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789852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八年级实验题试卷测试卷附答案1某小组同学想研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材料和横截面均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根弹簧进行实验。他们把弹簧的上端固定,然后在弹簧下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比原长L0的伸长量L(L=LL0),并把实验数据填在了下表中。表一 钩码重力(牛)01234弹簧的长度L(厘米)4.25.05.86.67.4弹簧的伸长量L(厘米)00.801.62.43.2表二 钩码重力(牛)01234弹簧的长度L(厘米)2.12.52.93.33.7弹簧的伸长量L(厘米)00.40.81.21.6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

2、论是:_。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该小组同学想继续探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是否与弹簧的材料有关,请你简要说明实验方案:_。答案:当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材料和横截面相同长度不同的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弹簧长度越长的伸长量越大 当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解析:当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

3、量越大; 材料和横截面相同长度不同的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弹簧长度越长的伸长量越大 当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材料和横截面均相同的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时,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见解析【详解】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同一根弹簧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时弹簧的伸长量也逐渐增大,可得出结论:当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可知,材料和横截面均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根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越长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可得出结论:材料和横

4、截面相同长度不同的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弹簧长度越长的伸长量越大。(a)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当弹簧的材料和横截面相同时,拉力变为原来的几倍,弹簧的伸长量也变为原来的几倍,即弹簧的材料、横截面和原长均相同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材料和横截面均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根弹簧,受到相同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变为原来的几倍,弹簧的伸长量也变为原来的几倍,即材料和横截面均相同的弹簧,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原长成正比。5 探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应用控制变量法,所以,探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是否与弹簧的材料有关时,实验中应控制

5、横截面和长度相同,比较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材料的关系,在弹簧下挂上相同同的钩码,算出比原长L0的伸长量L(L=LL0),并记录数据,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2为了选择合适的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小杨选了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进行了测试,记录了表一和表二的数据(表一中缺一数据)。表一:甲弹簧的实验数据拉力F(N)0123456弹簧长(cm)57891010.5表二:乙弹簧的实验数据拉力F(N)0123456弹簧长(cm)55.566.577.58(1)分析表中数据,表一中拉力F=1N时,甲弹簧伸长了_cm;(2)如果根据两只弹簧的性能,都将制成的弹簧测力计量程各自做到最大,则甲弹簧制作成的

6、测力计量程比乙的_(选填“大”或“小”);(3)如果要制成准确程度较高的测力计,应选用_弹簧。答案:小 甲 【详解】(1)1由表格一知,拉力F与弹簧伸长量是一个定值,所以解得拉力为1N时,甲弹簧伸长量为L=1cm(2)2由表格数据知,当甲弹簧受到的拉力为6N时,拉解析:小 甲 【详解】(1)1由表格一知,拉力F与弹簧伸长量是一个定值,所以解得拉力为1N时,甲弹簧伸长量为L=1cm(2)2由表格数据知,当甲弹簧受到的拉力为6N时,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不成正比,即此时弹簧发生的形变不是弹性形变,那么它能受到的最大拉力为5N,即此弹簧制成的测力计的量程为05N,而乙弹簧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N,即此弹簧

7、制成的测力计的量程为06N,那么甲弹簧制作成的测力计量程比乙的小。(3)3甲弹簧所受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也增加1cm,而乙弹簧所受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为0.5cm。则甲制成的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可更小,刻度线可更清晰。那么甲制成的测力计准确度更高。3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质量m/g100200300400500重力G/N12345_(1)把表格中的划横线的空格填写完整;(2)测量物体重力前,应将弹簧测力计在_方向调零;测物体重力时,使测力计弹簧伸长的力是_(填字母)A钩码的重力B钩码和

8、测力计的总重力C钩码对弹簧的拉力D弹簧对钩码的拉力(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4)若干年后,若小明在我国建成的月球上的基地站工作时,你认为他用同样的器材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实验。答案: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竖直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能 【详解】(1)1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除了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外,还需要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解析: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竖直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能 【详解】(1)1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除了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外,还需要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故表格中的划横线的空格应加上重力与质量的比值。(2)2测量物体重力时

9、,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故应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调零。3弹簧向下伸长,钩码对弹簧有向下的力,使弹簧伸长的力是钩码对弹簧的拉力,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4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成正比例函数关系,故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4)5物体在月球上也受到重力,故可以完成该实验。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中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2)图中所示的两个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的是_(选填“甲”或“乙”);(3)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_、认清分度值、观察量程;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量程是_;(4)图所示的天平

10、允许测量的最大质量为_克,天平的感量为_克;(5)如图所示,是小安同学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夹角_(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29 乙 调零 08N 200 0.2 偏小 【详解】(1)1图甲中的温度计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29。(2)2图甲、乙中分别是测量气温解析:29 乙 调零 08N 200 0.2 偏小 【详解】(1)1图甲中的温度计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29。(2)2图甲、乙中分别是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和测量体温的体温计,其中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3)3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要调零。4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8N,即其量程为08

11、N。(4)56由图示知,天平允许测量的最大质量为200g,天平的感量,即标尺的分度值是0.2g。(5)7如图所示,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即运动速度较慢,那么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偏小。5研究弹簧的性质时,我们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如图a),同时记录弹簧总长度L与钩码质量m,所得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已知弹簧原长L0=6.0cm实验过程中,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不计弹簧所受的重力。(g取10N/kg)表1实验次数123456钩码质量m/g0306090120150弹簧总长度L/m6.07.28.49.610.812.0(1)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将表2填写完整;表2实

12、验次数123456弹力F/N00.3A_0.9C_1.5弹簧伸长量/cm01.2B_3.6D_6.0(2)请在图b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弹力F跟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图像_;(3)本实验的结论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只有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请写出一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操作要求:_。答案: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或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使用前要调零等) 【详解】(1)1234钩码重力与钩码质量成正比解析: 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或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使用前要调零等) 【详解】(1)1234钩码重力与钩码质量成正比,而弹簧弹力大小等于钩码重

13、力大小,故第三次实验弹力等于0.6N;第五次实验弹力等于1.2N;而弹簧的伸长量等于弹簧长度减去弹簧原长,即第三次实验弹簧伸长量第五次实验弹簧伸长量(2)5采用描点法作图,将表二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出来,把这些点用光滑的直线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3)6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操作包括使用前校零、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等。6如图所示是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1)实验时要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时的初速度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时因

14、为_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3)分析三次实验得出,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_(选填“大”或“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时间越长,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这时物体将_ 。(4)该实验探究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有:_。 (写出一种)答案:相同 木板 力(或阻力、摩擦力) 小 匀速直线运动 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等) 【详解】(1)1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解析:相同 木板 力(或阻力、摩擦力) 小 匀速直线运动 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等) 【详解】(1)1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始速度相等,同一高度

15、小车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滑下时,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到达水平面时小车动能相同,所以速度相同。(2)23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木板表面比较光滑,阻力较小,则小车在木板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远,因为小车受阻力,所以最后会停下来,因为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3)45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距离越长;如果物体的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就不会停止运动,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则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6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在研究时,控制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控制了小车的质量和速度不变,使用了控制变量法。7伽利略曾做

16、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面先后铺上不同材料,让小车自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1)实验时,每次都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_;(2)实验中,小车最后都会在水平面上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_;(3)根据图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小车前进距离越 _;(4)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不受任何力作用,它将 _。答案:速度 运动状态 远 做匀速直线运动 【详解】(1)1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需要使小车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保持相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就能使小解析:速度 运动状态 远 做匀速直

17、线运动 【详解】(1)1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需要使小车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保持相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就能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2)2实验中,小车受到摩擦阻力作用,最后都会在水平面上停下来,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3由图可知,物体所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前进距离越远。(4)4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可推理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不受阻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8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如图所示。所用器材:甲、乙、丙中使用的均为同一木块,但乙中的木块在毛巾表面滑动。(1)用弹簧测力计

18、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每次都要使木块做_运动,这是因为弹簧测力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2)比较_(选填“甲、乙”、“乙、丙”或“甲、丙”)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3)比较乙、丙两图,小明能得出正确结论吗?答:_。理由是:_;(4)如果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应控制压力和_相同,只改变接触面积大小;(5)小明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前,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以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力的大小有关。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

19、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丁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像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_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_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匀速直线 甲、丙 不能 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相同 接触面粗糙程度 拉 2.3 C 【详解】(1)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解析:匀速直线 甲、丙 不能 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相同 接触面粗糙程度 拉 2.3 C 【详解】(1)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为了

20、能够使弹簧测力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2)2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改变压力大小,所以应该选择甲、丙两图。(3)34比较乙、丙两图发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和粗糙程度都不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4)5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只改变接触面积大小。(5)6木块没有被拉动前,处于静止状态,有一个运动的趋势,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所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也有一个拉力(弹簧测力计示数),且该静摩擦力的大小

21、会随着拉力变化,直到达到最大,木块开始运动。7由图丁可知,在04s,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拉力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第4s时达到最大为2.3N,此时木块开始运动。所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2.3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8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由图丁可知,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则木块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BD方便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9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当水平面材料不同时,小车所停的位置如图所示。(1)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小车受到的阻力_,运动的越远。(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

22、车将会做_运动。(3)本实验说明,物体的运动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答案:越小 匀速直线 不需要 【详解】(1)1在这三次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长,解析:越小 匀速直线 不需要 【详解】(1)1在这三次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长,这是因为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2)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运动得无限远,即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

23、线运动。(3)3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0小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序号木块放置情况接触面情况接触面所受压力弹簧测力计示数1平放木板41.22平放木板61.83平放木板82.44平放棉布62.45平放毛巾62.8(1)在实验操作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_;(2)通过分析序号为_的三组实验数据可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小字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上

24、表中序号为第1和第4 次的实验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_,理由是;_。(4)分析序号为1、2、3 的三组实验数据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的关系式是_。(5)某次实验中拉动木块由静止到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随时间 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像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_N 的水平拉力拉木块; 如果实验时木块受的拉力是1.8N,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_。A始终静止 B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6)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

25、容易稳定,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使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 2、4、5 不正确 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2.0 C 没有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接触面解析:使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 2、4、5 不正确 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2.0 C 没有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均匀) 【详解】(1)1在实验操作中,用弹簧测力计沿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读出拉力就测量出了摩擦力。(2)2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保

26、持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因此应该分析序号2、4、5的三组实验数据。(3)3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要控制接触面情况相同,而第1和第4 次两次实验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故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即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4)5通过分析实验1、2、3可知,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成正比,比值为0.3,关系式表达为(5)6分析图乙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2.0N的力。7当木块受到的拉力是1.8N时,木块可能静止(还没拉动),也可能匀速直线运动(已经拉动了,且由乙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等于1

27、.8N),故C正确。(6)8如果没有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会造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从而影响摩擦力的测量结果。11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请你在认真思考、观察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前要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 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2)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则探头处液体的压强越 _;(3)图中“实验1”是想验证液体的压强与液体 _的关系;(4)图中“实验2”压强计的探头位于水中的深度和酒精中的深度应该 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答案:不

28、漏气 大 深度 相同 【详解】(1)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解析:不漏气 大 深度 相同 【详解】(1)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2)2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高度差越大,则探头处液体的压强越大。(3)3实验1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可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4)4实验2液体的密度不同,可探究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知需要控制水和酒精的深

29、度相同。12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图甲),选用光滑桌面是为了_,将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是为了探究_的两个力是否平衡;(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图乙),利用_与大气压相等来测得大气压的数值。若玻璃管倾斜,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长,测得的大气压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不在同一直线上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不变 【详解】(1)1 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排除其它力(如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解析: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不在同一直线上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不变 【详解】(1)1 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30、要排除其它力(如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光滑桌面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否则两个托盘中砝码的质量不相等时,小车也能平衡。2实验中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作用在小车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2)3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上方为真空,管外是大气压,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来测得大气压的数值。4若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长度将变长,但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根据,测得的大气压不变。13如图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情景,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31、(1)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这种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叫 _;(2)实验中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探头处水的压强越 _(选填“大”或“小”);(3)比较甲、乙、丙三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4)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 _的增加而增大;(5)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浓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液体的压强还与 _有关。答案:转换法 大 相等 深度 液体密度 【详解】(1)1将探头放入

32、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将空气压入U形管,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比较大小,这采用的解析:转换法 大 相等 深度 液体密度 【详解】(1)1将探头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将空气压入U形管,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比较大小,这采用的是转换法。(2)2 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探头处受到水的压强越大。(3)3 比较甲、乙、丙图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橡皮膜所处的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不同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相同,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4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橡皮膜所处的深度增加,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液体对橡皮

33、膜的压强增大,则可得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5)5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液面高度差变大,液体内部的压强增大,表明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14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同学们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1) 同学们是根据观察海绵的_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 比较图甲、乙可以得到的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比较_两图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4) 老师鼓励同学们课后自己来探究该实验,小亮找到的器

34、材有一块海绵和一瓶矿泉水;如图丁和戊所示,小亮将矿泉水瓶分别正立和倒立放在海绵上,目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的关系;小亮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另一因素的关系,接下来他的操作是_,并_(选填“正”或“倒”)放在海绵上与图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答案:凹陷 压力越大 乙丙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受力面积 倒掉一部分水 倒 【详解】(1)1在实验中,同学们是利用转换法通过观察海解析:凹陷 压力越大 乙丙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受力面积 倒掉一部分水 倒 【详解】(1)1在实验中,同学们是利用转换法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2

35、由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可知,物体的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可知: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34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由图示可知,应选乙、丙两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4)5如图丁和戊所示,两图中的压力相等,受力面积不同,故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5)67小亮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另一因素的关系,也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故接下来控制接触面积不变他的操作是将矿泉水瓶倒去部分水,并倒放在海绵上与图戊进行比较,分析

36、得出结论。15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反映橡皮膜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 _。(2)对比乙、丙两图,可以探究液体压强与 _的关系。(3)图乙中,若保持探头位置不变,改变橡皮膜朝向,使其朝上、朝下、朝左、朝右,这是为了探究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 _的压强大小关系。(4)图丙中,若将烧杯中的盐水抽掉一半,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动,则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将 _。答案:大 液体密度 各个方向 变小 【详解】(1)1根据转换法,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反映橡皮膜所受液体压强的大

37、小,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解析:大 液体密度 各个方向 变小 【详解】(1)1根据转换法,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反映橡皮膜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2)2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研究时应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比乙、丙两图,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故可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3)3图乙中,若保持探头位置不变,改变橡皮膜朝向,使其朝上、朝下、朝左、朝右,这是为了探究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4)4图丙中,若将烧杯中的盐水抽掉一半,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动,则液体的密度不变,探头

38、所处位置的深度变小,根据p=液gh可知探头所处位置的液体压强变小,则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将变小。16某同学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据甲和乙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用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析乙和丙可知,弹簧测力计测得拉力大小关系是:F1_F2(选填“”“”或“”)说明物体所受浮力人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_(选填“增大”或“减小”);(3)通过乙和丁探究,不能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其原因是_;(4)根据甲和乙可知物体的体积表达式V_。(用G、F1及水表示)答案:GF1 增大 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不同 【详解】(1)1由甲图可知物体

39、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所以物体解析:GF1 增大 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不同 【详解】(1)1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2)23比较乙和丙两图中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知,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丙的示数,即由可知,在乙中所受的浮力较大,比较图乙和图丙,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在乙中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大于在丙中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因此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人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3)4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排开液体

40、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由乙和丁两图可知,水和盐水的密度不同,但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也不同,所以,不能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4)5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物体受到的浮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17在初二的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对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相关实验进行了验证。(1)实验一:小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用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a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步骤ABCDEF弹簧测力计示数N4.94.73.43.4

41、3.8图甲实验步骤A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N。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_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D、E,可以说明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时,浮力大小跟物体没入的深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图F中某液体的密度是_kg/m3;若在实验步骤F中,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提拉物体时不慎触底(与容器底之间有挤压),并读数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数据,那么液体密度的测量值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实验二:如图乙,小欣想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她将装满水且足够高的平底溢水杯放在水平升降台上,用升降台来调节溢水杯的高度。然后将一重为

42、5N、高为8cm、底面积为50cm2的实心物块用轻质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A的正下方,调节升降台使物块下底面刚好与水面相平。随后她将一个空烧杯用轻质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B的正下方(弹簧测力计A与弹簧测力计B完全相同,且示数每变化1N,指针就移动0.5cm);当小欣逐渐调高升降台,发现随着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在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且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_(选填“大于”“小干”或“等于”)B的示数变化量,从而证明了F浮=G排;整理器材时,小欣发现图乙中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2N,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为4N。爱动脑的小欣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计算出了升降台上升的高度为_cm。答案:4 体积 无关 偏大 减小 等于 7.5 【详解】(1)1测力计分度值0.2N,示数5.4N。2分析实验步骤A、B、C、D,排开液体体解析:4 体积 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