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2 2 2 2Digestion and absorptionDigestion and absorption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 Gastric motility 头区头区尾区尾区胃底、胃体胃底、胃体1/31/3 贮存食物贮存食物胃体胃体2/32/3、胃窦、胃窦 磨碎、混合、推进磨碎、混合、推进(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1 1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receptive relaxation2 2蠕动蠕动 peristalsisperistalsis3 3紧张性收缩
2、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Tonic contraction(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概念: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排空排空 (gastric emptyinggastric emptying)。)。排空速度排空速度:糖糖蛋白质蛋白质脂肪脂肪胃排空的动力:胃排空的动力:来自胃的收缩运动来自胃的收缩运动.当胃内压当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时十二指肠内压时 排空排空胃排空的过程及调控(见下)胃排空的过程及调控(见下):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迷走迷走迷走反射迷走反射 机械
3、扩张机械扩张 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胃蠕动胃蠕动胃内容物胃内容物 胃运动胃运动 化学刺激化学刺激 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当胃内压当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时十二指肠内压时排空排空 十二指肠抑制排空的因素十二指肠抑制排空的因素:进入进入 高渗溶液高渗溶液 肠胃反射肠胃反射 食糜食糜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胃运动胃运动 酸、脂肪酸、脂肪 肠抑胃素肠抑胃素 胃内压胃内压 十二指肠内压。(再排空)十二指肠内压。(再排空)(三)非消化期胃的运动(三)非消化期胃的运动 MMCMMC的的概念概念:人胃在空腹时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人胃在空腹时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运动伴有较长静息期为特
4、征的周期性运动,并向肠道方向并向肠道方向扩散这种消化间期的运动称为扩散这种消化间期的运动称为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MMCMMC的周期:的周期:约为约为90-129min90-129min MMCMMC的的意义意义:可将胃肠道内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可将胃肠道内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细胞碎片和细菌清除干净(清道夫作用),脱落细胞碎片和细菌清除干净(清道夫作用),MMCMMC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第四节第四节 小小 肠肠 内内 消消 化化 Digestio
5、n in Small Intestine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小肠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食物消小肠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食物消化阶段化阶段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 3 3 38 8 8 8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小肠内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齐全小肠内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齐全小肠内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齐全小肠内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齐全小肠运动反复、活跃小肠运动反复、活跃小肠运动反复、活跃小肠运动反复、活跃小肠是已消化营养成份吸收的重要部位,小肠是已消化营养成份吸收的重要部位,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
6、基本完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成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分泌Secretion of pancreatic juice胰腺兼有胰腺兼有外分泌外分泌与与内分泌内分泌功能功能胰腺内分泌功能由胰岛分泌的多种激素实现胰腺内分泌功能由胰岛分泌的多种激素实现胰腺外分泌能分泌具有强大消化能力的胰液胰腺外分泌能分泌具有强大消化能力的胰液(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性质:胰液是无色,胰液是无色,pH7.8-8.4pH7.8-8.4的碱性液体,的碱性液体,分泌量分泌量1-21-2升升/日日成分成分: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无
7、机物主要是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物有机物多种消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多种消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腺泡细胞:腺泡细胞:主要分泌酶蛋白。主要分泌酶蛋白。导管细胞:导管细胞:主要分泌碳酸氢盐和水分。主要分泌碳酸氢盐和水分。1.1.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 强酸的侵蚀。强酸的侵蚀。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碱性环境。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碱性环境。2.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pancreatic amylase):):胰淀粉酶胰淀粉酶 淀粉淀粉 麦芽糖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 3.3.
8、胰脂肪酶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pancreatic lipase):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脂肪脂肪 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胆盐、辅脂酶)(胆盐、辅脂酶)图图6-12 6-12 辅脂酶作用示意图辅脂酶作用示意图 辅脂酶(辅脂酶(colcol)先吸附于乳化颗粒或微胶粒表面产生与脂肪酶先吸附于乳化颗粒或微胶粒表面产生与脂肪酶(LipLip)结合位点转变为辅因子(结合位点转变为辅因子(colcol*)形式,随后脂肪酶与之结合。形式,随后脂肪酶与之结合。4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胰蛋
9、白酶 盐酸、组织液盐酸、组织液 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质蛋白质 胨和眎胨和眎 糜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质蛋白质胨和眎胨和眎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羧基肽酶羧基肽酶蛋白质蛋白质 氨基酸、多肽氨基酸、多肽 氨基酸氨基酸 5.5.其它酶类:其它酶类:羧基肽酶(属于外切酶)羧基肽酶(属于外切酶)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6.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胰蛋白酶以与胰蛋白酶以1 1:1 1的比例结合,从而使胰蛋白的比例结合,从而使胰蛋白酶失活。酶失活。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为什么说胰液是最
10、重要的消化液?(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 特点:消化间期分泌很少,每特点:消化间期分泌很少,每6060120120分钟有短分钟有短暂周期性分泌。进食是分泌的刺激因素。暂周期性分泌。进食是分泌的刺激因素。受神经体液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1.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包括条件、非条件反射。包括条件、非条件反射。经迷走神经传出,通过末梢释放经迷走神经传出,通过末梢释放AchAch,直接作用于直接作用于 腺泡细胞,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间接作用腺泡细胞,也可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间接作用 腺泡细胞。腺泡细胞。分泌特点:分泌特点:酶丰富酶丰富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胰
11、泌素胰泌素:(secretinsecretin)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刺激小肠粘膜的刺激小肠粘膜的 S S细胞分泌产生。作用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胰液细胞分泌产生。作用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胰液 水、碳酸氢盐为主水、碳酸氢盐为主 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酶素):(CCK)(CCK)蛋白分解产物蛋白分解产物刺刺 激小肠粘膜激小肠粘膜 I I 细胞分泌产生。细胞分泌产生。引起胰液分泌以引起胰液分泌以酶为主酶为主,还有促进胆囊收缩、,还有促进胆囊收缩、排放胆汁和对胰腺组织的营养作用。排放胆汁和对胰腺组织的营养作用。3.胰液分泌的反馈调节胰液分泌的反馈调节 小肠粘膜分离的小肠粘膜分离的CCK-CCK-释放
12、肽,可刺激释放肽,可刺激 I I 细胞释放细胞释放CCKCCK。而胰蛋白酶可使。而胰蛋白酶可使CCK-CCK-释放肽失活。释放肽失活。进食的蛋白分解物进食的蛋白分解物 +CCK-CCK-释放肽释放肽 +CCK CCK释放释放-+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液分泌调节示意图胰液分泌调节示意图二胆汁的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分泌和排出胆汁(胆汁(bile bile)是由肝细胞)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不断生成的。(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肝胆汁因含胆红素和碳酸氢钠而呈金黄色或桔棕肝胆汁因含胆红素和碳酸氢钠而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肝胆汁呈弱碱性色;肝胆汁呈弱碱性PHPH为为7.4
13、7.4。胆囊胆汁因水分和碳酸氢盐被吸收浓缩而颜色变胆囊胆汁因水分和碳酸氢盐被吸收浓缩而颜色变深呈棕黄色或深绿色;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深呈棕黄色或深绿色;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酸性PH6.8PH6.8。成分:成分:不含消化酶,水、胆色素、不含消化酶,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卵磷脂以及所有的无机盐(以及所有的无机盐(NaNa+、K K+、CaCa+、ClCl-、HcoHco3 3-等)。等)。胆结石?胆结石?(二)胆汁的作用(二)胆汁的作用(主要以来胆盐)(主要以来胆盐).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运载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运载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
1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A、D D、E E、K K)。)。4.4.利胆作用。利胆作用。5.5.排泄作用。排泄作用。6.6.中和胃酸。中和胃酸。(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胆汁的排放是间断的。食物是胆汁分泌和胆汁的排放是间断的。食物是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调节,其中高蛋白引起的胆排出的自然刺激物调节,其中高蛋白引起的胆汁流出最多。脂肪获其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汁流出最多。脂肪获其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最小。物作用最小。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1、神经作用神经作用 进食动作进食动作
15、食物对胃食物对胃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胆汁分泌和排出胆汁分泌和排出 小肠刺激小肠刺激 胃泌素胃泌素2、体液因素体液因素l胃泌素胃泌素(gastrin)胃泌素胃泌素 肝、胆囊分泌和排放胆汁肝、胆囊分泌和排放胆汁盐酸分泌盐酸分泌 S S 细胞细胞 促胰液素促胰液素l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作用于胆管细胞,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胆作用于胆管细胞,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胆 盐不增加。盐不增加。l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enterokinase)使胆囊收缩,使胆囊收缩,OddiOddis s 括约肌舒张,胆汁括约肌舒张,胆汁排排 出。出。胆盐胆盐(salt)9090的胆盐由肠粘膜吸的胆盐由肠粘膜吸收后,经
16、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收后,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组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肝循环。返回的胆盐有刺激肝细返回的胆盐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胞分泌胆汁的作用。三三.小肠液小肠液(一)(一)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l 小肠液性质小肠液性质:弱碱性等渗液弱碱性等渗液l 成分成分:水与无机盐(钠、钾、钙、氯等)水与无机盐(钠、钾、钙、氯等)酶类酶类:肠致活酶(寡肽酶、二肽酶、二糖酶等)肠致活酶(寡肽酶、二肽酶、二糖酶等)l 作用作用:消化消化 稀释稀释 保护保护 (二)小肠的运动(二)小肠的运动 1 1、小肠运动的形式:、小肠运动的形式:l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tonic con
17、tractiontonic contraction)l分节运动(分节运动(segmentationsegmentation)l蠕动(蠕动(peristalsisperistalsis)l周期性移行性复合波周期性移行性复合波(MMC)(MMC)分节运动的意义:分节运动的意义:1)1)使食糜与消化液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消化;学消化;2)2)使食糜与肠壁紧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密接触,有助于吸收;收;3)3)挤压肠壁有助于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血液和淋巴的回流。蠕动蠕动是一种环行肌和纵行是一种环行肌和纵行肌共同参与的把食糜肌共同参与的把食糜向着大肠方向推
18、送的向着大肠方向推送的运动。运动。蠕动的意义:蠕动的意义: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达糜向前推进一步,达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始分节运动。2 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在靠近回盲连接处的回肠内,回肠末端与盲肠交在靠近回盲连接处的回肠内,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加厚,起括约肌的作用。界处的环行肌加厚,起括约肌的作用。作用:作用:l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 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完全消化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完全消化 和吸收。和吸收。l 阻止大肠内容物
19、向回肠倒流。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3、小肠运动调节l壁内神经丛调节壁内神经丛调节l外来神经调节外来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运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运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运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肠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肠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肠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肠运动l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胃肠激素胃肠激素胃肠激素胃肠激素l人类大肠的消化功能退化人类大肠的消化功能退化l大肠主要功能:大肠主要功能: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渣物质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渣物质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渣物质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渣物质吸收水分及形成大便吸收水分及形成大便吸收水分及形成大便吸收水分及形成大便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
20、吸收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Large intestine digestionLarge intestine digestion一、一、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的分泌l性质性质碱性液体碱性液体碱性液体碱性液体l成分成分粘液、碳酸氢盐粘液、碳酸氢盐粘液、碳酸氢盐粘液、碳酸氢盐l作用作用保护肠粘膜保护肠粘膜保护肠粘膜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润滑粪便润滑粪便润滑粪便二、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l l大肠内细菌中的酶对食物残渣有发酵和腐败大肠内细菌中的酶对食物残渣有发酵和腐败大肠内细菌中的酶对食物残渣有发酵和腐败大肠内细菌中的酶对食物残渣有发酵和腐败作用作用作用作用l l细菌利用大肠内容物合
21、成维生素细菌利用大肠内容物合成维生素细菌利用大肠内容物合成维生素细菌利用大肠内容物合成维生素B B B B族复合物族复合物族复合物族复合物和维生素和维生素和维生素和维生素l l各菌群互相制约繁殖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各菌群互相制约繁殖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各菌群互相制约繁殖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各菌群互相制约繁殖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造成大肠菌群失调,可引起部分维生菌素,造成大肠菌群失调,可引起部分维生菌素,造成大肠菌群失调,可引起部分维生菌素,造成大肠菌群失调,可引起部分维生素缺乏和腹泻等。素缺乏和腹泻等。素缺乏和腹泻等。素缺乏和腹泻等。三、三、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l l大肠运
22、动形式大肠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蠕动蠕动蠕动l l排便反射排便反射 口口 腔腔 胃胃 小小 肠肠 淀粉淀粉淀粉淀粉 胃酸侵蚀食糜前胃酸侵蚀食糜前胃酸侵蚀食糜前胃酸侵蚀食糜前 淀粉淀粉淀粉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继续唾液淀粉酶继续唾液淀粉酶继续唾液淀粉酶继续 肠、胰淀粉酶肠、胰淀粉酶肠、胰淀粉酶肠、胰淀粉酶 糖糖糖糖 麦芽糖麦芽糖麦芽糖麦芽糖 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发挥作用 麦芽糖麦芽糖麦芽糖麦
23、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 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 肠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 肠乳糖酶分解乳糖为葡萄糖肠乳糖酶分解乳糖为葡萄糖肠乳糖酶分解乳糖为葡萄糖肠乳糖酶分解乳糖为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半乳糖半乳糖 蔗糖酶分解蔗糖为葡萄糖蔗糖酶分解蔗糖为葡萄糖蔗糖酶分解蔗糖为葡萄糖蔗糖酶分解蔗糖为葡萄糖+果糖果糖果糖果糖 胆盐乳化胆盐乳化胆盐乳化胆盐乳化 脂脂脂脂 脂肪脂肪脂肪脂肪 甘油、脂肪酸甘油、脂肪酸甘油、脂肪酸甘油、脂肪酸 肪肪肪肪 肠、胰脂肪酶肠、胰脂肪酶肠、胰脂肪酶肠、胰脂肪酶 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 蛋蛋蛋蛋 白白白白 质
24、质质质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 示示示示+胨胨胨胨 蛋蛋蛋蛋 胃胃胃胃 胰、糜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糜蛋白酶 白白白白 蛋蛋蛋蛋 示、胨示、胨示、胨示、胨 多肽多肽多肽多肽+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 质质质质 白白白白 多肽、氨基酸多肽、氨基酸多肽、氨基酸多肽、氨基酸 二肽二肽二肽二肽+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 酶酶酶酶 肠氨基肽酶、胰羧基肽酶肠氨基肽酶、胰羧基肽酶肠氨基肽酶、胰羧基肽酶肠氨基肽酶、胰羧基肽酶 二肽二肽二肽二肽 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氨基酸 示示示示+胨胨胨胨 肠二肽酶肠二肽酶肠二肽酶肠二肽酶三大营养物质化学消化过程三大营养物质化学消化过程第六节第六节 吸收(吸收(A
25、bsorptionAbsorption)一、概述一、概述 吸收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食物经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口腔、食道口腔、食道 不被吸收;不被吸收;胃胃 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小肠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维生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胆盐;素、胆盐;大肠大肠吸收水分、盐类。吸收水分、盐类。l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的吸收面积大。绒毛中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绒毛中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转运。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小肠内
26、的食物小肠内的食物 已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已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易于吸收。易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3 38h8h。l吸收的途径:吸收的途径: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腔面腔面膜膜组织间隙组织间隙血液、淋巴液血液、淋巴液旁细胞途径旁细胞途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细胞间隙细胞间隙组织组织间隙间隙血液、淋巴液血液、淋巴液吸收方式:吸收方式:被动扩散(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被动扩散(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等。转运、胞饮等。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一)糖的吸收吸收形式吸收形
27、式单糖单糖 吸收途径吸收途径血液血液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十二指肠、空肠吸收机制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半乳糖)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是通过易化扩散被动吸收。果糖是通过易化扩散被动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吸收形式吸收形式氨基酸氨基酸吸收途径吸收途径血液血液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机制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三)脂肪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吸收形式吸收形式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吸收途径吸收途径淋巴液淋巴液(长链)血液(中短链)长链)血液(中短链)吸收部位吸收部位空肠空肠吸收
28、机制吸收机制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四)无机盐(四)无机盐(四)无机盐(四)无机盐l钠钠钠钠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钠泵钠泵钠泵钠泵l铁的吸收铁的吸收铁的吸收铁的吸收 人体每日吸收铁的量约为人体每日吸收铁的量约为人体每日吸收铁的量约为人体每日吸收铁的量约为1mg1mg1mg1mg,仅为每日摄入膳食铁的仅为每日摄入膳食铁的仅为每日摄入膳食铁的仅为每日摄入膳食铁的5%5%5%5%左右左右左右左右,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食物中三价铁食物中三价铁食物中三价铁食物中三价铁(Fe(Fe(Fe(Fe3+3+3+3+)不易被吸收,
29、二价铁(不易被吸收,二价铁(不易被吸收,二价铁(不易被吸收,二价铁(FeFeFeFe2+2+2+2+)易被吸收易被吸收易被吸收易被吸收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C C C C能使能使能使能使FeFeFeFe3+3+3+3+还原成还原成还原成还原成FeFeFeFe2+2+2+2+因而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而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而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而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可促进铁的吸收。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可促进铁的吸收。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可促进铁的吸收。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可促进铁的吸收。l钙的吸收钙的吸收钙的吸收钙的吸收 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从食物中摄入的钙,30%30%80%80%在肠内吸收,在肠内吸收,在肠内吸收,在肠内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D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