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82944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DB3308∕T 063-2020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衢州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3.080 B 00 DB3308 浙江省衙州市地方标准DB 3308/T 063-2020 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2020-03 -31发布2020-04-30实施衙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83308/T 063-2020 目次前言.111 I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4.1 原则.24. 2 建设范围.24. 3 建设条件.24.4 建设行动方案.24. 5 专项设计.34.6 实施机制.34. 7 标志、性工程.35 环境.35. 1 生态治理.35. 2 环境综合整治.45. 3 市政设施网络.45.3.1 给水设施.45. 3. 2 城镇

2、排水设施.45. 3. 3 城镇电力设施.45.3.4 城镇通信设施.55. 3. 5 城镇燃气设施. .55. 3. 6 城镇环卫设施. .I D83308/T 063-2020 7.2 产业平台.117.3 新业态.118 人文.128. 1 人文特色.128. 1. 1 文化载体保护.128. 1. 2 文化资源发展利用.口8. 1. 3 文化弘扬.138. 2 微改造与微更新.138.2.4 城镇公园.138. 2. 5 城镇绿道.138. 2. 6 城镇绿化.138. 2. 7 镇村生活固体系.148. 2. 8 未来社区.148. 3 文旅结合.149 治理.149.1 党建统领.

3、149. 2 基层治理.159. 3 社会治理.159.4 长效管控机制.II D83308/T 063-2020 目IJ1=1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衙州、1m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衙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徨j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树平、赵华勤、江勇、余建忠、张如林、巫燕飞、余向宏、董明明、范征、柴舟跃、徐硕含、王丰。本标准为首次制定。III D83308/T 063-2020 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街州市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的环境、生活、产业、人文、治理、文明有礼等要求。本指

4、南适用于衙州市建制镇、乡以及独立于城区的街道美丽城镇的建设。美丽城镇的建设分类包括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特色型、一般型四种类型,其中特色型又分为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四种类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寻|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16453.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CJ 14城市公共厕所设

5、计标准CJ 27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DB33/T 2030-2018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 1 美丽城镇为规划科学、布局集约、生态优良、产业兴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文明有礼、管理有序的直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城镇。3. 2 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D83308/T 063-2020 位于中心城市周边,区位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带动能力,能发挥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促进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城镇。3. 3 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县(市)域内具有综合承载力,承担县级副中心功能,提供就业支撑、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城镇。3.4 特色型美丽

6、城镇具有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或特色产业基础,有一定乡村辐射带动力的城镇。3.5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针对乡镇政府(包括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办事处)驻地建成区、驻地行政村(居委会)和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镇政府驻地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整治综合整治行动。3. 6 大花园建设行动以诗画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筑国家公园+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十美丽田园的空间形态,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建设行动。3. 7 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镇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镇管理辖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

7、置互相分离的管理模式。4 总则4.1 原则美丽城镇建设应落实大花园建设发展要求,遵循党建统领,协同推进: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统筹兼顾,彰显特色;改革统领、久久为功原则。4. 2 建设范围美丽城镇建设范围以建成区为重点,涵盖建制镇、乡以及独立于城区的街道行政辖区全域。4. 3 建设条件美丽城镇建设应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泊,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生态破坏事件、镇域范围无违建。4.4 建设行动方案2 D83308/T 063-2020 4.4.1 美丽城镇样板培育镇应当编制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美丽城镇建设应当按照批准后的行动方案实施。4.4.2 行动方案应以社会经济发

8、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4.4.3 行动方案应涵盖环境、生活、产业、人文、治理、文明有礼等方面内容。4.5 专项设计4.5.1 在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应针对城镇空间环境、配套设施等重点实施项目编制专项设计。4. 5. 2 美丽城镇宜编制总体城市设计,重要街区、主干道沿线、滨水地段、商贸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应编制详细城市设计,塑造地域特色风貌。美丽城镇宜实现重要地段、重要节点、重要项目城市设计全覆盖。4. 6 实施机制4.6.1 建立重点项目设计方案联席审查机制,以县级为单位推行建立美丽城镇建设首席设计师制度,推行农村工

9、匠制度。美丽城镇应有一位驻镇规划师,每个县(市、区)应有一名美丽城镇首席设计师。4. 6. 2 建立专班十专项十专家的强乡壮村服务团,提供现场服务、电话咨询、网络服务。4. 6. 3 建立美丽城镇建设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实施成效滚动评估。4. 7 标志性工程美丽城镇应满足十个一标志性工程基本要求,包括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坡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指便利店、连锁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等)、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指图书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或文体中心等),一个

10、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固体系,简称2道2网2场所4体系。5 环境5. 1 生态治理5. 1. 1 维护山水林田湖与城镇山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管控。5.1.2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按照GB/T16453. 1的要求执行,防止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士流失。5.1.3 河湖应综合治理,建设防洪工程,实施监测、监控,确保防洪安全及水环境质量,根据GB3838要求,美丽城镇市控以上断面应全部达到IT类水标准。建设亲水便民设施,传承展示特色水文

11、化,营造人水相亲的问湖景观。美丽城镇宜建设l条美丽河湖。5.1.4 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彩化森林景观,严格规范古树名木保护及管理。5.1.5 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实施废弃矿山治理等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3 D83308/T 063-2020 5.1.6 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建筑、海绵小区以及各类海绵设施,应综合运用生态技术,优化渗透、调蓄,合理配置绿地植物乔灌草比例,增强雨水吸纳能力。5.1.7 规范坡地村镇建设,严格禁止不符合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各类建设项目,全过程动态监管建设项目。5. 2 环境综合整治5.2

12、.1 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泊,维护城镇环境卫生,规范城镇秩序,消除脏乱差现象。5. 2. 2 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创建无违建乡镇。整治一户多宅合理使用拆后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5.2.3 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禁止秸轩焚烧、控制农业氨污染,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美丽城镇应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点,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应达到80%以上O5.2.4 治理黑臭水体,保持水质清洁和水流畅通,防治水产养殖污染。5.2.5 防治城镇噪声污染,城镇建成区噪声控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执行,工业生产噪声应符合GB12348要求。5. 2. 6 综合治理土壤

13、环境,综合防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实施覆盖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的全过程监管。5. 2. 7 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监管固体废物处理,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5.2.8 采用高效环保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美丽城镇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应达到90%以上。5.2.9 实施集约化养殖,统一收集和治理污染物,提高禽畜粪便收集和综合利用水平O美丽城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应达到99%以上。5.2.10 围绕衙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美丽载体,创建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

14、林乡村,实施一村万树行动。森林城镇创建比例应达到50%以上。5.3 市政设施网络5.3. 1 给水设施5. 3. 1. 1城镇给水设施应满足用水需求,综合用水量指标不应低于0.15万m3/万人山水压应满足用户接管点处的最小服务水头:美丽城镇饮用水应设置水质监测点,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美丽城镇建成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应达到100%。5.3.1.2给水厂及给水泵站建、构筑物应与周边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周围30m范围内不应建有厕所、化粪池、禽畜饲养场等设施,且不应堆放垃坡、废弃物以及敷设污水管渠。5.3.1.3实施跨村、跨镇规模化供水,有条件的城镇实施联村并网。配水管道直沿道路实施

15、环状敷设。维护和更新老化的输配水管,降低管网漏损率,防止二次污染,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5.3.2 城镇排水设施5.3.2.1统筹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运维管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全达标,尾水排放应符合GB8978的有关规定,排放口应符合环保部门要求。4 D83308/T 063-2020 5. 3. 2. 2城镇建成区实施雨污分流,城镇污水应全部截污纳营。美丽城镇宜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污水零直排区全覆盖。5.3.2.3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及运营维护管理,保障有效监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比例应达到100%。5.

16、 3. 3 城镇电力设施5. 3. 3. 1合理设置城镇高压电网,实现农网与主网架多通道联系:优化中压电网结构,更换老旧设备,消除过载线路和配变;改造低压电网,缩短供电半径,加大线路截面。5. 3. 3. 2新能源接入并网,满足屋顶(大棚)光伏、沼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要求。5.3.3.3预留线路通道和落地设备土建位置,电缆管沟宜设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新建管沟五年内不宜再次开挖扩建。电网应优化电压序列,避免重复阵压。提升城镇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线损率。5.3.3.4有条件的城镇建成区主要街道新建电力线路可采用管道敷设方式,电缆管孔应8孔以上,弱电线E路各禁止同沟

17、敷设:规范整泊城镇建成区主要往街I道T现见有架空线路,设备以上改下等形式改造,不应搭挂弱电线路,特殊情况的交越与搭挂线路设置应符合电力线路技术标准、安全规范要求。5.3.4 城镇通信设施5.3.4.1统筹宽带、电视、通信基站建设,预留通信线路通道和设备土建位置,通信管沟宜设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新建管沟五年内不宜再次开挖扩建。5.3.4.2新建通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方式为主,宜建设缆线共同沟:可采用多家单位共建模式,采用同沟不同孔的方式敷设各自通信线路。5.3.4.3城镇主要街道现有通信架空线路通过上改下或迁移、移立的方式全部实现管道敷设:背街小巷按照多箱合一、多线合一的方式,拆除、割接随意搭挂

18、线路。5.3.4.4城镇新建室外宏基站采用多系统、多运营商集约化建设。无线通信基站应能满足4G及.5G无线网络覆盖要求,主占距按300800米设置,每个基站配套建筑面积为3040平方米。建设背街小巷通信路由,改造设备落后、景观较差的无线通信基站。5.3.5 城镇燃气设施5.3.5.1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城镇郊区的乡村宜发展管道天然气,山区和半山区乡村可使用液化石油气。5.3.5.2普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农村沼气等清洁白色源。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条件的城镇可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用能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5. 3. 6 城镇

19、环卫设施5. 3. 6. 1城镇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置,实现分类收集处置全覆盖。生活分类垃圾设施应按CJ27规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应按DB33/T2030-2018要求。有条件的城镇宜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5. 3. 6. 2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应按CJ27规定,满足垃圾分类和转运的要求。5.3.6.3城镇建成区公共厕所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设置。建设要求应按照CJ14规定执行。旅游厕所按照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执行,新建公厕2A级以上公厕比例应在50%以上。公共厕所应有专人负责,环境干净整洁。建成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应符合表l的规定。5 D83308

20、/T 063-2020 表1美丽城镇建成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者WFlJ节县城副特色型序号指标点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100 100 100 二三99二三99二三991 率(%)5. 3. 7 城镇防灾设施5. 3. 7. 1合理布局城镇消防服务设施,保障5分钟内到达辖区边缘。建成区内消防栓布点半径不超过120米。5.3.7.2明确防洪排涝标准,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防洪排涝安全。5.3.7.3合理设置应急避灾场所和通道,人均应急避灾场所面积达到l.5平方米以上。组织开展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培训11或演练、活动。5.3.7.4完善城

21、镇防疫抗疫服务体系,合理安排各类防疫设施配置,保障必要的应急防疫设施储备。5.4 交通体系5.4.1 城镇与重要交通节点实现交通接驳,实现周边乡镇道路交通一体化建设与互联互通。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宜纳入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宜纳入县域30分钟交通圈。美丽城镇对外交通通达时间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美丽城镇建成区对外交通通达时间指标都市节县域副特色型序号指标占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建成区对外交通通达三三15三三15三三15三三15三三15三三301 时间(分钟)5.4.2 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及道路断面设计,加密城镇路网,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贯通支路及巷

22、路,构建夕|、联内畅、高效便捷的城镇交通体系。实施城镇过境交通改造,有条件的城镇逐步外移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功能的分割。5.4.3 合理配置和优化调整城镇道路空间资源的时空分配,合理引导交通需求,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墙。5.4.4 建设完善包括城镇绿道网、步行系统在内的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衔接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5.4.5 合理配置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公共停车位,结合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设置公共停车微场地。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可在支路、巷路合理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每10个停车位应有l个电动汽车充电桩。5.4.6 宜设置公交首末站,与县城、城市中心区宜实现公共交

23、通连通,镇域行政村宜实现公交全覆盖。有条件的结合公交首末站布置公交停保场。5.4.7 完善交叉口信号控制、电子监控、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完善隔离设施、减速设施、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等交通服务设施,确保交通安全服务水平。6 D83308/T 063-2020 5.4.8 按照省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要求,提升改造农村道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比例达到95%以上。建设串联自然保护区、公园湿地、重要景区、古村古镇的美丽公路,美丽公路建设率不低于90%。5.4.9 有条件的城镇以高铁站、公共交通枢纽站为核心,以400800米为半径,开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集合出行、居住、工作、购物、休闲、娱乐等功

24、能,实现功能的复合利用与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5.4.10 有条件的城镇发展水运交通,合理设置水上客货运交通,鼓励设置水上游线。5.5 数字化建设5.5.1 实施网络共建共享,促进三网融合。美丽城镇宜实现4G网络、3A级以上景区免费Wi-Fi、峰高清承载全覆盖,全面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和8K超高洁承载能力,通过电视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家庭覆盖率达到90%以上。5.5.2 实施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应符合表3要求。表3美丽城镇建成区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指标都市节县域副特色型序号指标点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1 雪亮工程建

25、设达标率(%) 95 95 二:80二:90二三90二三905.5.3 建设智安小区、智安村(居)。在小区、村(居)出入口、主要通道、机动车停放等重点区域安装智能监控设施,困地制直建设包括智能用电、智能用水、智能烟感、智能充电等在内的综合智慧管理系统。5.5.4 建设以云计算、智能终端为主体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城镇管理、普及智慧民生服务。5.5.5 在工业、农业、企业等领域推广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功能集成的智慧网络。有条件的城镇优先构建人、车、路实时交互、信息共享、协同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5.5.6 美丽城镇宜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数字管理平台及综合信息指挥室

26、。5.5.7 建立与城镇防疫需求相适应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与精准生产、投放防疫物资,数字化标识与管理防疫设施,根据城镇疫惰的动态变化数字化精准组织调配防疫人员与防疫物资,合理使用防疫设施,保障城镇防疫安全。6 生活6. 1 住房建设6. 1. 1 规范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单家独户农民自建房,控制联立式住宅,提倡多层公寓。6.1.2 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智慧化、绿色、低碳、品质化商品房小区。6.1.3 实施城镇有机更新,改造镇中村、镇郊村:改造危房,建设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和农房集聚区。7 D83308/T 063-2020 6.1.4 结合筒川传统民居的类型、语

27、系特己,新建及整治农房重点在建筑形式、细部构造、室内外装饰等方面传承传统民居风格,建设1lti外|特色民居。6.1.5 新建居住小区或农房集聚区实施物业管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引入物业管理服务。规范物业管理,提供环卫保洁、维修养护、消防巡查等物业服务,结合防疫需求开展宣传及相关防疫服务。有条件的居住区提供管家服务、个性化便民服务等。6.1.6 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工业厂房、公共建筑、住宅等建筑。实施建筑装修一体化,提供菜单式个性装修、集成式装修等定制服务。6.1.7 采用乡土建材,传承传统工艺,保持传统风貌,建设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开展可

28、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O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绿色建筑。6. 2 商贸服务6.2.1 优化农贸市场网点布局,建设星级农贸市场与放心农贸市场。实现建成区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放心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6. 2. 2 合理布局邮政、快递等网点,鼓励提供复合化服务。银行、农信联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在乡镇设立网点,方便城镇企业和居民。6. 2. 3 建设品牌连锁超市、电影院、商业综合体等商业服务设施。可依托商业综合体配置电影院等娱乐休闲设施。6.2.4 建设集合本地特色商业、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小而活的特色微街区。传承创新老字号,培育发展新零售。美丽城镇应建有1条商贸特色街或1个特色微街区。6.2

29、.5 因地制宜建设放心餐饮店、放心商店等各类放心服务载体。美丽城镇应有1个放心餐饮店或放心商店。6. 2. 6 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和配送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城镇物流体系,鼓励开展智能配送服务。美丽城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应实现镇域全覆盖。6. 3 文化服务6.3. 1 建设社区文化设施,省级中心镇或常住人口超过5万的乡镇(街道)设立县级图书馆分馆。每个社区建有l个图书室(含农家书屋),可结合邻里中心等复合设置。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或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鼓励建设实体书店。6. 3. 2 规范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具备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

30、功能。乡镇(街道)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应达到省定三级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600平方米,综合文化站设置应符合表4要求。省级中心镇或常住人口超过5万的乡镇(街道)应设立文化馆分馆,有条件的城镇可结合体育设施打造综合性文体中心。表4美丽城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控制指标类型服务人口(万人)建筑面积(m2) 大型站510 1500 中型站35 1000 小型站13 500 8 D83308/T 063-2020 6.3.3 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应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中讲堂不少于50平方米,具备理论宣讲、礼仪活动、演出、展览、科普、广播、阅读

31、、影视、信息共享、体育健身等功能。6.3.4 老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新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城镇建设文化公园。6.3.5 建立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乡镇图书分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1图书室(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80天。6. 3. 6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8次,公益培训或讲座(含视频)不少于8次,展览展示活动不少于6次:村(社区)文化礼堂、文

32、化活动中心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公益培训讲座不少于6次,展览展示活动不少于4次。6. 3. 7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提供Wi-Fi和有声图书服务。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提供Wi-Fi。6.4 体育服务6.4.1 统筹城乡体育设施,构建以乡镇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一般村健身点等为重点的镇域健身设施体系。6.4.2 城镇人均室外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面积不少于o.3平方米,人均室内体育用地建筑面积不少于O.1 平方米。因地制宜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足球场等户外体育设施,有条件的城镇建有汀光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健身房、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设施。6

33、.4.3 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设施分时段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双休日免费向社会开放,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O公共体育场地(不含非体育部门直接管理运营的体育馆)公益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6.4.4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传承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建设全民健身品牌项目O有条件的城镇开展全民健身、马拉松、骑行、毅行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6.5 教育服务6.5.1 配置。-3岁面向社区 的养育托管点,引入专业托育机构,完善服务设施,提供就近就便的日间看护或临时托管服务。6. 5. 2 幼儿园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规划,优先建设。构建以乡镇等级幼儿因为

34、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美丽城镇应建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应达到95%以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办幼儿园建设,规范建设与管理。6. 5. 3 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区实现美丽城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育,采用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客厅等方式提供教育帮扶,保障正常教学秩序,提升教育服务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城镇积极引进优质民办中小学等教育服务设施,提升教育质量。6.5.4 开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及老年教育,建设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乡镇(街道)、社区(村)学习

35、围,形成乡镇(街道)30分钟学习圈。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因地制宜建设城镇社区学校、老年教育示范型学校。6. 6 医疗服务9 D83308/T 063-2020 6.6.1 城镇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镇域健康服务医疗圈,实现标准化医共体分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主的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发展全科诊所、智能医务室。6. 6. 2 鼓励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面向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提供特色诊疗服务。美丽城镇宜有1个特色科室或特色专

36、科。6. 6. 3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应具备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计划生育、康复护理等功能。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50%以上。美丽城镇每万人卫计人员数应符合表5要求。表5美丽城镇每万人卫计人员数指标指标特色型农业特色每万人卫计人员数| 注15I 注15I 注13注13注13I 注136.6.4 鼓励乡镇卫生院与高等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实施智能问诊、远程会诊,提供智慧化医疗服务。鼓励乡镇卫生院提供急救、全科、儿科、老年病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服务,提供住院服务和适宜于术,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直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医院

37、医疗服务能力。6.6.5 建设卫生乡镇与健康乡镇。创建国家级、省级卫生乡镇,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乡镇。6. 7 养老服务6.7.1 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O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鼓励大型家政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提供养老服务。6. 7. 2 建设镇级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美丽城镇应建设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结合邻里中心复合设置。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应符合表6的要求。表6美丽城镇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指标都市节县士或副特色型序号指标占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每

38、千名老人拥有社会?:45 ?:40 二三40二三40二三40主401 养老机构床位数(张)6. 7. 3 实施医养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市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宜开设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00张及以上床位的护理型、助养型养老机构应单独设置医务室或护理站。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可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检查和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家庭健康服务。6.7.4 实施适老化设施改造,因地制宜建设无障碍通道、老年人专用服务设施、旧楼加建电梯、适老化路牌标识、适老化照明等设施。10 D83308/T 063-

39、2020 6.7.5 因地制宜建设面向城市的旅居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复合化服务,有条件的城镇建设旅游十养老的度假式养老综合体、康养服务园区或康养小镇。引导城镇养老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依托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功能设施提供日常探视、生活照料、应急救援、家政等服务。6. 7. 6 鼓励智慧养老,因地制宜建设居家养老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居家健康监测远程照护服务,提供日常监管、科学评估与精准服务。7 产业7. 1 整治低散乱7. 1. 1 建立一企一档低散乱企业整治动态管理机制,整治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7. 1.2 整治低散乱企业,执行能耗、环保

40、、质量、安全、空间规划、市场监管等政策法规及规范标准,引导农村地区的企业或作坊区域集聚化、生产洁洁化、管理规范化。7. 2 产业平台7.2. 1 实施产镇融合,实现产业与城镇镇在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7. 2. 2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7. 2. 3 建设农业平台型企业,规范农民合作社,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有创新精神、创业热情的农创客。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宜有1家市级平台型农业企业、l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l名市级农创客7.2.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生产、力加口工、流通、体验、销售、

41、服务产业链,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建设绿色农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美丽城镇宜有l个绿色农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每年比上年提高o.2个等级,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宜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每年组织绿色有机农产品展示活动4次以上。7.2.5 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创新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成片流转土地经营权。7. 2. 6 依托城镇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特色小镇,统筹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建设产业集群与创新创业平台。7. 2. 7 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实现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7. 2. 8 规范建设产业园区、或小微企业园、小微企业集聚点、标准厂房,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

42、减排,突出亩产效益。美丽城镇宜有一个工业园或小微企业园,新落地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新落地项目平均投资强度指标都市节县士或品rj特色型序号指标占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新落地项目平均投资二三200二三2001 二三300强度(万元/亩)7.2.9 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意创新,有条件的城镇结合现有老旧厂房、特色工业遗址等设施改造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入园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11 D83308/T 063-2020 7.2.10 培育省级特已农业乡镇,建设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的特邑农业乡镇。7. 3 新业态7.3.1 鼓励品质做优

43、、链条做长、品牌做响、主体做强整合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升级技术装备,利用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标准化制造、大数据技术,创新技术、产品、业态、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7. 3. 2 培育发展规上企业,鼓励开展技术研发与科研中试,培育浙江制造精品。7. 3. 3 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按照绿色农业标准要求全程标准化生产、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培育三衙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应在2%以上。7.3.4 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体

44、育健身、健康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现代服务业。美丽城镇服务业比重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美丽城镇服务业比重指标指标特色型农业特色服务业比重(%)I :?40 I :?40 I 注50注40三20I 三207.3.5 建设美丽城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可结合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或商贸综合体、邻里中心等设施,提供技能培训11、就业指导、创业辅导及高性价比办公场所。有条件城镇建设1个创新创业服务中心。7. 3. 6 实施农业与互联网融合,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旅融合,建设农产品快通专线,壮大村集体经济。美丽城镇宜建设l条乡村旅游线路,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宜低于10万元

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应在9%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宜小于207. 3. 7 实施融杭接沪、山海协作,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与返乡创业。8 人文8. 1 人文特色8. 1. 1 文化载体保护8. 1. 1. 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藩保护应保尽果。8. 1. 1. 2 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城镇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8. 1. 1. 3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及其范围内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f本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8. 1

46、. 1.4 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整体格局和空间肌理,保护和修缮宗庙祠堂、名人故(1日)居、亭胡j牌坊等重要历史建筑,建设活动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要求。8. 1. 1.5 保护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普查建挡,历史建筑一图一挡覆盖率达3U 100%。建(构)筑物实行分类保护,保护历史建筑本体及周边历史风貌与自然环境。12 D83308/T 063-2020 新增或改造建(构)筑物,使用性质、高度、体量、已彩、材质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相协调。8. 1.2 文化资源发展利用8. 1. 2. 1 保护利用街区历史文化建筑,建设集本地特色商业、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

47、色街区。8.1.2.2 实施建筑更新改造,鼓励利用老厂房老设施,传承历史文脉,维护和管理建筑特色形象,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以及建筑实用性和舒适性,在不影响历史建筑价值的前提下,拓展文化创意、商业、展示、办公等使用功能。8.1.2.3 特色文化展示与体验。建设本地人文特色的展示场馆,系统展示城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特色产品O美丽城镇宜建设1个展示场馆。建设展示孝惮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等文化的有礼文化长廊。美丽城镇宜建设1个有礼文化长廊。挖掘地方历史人文,建立乡村档案,编写介绍城镇历史、文化艺术和特产的展示书本。美丽城镇宜编制1本乡土书籍。8.1.3 文化弘扬8. 1. 3. 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

48、化遗产,保护工艺、工法及其传承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开设非遗项目公益讲座。有条件的城镇应培养1名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鼓励在特色街区开工作室。8.1.3.2发掘与传承传统建造理念及方式,规范乡土建筑工匠行业管理,培育新生代乡土建筑工匠。8.1.3.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建设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展示人文内涵。8.1.3.4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地名文化名录,建设地名文化品牌。8. 2 微改造与微更新8.2.1 实施城镇有机更新,建设十微民生工程,采用微改造、做更新的方式,实现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提升城乡环境品质。8. 2

49、. 2 尊重居民意愿,改造提升老|日小区,配建停车设施,开展绿化美化,提升物业服务。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邻里中心O8.2.3 按照5-15分钟步行距离要求,建设面向社区、具有复合功能的邻里中心,提供医疗、养老、文化、健身、邮政、零售、餐饮、维修等一站式公共服务。美丽城镇宜建有l个邻里中心。8.2.4 城镇公园8.2.4.1结合城镇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建设城镇公园。美丽城镇应有l个1公顷以上城镇公园或2个o.2公顷以上的口袋公园,具有1个以上不少于O.5公顷的健身广场。8.2.4.2城镇公园应设置在主要人群方便到达的区域,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自己置文体设施,满足各类游强交往兼顾运动的要求

50、。8.2.5 城镇绿道8.2.5.1合理设置城乡绿道,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兼顾游慧、休闲、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功能,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应在1公里以上。8.2.5.2结合绿道设置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商业服务设施、游苗、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服务设施,绿道标识应清晰、简洁。13 D83308/T 063-2020 8. 2. 6 城镇绿化8. 2. 6. 1 利用现有空余宜林地空间植绿补绿,实施主要道路、问道节点的景观绿化,完善农居点及周边绿化。美丽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符合表9的要求。表9美丽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者WFlJ节县域副特色型序号指标点型中心型文旅特色商贸特色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园艺/花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