增强 对抗出血 其他 对许多激素 使机体在更广泛的 脂质过氧化 有促进作用 程度上动员 损伤生物膜14.论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Ca2+超载的机制?
31、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a2+超载主要发生在再灌注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钙内流增加。(1)Na+ /Ca2+ 交换异常:细胞内高 Na+ 对 Na+ /Ca2+ 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作用;细胞内高 H+ 对 Na+ /Ca2+ 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作用;蛋白激酶 C ( PKC )活化对 Na+/Ca2+ 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作用;(2)生物膜的损伤:细胞膜的损伤,对Ca2+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及肌质网膜损伤,造成ATP生成减少,肌质网膜上Ca2+泵功能障碍,摄Ca2+减少。15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以缺血为主,表现为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小静脉、微静脉均收
32、缩。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液灌流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况。其发生机制为:(1)在致休克的原因(循环血量减少、内毒素等)作用下,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高。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受体,导致小动脉和微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可激活受体,使微循环血管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从而导致流经真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2)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及血容量减少均可引起肾缺血,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中血管紧张素含量明显增高。由于血管紧张素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使小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灌注流量进一步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加剧。(3)血栓素、心肌抑制因子、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生成、释放增多
33、,促使小血管和微血管收缩。(4)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因血容量减少、疼痛刺激和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血管加压素释放增加,使血管收缩。16试述休克进展期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休克进展期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动脉痉挛较前减轻,毛细血管前阻力小于后阻力,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微循环淤血,血流缓慢,血浆渗出,微循环处于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的状态。其发生机制为: (1)酸中毒:降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加之血液流变学改变使微静脉端血流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微循环淤血。 (2)局部扩血管物质和代谢产物增多: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扩血管物质增多,并可增加毛细血
34、管通透性。H+、K+和腺苷等代谢产物也可使微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或降低其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使血管松弛。 (3)内毒素:通过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或促进炎症介质产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间接扩张微血管。17动脉血压高低是否可作为判断休克有无的指标?为什么?不能。休克的病因很多,临床上有以下几种:失血与失液、创伤、烧伤、感染、心脏疾病、过敏及神经中枢的抑制。18试述DIC的发生机制。DIC的发生机制包括: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导致DIC。血细胞
35、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19心肌肥大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心肌肥大包括向心性心肌肥大和离心性心肌肥大。向心性心肌肥大的特点是心肌在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而导致心肌肌节并联性增长,心肌纤维增粗,室壁增厚;离心性心肌肥大的特点是心脏长期在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而导致心肌肌节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此外,部分心肌细胞坏死时,存活的心肌细胞也会发生代偿性肥大,称为反应性肥大。20试述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充足的能量供应和心肌细胞的有效利用,是保证心脏正常活动的基础。心
36、脏能量代谢障碍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包括能量生成障碍和能量利用障碍。能量生成障碍指心肌供血(供氧)不足或有氧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使心肌细胞内能量生成不足而导致心脏泵功能减弱。如冠心病、休克、严重贫血等引起的缺血缺氧。另外,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可引起心肌能量生成不足;能量利用障碍指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降低,致使心肌收缩时对ATP的水解作用减弱,能量利用发生障碍,心肌收缩性因而减弱。21试述Ca2+转运、结合、分布异常对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影响。Ca2+是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因子,任何影响转运、分布、储存和释放的因素都会影响心肌的舒张收
37、缩功能,从而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1)胞外Ca2+内流障碍,细胞浆Ca2+浓度下降,引起肌质网Ca2+释放受阻,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2)肌浆网摄取、储存、释放Ca2+能力减弱:过度肥大的心肌,NE减少,受体下调,肌质网ATP酶的活性下降,Ca2+泵受抑,肌质网摄Ca2+减少,Ca2+复位延缓,使心肌舒张不全;肌质网Ca2+储存和释放减少,使心肌收缩性减弱。(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心肌缺血缺氧时ATP不足和酸中毒,肌钙蛋白与Ca2+困难,心肌兴奋-收缩偶联中断,心肌收缩难以正常启动。(4)细胞内钙超载,心肌缺血缺氧时ATP不足,“钠泵”受抑,大量Ca2+进入胞内造成钙超载,使心肌
38、孪缩、断裂、收缩性减弱,大量Ca2+进入线粒体,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进一步受损,心肌收缩性下降。22试述阻塞性通气不足中阻塞部位不同而出现呼吸困难形式也不同的机制。阻塞性通气不足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为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阻塞若位于胸外部位,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狭窄处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若位于胸内部位,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性气道阻塞是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呼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表现为呼气
39、性呼吸困难。23何谓功能性分流和真性分流?如何鉴别?部分肺泡通气不足,由于病变引起肺泡通气障碍分布不均匀,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称真性分流,肺严重病变如大面积肺实变,肺不张使该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便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真性分流。故功能性分流是由于VA/Q。显著降低,而真性分流是流经该部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因而可用纯氧的吸入提高功能性分流的PaO2,而对真性
40、分流的PaO2则无明显作用,用这种方法,鉴别功能性分流与真性分流。24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先决条件是肺的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性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其中有TXA2,白三烯等活性因子。(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主要原因是: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支及支气管周围炎可累及邻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随肺气肿的加重,肺
41、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也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肺泡壁的破裂造成毛细血管网的毁损,且肺毛细血管床减损超过70%时则肺循环阻力增大,促使肺动脉高压的发生。肺血管收缩与肺血管的重构,慢性缺氧使肺血管收缩,管壁张力增高直接刺激管壁增生。(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慢性缺氧产生的继发性RBC增多,血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缺氧也可使醛固酮增加,水钠潴留,进而使肺动脉压升高。(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三)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25呼吸衰竭的病人给氧治疗的原则和机理是什么?型呼吸衰竭无二氧化碳潴留,中枢对二氧化碳有正常的反应性,根据缺氧的轻、中、重度程度,可分别给予低浓度到高浓度吸氧,即15
42、L/分。型呼吸衰竭病人低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来刺激,只能采取控制性给氧,即持续低流量吸氧,12L/分。若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骤停、电击、溺水、中毒后呼吸抑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给予50%以上高浓度氧或行高压氧治疗。26血氨升高可以通过哪几个主要环节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而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消耗了大量的-酮戊二酸,-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故可使ATP产生减少;NADH是呼吸链中递氢的重要物质,其大量消耗也可使ATP产生减少;氨还可抑制丙酮酸脱羧机酶的活性,使乙酰辅酶A产生减少,影响三羧酸循环;当氨和谷氨酸结合时,也可消耗大量的ATP
43、。27肝硬化伴有消化道出血病人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机制是什么?(一)、氨中毒学说:血氨增高,NH3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脑组织不能将氨转变成尿素,脑内氨增高,引起一系列生化紊乱。(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28什么是假性神经递质?它与肝性脑病发生关系如何?严重肝病患者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生的一些生物胺(如笨乙醇胺)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生理效应极低,不能正常传递冲动称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神经细胞因假性神经递质的存在而失去冲动传导,干扰正常功能以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甚至昏迷等肝性脑病的一系列表现。29为什么临床上对急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和
44、急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需加以鉴别,两者如何鉴别? 功能性肾衰 器质性肾衰尿沉渣镜检 轻微 显著,管型尿、红细胞及变性上皮细胞尿蛋白 阴性或微量 +尿钠 小于20(低) 大于30(高)尿渗透压 大于400(高) 小于350(低)尿比重 大于1.020(高) 小于1.015(低)尿/血肌酐比重 大于40:1(高) 小于10:1(低)甘露醇利尿效应 佳 差30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泌尿系统功能的改变。(1)尿量的变化:早期:多尿、夜尿。机制:残存肾单位代偿,渗透性利尿;原尿流速快;尿浓缩功能降低;晚期:少尿。机制:残存肾单位太少,肾小球滤过率极度减少。(2)尿比重变化:低渗尿。机制:早期浓缩功能下降,稀释功能正常;等渗尿。机制:随着病情发展,浓缩与稀释功能均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