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第一节 肌力肌力评定技术评定技术一、肌力概述w(一)肌肉的分类1、原动肌2、拮抗肌3、固定肌4、中和肌w(二)肌肉收缩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肌肉的收缩形式(1)等张收缩(2)等长收缩(3)等速收缩w2、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杠杆效率(5)肌肉收缩的类型(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7)年龄与性别二、评定的工具与方法二、评定的工具与方法w器械检查器械检查一一般器械检查一一般器械检查握力测试握力测试捏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背肌力测试二二.等长测试等长测试四肢肌力等长测试四肢肌力等长测试腹、背肌等长耐力测
2、定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三三.等等张张肌力检查肌力检查四四.等速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测试徒手肌力检查徒手肌力检查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外展徒手肌力检查徒手肌力检查2 级1 级和和 0 级三角肌中部三角肌中部5级 4级3 级肌力测试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肌力测试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正确的姿势、肢位和必要的固定:为了只引起受检肌肉(群)及所在关节的运动,要取正确姿势规定正确肢位,并在固定关节近端的状态下进行检查。使患者了解测试要求、意义,避免假象动作,防止被这种假象动作所蒙蔽,须在掌握解剖学、运动学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检查 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抗阻须连续施加于被测关节远侧肢体,并保持与运动相反方向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
3、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当出现肌肉痉挛时,不宜采用在检查时尚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与健侧进行比较等。第二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技术 一、关节活动度概述w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一)分类:w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w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w(二)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2、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 w(三)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2、肌肉痉挛3、软组织挛缩4、肌肉无力5、关节内异常6、关节僵硬w(四)关节活动度评定的
4、工具与原则1、测量工具测量工具w通用量角器通用量角器 测量四肢关节测量四肢关节w指关节量角器指关节量角器 测量指间关节测量指间关节w电子仪器电子仪器w脊柱活动测量器脊柱活动测量器2、测量方法w步骤:1、体位 2、介绍情况 3、量角器放置 4、关节活动 5、记录测量工具测量工具11普通测角计普通测角计n普通普通测角角计 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临床最常用的床最常用的测量关量关节角度的角度的器械。器械。n两个臂两个臂 移移动臂,臂,标有指有指针。固定臂,附有刻度固定臂,附有刻度盘。两臂以活两臂以活动轴固定,固定,轴为测角角计中心。中心。n使用通用使用通用测角角计时,测角角计轴心心须与关
5、与关节活活动轴心一心一致,两臂与关致,两臂与关节两端肢体两端肢体长轴平行。平行。测量工具测量工具2 2指关节量角器指关节量角器 测量工具测量工具3 3脊柱活动测量器脊柱活动测量器3、主要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1 上肢2 下肢4、结果记录w采用由美国骨科学会运动委员会推荐采用由美国骨科学会运动委员会推荐的中立位法(解剖的中立位法(解剖0 0位),记录开始位位),记录开始位置至终止位之间的范围。置至终止位之间的范围。w当关节出现非正常过伸展情况时,可当关节出现非正常过伸展情况时,可采用采用“-”“-”即负号表示。即负号表示。5、结果分析结果分析w1 1、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
6、活动不能 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w2 2、主动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主动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关节僵硬关节僵硬w3 3、主动被动活动均不能、主动被动活动均不能关节强直关节强直w4 4、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6、注意事项、注意事项w1 1、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w2 2、固定好量角器、固定好量角器w3 3、通常先测主动活动度后测被动活动、通常先测主动活动度后测被动活动度度w4 4、应与健侧相应的关节比较、应与健侧相应的关节比较w5 5、避免在按摩、运动后立即测量、避免在按摩、运动后立即测量 第三节 肌张力评
7、定技术 一、概述w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w临床上所谓的肌张力是指医务人员对呗检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受到的阻力。(一)肌张力的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1、体位的影响2、精神因素的影响3、并发症的影响4、神经状态的影响5、其他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一)常见的异常肌张力1、痉挛2、僵硬3、肌张力障碍4、肌张力驰缓(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w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1、病史采集2、反射检查4、摆动检查5、伸展性检查6、功能评定w异常肌张
8、力评定标准异常肌张力评定标准1、肌张力的分级评价2、改良Ashworth分级3、弛缓性肌张力分级w其他检查方法其他检查方法1、钟摆试验2、屈曲维持试验3、电生理评定方法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w第四节 感觉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w感觉分类1、浅感觉2、深感觉3、复合感觉w常见的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 5、感觉错位2、感觉倒错 6、疼痛3、感觉过度 7、感觉缺失4、感觉异常 8、感觉减退w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2、脊髓型感觉障碍二、感觉功能的检测w检查工具1 1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2 2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3 3一些棉花、
9、纸巾或软刷。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4 44 45 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5 5感感觉觉丧丧失失测测量量器器,或或心心电电图图测测径径器器头头、纸纸夹夹和尺子。和尺子。6 6一套形状、大小、重量相同的物件。一套形状、大小、重量相同的物件。7 7几块不同质地的布。几块不同质地的布。8 8音叉(音叉(256Hz256Hz)、耳机或耳塞。)、耳机或耳塞。w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3)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糖尿
10、病、雷诺现象(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2禁忌证 意识丧失者。检查内容检查内容(一)浅感觉检查(一)浅感觉检查 1 1触触觉觉:用用棉棉签签或或软软毛毛笔笔轻轻触触患患者者的的皮皮肤肤,让让患患者者回回答答有有无无一一种种轻轻痒痒的的感感觉觉或或让让患患者者数数所所触触次次数数,每每次次给给予予的的刺刺激激强强度度应应一一致致,但但刺刺激激的的速速度度不不能能有一定规律。有一定规律。2 2痛痛觉觉:以以均均匀匀的的力力量量用用针针尖尖轻轻刺刺患患者者需需要要检检查查部部位的皮肤,让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位的皮肤,让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3 3温温度度觉觉:用用分分别别盛盛有有冷冷水水或或热热水水的
11、的试试管管两两支支,交交替替、随随意意地地接接触触皮皮肤肤,试试管管与与皮皮肤肤的的接接触触时时间间为为2 23s3s。4 4压压觉觉:检检查查者者用用大大拇拇指指用用劲劲地地去去挤挤压压肌肌肉肉或或肌肌腱腱,请患者指出感觉。请患者指出感觉。(二)深感觉检查(二)深感觉检查1 1运运动动觉觉:检检查查者者轻轻轻轻握握住住患患者者手手指指或或足足趾趾的的两两侧侧,上上下下移移动动55左左右右,让让患患者者辨辨别别移移动的方向。动的方向。2 2位位置置觉觉:将将其其肢肢体体放放一一定定的的位位置置,然然后后让让患患者者说说出出所所放放的的位位置置;或或嘱嘱患患者者用用其其正正常常肢体做与病侧肢体相
12、同的位置。肢体做与病侧肢体相同的位置。3 3振振动动觉觉:将将每每秒秒震震动动256256次次的的音音叉叉放放置置患患者者身身体体的的骨骨骼骼突突出出部部位位询询问问患患者者有有无无振振动动感和持续时间。感和持续时间。(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检查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检查1 1皮皮肤肤定定位位觉觉:用用棉棉花花签签、手手指指等等轻轻触触患患者者皮皮肤肤后后,由患者指出刺激的部位。由患者指出刺激的部位。2 2两两点点辨辨别别觉觉:是是区区别别一一点点还还是是两两点点刺刺激激的的感感觉觉,两点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两点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3 3实实体体觉觉:嘱嘱患患者者闭闭目目,将将一一熟熟
13、悉悉的的物物件件放放于于患患者者手中,嘱其抚摸以后,说出该物的属性与名称。手中,嘱其抚摸以后,说出该物的属性与名称。4 4图图形形觉觉:用用手手指指或或其其他他东东西西在在患患者者皮皮肤肤上上划划一一几几何图形或数字,由患者说出所写的图形或数字。何图形或数字,由患者说出所写的图形或数字。5 5其其他他大大脑脑皮皮质质感感觉觉:通通常常大大脑脑皮皮质质感感觉觉检检查查还还包包括括重重量量识识别别觉觉(识识别别重重量量的的能能力力)以以及及对对某某些些质质地(如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的感觉。地(如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的感觉。三、躯体感觉检查和评定的注意事项三、躯体感觉检查和评定的注意事项(一)检查感
14、觉功能时,患者必须意识清醒。(一)检查感觉功能时,患者必须意识清醒。(二二)检检查查前前要要向向患患者者说说明明目目的的和和检检查查方方法法以以充充分分取得患者合作。取得患者合作。(三)检查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三)检查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四)先检查浅感觉,然后检查深感觉和皮质感觉。(四)先检查浅感觉,然后检查深感觉和皮质感觉。(五五)根根据据感感觉觉神神经经和和它它们们所所支支配配和和分分布布的的皮皮区区去去检查。检查。(六六)先先检检查查整整个个部部位位,如如果果一一旦旦找找到到感感觉觉障障碍碍的的部位,就要仔细找出那个部位的范围。部位,就要仔细找出那个部位的范围。(七)
15、如有感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七)如有感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w第五节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w协调运动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w协调运动产生的基础: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w常见的协调障碍1、小脑共济失调 2、基底节共济失调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二、协调功能的检测w常用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观察法2、协调试验(一)平衡性协调试验 (二)非平衡性
16、协调试验 w平衡性协调试验1、双足站立测试2、单足站立3、步行w非平衡性协调试验1、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交替指鼻和对指4、对指试验5、轮替试验6、跟膝胫试验7、肢体保持试验8、绘圆或横8字试验w第六节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w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w平衡功能的分类1、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2、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3、反应性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w平衡产生的基础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3、运动控制 w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
17、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一般平衡反应w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w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w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w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w特殊平衡反应1、保护性伸展反应2、跨步及跳跃反应二、平衡功能
18、的检测w观察法w量表法w平衡仪测试法观察法w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双足靠拢站,足跟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w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w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量表法w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平衡仪测试法w平衡测试系统是近来发展起来的
19、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显示器、电子计算机、专用软件构成。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体感受、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三、平衡功能的评定标准w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wBerg平衡量表(BBS)wMAS平衡功能评测w上田平衡反应试验w第七节 步态分析技术 w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w步态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是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使身体沿着一
20、定方向移动的过程w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是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时间分为二个相站立相/支撑相(stand phase)迈步相/摆动相(swing phase)(一)支撑相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与支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与支撑面始终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撑面始终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单支撑相占(单支撑相占40%,双支撑相占,双支撑相占20%)分为分为5个期个期首次着地首次着地/足跟着地足跟着地负重反应(承重期)负重反应(承重期)站立中期站立中期站立末期站立末期摆动前期摆动前期-双支撑期双支撑期(二)摆动相从足尖离地到足跟从足尖离地
21、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步态周期的40%分为分为3个期个期摆动初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摆动末期二、步态参数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频、步速、足角,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图示,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步幅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等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如图示,用cm表示,通常是步
22、长的两倍。步宽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足角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图示,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步频步频每分数迈出的步数每分数迈出的步数步频步数步频步数/60(步(步/分)分)正常:正常:95125步步/分分步速步速步行速度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分)分)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评定方法步态分析方法步态分析方法临床分析临床分析观察法观察法
23、-定性定性分析分析测量法测量法-定量定量分析分析步态分析实验室步态分析实验室步态分析仪步态分析仪-动力学动力学分析分析观察步态:定性观察步态:定性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进行描述记录,或按照检查表对步态作出结论。观察步态:定性观察步态:定性从从不不同同方方向向(正正、背背、侧侧面面)观察观察全身姿势全身姿势下肢各关节的活动下肢各关节的活动各步态参数各步态参数上肢摆动上肢摆动按按习习惯惯的的行行走走方方式式来来回回步步行行让病人作变速行走让病人作变速行走步态临床观察要点1、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2、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速,速度是否合
24、理3、疼痛:发生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4、肩:下沉、上抬、前伸、后缩5、躯干:前屈、侧屈、摇摆、扭转6、骨盆:前、后倾,左、右抬高,旋转7、膝关节:屈、伸,稳定性8、踝关节:9、足10、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观察步态:定量观察步态:定量步态的定量分析是通过器械或专门的设备获得的客观数据对步态进行分析的方法。所用的器械或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设备;也可以是较为复杂,如利用电子角度计、肌电图、录像、高速摄影,甚至步态分析仪等设备,通过动力学析进行这项工作。测定时间参数测定时间参数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实
25、测行走距离不少于计时,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米,两端米,两端应至少再加应至少再加23米以便受试者起步加速米以便受试者起步加速和减速停下和减速停下测定距离参数(足印法)测定距离参数(足印法)用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用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走道上或地面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测试距离至少测试距离至少6米,每侧足不少于米,每侧足不少于3个连个连续足印,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项数值续足印,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项数值实验室步态分析实验室步态分析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病人在行走时关节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病人在行走时关节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病人在行走时关节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病人在行走时关节运动的精确信息,同时可以获得行走时运动的精确信息,同时可以获得行走时运动的精确信息,同时可以获得行走时运动的精确信息,同时可以获得行走时激发的肌肉活动和肌力参数。激发的肌肉活动和肌力参数。激发的肌肉活动和肌力参数。激发的肌肉活动和肌力参数。常见异常步态肌痉挛步态肌痉挛步态肌无力步态肌无力步态关节强直步态关节强直步态蹒跚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慌张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