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 总 论 1-1
1.1 项目背景及由来 1-1
1.2 编制依据 1-3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5
2 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2-1
2.1 项目地理位置 2-1
2.2 自然物理环境 2-1
2.3 自然生物(生态)环境 2-4
2.4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2-6
2.5 文物古迹 2-7
2.6 环境质量状况 2-8
2.7 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 2-9
2.8 环境功能区划 2-10
3 建设项目概况及初步工程分析 3-1
3.1 建设项目简况 3-1
3.2 工程概况 3-1
3.3 初步工程分析 3-3
3.4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21
3.5 工程工艺先进性分析 3-37
4 清洁生产评述 4-1
4.3 清洁生产机会分析 4-4
4.4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4-5
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5-1
5.1区域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5-1
5.2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5-5
5.3污染气象特征 5-15
5.4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5-24
6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6.1地表水概况 6-1
6.2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 6-1
6.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3
7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
7.1 评价区地质条件 7-1
7.2 评价区地貌 7-2
7.3 地下水现状 7-2
7.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 7-3
7.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5
8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1
8.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1
8.2 生态环境现状 8-1
8.3 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3
8.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8
9 声环境影响评价 9-1
9.1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9-1
10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1
10.1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10-1
10.2 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 10-2
10.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3
10.4结论 10-4
11 事故风险评价 11-1
11.1 事故识别及事故原因、概率分析 11-1
11.2 事故后果风险预测及评价 11-6
11.3 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11-12
12 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 12-1
12.1 污染物达标排放 12-1
12.2 污染物总量控制 12-1
13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13-1
13.1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3-1
13.2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13-2
13.3 环境保护措施汇总 13-18
14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4-1
14.1 环境管理 14-1
14.2 环境监测计划 14-5
15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5-1
15.1 经济效益分析 15-1
15.2 社会效益分析 15-2
15.3环境效益分析 15-3
16 公众参与 16-1
16.1 公众参与的目的 16-1
16.2 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 16-1
16.3 公众参与的调查内容 16-2
16.4 调查范围 16-2
16.5 调查的时间和方式 16-2
16.6 调查对象 16-4
16.7 调查统计结果 16-5
16.8 公众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16-7
17 厂址可行性分析 17-1
17.1 功能区划要求 17-1
17.2 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 17-1
17.3土地利用 17-1
17.4特殊敏感目标 17-1
17.5卫生防护距离预测分析 17-2
17.6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17-2
17.7 工程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17-3
17.8 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 17-4
17.9公众参与 17-4
17.10厂址可行性分析结果 17-4
18 评价结论 18-1
18.1项目背景 18-1
18.2工程分析 18-2
18.3 工程污染物排放分析 18-3
18.4 清洁生产评述 18-10
18.5评价区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现状 18-10
18.6总量控制 18-14
18.7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8-15
18.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15
18.9事故风险评价 18-15
18.10公众参与 18-16
18.11厂址可行性 18-17
18.12总结论 18-17
1 总 论
1.1 项目背景及由来
XXX主焦煤工业储量240亿吨,占全国主焦煤储量的56.8%,焦炭产量已突破一亿吨,但大部分焦炭以土焦、改良焦和小机焦为主,这些小焦化的生产全部耗用优质炼焦煤,吨焦耗煤比机焦高300kg—600kg,且焦炭质量不稳定,从而导致炼焦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炼焦工业的收缩及中国国内取缔土焦、改良焦、淘汰落后炼焦生产工艺为先进、大型焦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国正处在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以洁净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煤化工及煤转化产业,对合理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和能源,实施能源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取缔土焦、改良焦,逐步取代小机焦,合理利用优质煤炭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XXX省委、省政府为了使全省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于2003年底制定并颁布了XXX调整产业结构的《XXX焦炭行业实施办法》和《XXX环境保护实施办法》“办法”中对彻底取缔土焦和改良焦、关停小机焦有了明确的时间要求。
XX县焦炭工业在2000年前全部为土焦和改良焦,在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压力下,2000年底共取缔土焦及改良焦118家,焦炉400多座。从2001年开始至今XX县共建成焦化企业15家,均分布在县域汾河以西。5家为安泽炉型,其余为化二院设计的炉型,投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365万吨左右,其中12家为违犯环保法规的建设项目。炭化室高度4.3m以上的仅有两座,年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其余均不符合国家目前的焦化产业政策。炭化室高度3m—3.8m之间的焦炉有10座,年生产能力195万吨,炭化室高度2.8m以下焦炉3座。大部分焦炉装煤、推焦污染控制均采用黄河研究所简易装煤、推焦除尘装置,7家通过了XXX环保局的达标验收,目前各焦化企业简易装煤、推焦除尘装置运行效果较差,投运率极低。
鉴于目前县域内现有焦炉单体规模小、炉型落后、污染严重的状况,2003年XX县经贸局按照省、市有关焦化工业文件精神及发展规划,制定了《XX县焦化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坚持关小放大、不断替代、上档升级、做强做大,实现焦炭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焦炭业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规划了两个焦化工业小区,景毛――新城小区和古城小区,并在本项目所处区域――-冶炼工业园区内和襄陵镇拟分别规划建设一座60万吨的焦化厂。本项目即为冶炼工业区规划建设项目,由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工程总投资约28000万元,建设地点为邓庄镇南梁村以南闲置的工业场地。炉型拟采用2×45孔、炭化室高4.3米的JNDK43-99D型单热式捣固型焦炉。
本项目60万吨/年技改工程一期工程已由XXX晋经贸能源以[2002]599号批复立项,《XXXXXX焦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XXX冶金设计院编制完成。根据建设单位委托,本次环评对总规模60万吨/年焦化工程不分期评价,按一次评价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本工程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建设单位于2003年9月27日委托XXXXXX进行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院组织环评课题组人员赴现场实地踏勘,了解到本项目虽由省经贸委立项属技改项目,但实质为新建项目,无依托工程和现有工程,同时对拟建厂址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收集了当地环保、水文、地质、气象、城市建设及生态规划等资料,同时,根据本工程建设内容,进行了初步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要求,于2004年3月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工作,并于2004年3月19日通过了由XXX环境保护技术评估中心组织的技术审查。根据大纲的技术审查和评估意见,课题组人员到工程现场作了进一步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提交建设单位,报项目主管部门XXX环保局审批。
按照管理部门要求,为了弄清工程所处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在环评大纲审查前委托省环境监测站对评价区环境空气(2004年2月18日~2月24日)、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方案于2004年2月4日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组进行了审查(专家名单附后),在大纲部分已作了简单分析。
1-15
1.2 编制依据
1.2.1 任务依据
(1)XXX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03年9月27日。
(2)临环函[2004]53号《关于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XXX环保局,2004年4月24日。
(3)《关于“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改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核定意见》,XX县环保局,2004年4月23日。
(4)XX县发展规划,2003年9月8日。
1.2.2 立项文件
(1)XXX经贸委晋经贸能源字[2002]599号“关于XXXXX县黄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术改造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002年12月25日。
(2)XXX经贸委晋经贸能源函[2003]112号“关于XXXXX县黄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术改造项目名称变更的函,2003年8月29日。
1.2.3 法律、法规及政策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共和国主席令(32号),2000年4月2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1996年5月1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全国人大2000年3月20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大1996年4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国人大2002年6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号,2002年10月28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10月28日;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11)《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国发[1996]31号;
(12)《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名录的通知》,国家经贸委、环保局、机械工业部国经贸[1997]367号,1997的6月5日;
(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2002年10月13日;
(14)《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2002年1月31日;
(15)《XXX环境保护条例(修正)》,XXX人大,1997年7月30日;
(16)《XXX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9月30日;
(17)《XXX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7月30日:
(18)“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XXX人民政府晋政发11997]l号,1997年2月24日;
(19)《XXX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正)》,XXX人大,1997年7月30日;
(20)“关于印发《XXX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XXX环境保护局晋环发[2002]193号,2002年7月23日;
(21)《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焦炭产运销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XXX人民政府晋环发[95]1号文,1995年1月8日;
(22)《XXX进一步加强煤炭、焦炭产运销管理的补充通知》,XXX人民政府晋环发[96]36号文,1996年;
(23)《关于要求焦化企业污染物三年实现达标排放的通知》,XXX环保局晋环发技字[1997]296号文,1997年9月17日;
(24)《关于焦炉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XXX经贸委、XXX环保局晋贸能字 [2000]46号文,2000年4月30日;
(25)《XXX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20万吨以上机焦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办发[1997]57号文。
(26)《对<XXX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八条应用的解释》,XXX环保局,晋环科字(99)146号,1999.6.2;
1.2.4 技术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国家环保总局,1994年4月;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6月1日实施;
(3)《XXX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技术规定》,晋环委字(1990)10号;
(4)《炼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26-2003;
(5)《XXX水环境功能的划分(试行)》(GBl4/67—94),XXX技术监督局发布,1994年10月。
1.2.5 参考资料
(1)《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焦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X冶金设计院,2003年8月;
(2)《XX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3)《XX县统计资料提要2001—2002》,XX县统计局,2003年10月;
(4)《开发建设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侯正伟,200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国家环保总局开发监督司,1992年2月;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法规、政策性文件汇编》,XXX环保局,1999年;
(7)《XXX黄河流域水污染与生态保护规划》(草稿),2002年11月;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3.1 评价目的
本次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根据该项目及当前XX焦化企业现状,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工程分析及综合污染防治措施,预测分析结果,评价其是否能作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具体内容如下:
(1)评价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项工程符合有关文件“控制焦炭总量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大中型机焦炉、扶持能源综合利用的大中型焦化企业”精神的实际情况,以及XX县焦化发展规划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对拟选厂址区域的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进行详细调查,根据功能区划分及区域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分析厂址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以国家和我省焦化生产产业政策为依据,分析本次技改工程可研提出的工艺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对不同炉型生产操作方式、能量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比较,提出环评对炉型选择和装煤、推焦烟气控制以及酚氰废水处理方式等污染治理措施的要求。
(4)通过对技改项目工程分析,计算污染物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大的特征污染物进行预测分析,说明本工程投产后对环境的污染贡献及影响范围和程度。
(5)根据项目的工程特点及污染物排放特征,制定避免和减少污染的对策及措施,结合当地环境特征,依据环保法规、标准和区域评价给出的当地环境总量目标值,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案,并实现污染物浓度的达标排放,明确回答本工程的环境可行性。
(6)通过对本工程环境经济损益分析,论证本项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求本项目在污染治理措施上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本工程的兴建能够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的环保要求。
(7)通过本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让社会公众尤其是周围村庄居民了解该公司目前生产性质、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本工程的内容、性质及对本地区带来的正、负效益情况。让公众充分发表对本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提供社会公众意见依据。
1.3.2 指导思想
(1)贯彻“上大关小、产量规模、等量置换、污染物减量置换”的原则。本次环评工作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并突出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体现环评项目节省投资,同时提高质量的思想。
(2)环评工作要符合国家和地区有关环保政策和当地发展规划,对本工程,力争在工艺过程本身控制污染物产生,实现工艺技术方案的清洁生产,并配套必要、有效、可行的尾部治理措施,实现对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做到全厂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3)在评价中引入“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从原料投入、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和物料回收、中间产品利用和产品更新等方面,评述焦化工程实施清洁生产的各项技术方案。根据本工程的技术特点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评价加强对工艺先进性的评述,分析目前各类机械焦炉的生产方法、产品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特别要分析论述本项工程在引入新技术和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方面的举措,真正体现规模生产和技术进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5)加强对污染物防治措施的方案比选,通过分析调研,规定本项工程合理、可靠的污染治理方案,并提出提高环境管理方面的建议,使评价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环境管理服务,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义。
(6)在公众参与调查中,将点面有机结合,除向不同层次人群了解他们对本工程建设的态度外,还将重点关注易受本工程影响的近距离村庄村民的意见,尤其是南梁村、小郭村和小梁村居民的意见,征询他们对工程占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3.3 评价工作等级
(1)环境空气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2)地表水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3)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4)噪声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1.3.4 评价范围
根据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以及本次技改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结合工程建设特点,确定本次环境评价范围如下:
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以厂区为中心,南北12Km,东西8.5Km的矩形区域,面积约100Km2。
评价区内重要水体为汾河,本工程有少量电厂循环冷却水外排,由暗管入汾河,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汾河排污入口上游500米到下游500米。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距厂址及地下水流向下游2公里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井。
声环境评价范围:厂界四周及最近的村庄南梁村等。
1.3.5 评价内容和重点
根据本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的结论,本次评价工作将在项目工程分析及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厂址可行性、清洁生产水平、污染防治措施的先进性及可靠性进行分析,对环境空气、声环境、固体废物、水环境、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
根据工程初步分析和厂址区域环境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的结论,确定评价重点如下:
(1)突出工程分析,搞清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点、排放规律及排放量,为影响评价打好基础,为搞好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还要搞好工程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的排放总量。
(2)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预测评价该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并体现环境保护和保护生态并重的精神;
(3)论证焦化生产废水零排放的工艺技术可行性及可靠性;
(4)加强焦化行业污染防治措施的调研,从“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的角度出发,论证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5)认真做好公众参与工作,切实了解周围群众对工程建设的态度,并将群众意见及建议落实到工程措施中;
(6)重点论证工程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可靠性;
(7)根据本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周围环境特点、环境影响预测结论及公众参与意见,认真分析厂址的环境可行性。
1.3.6 评价标准
根据XXX环保局对本工程项目的标准批复,本次评价标准确定如下:
1.3.6.1 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环境空气及水体环境功能要求,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如下: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及修改单;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
(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
具体标准值见表1-1至表1-3。
表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单位:mg/Nm3
污染物名称
1小时值
日均值
年均值
备注
TSP
-
0.30
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二级及修改单
BaP
-
0.01(ug/m3)
-
CO
10
4.0
-
SO2
0.50
0.15
0.06
NO2
0.24
0.12
0.08
PM10
0.15
0.10
H2S
0.01
H2S采用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 H2S采用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表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 mg/L
项 目
PH
CODcr
BOD5
硫化物
NH3-N
石油类
挥发酚
标准值
6-9
30
6
0.5
1.5
0.5
0.01
项 目
苯并a芘
标准值
2.8×10-6
注:悬浮物采用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SS≤200
表1-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 mg/L
项 目
PH
总硬度
氰化物
挥发酚
NH3-N
NO3-N
NO2-N
大肠菌群
(个 /l)
标准值
6.5~8.5
≤450
≤0.05
≤0.002
≤0.2
≤20
≤0.02
≤3.0
项 目
细菌总数(个/ml)
氟化物
硫酸盐
标准值
≤100
≤1.0
≤250
1.3.6.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气排放标准
1)焦炉烟囱和熄焦塔等有组织废气排放源: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取值见表1-4。
2)焦炉无组织废气排放:执行《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1996)二级标准;取值见表1-4。
表1-4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标准号
污染物
名 称
最高允许排放
浓度(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20m
30m
40m
50m
60m
70m
80m
90m
95m
GB16297
-1996
SO2
550
4.3
15
25
39
55
77
110
130
150.2
颗粒物
120
5.9
23
39
60
85
-
-
-
-
苯并a芘
0.3×10-3
0.085
×10-3
0.29
×10-3
0.50
×10-3
0.77
×10-3
1.10
×10-3
-
-
-
-
GB14554
-93
H2S
0.58
1.3
2.30
5.2
9.3
H2S厂界标准0.06 mg/m3
3)锅炉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燃气锅炉标准。即:
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50mg/m3;烟气黑度1级(林格曼黑度)
S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mg/m3;
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400mg/m3。
4)H2S、NH3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标准值;取值见表1-4。
(2)废水排放标准
废水污染物排放执行《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中表3焦化新改扩一级标准;不足部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表1及表4中一级标准;见表1-6。
(3)厂界噪声排放标准
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见表1-7。
(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处理将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生活垃圾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表1-5 新建机械化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mg/Nm3)(GB16171—1996)
污 染 物
颗 粒 物
苯可溶物(BSO)
苯并(a)芘(BaP)
排放标准值
2.5
0.60
0.0025
表1-6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一级 单位:mg/l
类 别
PH
COD
BOD5
挥发酚
氰化物
石油类
氨氮
硫化物
SS
排放标准
6-9
100
20*
0.5
0.5
8
15
1.0*
70
排水量7m3/t产品(使用地下水作冷却介质,不采用冷冻水)
“*”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表1-7 声环境评价标准 单位:dB(A)
标 准
类别
昼间
夜间
适应范围
备注
厂界标准
Ⅱ类
60
50
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及商业中心区
Ⅱ类
GB12348-90
环境标准
2类
60
50
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2类
GB3096-93
1.3.6.3 其它标准
1)《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HJ/T126-2003)(表1-表7)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3)《焦化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61-89);
4)《居住区大气中苯并(a)芘卫生标准》(GB18054-2000)。
5)生态评价采用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中的SO2浓度限值,见表1-8。
表1-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9137-88)中的SO2浓度限值 mg/m3
污染物
作物敏感
程度
生长季
平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任何一次
浓度
农作物种类
SO2
敏感作物
0.05
0.15
0.50
冬小麦、大豆、芝麻、菠菜、白菜、黄瓜、南瓜、苹果、梨
中等敏感作物
0.08
0.25
0.70
玉米、高梁、棉花、番茄、茄子、桃、杏
抗性作物
0.12
0.30
0.80
油菜、向日葵
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机焦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2.1 项目地理位置
XX县东临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地理座标为东径110006′38"至110040′55",北纬35040′05"至36003′20"。南北39.3公里,东西26.5公里,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XXXXXX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XX县东北8.5公里邓庄镇南梁村南1.05公里处,处于XX邓庄工业园区内,东面紧临新金山特钢厂。厂区与临—夏(临汾到夏县)公路约1公里,北距内陆开放城市XXX12km ,交通较为便利。具体位置见图2-1。
2.2 自然物理环境
2.2.1地貌
XX县东依塔儿山,西傍姑射山,中为汾河谷槽,山河之间构成两旁略呈梯形的盆状地带。境内既有山区,又有盆地,而以盆地为主,盆地中分为基底相对沉降区和相对隆起区。根据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条件又分为基岩山区、低山丘陵区、黄土台区、洪积扇群区、洪积(或洪冲积)倾斜平原区、冲积倾斜平原区、现代汾河河谷区。
本项目厂址位于汾河谷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暖。整个评价区总的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坡度较缓。
2.2.2 地质构造
评价区境内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3个地层。其古生界基岩,主要出露于东西两山。西山为寒武系下统、中统至奥陶系,东山为中奥陶系至二迭系,并有燕山期火成岩。中生界盆地基底,除九原山、汾阳岭和贾岗一带为奥陶系灰岩外,其余为石炭二迭系砂页岩,亦有燕山期火成岩侵入体存在。新生界基底覆盖层,除柴庄隆起轴部有小面积二迭系上石盒子组出露外,其余均为新生代黄土松散堆积。其堆积厚度:九原山一汾河岭一柴庄隆起,为0—200米;古城一赵曲一大邓凹陷,为200~560米;汾城一景毛一襄陵镇凹陷,为300—600米;丰盈一赵康一永固凹陷,为200~400米。
临汾盆地是新生代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盆地陆续下沉,山区相对上升,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阶梯状断裂发育。据资料显示,盆地中西部基底发育有NNE—SSW向深大断裂,是临汾盆地中部主要活动性断裂,到近期仍活动频繁。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2.2.2 气候气象
XX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多晴朗凉爽天气。
据XX县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主要气候特征统计值如下:
年平均气温:12.5℃
最低平均气温:-2.7℃
最高平均气温:26.0℃
极端最高气温:39.7℃
极端最低气温:-22.0℃
年平均相对湿度:66%
平均年降水量:598.7mm
年平均风速:2.3m/s
全年主盛行风向/频率:S/16.6%
全年次盛行风向/频率:N/12.5%
全年静风频率:18.6%
年平均大风日数:2.9d
全年无霜期年平均:196.4d
全年日照时段:2322.5h
2.2.3 水文
2.2.3.1 地表水
汾河 北自临汾杜家庄入境,海拔420米,南至西吉村入新绛界,海拔391米,流程52.2公里,落差29米。河床上为泥沙,下为岩石,河槽上游宽400~700米,下游宽300~500米,中游城关至柴庄15公里的峡峪间,河宽130米左右,纵坡0.4‰~0.33‰。流量年差极大,1—6月枯水季节,有小至5立方米/秒以下者,7—9月洪汛季节,洪峰有高达2450立方米/秒以上者,11—12月平水季节,流量稳定在15立方米/秒上下。
洪水 豁都峪、三官峪、上西梁沟、邓庄沟、车口沟等洪水时令河,集水面共近2000平方公里,洪峰高时总达近3000立方米/秒。
泉水 现存8处,计有县城西北部许留村北西阳村东蒲河泉,胡村满水泉,薛村九水泉,浪泉聚水泉,景村娥皇泉,西阳女英泉,县境南部永固村东白波泉,汾东青杨村清水泉,其中除蒲河泉流量为0.2立方米/秒外,其余水量甚小。
2.2.3.2 地下水
汾河古河道 赵康镇南柴、东柴至永固乡一带,为中更新世汾河古河道,地下30米左右有较厚含水沙层,局部地区并有深水层。
白公渠线古河道 汾阳岭南之南王、赵康至晋城、泰山沟一线为白公渠线古河道,地下水层埋深10~15米,流向西北至东南,并有西山洪积补给,单井涌水每昼夜600—800立方米。
奥陶纪石灰岩溶洞水 分布于九原山、汾阳岭“古丘”地带,埋藏较浅。九原山深度为30~180米,汾阳岭深度80~200米,两地单井出水量日均在1500平方米以上。
盆地两侧洪积扇群区 包括豁都峪、三官峪、塔儿山3处。豁都峪洪积扇区,水向由西往东,单井涌水量每昼夜800~1000立方米。三官峪洪积扇区,沿洪积扇古河道延伸,一条线经西中黄、薛庄、郭店、南小张、北刘等村至南贾沟出露地表;一条线经南膏腴、汾城、西贾至三毛沟出露地表。两线单井涌水量每昼夜各在800—1000立方米之间。塔儿山西侧区,为洪积扇古河道和古冲沟,地下水源由基岩裂隙水补给,埋深40—60米。
河湖相堆积地区 贾庄至解村西沿汾河一带,由于更新统时期河湖堆积,深层水较丰富,流向由北而南,含水层在地下100~150米处。补给来源以汾河上游为主,附以临汾东亢泉和大苏洪积扇。
襄陵、浪泉一带水位较高,由西山洪积扇和龙祠水补给,水源丰富,多有泉水出露地表。
潜水水质为重碳酸型、重碳酸硫酸型和重碳酸氯化物型;奥陶岩深水水质,在汾阳岭为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型。
2.2.3.3 水资源总量
河、洪、泉及地下水,总蕴藏量为9958.1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9394.9万立方米。
2.2.4 矿产资源
XX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经勘探境内储有十多种有开采价值的资源:煤、铁、石膏、金、银、白云岩、硫、磷等。产区主为东部塔儿山区,其次为西部姑射山沿的浪泉、侯村一带。
煤 总储量为1077万吨。矿区位于塔儿山的毛家岭、盘道一带,含煤地层为石炭纪太原组,煤质为无烟煤,上下三层,厚度2~3米,间有高达4米左右者,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页岩和沙岩。
铁 总储量为4610.6万吨。矿区位于县境东山一带,其中塔儿山储量为2800万吨,半山里772.8万吨,豹峪沟408.3万吨,下院61.5万吨,文梁200万吨,洞沟246万吨,韩家堰122万吨。铁矿品位分别为30.49—48.69%,42.96%,47.87%,40.90%,46%,48%,35.22~47.32%。含硫量:塔儿山0.39%,半山里0.34%,豹峪沟1.23%,洞沟0.02%,韩家堰0.01~0.02%。所含磷晶位:塔儿山0.2%,豹峪沟0.009%,洞沟0.02%,韩家堰0.02%。
石膏 总储量为8.1137亿吨。主产区浪泉乡西侧姑射山,储量7亿吨,品位69%,厚度72米,是全国特大石膏矿区之一。其次为古城镇侯村,储量1.11亿吨;陶寺乡安李村南坡储量0.0037亿吨。
铜 总储量3.28万吨,主产区为塔儿山四家湾,品位1.18—2.15%。
银 总储量26.64吨,主产区为塔儿山四家湾,品位1~3克/吨。
金 四家湾储量3.21吨,品位10—40克/吨。土地殿乡陕家坡、柏山金藏量正在勘探中。
白云岩 总储量37万吨,产区为浪泉乡西姑射山区。
2.3 自然生物(生态)环境
2.3.1 土壤
根据XX县土壤范围普查资料。全县土壤分类及分布情况是:
塔儿山1300米以上的顶峰地带,为山地淋溶褐土,土体湿润,水蚀轻微,面积4000余亩。
塔儿山750—1300米处土地殿、陶寺、城关等乡镇,和吕梁山腰750~1100米处浪泉、南辛店、古城、曹家庄、汾城、贾岗等乡镇山地部分,为山地褐土,面积20.66万亩,其中耕地3.9万亩。该地区沟多、坡陡,土壤侵蚀较重,土体中盐基成份未得充分淋洗,全剖面含石灰质反映,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79%,最高达5%。
海拔550~750米之间的汾城、贾岗、古城、曹家庄等乡镇西部黄土丘陵及洪积扇区为褐土性土,耕地面积8.94万亩,由于地势倾斜,起伏不平,土壤受水、风侵蚀切割,表土流失严重,因之熟化程度较差,层次不太明显,有机质含量仅为1%上下。
海拔550米以下的Ⅱ级阶地和洪积扇,主要为碳酸盐褐土,面积73.6万亩,是本县主要粮棉基地。
I级阶地及河漫滩,为隐域性的浅色草甸土,面积3万余亩,其中2万余亩为盐化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