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800807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5期(总149 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NO.5 2023General No.149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赵艳杰(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阜新市12 3 0 0 0)摘要:历时三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波及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通过阅卷调查、心理测评等方法,研究疫情发生前后心理健康相关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比分析疫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为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建

2、议。关键词:后疫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策略中图分类号:C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3 8 9 8(2 0 2 3)0 50 0 9 2-0 4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影响。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自2 0 2 0 年3 月至今,大学生经历了居家或者在宿舍上网课学习,运动、出行、娱乐、人际交往或多或少都受到限制。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择业、就业、创业的格局、机会、规划在被迫做出改变,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冲击和影响。后疫情时代(PostPandemic),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

3、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经历了疫情的爆发阶段,也可能正在经历疫情起伏阶段的大学生,如何把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如何应对有可能到来的新一波疫情,这是教育和心理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一、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简述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数据敏感2019年10 月1.582021年10 月1.63对比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降低降低提高持平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问题、情绪调控、适应问题、情感问题、人格问题、就业问题等几个方面。在心理行为方面,往往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心理

4、健康水平上。笔者分别对本校2 0 2 1级新生与2 0 19 级新生人学时的心理健康筛查情况进行了对比(此区间正处在疫情发生前后),从数据层面了解到疫情发生前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在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发现,2 0 2 1级新生(疫情持续一年半左右)与2019级新生(未爆发疫情)相比,有四方面的差异:一是2 0 2 1级新生总分较2 0 19 级新生超过16 0 分的人数比例,上升5%;二是2 0 2 1级新生因子分较2019级新生超过2 分的人数比例,上升4%;三是2021级新生因子分较2 0 19 级新生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人数比例,上升6%;四是焦虑、抑郁、

5、人际敏感、强迫、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等指标的因子分平均分前后均有变化(参见表1)。表12 0 19 级与2 12 1级新生scl-90因子分对照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551.451.781.701.451.701.541.801.381.581.231.221.561.551.331.401.701.70收稿日期:2 0 2 3-0 8-10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 0 2 0 年度项目“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C20EB142)阶段成果作者简介:赵艳杰(19 6 8-),女,辽宁省阜新市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与

6、心理学研究。92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0 个因子分指标中,有7项的平均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 项的平均分有降低、1项的平均分持平的趋势。以上的数据表明,2019年和2 0 2 1年人学的大学新生在心理测试上,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就是说,疫情造成的影响,使得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项因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从总分超过16 0 分及因子分超过2 分的人数比例,以及阳性项目数超过43 项的人数比例来看,2021年入学的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有可能增加。同时,对58 0 名2 0 2 1年入学的大学新生采用SAS(

7、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SAS正常:低于50 分484人占8 3.5%轻度焦虑:50-59 分79人口占 13.6%中度焦虑:6 0-6 9 分15人占2.5%重度焦虑:6 9 分以上2人占0.4%SDS 正常:53 分以下509人占8 7.8%轻度抑郁:53-6 2 分55人占9.5%中度抑郁:6 3-7 2 分14人占占2.4%重度抑郁:7 2 分以上2 人占0.3%SAS和SDS测量结果表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8 0%以上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说明随着疫情持续或波动的时间的延长,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逐渐适应这种状态。有研究表明,突发的公共卫

8、生事件等情况,也会在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二、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2021年比2 0 19 年的新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有更多的外显或是内在感受。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三年的时间间隔,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大学生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二是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如大学的年龄特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家庭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校教育等;三是疫情原因,2021级新生经历了高二、高三阶段的大面积疫情暴发,居家隔离、线上上课的时间较长,导致新生人学心理状态有所不同。(一)疫情是

9、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建立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据研究“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爆发,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疑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2)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被称为“黑天鹅事件或者“灰犀牛”事件,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对包括辽宁省内五所高职院校共6 9 6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 8 9 份)开展的题为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疫情是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对“你觉得疫情对你的生活、学习、情绪状态影响的程度”一题,在“很大”“较大”“一般”“不明显”“没有”等选项中,学生选择前三项的比例合计为7

10、 0%,只有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可见,疫情对学生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在一个描述为“疫情期间,你的负面情绪(悲伤、难过、愤怒、焦虑、抑郁)有什么趋势?的回答中,在“明显增加”“有所增加”“一般”“变化不明显”“无变化”的选项中,学生选择前三项的比例合计为6 8%,只有6%的学生选择了“无变化”。在关于人际关系、学习效果与兴趣等内容的问卷中,呈现出相似的结果。(二)疫情蔓延的趋势使学校、学生、家长的工作生活节奏发生改变疫情高中风险地区,尤其是封闭隔离时段,学生居家隔离,或是集中隔离,足不出户,明显地限制了学生的出行,家长也处于焦虑状态。因疫情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期间,学生2 4小时在宿舍内活动

11、,同学之间产生摩擦矛盾的机会增多,缓解压力的时间空间变少。部分高校出现聚集性疫情,短时间内配合转运、隔离、治疗,生活学习节奏随之改变,受被确诊和害怕被感染的氛围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恐慌情绪。部分高校内部的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商品和食物品类单一,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不适或情绪问题。为了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实践学科的教学带来不便,一些偏实践的专业和学科教学效果不理想,缺乏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难免带来一定的焦虑情绪。(三)疫情带来的活动受限,使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社团活动、相互交往的机会减少自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各级疫情防控部门的要求,学校执行非必要不出校门、非必要不

12、聚集、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以上距离等要求。尤其是封闭管理期间,为了防止疫情输人校园,学校实行“只进不出”的铁桶式管理,除了网络、电话外,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学生利用周末出行的计划取消,外出勤工俭学、参与各类技能学习培训等受到限制,社团活动从特别活跃到限制人数、场所、形式等。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时空的限制,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所下降。在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中,对“疫情使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一定程93度产生了不安全感”中“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选择了前三项的比例合计6 5%,后两项的比例合计3 5%。“由于疫情原因,长期不能外出参加社交娱乐活

13、动而感到沮丧”选择了前三项的比例合计7 3%,后两项的比例合计2 7%。其他研究中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受疫情影响存在轻、中、重度焦虑情绪的比例均高于抑郁情绪;存在明显创伤后应激障碍(PT S D)症状的大学生群体中,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镇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比例高于非困难家庭学生的情况”3)。加之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速度快,情绪传染性导致出现各种身心反应和情绪困扰的人数增加,在部分疫情严重地区可能出现群体性创伤,导致心理疏导需求增大()。比如,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疑病心理,以及因外界环境变化所呈现出的社恐心理和娱乐成瘾现象。(四)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干预未能跟上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疫情出现

14、之后,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发动心理健康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辽宁省为例,举办了面对高校大学生的一对一线上免费心理咨询、组建心灵涂鸦小组、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与咨询师资培训等活动,对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及风险隐患进行了有效的评估、应对和预。但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数量限制,较难实现大面积,或者是一对一充分的干预和帮助,因而存在出现问题看不见、看见问题干预不力等情况。同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受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出现措手不及、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等问题。三、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建议研究表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

15、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及时梳理后疫情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找到应对的办法极为必要。(一)高度关注大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然要认真做好“三访一谈”,准确摸排心理问题,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将问题处理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是对在心理健康普查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在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都要重点关注其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建立“一人一策”台账,必要时开展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或者寻求专科医院的帮助。(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机制,形成工作闭环94高职院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健全心理健康工作

16、组织机构,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设施设备等方面加以完善,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危机预警干预、教育引导、服务保障等相关制度。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要加大各方面力量的投人,争取将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提高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胜任力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对于防范、降低、化解由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任教师、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心理委员等各方面建强壮大工作人员队伍,形成合力,共克时艰。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接触方面在时间空间和情感上有特殊的优势,也承担

17、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职责。针对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人员不足、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培训,高校要补齐配足工作人员队伍,选派人员参与各类培训进修等,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和教研,切实提高工作队伍的胜任力。(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相关活动,以活动育人,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小游戏、微表情大赛、拍摄毕业短视频、阅读心理书籍打卡等方式,帮助学生调节身心、提升心理韧性。同时,要将在活动中、心理咨询室中学生的变化和成长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人格。心

18、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涂鸦、沙盘、绘画、卡牌等心理咨询工具,组织学生开展常态化的团体心理咨询。重视朋辈辅导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封闭管理期间,虽然减少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但也给宿舍同学之间更加充分的交往、交流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同宿舍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开展“青春无悔,抗疫有我”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营造温馨友爱的人文环境。开展“以舍为家、室友和睦”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疫情无情,奉献有我”征文比赛,“展青春风采,秀快乐生活”才艺微视频评选活动,举办网络歌手大赛,同屏共歌战疫的信心与决心,振奋学生的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保持与亲友家人的联系。学校要设

19、立2 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有效利用当地以及省内外高校心理健康热线和各类心理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疫情期间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学校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所产生的多巴胺和快乐因子,可以让大脑加速运行,抓取更多资源。每天至少保持3 0 分钟的轻度身体活动,如瑜伽、原地踏步、广播体操等,或者伴着音乐随意进行身体舞动,运动后微微出汗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减压效果。除了各种竞赛类的活动,高校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趣味运动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街舞、手势舞、健身操等集体活动,吸引大

20、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合理饮食,按时休息。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和服务保障,保证食品安全和充足营养,营造轻松愉悦、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五)改革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心理育人功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和说教、灌输。实践证明,情境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因其形式活泼、内容贴近学习生活而深受学生喜爱。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提出的案例教学法被学术界界定为一种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用恰当、典型、生动的案例,结合疫情防控下的心理调节等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开展讲

21、解、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术,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人格塑造、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合理认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精心安排、科学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利用心理健康有关要素,让学生理解疫情防控在保证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破除对防疫的错误认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防疫政策中来,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各项防疫工作。(六)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同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的意识。高

22、校除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心理委员等队伍外,要发挥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各个学科在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的同时,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需要发挥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示范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体现对学生疫情期间情绪心理的关注、关爱,尤其是探索线上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翻转课堂、微格教学、慕课等信息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证教学效果不缩水、不打折扣。对于受到影响的实践操作类课程,待疫情结

23、束后,要集中精力给予一定课时的线下教学补充。关心关注未能返校上课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家庭困难学生、农村户籍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通过捐资助学等方式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1 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如何转型 J.电化教育研究,2 0 2 0(0 4):13-2 0.【2 胡雯洁.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情绪特征与应对 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 0 11(2 4):40-41.【3 詹清清.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西部素质教育,2 0 2 2(0 8):9 2-9 4.【4】周敏.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 0 2 1(0 3):9 1-9 2.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