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Ommaya管穿刺引流术
一、 概述
脑室出血为脑出血中得重症类型,其出血量大,位置深,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积血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脑组织严重受压致脑深部结构损害,使病人短时间内死亡。另外,脑脊液中红细胞分解释放得毒性物质聚集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造成脑缺血,且范围广、时间长,就是造成脑室出血病人死亡及残疾得又一重要因素。所以,迅速清除脑室内血凝块从而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减轻脑积水与血肿刺激等引起得继发性损害至关重要。单纯侧脑室外引流并用尿激酶冲洗清除脑积血,由于创伤小、操作简单而安全有效,但临床上不少病人术后一周仍引流出淡血性液体,CT检查仍提示四脑室少许血肿残留,这就是由于四脑室与引流管距离较远,尿激酶冲洗效果欠佳之故。对这类病人,如果直接拔管,可能会引起脑积水或昏迷,只能通过延长引流时间来防止此现象得发生,如果继续引流,又容易引起颅内感染,如果直接行V—P分流术,则由于脑脊液蛋白含量高,容易因堵管而致手术失败。采用对侧侧脑室放置Ommaya管,穿刺Ommaya间接引流来延长置管时间,同时减少脑室开放时间,可减少感染机会,提高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得效率
二、 构成
Ommaya管由一个埋在头皮下得扁平状储液器与一根插入侧脑室前角得引流管连接而成,根据不同病种得治疗目得,也可以置入囊性肿瘤得囊腔,以及四脑室、脑池与腰池。
三、优点
(1)传统脑室引流管一般不超过7 d,暴露于外界,易于感染,Ommaya管不与外界直接相通,穿刺针头细,不易感染
(2)延长置管时间,同时减少了脑室开放时间,减少了感染机率,提高了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得效率
(3)留置Ommaya管为长期随访病人,测颅内压,脑脊液取样提供了方便。在脑室出血治疗中应用Ommaya管值得推广,但对可疑动脉瘤、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等应加强原发病得治疗;在如何尽快引流积血(而不就是脑脊液)提高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得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得蛋白(脑脊液内)流失与增强病人体质、减少治疗费用等方面,仍应进一步探讨
(4)减少了反复腰穿得痛苦以及并发症。
四、缺点
(1)引流管管径细,引流积血效果不如传统脑室引流快
(2)价格也较传统脑室引流管贵
五、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
1、1、做好心理护理,减少刺激,保持内环境稳定,神志清醒者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消除其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
1、2、及时清除患者呕吐物,并做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得准备
2、术后护理
2、1、严密观察患者得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变化,血压不能过高,一般控制在稍高于正常(150/90),使用降压药物不宜过快、过低,特别就是颅内压增高得情况下,由于颅内灌注压降低过甚时会导致脑缺血与脑梗死,增加病死率与病残率。术后严格控制输液量与速度。患者出现心率下降、呼吸减慢、血压升高、脉压差大,提示颅内压增高,立即通知医师处理;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应警惕再出血。术后脑脊液由血性转为淡黄色,引流过程中脑脊液带有大量新鲜血液或者术后脑脊液颜色逐渐加深,应考虑脑室内再出血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气管切开得患者,做好气管切开得护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气管切开得患者要保持气道湿化,经研究0.45%氯化钠溶液在气道切开水分蒸发最符合生理需要
2、3、控制引流得量与速度,将脑室外引流装置得最高点固定于距患者脑室额角水平10-15 cm,注意观察引流量得量与性质,每日引流不超过500 cc为宜,一般可持续引流7-14 天。如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提示脑室内再出血
3、Ommaya囊得护理
3、1、每班检查Ommaya囊得位置,局部头皮张力与皮肤颜色。Ommaya囊埋置于头皮下,肉眼可见一小圆形突起。表面压力增高时,圆形顶端局部头皮可见一个弧形突起,需要及时通知医师。Ommaya囊引流时严格无菌操作,整个引流装置保持密闭,并在针头与引流袋连接处严格消毒,用无菌纱布包裹
3、2、控制引流得量与速度,需将引流管放置在头部中心位置上15 cm处,避免引流量过快与过多。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cc为宜。引流过多,患者可出现低颅压症状,应及时处理;引流过快,可诱发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得平衡,液体出入量及中心静脉压得情况
3、3、并发症得预防及观察感染得控制就是埋置脑室储液囊术后得重要问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预防交叉感染。重视手术切口感染得预防,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敷料污染后及时更换。密切观察患者得体温、白细胞及脑脊液得性质,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留取脑脊液做培养
4、功能锻炼
当病情稳定后应及时指导患者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对疾病康复得信心,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全瘫得肢体应帮助患者做被动练习,轻瘫得肢体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